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與神對話》係列暢銷書作者唐納德.沃爾什作序並真誠推薦! 
  “生活應該有一本教科書,我們不需要‘自己掂量著走’。我堅信我們一定可以獲得一些幫助和指導,一定有人知道生活究竟是什麼……本書不僅讓你明白‘生活是什麼’,同時還教你創造齣你想發生的事情。還有比這更好的禮物嗎?”唐納德.沃爾什在序中如是說,同時他還總結道:“本書中呈現的是一種全新的、以精神心理學為基礎的療愈原理。” 
  ★多位美國讀者感動推薦! 
  被廣大讀者稱為“改變人生的書”。它是我們時代的靈魂讀本,它已經改造瞭許多心靈,讓很多人找尋到自己的真我。這本書讓很多人的生活變好,也必將改善你的生活。 
  ★讓你擁有新的視角看世界,不再為生活瑣事所纍,重新體驗被愛包裹的感覺! 
  22條靈魂法則讓你學會解決生活中未解決的衝突,邁過人生中每一個讓人無力的坎兒,讓你意識到靈魂的本質是愛,是寬恕,我們來到地球的目的不是為瞭追求物質上的成就——目標綫,而是一個追求學習綫——不斷學習的過程。當你學會這些法則,你會生活在靈魂而非物質的實相中,內心寜靜,被愛縈繞。        
內容簡介
     如何纔能達到內心的平靜,明確生活的目標,體味生活的美好?羅納德·鬍爾尼剋和瑪麗·鬍爾尼剋作為聖莫妮卡大學精神心理學課程的設計者,在《守望靈魂》中匯集瞭自己多年的經驗和思想,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曆和典型案例,告訴我們如何以一個全新的視角——我們的靈魂,來看世界。書中重點介紹瞭通過靈魂看世界的22條重要法則和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並提供瞭切實可行的練習來幫助我們解決未解決的問題。       
作者簡介
     羅納德·鬍爾尼剋,是聖莫尼卡大學的校長、加利福尼亞州婚姻和傢庭注冊治療師。他擁有新墨西哥州立大學谘詢和教育心理學博士學位以及長島大學的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瑪麗.鬍爾尼剋是羅納德.鬍爾尼剋的妻子,同在聖莫尼卡大學任教,為首席教育官。      
精彩書評
     “《守望靈魂》呈現的是一種全新的、以精神心理學為基礎的療愈原理。” 
  ——尼爾.唐納德·沃爾什(Neale Donald Walsch) 
  《與神對話》係列暢銷書作者  
  “《守望靈魂》是大師的傑作,兩位作者都是我們領域內非常棒的學者。羅納德·鬍爾尼剋和瑪麗·鬍爾尼剋呈現瞭可以一步一步具體實施的方法和一係列重要的準則,從而使我們能夠剋服自我反應、不安和焦慮,而且讓我們學會如何利用靈魂發齣的信號來進行學習。我們遇到的每個睏難都在扮演啓發者的角色。當我們利用靈魂的智慧去解決自我的問題時,我們的靈魂就開始變得有意識。這是有意識的自我進化的高級階段。這本書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意義深遠的。” 
  ——芭芭拉.馬科斯.哈波德(Barbara Marx Hubbard) 
  意識進化基金會創建者、未來學傢、作傢、1984年美國副總統候選人。  
  “書店裏充斥著讓我們保持身材的指導書,但是卻幾乎沒有讓我們的靈魂進行鍛煉的書。然而,在美國,數以百萬計的人已經開始追求除瞭舒適和成功以外的東西。《守望靈魂》就是為這些探索者所寫的手冊。這本書打破瞭橫亙在我們肉體和靈魂之間的虛假壁壘,指引著我們走嚮更完滿的生活。” 
  ——阿裏亞納.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 
  赫芬頓郵報創立人及主編。  
  “非常感激羅恩·鬍爾尼剋和瑪麗·鬍爾尼剋創作此書。他們梳理瞭簡明易懂的守望靈魂的法則,並且教給你如何應用到生活中。還有比這更棒的事情嗎?” 
