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学思想读本
原价:32.00元
作者:张汝伦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4-01
ISBN:9787563344765
字数:350000
页码:3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思想不是任何职业或“专业”的人的特权,牛顿、爱因斯坦是自然科学家,托尔斯泰和鲁迅是文学家,亚当·斯密和哈耶克是经济学家,韦伯和涂尔干是社会学家,章学诚和基佐是史学家,索绪尔和乔姆斯基是语方学家,但没有人会否认他们也都是思想家,他们给人类留下了不朽的思想。因此,本读本所选作品的不拘一格,只要他们的思想在今天还值得我们的思想。
内容提要
本书是“大学读物”系列之一,撷取了古今中外哲学大师、思想巨擘的经典思想文献。上承先哲柏拉图来自远古的雄韬伟辩,下启20世纪中叶更形元丰富的哲学思潮,让你领会人类思想之流的壮丽历程,省察不同思想资源的独创与精微,兼收并蓄,提升思想的能力。是启迪当代大学生心智的绝佳读本。
目录
第一部分 思想的境界
题说
1 苏格拉底的申辩
2 黑格尔对听众的致辞
3 荷尔德林致其兄弟的两封信
4 托尔斯泰论思想
5 泰戈尔论沉思
6 爱因斯坦的世界观
第二部分 思想的锋芒
题说
1 苏格拉底的申辩
2 康德的理性批判
3 尼采的传统价值批判
4 章太炎的现代性意识形态批判
5 鲁迅的文化批判
6 奥威尔的语言批判
7 哈耶克的科学知识批判
8 阿伦特的现代科学技术批判
第三部分 思想的开拓
题说
1 霍布斯论国家的起源
2 马克思论现代世界
3 詹姆斯论真理
4 弗雷格论意义和意谓
5 维特根斯坦论语言游戏和家族相似
6 麦克卢汉论媒介
7 森论发展
8 哈特和奈格里论帝国
第四部分 思想的历程
题说
1 亚里士多德论希腊思想
2 诺夫乔伊论中世纪思想
3 杜威论近代西方思想
4 伽达墨尔论现代西方哲学
5 钱穆论中国历史思想
作者介绍
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哲学家。
文摘
序言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次阅读的收获,那可能是“智识上的重塑”。我原本以为读完会是一堆可以引用到论文里的术语,但实际情况远比这深刻。这本书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它的“反权威”精神。它鼓励读者去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信条,无论是科学的、政治的还是宗教的。作者用一种极其克制但又充满力量的笔法,拆解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比如,它对“进步”概念的解构,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对技术发展和效率至上的盲目崇拜。这种批判性的视角,不是为了否定一切,而是为了更清醒地认识我们所处的环境。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变化是,我不再害怕那些“不知道”的问题,反而开始享受在未知领域中探索的乐趣。它教会我,思想的价值不在于拥有答案,而在于提出更深刻、更有力量的问题。这本读本,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把钥匙,它为我开启了通往更广阔、更复杂心智世界的通道,我对此深感感激。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思想迷宫探险。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没有试图将所有思想流派整齐地归档,而是展现了一种思想的“生长”和“冲突”过程。初读时,我曾试图在脑海中画出清晰的脉络图,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作者更倾向于展示思想之间的张力与对话,而非简单的并列介绍。比如,当讲到理性主义的辉煌时,他会立刻转入对经验主义局限性的反思,这种动态的平衡感,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真理的相对性”那一章,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概念的不同诠释,迫使读者自己去构建对“真理”的理解。这是一种非常负责任的写作态度,它拒绝喂食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问题的工具箱。读完这部分,我发现自己对很多日常争论的态度都变得更加审慎了,不再轻易站队,而是习惯于探究背后的逻辑链条。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灌输了什么“标准答案”,而在于它重塑了我思考问题的方式,让我变得更加谦逊和开放。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篇幅并不短,我花了比预期更长的时间才啃完。但有趣的是,这种“慢读”的过程,恰恰体现了它对读者的要求——这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快餐读物。它要求你停下来,反复咀挂其中的概念。我记得有几处关于伦理学的论述,涉及到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的经典冲突,我读了三遍才勉强捕捉到其中微妙的差别。每一次重读,我都会有新的领悟,仿佛思想的层次在被逐渐剥开。这种学习的“阻力”反而成了吸引我的地方。它迫使我离开了舒适区,去面对那些我们平时生活中倾向于忽略的、但又至关重要的终极问题。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合上书本,走到窗边,凝视远方,脑海中不断回放刚才读到的观点。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持久的、富有成效的内心对话。这本书成功地将“阅读”变成了一种“内省”的仪式,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人生坐标。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思想读物应该具备一种“跨时代”的穿透力,能够让身处不同年代的读者都能找到共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虽然它涵盖了许多古典哲学的核心议题,但作者的解读方式却异常“当代”。例如,在讨论社会契约论时,他巧妙地将其与现代网络社群的治理困境联系起来,让我清晰地看到,那些几百年前提出的理论,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我特别欣赏这种“古为今用”的智慧,它让原本可能被贴上“过时”标签的理论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宏观的社会治理层面,也延伸到了个人存在的焦虑感上。书中关于“意义追寻”的论述,对于我们这个物质极大丰富却精神日益空虚的时代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剂,而是直面了存在的虚无感,并引导我们如何在这种虚无中构建属于自己的价值高塔。这种深度的连接,让这本书成为了我书架上那种可以随时取阅、每次都能获得新启发的“常青树”。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毕竟“大学”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一股子沉甸甸的重量,而“思想”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我期待着能找到一些能指引我方向的哲学思辨,或者至少是一些能让我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有更清晰认识的理论框架。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发现它并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反而像是一个老朋友在娓娓道来。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直接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案例,将那些看似高深的理念一点点渗透进来。比如,他对“自由意志”的探讨,不是从笛卡尔式的二元论入手,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选择开始,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这种由浅入深的引导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这个原本对理论不感兴趣的人,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历史背景介绍,让那些抽象的思想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特定的时代精神紧密相连。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亲身体验了先哲们的困惑与探索。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超我预期的“思想启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