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是关于一个中原乡村近百年来文化与政治变迁的民族志。近百年间,路村村民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庙会与村庙的实践,虽然历经时代变迁也几乎未曾中断。应该如何理解这些实践及其背后所透视出的乡村地方政治?本书尝试从乡村内部文化的角度理解当下村落的权力与政治。在“文化图式”理论视角的观照下,本书概括出广泛存在于路村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核心观念——“讲理”与“光棍”,这一核心观念不仅构成了路村近百年持续不断举办庙会及重建村庙等实践背后的文化驱动力,而且核心观念本身在长期历史实践中被不断再生产与变迁,这种变迁了的核心观念恰恰是解释当下路村地方政治景观的“文化符码”。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学界对文化、权力、历史等概念的理解悄然变化。文化不再是单纯与静态的元素,而被日益放入权力与历史的视野之下;权力的生产性与文化建构的特征被强调,“政治”更多地弥散在各种各样的“非政治性”场景及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历史也不仅仅是客观性的现实,更加是文化生产的产物。本书所涉及的传统与文化、权力与权*、生产与变迁等议题,正是试图将文化、权力与历史三者统合于乡村研究之中,并由此勾勒一幅传统乡村社会变迁的历史画卷。
李晓斐,河南南阳人。河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2003年),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2006年),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2012年)。2010年9月-2011年9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人类学系与中国研究中心从事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学习与研究。现任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文化人类学、当代中国乡村的文化与政治变迁等。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乡土社会秩序的变迁与重建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乡村政治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研究”)、南京理工大学自主科研基金等课题多项。
郝瑞序Ⅰ
周晓虹序Ⅴ
总序Ⅸ
范可序ⅩⅢ
前言ⅩⅦ
第一章导论1
第一节传统复兴与民间权威4
一、“传统文化复兴”5
二、民间权威研究:从官民中介到权威的建构8
第二节文化图式12
一、作为结构的“文化图式”12
二、从文化图式看传统复兴与权威关系17
第三节田野工作21
第四节章节安排25
第二章路村概况29
第一节路村的时空坐落30
一、“进入”路村30
二、行政沿革:作为区域性中心的路村33
三、走出封闭社区的尝试36
第二节社会构成与宗族关系38
一、路村的社会构成38
二、路村三大姓的强弱变化41
三、观念上的宗族竞争44
四、现实中的宗族关系46
第三节村寨、村庙与庙会50
一、村寨的兴修50
二、关帝庙的信仰54
三、“麦货会”的传统58
第三章“讲理”与“光棍”63
第一节路村的光棍们66
一、旧社会的路村光棍66
二、集体时期的路村干部沿革72
三、黄胜利、路进学和冉文英的个人生活史76
第二节“讲理”:衡量“光棍”的标准80
一、旧社会光棍的特征80
二、集体时期光棍的特征82
第三节路村的文化图式94
一、“讲理”95
二、“光棍”101
三、路村文化图式的内容105
第四节“讲理”与“光棍”的再生产107
一、村寨边界与村庙名称变化的背后107
二、宗族强弱变化与光棍110
三、集市的兴起与光棍观念的强化112
四、对“国家”的道德评判与“讲理”观念116
五、村民对“不讲理”的应对:“因果报应”与“命”123
第四章文化图式的变迁131
第一节集市下的路村村民133
一、发家致富的经济追求133
二、产权意识的增强136
三、能动性与自主意识的提高137
第二节大队干部的集体堕落140
一、集体利益的逐渐丢弃141
二、公平公正原则的违背144
第三节不容忽视的小队干部146
一、集体时期的小队干部146
二、后集体时期的小队干部152
第四节“讲理”与“光棍”的当下呈现155
一、“讲理”观念及其新变化156
二、光棍及其内涵的变迁168
第五章“重建村庙”的政治学175
第一节作为光棍平台的“麦货会”177
一、旧社会的“麦货会”178
二、集体时期的“麦货会”180
三、磨子与后集体时期的“麦货会”183
四、“流产”了的2010年“麦货会”186
第二节村庙信仰与重建过程189
一、作为光棍平台的村庙189
二、“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当今村庙信仰
与变化191
三、重建村庙的具体过程196
第三节修庙过程中的权力关系209
一、修庙老头的个人生活史209
二、捐款与立碑的政治学220
三、不同群体之间的权力关系221
第四节介入修庙过程的县城干部234
一、三下请帖的故事235
二、县城干部回乡238
三、干部介入之再思考241
结论文化、权力与克里斯玛247
一、文化、权力与历史248
二、“光棍”、精英与小人物的克里斯玛254
参考文献264
索引282
图表索引287
后记288
我得承认,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乡村的“变化历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那些不被主流话语关注到的“微观断裂带”。作者通过对这个具体个案的精细打磨,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分析框架。我特别关注到它对“地方性知识”如何与外部规范发生作用的论述,这部分内容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揭示了制度的有效性往往依赖于对本地社会关系的精准把握。读完后,我感觉我对“治理”这个概念的理解都被刷新了,它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在无数次微妙的妥协与适应中达成的脆弱共识。这本书无疑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切入口。
评分作为一名爱好者,我向来对那种只停留在表面现象描述的著作敬而远之。而这一本,则完全是另一种境界。它展现了深厚的田野功底,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其理论视野的开阔与严谨。作者在引用和对话既有理论时,表现出了极高的成熟度,既不盲从西方框架,也不故步自封于本土经验,而是巧妙地在两者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特别是对权力运作模式的动态捕捉,我简直要为之拍案叫绝。它不是简单地对比“过去如何”和“现在如何”,而是精妙地展示了“过去如何塑造了现在,而现在又如何以新的姿态继承了过去的幽灵”。这种复杂性和层次感,让我在合上书本时,仍旧感到思维在不断地延展和发酵,是近期读到最有价值的非虚构作品之一。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田野调查报告,毕竟“政治”和“传统”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听起来就挺学术的。然而,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和引人入胜。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复杂的权力转移和文化冲突,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使得即便是对社会学或人类学背景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特别是它对于“权威”概念的解构,着实让我耳目一新。它挑战了我们对传统权威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在时代变迁下,那些看似固若金汤的秩序是如何在悄无声息中被地方精英和新兴力量侵蚀、重塑的。这种对底层逻辑的深入挖掘,让我对“变迁”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取代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张力和博弈的动态平衡。
评分这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深度的“在场”体验。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扎实,尤其在环境和氛围的营造上,简直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水准。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中原地区特有的那种厚重与韧性,那种在历史洪流中坚守自我又不得不顺应时势的矛盾状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社会冲突时的那种克制与公允,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尽可能地还原了每一个参与者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合理性与无奈。读到某些关于宗族内部矛盾高潮迭起的部分,我甚至能想象出那种现场的紧张感,仿佛能听到村民们低沉的议论声和偶尔爆发的争执。这种沉浸感,是很多同类题材著作所难以企及的。
评分天呐,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真是别出心裁,那种朴实的色彩搭配和略显陈旧的字体,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乡村图景中。我拿起它的时候,心里就涌起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我不是在阅读一个学术研究,而是在翻阅一份尘封已久的家族史。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绘那些细微的日常互动和人情往来时,那种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深刻的社会肌理。我特别喜欢它对那些地方性知识和不成文规矩的梳理,这些内容往往是宏大叙事中所忽略的,但恰恰是它们,构成了乡村社会运转的真正骨架。读完之后,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冰冷的理论模型,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这绝对是一次非常触动人心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