  ——皮耶羅.費魯奇(Piero Ferrucci) 
  意大利著名哲學傢和心理學傢,超個人心理學代錶人物。  
  “作為聖莫妮卡大學的畢業生,我修過羅恩·鬍爾尼剋和瑪麗·鬍爾尼剋的精神心理學碩士課程,並體會到瞭這課程的深刻價值。非常慶幸《守望靈魂》這本書齣版瞭,它的內容總能讓我想起以前在課堂上學過的東西。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讓我從扮演電視劇中的天使到在日常生活中活得像個天使。這本好書讓我有被愛包裹和迴傢的感覺。” 
  ——羅瑪.唐尼(Roma Downey) 
  影視明星、製片人、編劇,代錶作《與天使有約》《上帝之子》      
目錄
   推薦序1 
推薦序2 
第一章   無處不在的靈光守護者 
偶然的一次機會,讓我體會到通過靈魂這“第三隻眼”來看待世界。 
第二章   覺醒並非易事,但也絕非難事 
當一個人的意識逐漸由本我認同轉變為靈魂認同,本我就會慢慢解脫,最終脫離桎梏的枷鎖。 
第三章   生活是為瞭學習 
我們要學會怎樣利用目標綫作為一個跳闆來獲得在學習綫上的成就,而不是將目標綫上的成功視為終極目標。 
第四章   意識略影 
未解決的問題正是擾亂我們內心平靜的事情。 
第五章   我很心煩,因為 
“我很心煩,是因為……”完完全全是站在受害者的立場。它將一個人的情感狀態歸咎於外部世界。 
第六章   遇見集結者 
集結者的使命是觀察你做瞭什麼以及你是怎樣做的。 
第七章   大膽轉變你的思想 
你的所思所想決定瞭你的經曆,所以學會轉變信念對人生的改變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八章   自我的背包:情感摺磨的根源 
評判是阻礙你從不必要的情感摺磨中解脫齣來的主要絆腳石。 
第九章   自我寬恕:通往自由的捷徑 
飽含慈悲的自我寬恕過程是我們所瞭解的最為有影響力的平復工具。 
第十章   精神下的自我寬恕:縱觀全局 
謝謝你忠於自己的靈魂。        
精彩書摘
     靈魂覺醒時遇到的挑戰有哪些? 
  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時光都用於睡覺和做夢,同樣地,人們每天一方麵生活在物質世界中,一方麵其靈魂處於沉睡狀態。最讓人驚愕萬分的是,當你在靈魂的次元中醒來,發現其他人也正在覺醒。很多人睡眼朦朧地觀望著四周,迷茫不知所措,因為他們意識到人類存在的意義遠遠比物質上的成功更有價值。當你站立在原本再熟悉不過的世界中,突然間發覺一切看起來又如此的不同,你要怎麼繼續過活?一旦你透過靈魂--第三眼審視世界,你的行為會齣現變化嗎?如同詩人大衛·懷特(DavidWhyte)所說:"覺醒定是恐怖之事,因為它不會給你時間嚮過去告彆。" 
  在覺醒時,你會麵臨諸多挑戰。記住:有些挑戰大有助益,這樣的話,你的內心對此會有一個概念上的理解,減緩覺醒時伴有的恐懼和焦慮感。以下是八個最為常見的挑戰: 
  認知失調的挑戰 
  一旦你以全新的角度審視世界,內心蹦齣的新思想會讓你極度不適和惶恐。同時,這些新思想或許與你一貫持有的信念相悖。兩種自相矛盾的認知同時存在於你的腦海中,稱為認知失調。 
  毫無疑問,這一挑戰具有的衝擊力如此強悍,以至於很多人排斥覺醒,把頭重新埋進枕頭裏,繼續進入他們熟悉的舒服--或不舒服--的睡眠當中。這種衝擊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靈魂為中心的背景下,一切都被賦予瞭一種全新的意義,一切都被重新洗牌和評估,繼而編織成一幅煥然一新的生活藍圖。要想感受並融入這一過程,你需要投入時間、精力和奉獻。隨後,逐漸産生的意識可能會撼動你的整個人生,促使你做齣顛覆性的改變。其實,當你覺醒的時候,認知上的改變通常伴有妙不可言的覺悟,因為奇跡已是司空見慣之事。 
  梭羅(Thoreau)曾寫道:"大多數人在平靜的絕望中生活。"他的洞察映射齣我們自己的狀態。太多人處在這些麵臨挑戰的時期時,就像是在夢遊中一樣,麯解瞭由他們朦朧的雙眼所觀察到的一切。但事實上,罔顧絕非福祉。 
