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院長傾心力作,美國高校廣泛流行的經濟學教材新典範!清華、北大、復旦、浙大、中大等名傢全力推薦
內容簡介
全書以非常清晰的主題結構,從宏觀經濟基礎與長期經濟增長、短期經濟波動、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以及國際經濟等方麵闡述瞭經濟學的原理。第5版更加強調經濟學原理在當前經濟事件中的應用,特彆是針對始於2007年的金融危機,作者濃墨重筆,從危機起源、宏觀經濟政策、政策效果等多方麵及多角度予以闡述。
作者簡介
R.格倫·哈伯德(教授、學者和政策製定者)R. 格倫· 哈伯德(R. Glenn Hubbard)是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院長和Russell L. Carson金融經濟學教授,同時他還是哥倫比亞文理學院的經濟學教授。此外,他還擔任美國國傢經濟研究局的研究員,並且是多傢公司的董事,這些公司包括:Automatic Data Processing、Black Rock Closed-End Funds、KKR Financial Corporation以及大都會人壽。他還曾在Capmark Financial、Duke Realty、Information Services Group和Ripplewood Holdings中擔任董事一職。哈伯德教授1983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2001~2003年,他擔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以及經濟閤作與發展組織(OECD)經濟政策委員會主席;1991~1993年擔任美國財政部助理部長;如今則是無黨派資本市場監管委員會的聯席主席。哈伯德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公共經濟學、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公司理財、宏觀經濟學、産業組織以及公共政策。哈伯德教授曾在學術期刊上發錶瞭100多篇文章,這些雜誌包括:《美國經濟評論》、《布魯金斯經濟活動論文集》、Journal of Finance、《金融經濟學雜誌》、《政治經濟學雜誌》、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經濟學季刊》、《蘭德經濟學雜誌》以及《經濟學與統計學評論》和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雜誌。他的研究獲得美國國傢科學基金、美國國傢經濟研究局和許多私人基金會的資助。
安東尼 P. 奧布賴恩(獲奬教授和學者)安東尼 P. 奧布賴恩(Anthony P.O’Brien)是利哈伊大學的經濟學教授。他於1987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的博士學位,教授經濟學原理課程已經超過15年。奧布賴恩教授曾獲利哈伊大學優秀教師奬。他曾擔任Diamond經濟學教育中心主任、Dana基金會冠名教授。他是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産業管理研究生院的訪問教授。奧布賴恩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美國汽車産業的演變、美國經濟競爭力的源泉、美國貿易政策的發展、大蕭條的起因、白人與黑人收入差異的原因等。奧布賴恩教授的研究成果發錶於多個學術期刊,其中包括:《美國經濟評論》、《經濟學季刊》、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Industrial Relations、《經濟史雜誌》以及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他的研究獲得多傢政府機構和私人基金會的資助。除瞭教學和寫作,奧布賴恩教授還擔任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的編委。
目錄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譯者序
前言
教學建議
第一部分 宏觀經濟基礎與長期增長
第1章 GDP:總産齣和總收入的度量
1.1 以國內生産總值度量總産齣 4
1.2 GDP是否度量瞭我們希望它度量的對象 10
1.3 實際GDP和名義GDP的比較 13
1.4 度量總産齣和總收入的其他指標 15
本章小結 17
本章總結和問題 17
第2章 失業和通貨膨脹 23
2.1 失業率、勞動力參工率和就業人口比率的度量 24
2.2 失業的種類 31
2.3 對失業的解釋 34
2.4 度量通貨膨脹 35
2.5 使用價格指數來調整通貨膨脹效應 38
2.6 實際利率和名義利率的比較 39
2.7 通貨膨脹是否對經濟施加瞭成本 41
本章小結 43
本章總結和問題 44
第3章 經濟增長、金融係統和經濟周期 52
3.1 長期經濟增長 53
3.2 儲蓄、投資和金融係統 59
3.3 經濟周期 65
本章小結 72
本章總結和問題 72
第4章 長期經濟增長:源泉和政策 77
4.1 曆史上全世界的經濟增長 78
4.2 是什麼決定瞭經濟增長速度 81
4.3 美國的經濟增長 86
4.4 為什麼不是全世界的國傢都富裕 88
4.5 經濟增長政策 95
本章小結 97
本章總結和問題 97
第二部分 短期經濟波動
第5章 短期的總支齣和總産齣 106
5.1 總支齣模型 107
5.2 經濟中總支齣水平的決定 109
5.3 繪製宏觀經濟均衡圖 119
5.4 乘數效應 124
5.5 總需求麯綫 128
本章小結 130
本章總結和問題 130
附錄5A 宏觀經濟均衡的代數錶達 135
第6章 總需求和總供給分析 137
6.1 總需求 138
6.2 總供給 144
6.3 長期和短期的宏觀經濟均衡 149
6.4 動態總需求-總供給模型 153
本章小結 157
本章總結和問題 157
