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 |
| 书名: |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 |
| 作者: | 俞启定,和震,教育部, |
| ISBN: | 9787040360462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定价: | 32.30元 |
| 其他信息(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 |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 出版时间:2012-10-01 | 版次:1 |
| 页码:207 | 字数: |
| 内容简介 |
| 《教育部 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成果: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是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校长培训(高级研修)开发项目(LBZD080)”的成果之一,是校长培训的核心教材。 《教育部 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成果: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系统阐述中国职业教育从古到今的发展线索、主要政策、制度措施和思想观念。全书由古代教育中的职业教育、近代早期的工艺技术教育、实业教育体系在近代学制中的确立、从实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型、国民政府执政时期的职业教育、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专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的兴起及再遭摧残、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恢复和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等九章组成。 《教育部 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成果: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资料翔实、数据准确、案例典型、脉络清楚,对于提高职业学校校长及其他职业教育工作者认识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借鉴历史经验和展望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作用。 |
| 图书目录 |
| 导论 第一章 古代教育中的职业教育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起源 一、关于教育的起源 二、关于职业教育的起源 第二节 古代农业生产中的劝农教育 一、古代农书中记载的农业教育 二、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传承中的农谚 三、古代推进农业生产的社会教化 第三节 古代工商业中的艺徒制教育 一、古代工艺生产的发展 二、工艺传授的教本 三、艺徒制的基本传授方式 第四节 古代学校教育制度中的专科教育 一、教育制度中专科教育的形成 二、技术专科学校的发展 第五节 古代教育家的职业教育思想 一、“六府”、“三事”的科技教育思想 二、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 三、颜之推的技艺教育思想 四、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 第二章 近代早期的工艺技术教育 第一节 新型工艺技术教育产生的思想背景 一、晚清经世致用思想的基本特征 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念更新 第二节 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工艺技术教育的兴办 一、新式工艺专业技术学堂的兴办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关于“师夷”的争论 三、新式工艺技术学堂的意义和局限性 第三节 维新运动时期新式工艺技术教育的拓展 一、变法改革在教育领域的开展 二、戊戌变法期间的教育改革 三、维新运动时期的倡导工艺技术教育的思想观点 四、郑观应提倡工艺技术教育的主张 五、张之洞兴办农工商学堂的举措 第三章 实业教育体系在近代学制中的确立 第一节 壬寅癸卯学制中的实业教育 一、“壬寅学制”的制订 二、“癸卯学制”的制订及基本结构 三、各级各类实业教育机构 四、实业学堂的课程教学 五、实业学堂的教职员 六、癸卯学制奠定的实业教育特点及局限性 第二节 清末实业学堂的建立与发展 一、实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 二、清末实业学堂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 张謇兴办实业教育的活动 一、兴办实业形成的“南通模式” 二、兴办实业教育的成就 三、兴办实业教育的特点 第四节 民国初期的实业教育 一、民国教育宗旨中的实利主义教育 二、壬子癸丑学制中的实业教育 三、实业教育的行政管理 四、民国初实业教育的发展困境 第四章 从实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型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兴起背景 一、职业教育观念的产生 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三、劳工地位的提升和平民教育运动的开展 四、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先导 五、民国职业教育思潮的先驱——陆费逵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期间对职业教育的倡导 一、注重教育与职业的关系 二、职业教育与实业教育的区别之辨 三、新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设计 四、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对职业教育的推动 五、中华职业教育社推进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 六、兴办职业教育的高潮 第三节 职业教育体制在1922年学制中确立 一、新学制的基本内容 二、新学制中的职业教育体制 三、新学制颁布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存在问题 第五章 国民政府执政时期的职业教育 第一节 国民政府的学制建设和职业教育法规的制定 一、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二、学制的调整 三、职业教育法规的制定 第二节 职业学校制度 一、职业学校的任务 二、职业学校的设置 三、职业学校的经费 四、职业学校的设施 五、职业学校的科目设置 六、职业学校的教学和实习 七、职业学校的学费 八、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服务 九、职业学校的教员 十、职业学校的校长 十一、职业学校的职员 十二、职业学校的管理机制 十三、职业补习学校制度 第三节 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职业学校的举办 二、职业补习教育的推进 三、普通学校中的职业教育内容 四、沦陷区的职业教育 第四节 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农村职业教育 一、徐公桥农村改进试验区 二、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 三、漕河泾农学团 四、诸家桥乡村试验小学中的职业教育 五、中华新农具推行所 第五节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一、论职业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二、大职业教育主义 三、论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第六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职业教育 一、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体制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的职业教育 三、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职业教育 四、解放战争期间老解放区的职业教育 第六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专业技术教育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专业技术教育体制 一、建国初期中等技术教育取代旧职业教育 二、1951年学制中的专业技术教育 三、中等专业技术教育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 中等专业学校的建立和发展 一、中等专业学校的公立化和专业集中化 二、统一教学计划和课程要求,规范办学行为 三、《中等专业学校章程》的颁布 第三节 技工学校及职工教育的发展 一、技工教育的产生和形成体制 二、《技工学校暂行办法》的颁布和技工教育的发展 三、职工教育的开展 第七章 职业教育的兴起及再遭摧残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提倡和农业中学的兴办 一、农业中学兴起的背景 二、群众自办的农业中学兴起 三、农业中学的办学特点 第二节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城市职业学校的兴办 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办学体制和教学改革 二、倡导半工半读教育,推行两种教育制度 