  一旦你意識到自己的精神,從此你便將這種覺悟銘記於心,因為一旦你體驗過更深層次的真實,你便永世不忘。 
  打破約束的幻象麵臨的挑戰 
  約翰·榮格將約束稱為"掌控成癮",這個描述很貼切。放眼望去,眼光所觸及之處就會看到一遝遝雜誌強迫你掌控這個,掌控那個,而且承諾你若如此,你的生活質量就會如你所願。 
  如果打破這一幻象,你極有可能會産生被遺棄的恐懼感,同時與現實漸行漸遠。約束建立在自我對舒適、安全和保障的訴求之上,並試圖讓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它基本上屬於一種生存機製,用來實現大多數人的欲望--尤其是金錢、性愛、權利。自我勾勒齣一幅理想的生活(世界的)藍圖,然後藉助約束竭力讓現實與理想相吻閤。 
  從對你的角色和過往的認同感中抽離所麵臨的挑戰 
  當意識到你一貫給自己設定的角色已然不再適閤自己,你超脫於這些角色之外而存在,那麼,你會做什麼?當你意識到自己不再限定在這些標簽之下,例如"父親""母親""銀行傢""高爾夫球手""激進主義分子"或任何在物質世界的實相中定義的稱謂,那麼,你將如何過生活? 
  當你發覺自己作為一個精神的存在體,活在企業高管(打個比方)的身份之下,穿著相適宜的職業套裝,這時你會怎麼做?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覺醒時,你會更加融入到當下的生活角色中。 
  一旦你漸漸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精神的存在體,永恒存在於天際間,你便發現你的過往如滄海一粟,消失在無垠的蒼穹。若你更加明晰自己是誰,你便與往昔齣現斷層,對過往的認同感也慢慢散盡。 
  一天,我和亨特博士交談,讓她評價一下我的背景。我透露盡管自己是在猶太傳統中長大的,但我從未與猶太教有太多接觸。 
  "嗯,"她迴答,嘴角浮現一絲笑容,至今我仍珍視之。"你也知道聖經上有句話這樣說,'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齣來?'" 
  我點點頭,她便繼續說:"你必須要從那裏走齣來。其實,你的血統無關緊要,當經曆覺醒時,我們便成為瞭後繼之人的榜樣,為他們樹立什麼是從形式自由過渡到本質。" 
  繼續生活的挑戰 
  過去,人們經曆這種過渡階段時,他們摒棄瞭物質生活,移居到當地的靜修院,沒有身外之物,為瞭認識神,餘下的歲月在修道院和冥想中度過。 
  然而,當今世界,隨著同一時間覺醒的人史無前例地增多,靜修院沒有足夠多的床位收容他們。就好像象徵精神的柏林圍牆被推倒,韆萬人準備好衝過去。但是,我們要養傢糊口,要送孩子上大學,要贍養年邁的父母--我們的肩上有太多必須履行的責任,隻不過,我們要從內心深處的某一地方重新學習該如何做到這些。 
  同時,過往的生活方式已不再適用。舉個例子:以前物質上的激勵會讓你的生活充滿能量,而如今它的魔力已經消失殆盡。在卡洛斯·卡斯塔尼達(CarlosCastaneda)《解離的真實》(ASeparateReality)一書中,唐望(donJuan)將"有識之人"的日常生活描述為"控製下的愚行"時提及瞭這一現象。這裏討論的挑戰是指學會如何行走在塵世上,而不是成為塵世中受控製的奴役。 
  語言匱乏的挑戰 
  讓局勢更加棘手的是,在嚮其他沒有同樣經曆的人分享你的體驗時,你會發現自己的詞匯存儲如此貧乏。以前你使用過的詞語如今都被賦予瞭不同的含義,因為在不同程度的覺醒中,詞語的意思隨之改變。 
  例如,在物質世界中,愛這個詞通常是指與另一個人親密的程度。它是一種非常私人的訊息。 
  在精神實相中,愛包括個人的愛,但同時也超越這個範疇。它更為廣義、無所不包、無限製。在精神實相的背景下,愛如同地心引力,覆蓋並吸引一切!愛是我們核心本質的天性。 
  速度和噪音上麵臨的挑戰 
  你曾經有沒有質疑過為什麼禮拜的場所往往很安靜?或者為什麼你被告知要仔細聆聽內心處迴蕩的微小呼喚聲?抑或為什麼有人選擇獨處來迴歸心靈?覺醒、獨處和幽靜之間有什麼關聯嗎? 
  其實,於靜默之中纔能發現愛。不幸的是,生活處處充斥著噪音、快節奏和令人分心之事。任何地方都崇尚速度。衡量人群尤其是孩子的注意廣度讓這一趨勢更加直觀地顯現齣來。這一現象有個專屬名稱:注意力缺失癥。而且,它有種方興未艾的意味,絲毫沒有止歇的跡象。每天同時應對多項任務已是司空見慣之事。現如今,手機大行其道,我們可以便捷地收發短信息,想要逃離片刻,又不會被冠以不負責任的罪名,實屬睏難。更為糟糕的是,許多疾病,如果不是所有的話,其最主要的罪魁禍首正是"飆升的壓力"。 
  正在覺醒的人渴望靜處,這個訴求會越來越強烈。你需要時間和空間來冥想、靜坐、走進大自然和獨處。經由靜處,你纔能到達通往內心神聖之愛的小徑。 
  說比做簡單,旅程中不知做什麼為好就是一個例證。我們也聽說過那些外齣度假減慢生活步伐的人,一旦潛返,迴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上,將不得不加快腳步應對堆積成山的繁重工作。 
  聖人病的挑戰 
  一旦你開啓精神探索之旅,習到許多精神方麵的術語,你會誤以為具備這些所謂的知識後,你就即刻晉升為有覺悟的大師瞭。也許我們不易察覺到,在現實生活中,自我沉醉於自詡的優越感中,狂妄自大地叫囂著,維護它的自我重要感。我們常常傾嚮於將自己所信奉的東西傳達給傾聽者,意圖不言而喻:想要他們加入你新的信仰體係中。 
  這些感染上"聖人病"的人恨不得所有人與他們達成共識,承認他們的精神優越感。佯裝自己無所不知的新手就會齣現這種小毛病,即便他們尚未體驗過覺醒將他們具備的知識轉化為般若(可以簡單理解為"大智慧")。基本上,聖人病的標誌就是懷有這個錯誤的觀念--你知道某樣東西的概念之後,你就真正理解它瞭,而沒有意識到真正的理解隻有通過直接體驗纔能獲得。 
  再者,因為自我癡迷於對盡善盡美的追求,假我(自我)很容易就僞裝成鶴立雞群的高姿態,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接受平庸--我們人類的本性--是覺悟的必經之路。 
  在精神迂迴上麵臨的挑戰 
  正如聖人病,這一挑戰往往齣現在覺醒的早期。它是對尚未解決的問題的一種拒絕形式,聲稱自己掌握瞭要義,其實遠未達到。當一個人認為情緒的齣現是不該發生的事情時,精神迂迴往往就現齣身影。有人認為負麵情緒是非精神的,一定要避開,而沒有想方設法平息它們。這就緻使老生常談的錯誤觀念再次齣現。換句話說,人們誤以為自己在精神之路上走得很遠,而事實並非如此。 
  這一挑戰總會讓我們憶起一則故事:一名男子為瞭達到覺悟的境界,離開村莊,歸隱到大山中冥想、淨化心靈。20年彈指一揮間,他認為自己頓悟瞭,齣於仁愛之心,他決定下山,嚮他人分享自己的覺悟。他悠哉地走在迴鄉的小徑上,偶遇一名同路人,他們互相打聲招呼,路人說:"我記得你。20年前你離開傢鄉瞭。你去瞭哪裏?" 
  "我一直都住在山裏,"男子迴答。"過去的20年我都在山裏閉關冥想,如今我已經淨化瞭心靈,終獲祥和。" 
  "聽起來很不錯。我也想達到祥和。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感覺很棒。其中一點是我從不生氣。" 
  "好厲害。你從來沒生過氣嗎?" 
  "沒有,我從不生氣,什麼氣都不生。" 
  "你確定你從沒生氣過?" 
  "該死!我說瞭從沒生氣過,不是嗎?" 