三、城市职业学校的兴办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对职业教育的摧残 一、“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革命”的基本方针和措施 二、“文化大革命”前期的动荡和教育的荒废 三、“文化大革命”中后期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的恢复和改造 第八章 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第一节 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 一、中等教育结构改革 二、职业高中的兴办 三、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正式纳入职业教育系统 四、新的培训就业机制的探索 五、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方针的确定 第二节 短期职业大学的兴办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构建 一、短期职业大学的兴办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构建酝酿 三、高等职业教育体制的确立 四、五年制中高职的试办 第三节 职业教育的发展高潮 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职业教育政策和管理制度的演进 二、20世纪90年代前期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和相关政策 三、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力推进 四、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 五、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 第四节 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一、职业资格制度的建立和加强 二、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体制的推进 三、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四、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制度的建立 五、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职教模式和资金 六、课程和教学改革 七、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第九章 职业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第一节 新世纪职业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一度滑坡 三、关于职业教育“高移化”的论辩 四、中等职业教育的回升发展 五、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农民培训的深化 第二节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战略重点地位的确立 一、确立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发展地位 二、职业教育的持续改革和发展 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参考书目 |
| 文摘|序言 |
| 作者介绍 |
从读者的角度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练,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编年史。尤其是在讲述改革开放后,职业教育如何应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与转型时,那种紧迫感和动态变化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一直在寻找关于“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早期探索记录,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参照点,让我们明白今天的很多改革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反复试错的过程。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政策倾斜的对比分析,直观地揭示了教育资源的分配逻辑是如何随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的。这让我对如何平衡教育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有了更复杂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史料挖掘工作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不满足于官方的统计数字,而是深入到档案深处去寻找那些鲜活的案例。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劳动教育”思潮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有着精到的阐述。这不仅关乎技术传授,更关乎社会对“手艺人”价值的认知转变。我一直在思考,在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与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张力是如何通过职业教育的定位来体现和调和的。书中对1950年代后,职业教育体系化建设的描述,展现了国家意志如何试图用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构建一套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种系统性的构建,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尝试,其成功与不足,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评分读完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群在梳理历史脉络时,显然下了不少功夫去挖掘那些被主流教育史略微忽略的侧面。比如,他们对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对技术人才需求的差异化描述,就比一般教科书上的宏观叙事要生动得多。我原以为这会是一部偏重政策演变的著作,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部社会经济史的侧影,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清晰地映射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痛点与突破口。例如,关于特定时期技术工人短缺引发的“校企合作”雏形的探讨,展现出一种非常务实的教育智慧。我对其中关于民国时期私立职业学校如何艰难求生的部分特别感兴趣,那段历史充满了理想主义与现实资源的残酷博弈,读起来让人深思,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力量在支撑着这些教育火种不至于熄灭。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在于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在论述中穿插的,对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偏见的探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技工教育的地位长期处于尴尬的境地。书中对这种文化心理障碍的剖析,与教育制度的变迁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复杂的社会图景。每一次对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尝试,都伴随着对传统观念的挑战。阅读这些历史,就像是进行一场关于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深度对话,让我们看到技术人才培养策略的每一次重大调整背后,都牵动着民族复兴的深层渴望与现实制约。
评分这本《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的标题就让人感到厚重,仿佛能从中窥见中国近代以来技工教育从萌芽到壮大的漫长足迹。我一开始抱着极大的期待去翻阅,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早年职业学校的建立细节,比如那些早期教育家是如何克服资金和理念上的双重困境,将西方的职业培训模式与本土的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我尤其关注那些鲜为人知的技术学派的兴衰,它们是如何应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产业结构变迁,是坚持精英化的技术培养还是转向大规模的基础技能普及。书本的结构设计似乎试图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从清末的洋务运动时期开始,职业教育的种子是如何在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被小心翼翼地播撒下来的。我特别希望看到关于解放后,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于国家重工业化战略的实例分析,那里头一定蕴含着那个特定时代独特的政治经济逻辑和教育理念的碰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