  如同上麵這則幽默的寓言故事描述的那樣,我們在精神之路上很容易深陷其中的泥潭。 
  ……       
前言/序言
     推薦序1
  當我還是個年少輕狂的小夥子時,行事作風相當怪異,一天,一個朋友告訴我:“尼爾(Neale),生活沒有教科書,路,你要自己掂量著走。”
  我一嚮很討厭這種說法,一聽到它,內心總會大叫:太可惡瞭!生活應該有一本教科書,我們不需要“自己掂量著走”。我堅信我們一定可以獲得一些幫助和指導,一定有人知道生活究竟是什麼……
  沒錯,有人知道。羅恩*(Ron)和瑪麗.鬍爾尼剋(MaryHulnick)就對此很明瞭,如果你也想知道,那麼這本書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
  誠然,很多人知道“生活是什麼”。我們是幸運的,因為這世界上有很多齣色的導師。多年以後我纔悟齣這一點。然而,很少有導師齣版一本書,讓讀者在短時間內參透海量的訊息。
  我相信這本書會帶給你應有的訊息和方法,不僅讓你明白“生活是什麼”,同時還教你創造齣你想發生的事情。還有比這更好的禮物嗎?
  我猜沒有吧,所以我要特彆感謝瑪麗和羅恩。正因為他們的智慧、慈悲、洞察力、經曆、愛和天賦,此書纔會誕生,解答生活中每一個重要的問題:
  不僅僅是:“發生瞭什麼?”
  還有:“我在生活中為什麼會有這些經曆?”
  更重要的是:“我如何纔能改變我的生活?”
  據我觀察,大多數人畢生都在這些問題上飄忽不定。我知道我是這樣的。有時,我們需要覺醒,從混沌的意識狀態中迴過神來,撥開未知的濃雲,迴歸自我——真正的自我。我相信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每個人都是精神導師,而且,讓我們有此種覺悟的可能是最微不足道的東西:在街上與一個朋友偶遇聊天,我們在收音機裏聽到的歌,或者恰巧落入你手中的一本書。
  不過以我看來,書並不是“恰好”落入你的手中。我堅信每一個人都會在正確的最佳時機被引導,從而獲得正確的最佳訊息。我們如何處理那些訊息暫且不論,但是,它總是在我們正需要的時候顯現齣來。
  你現在正是如此。你所要做的就是說服你的自我,不要抵觸你發現的奧秘——如何在生活中將你的心智拋開,傾聽你的靈魂。
  你要知道,在這個過程中你的自我會奮力掙紮,抵抗你所做的一切努力。這並不是因為它是你的敵人,相反,自我是你的盟友,它以為這樣做是在保護你,讓你不去幻想是否有比你的心智更加完美的視角。然而現在,這本非凡的書橫空齣世,迫使你忠於自己的靈魂。在這本書中,瑪麗和羅恩(你覺得這隻是恰好發生在你生命中的此刻嗎?)嚮你承諾,如果你透過靈魂之眼審視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你的人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轉變,那時,你就會開始創建生活中的事件。
  羅恩和瑪麗用瞭數十年的時間探尋生命是怎麼一迴事,在聖莫妮卡大學與其他優秀的導師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這個獨一無二的地方培養齣瞭眾多的使者和信仰療法術士,讓他們具備瞭獨特的解析能力和洞察力。(羅恩是那所大學的校長,瑪麗是首席學術官。)
  鬍爾尼剋夫婦所說的一切並非與我所寫的一字不差。畢竟,在個人錶述的集體創作上還留有一定的餘地。因此,他們所說的學習,我卻稱為記憶,他們在某些地方可能會說“to-MAY-to”,而我則錶達成“to-MAH-to”。你可能也會發現自己看待某些事情的方式有細微的改變。但是,我打賭當你讀這本書時,對於其中的大部分內容,你肯定會說:“當然!就是這樣!你說的很對!”——你會深深感激自己對真我的探尋帶你抵達這種境界。
  我們所做的是為一門全新的治療學科奠定基礎:精神心理學。幾個世紀以來,我們一直采用瞭一個基於心智的視角和認知的心理學模型。現在我們終於可以從這種思維模式中跳脫齣來,轉而尋求其他的視角和認知,它們同樣強有力地影響我們創建自己的實相,影響我們改善人性。本書介紹瞭這樣的一種視角,或許是最有影響力的一種。
  永遠感激羅恩和瑪麗為此做齣的貢獻。
  尼爾唐納德.沃爾什(NealeDonaldWalsch)
  寫於美國俄勒岡州阿什蘭市(Ashland,Oregon)
  
    推薦序2
  覺醒的幸福
  在此紛擾的世界,欣然接到此書《守望靈魂》,正是宇宙的安排。
  “如果你透過靈魂之眼審視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你的人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轉變,那時你就會開始創建生活中的事件。”(尼爾.唐納德.沃爾什)
  就在寫推薦序的今天早上,我突然莫名奇妙找不到近視眼鏡瞭,找遍傢中每個角落,就是找不到,頹喪之餘,我走到瞭佛前,嚮宇宙祈求一定讓我找到眼鏡,好讓我看清真相。結果一分鍾不到,我再次走到浴室洗手,驀然抬頭望見鏡中的自己,眼鏡就在我頭頂上,瞬間我照見瞭美好的自己。啊!原來你就在這裏啊!纔依稀迴想起,我已經將近一個月沒有好好照鏡子瞭,鏡子是照見自己最好的工具,也是與內在神性相遇最觸手可及的地方。我每天忙著外在事物或是打坐靜心,卻忘記瞭從鏡中真實反映自己的本來麵目。這是宇宙給我的一個重要信息。
  這也是作者在書中一再強調的。
  “覺醒和靈性成長是一個忘卻的過程。你一定要學習如何忘卻——拋開阻礙你獲得覺悟的荒謬觀念,以便你領悟齣在靈性的實相中你究竟是誰。布拉德肖所說的完成自我修行正是指這一忘卻,它也是你進入更高領域的靈性通行證。”
  *如果沒有覺知地自我修行,原發性苦痛最終會把你拉迴原處
  從事身心靈教育誌業將近二十年來,我漸漸感悟到很多走在此道路上的朋友,逐漸陷入到所謂的靈性陷阱中,逃避日常生活、拋掉自我意識,一謂追求超我意識,結果在日常生活中傢庭關係與人際關係都偏離瞭軌道,最終還是要迴來麵對內心深處最深的傷痛,療愈傷口,再重新行走在愛與光中。
  *目標綫與學習綫
  “目標綫上的成就隻是你活著時的光環,而學習綫上的成就會尾隨你到天荒地老。學習綫是將你引領到宇宙身邊的康莊大道,也是上演靈性進化的榮耀舞颱。”
  這個觀點也讓我深有啓發:大多數人眼中的成功是指從消極走嚮積極。在這條目標綫上,衡量得失的參數是金錢及包括無形的資産,如傢庭關係、人際關係、健康、社會地位等。因為物質世界自身的本質,目標綫上的這些得失狀態都是外在的,這種成就代錶人類滿足感的最高形式,卻少有人能真正長久地快樂。然而學習綫是讓你遇見自己是誰,人生的使命與願景是什麼以及你在目標綫上取得成功後,怎麼藉助它對你所在的世界做齣有意義的貢獻。所以人在地球這個學校終極的至樂是如何更慈悲、仁愛、同理他人的苦難,到靈性覺醒的一長串自由解脫的過程。
  *物質世界的實相是為瞭靈性的進化而存在
  人活在地球會經驗兩種實相:一種是透過五種感官感受到的物質世界。這個物質世界帶給我們感官的無上快樂與極大痛苦,我們經常會被外在人事物乾擾內在的平靜與喜悅。第二種就是與真我連結的靈性世界。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真我與假我,同時又超越二元對立的評判,與此同時,你真正揚升到一個絕對純粹的空性,在此境界我們經驗到瞭覺醒的幸福,體驗到瞭愛的本質。
  *未解決的問題正是任何擾亂你內心平靜的事情
  這也是我研究擅長的領域《潛意識對人生模式的影響》。如果締造痛苦的潛在意識沒有重新被塑造,那這個人的意識就不會得到持久的平復。每一個情緒的背後都有相應的信念支撐它。
  當每一個事件過程發生時,潛意識就會植入一顆信念的種子,當類似的事件重復發生時,在過程中情感就會在你的體內紮根生長。你重復這個過程的次數越多,這個模式就越紮根於你的思想,漸漸地它會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行為,最後成為你的人生模式。這也是針對某些情形做齣無意識的情緒反應是怎樣形成的。
  無論你的信念是怎樣開始形成的,你想繼續擁護它們嗎,包括那些禁錮、牽絆你的信念?在精神心理學的背景下,我們將療愈(healing)視為“返璞歸真”。
  你的所思所想決定瞭你的經曆,願你找迴真我,迴溯愛的源頭,創造生命的奇跡?
  張芝華老師
  著名催眠師和催眠培訓導師;身心美學創始人;幸福心理學專傢;中國OH卡學院院長;【五韻四季律動】創始人;【曼陀羅舞道】創始人;【敦煌迴春舞專業係統課程】培訓導師
      在綫試讀
                                                《守望靈魂:寬恕自己愛自己》精彩試讀                                                                                                      
    
				 
				
				
					浮生若夢:一段尋覓內心寜靜的旅程  序言  在這 bustling 的塵世間,我們如同匆匆的過客,追逐著、迷失著,在歲月的洪流中跌跌撞撞。我們渴望被理解,渴望被愛,卻常常在人生的岔路口徘徊,被過往的陰影籠罩,被未知的恐懼束縛。然而,在這紛擾的錶象之下,藏著一顆渴望迴歸寜靜的心。它在低語,在召喚,指引我們走嚮一條發現內在力量的道路。  第一章:迷霧中的低語  故事開始於一個尋常的日子,卻在主人公內心深處掀起瞭不尋常的波瀾。仿佛是沉睡已久的意識被某種力量喚醒,一係列關於“自我”的疑問如潮水般湧來。那些曾經被忽略的細節,那些被壓抑的情感,如同潛伏在暗處的幽靈,開始在意識的邊緣遊蕩。  主人公,一個名叫“林溪”的女子,生活在一個看似平凡的都市裏。她擁有穩定的工作,體麵的收入,甚至有一群形影不離的朋友。然而,在她平靜的外錶下,卻湧動著一股難以言說的空虛。每一次的深夜,當萬籟俱寂,隻有自己的心跳聲在耳邊迴響時,那種空虛感便愈發強烈,如同無底的深淵,吞噬著她。  她常常會想起過去的某個瞬間,一段模糊的記憶,一個未曾實現的諾言,一次被誤解的眼神。這些碎片化的記憶,如同撒落的星辰,在夜空中閃爍著微弱的光芒,卻難以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麵。她知道,它們與此刻的空虛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卻又無法準確地捕捉到那根將它們串聯起來的綫。  她嘗試著去填補內心的空缺。她沉浸在工作中,希望能從中獲得價值感和成就感;她穿梭於社交場閤,希望能通過他人的肯定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她追求物質上的滿足,希望能用琳琅滿目的商品來裝飾自己蒼白的靈魂。然而,這些努力,如同在沙灘上堆砌城堡,潮水來臨時,一切都將化為烏有。  她開始感到疲憊,一種從內而外散發的疲憊。她意識到,她一直在嚮外尋求答案,卻忽略瞭最重要的地方——她的內心。那些低語,那些迷霧,其實都是來自她內心深處的呼喚,她隻是聽不見,或者不敢聽。  第二章:鏡子裏的陌生人  林溪開始審視自己,如同站在一麵巨大的鏡子前。鏡子裏的那個女子,她熟悉,又陌生。她看到瞭她努力維持的笑容,看到瞭她強裝的堅強,也看到瞭她眼底深處隱藏的疲憊和迷茫。  她開始迴溯自己的成長曆程。童年的記憶如同泛黃的老照片,一張張地在腦海中展開。父母的期望,老師的教導,同伴的嘲笑,這些曾經塑造瞭她的人格,卻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為她打上瞭無形的烙印。  她想起曾經犯過的錯誤,那些讓她耿耿於懷的往事。她總是習慣性地將自己置於受害者的位置,將所有的不如意都歸咎於外界。她從未認真地想過,或許,那些錯誤,也包含瞭她自己的選擇,她的猶豫,她的懦弱。  她開始注意到自己對批評的敏感,對贊揚的渴望,對被否定的恐懼。這些情緒,如同藤蔓般纏繞著她,讓她無法自由呼吸。她發現,她總是在迎閤他人,試圖成為彆人眼中完美的模樣,卻在不知不覺中,失去瞭真實的自我。  “我是誰?”這個問題,如同咒語般在她腦海中迴蕩。她曾以為自己已經足夠瞭解自己,但現在,她發現自己對那個站在鏡子前的陌生人,知之甚少。她像一個探險傢,開始小心翼翼地探索自己內心未知的領域,那裏有陽光,也有陰影,有欣喜,也有不安。  第三章:風中的碎片  在探索的過程中,林溪發現自己像是在收集風中的碎片。那些曾經被遺忘的,被壓抑的,如同散落的拼圖,需要她一點點地拾起,然後拼湊。  她開始翻看舊日的日記,那些稚嫩的文字,記錄著曾經的喜怒哀樂。她看到那個曾經充滿夢想的自己,也看到那個曾經脆弱無助的自己。那些文字,仿佛穿越瞭時空,與現在的自己對話,讓她感到一種久違的親切。  她開始嘗試著與過去和解。那些讓她痛苦的迴憶,她不再刻意迴避,而是選擇正麵去麵對。她學著理解當時年幼無知的自己,理解當時所處的環境,理解當時無奈的選擇。她明白,過去的自己,也隻是在盡力而為,她不應該繼續苛責。  她開始記錄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她不再害怕將內心的真實想法暴露在紙上,也不再害怕麵對那些可能令她不適的情緒。她發現,當她敢於錶達,敢於傾訴時,那些壓抑在她內心的情緒,便如同被釋放的囚徒,開始在紙上舞蹈,然後漸漸平息。  她也開始去理解那些曾經傷害過她的人。她試圖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她發現,很多時候,他們也可能隻是在用自己熟悉的方式錶達,隻是方式不夠恰當,或者受到瞭更深層的影響。這並不代錶她原諒他們的過錯,而是她開始為自己的心,尋覓一份解脫。  第四章:寂靜中的迴響  隨著對過往的梳理和對自我的審視,林溪的心境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她不再像以前那樣,被外界的聲音所裹挾,被他人的評價所左右。她開始聽到內心深處更清晰的聲音,那是她自己的聲音。  她開始培養一些屬於自己的愛好,那些能讓她感到快樂和寜靜的事情。她喜歡在清晨的陽光下閱讀,在傍晚的微風中散步,在周末的午後,為自己泡一杯香茗,靜靜地感受時光的流淌。  她學會瞭與自己獨處。不再恐懼寂靜,而是享受寂靜。在寂靜中,她能夠更好地傾聽自己的心聲,能夠更好地感受自己的存在。那些曾經讓她感到孤獨的時刻,現在卻變成瞭她汲取力量的源泉。  她發現,當她不再苛求自己完美,不再害怕犯錯時,她反而變得更加勇敢。她開始嘗試新的事物,開始挑戰自己曾經不敢做的事情。每一次的小小的成功,都像是為她內心的花園,又增添瞭一抹亮色。  她開始看到,原來,真正的力量,並非來自於外界的認可,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堅定。原來,真正的愛,並非來自於他人的給予,而是來自於對自己的接納。  第五章:星辰下的低語  故事的尾聲,林溪依然生活在那個都市裏,生活依然有起有落,但她的內心,已經不再是那片迷茫的海洋。她學會瞭在風雨中站穩腳步,學會瞭在黑暗中尋找光明。  她不再是一個隻顧追逐外界認可的影子,而是一個擁有自己光芒的存在。她知道,人生的旅程,或許永遠沒有終點,但她已經找到瞭迴傢的路——那條通往自己內心的路。  她將繼續行走,帶著對過往的理解,帶著對自我的接納,帶著對未來的期待。她相信,在漫漫人生路上,她將會在每一次的跌倒中站起,在每一次的迷茫中找到方嚮,在每一次的低語中,聽到自己最動聽的歌聲。  “浮生若夢”並非虛幻,而是指引我們看見生命真實的本質。在這趟尋覓內心寜靜的旅程中,我們或許會經曆迷霧,會看到鏡子裏的陌生人,會收集風中的碎片,但最終,我們會在寂靜中找到迴響,在星辰下,聽見自己最真誠的低語。而這份內心的寜靜,將是我們一生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