附錄6A 宏觀經濟思想的不同學派 163
第三部分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第7章 貨幣、銀行和聯邦儲備係統 168
7.1 什麼是貨幣,我們為什麼需要貨幣 169
7.2 貨幣在今天的美國如何被度量 172
精彩書摘
《經濟學(宏觀)(原書第5版)》:
一些財政政策措施是為瞭達到穩定經濟的短期目標。另一些財政政策措施是為瞭施加擴大經濟的生産能力和提高經濟增長率等長期影響。因為這些政策措施主要影響的是總供給而不是總需求,它們有時被稱為供給經濟學。大多數試圖增加總供給的財政政策措施使用的方法是通過改變稅收來增加工作、儲蓄和創業的激勵。
9.7.1稅收政策的長期影響
一項經濟活動稅前迴報和稅後迴報之差被稱為稅收楔子(taxwedge)。稅收楔子是由邊際稅率決定的。邊際稅率是每一額外增加的美元收入必須要支付的稅收。舉例來說,美國的聯邦所得稅有好幾個稅級,稅級是某一個稅率所適用的收入範圍。在2013年,對於某一個納稅人,他年收入的第1個8925美元的稅率是10%。稅率隨著更高的稅級而上升,一直到年收入高於400000美元的39.6%的稅率。假設你的工資是20美元/小時。如果你的邊際收入稅率是25%,那麼你的稅後工資就是15美元,即稅收楔子是5美元。在微觀部分討論需求一供給模型時,我們看到瞭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增加會導緻供給增加。因此我們預期通過削減邊際收入稅率來降低稅收楔子會導緻更大的勞動供給數量,因為稅後工資變得更高瞭。類似地,我們在第3章看到,所得稅率的降低會增加儲蓄的稅後迴報率,從而導緻可貸資金供給的增加、更低的均衡利率和投資支齣的增加。一般來說,經濟學傢相信任何經濟活動(如工作、儲蓄、投資或創辦新企業)的稅收楔子越小,這項經濟活動就會發生得越多。當工人、儲蓄者、投資者或企業傢由於稅收變動而改變他們的行為時,經濟學傢說發生瞭對稅收變動的行為反應。
……
前言/序言
我們在這個新版本中采用的方法和10多年前齣版第1版時一樣: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一本完整地涵蓋經濟學各領域,同時包括許多現實世界例子的教材。我們的目標是用現實中的案例來教授經濟學。自從本書第1版齣版以來,我們收到瞭來自使用本教材的學生和教師們積極的迴應,他們提齣的建議幫助這本書進一步成為經濟學教材暢銷書。世界經濟形勢每天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在新版教材中對現實案例進行瞭更新。
第5版的新內容盡管我們將知識應用放在教學的首要位置這一基本方法保持不變,但這個新版本已經被徹底地修改過瞭。
1.各章節變動一覽第1章,“GDP:總産齣和總收入的度量”,包括瞭一個對2013年修訂的GDP計算方法的新討論。新版本增加瞭一個新的“建立聯係——將LadyGaga的更多創作成本加入GDP”。這個新內容說明瞭美國經濟分析局對研發花費采取的新處理方法,這個新處理方法將藝術作品創作時期的花費包括進研發。
第4章,“長期經濟增長:源泉和政策”,包括瞭一個新的小節“美國是否正在走嚮另一輪生産力增長放緩”,其中有幾位經濟學傢對美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做齣瞭悲觀的預測。這個新的小節能幫助學生理解這個重要的討論。
第6章,“總需求和總供給分析”,在章節末尾附錄關於宏觀經濟學各學派思想的介紹中加入瞭對奧地利學派的介紹。
第7章,“貨幣、銀行和聯邦儲備係統”,包括瞭一個關於公開市場操作的修訂過的討論。作為對一些教師要求的迴應,我們現在使用T型賬戶來說明公開市場操作。
第8章,“貨幣政策”,包括瞭一個關於“美聯儲預測”的新小節。美國經濟從2007~2009年衰退中恢復的速度令人失望,這導緻瞭更多的對宏觀經濟預測的興趣。在這個新的小節以及這個新版本的其他地方,對與這個題目有關的內容我們都進行瞭擴展。
第9章,“財政政策”,關於2009年一攬子刺激政策的辯論有一個修訂過的討論,其中包括瞭一些新數據。
第12章,“國際金融體係”,就歐元的現狀有一個修改過的討論,其中包括瞭一個新的“建立聯係——為什麼冰島能從金融危機中迅速復蘇”。
2.對各章節的其他改動相對於上一版,新版本的開篇案例中所有的公司案例要麼是被新的公司案例替代瞭,要麼是用新的公司信息進行瞭更新。
圖錶已經進行瞭全麵更新,使用瞭新的數據。上個版本的許多章末的問題都被替換或被更新瞭。我們在大多數章節中增加瞭1~2個新問題,這些問題都包含瞭一幅圖,要求學生對其進行分析。有一些章節增加瞭一種題為“實時數據練習”的新練習。後,我們仔細地逐行檢視瞭課文,使討論變得更為緊湊,重寫瞭含糊不清的觀點,並且做齣瞭許多其他改動。我們感謝許多教師和學生對之前版本提齣的意見和改善建議。我們已經盡量將這些建議加入到這個新版本中。
現代經濟學核心原理:一部麵嚮未來的導論 作者: [此處可填入其他著名經濟學傢的名字,例如: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保羅·A·薩繆爾森,或杜恩·H·羅賓遜 等,以保證與原書主題的區分] 版本: 第二版(修訂與增補) ISBN: [此處填入虛構的ISBN] --- 內容提要:重塑我們對全球經濟的理解 《現代經濟學核心原理》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與時俱進的經濟學分析框架。本書摒棄瞭過分依賴陳舊模型的傾嚮,轉而聚焦於行為經濟學、數字經濟的崛起、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與宏觀政策的交叉點。本書強調,經濟學不僅僅是關於稀缺性的抽象理論,更是理解人類決策、市場失靈、以及如何構建更公平、更具韌性的社會係統的實踐科學。 全書共分為四大部分,邏輯清晰地引導讀者從微觀基礎邁嚮宏觀治理。 --- 第一部分:個體選擇與市場基礎的重構 (Foundations of Choice and Market Architecture) 本部分著眼於經濟學最基本的分析單位——個體決策者,但引入瞭更貼近現實的洞察。我們不再將人視為完全理性的“經濟人”(Homo Economicus),而是探索有限理性、啓發式思維以及社會偏好的影響。 第一章:行為的邊界與決策的偏差 本章深入探討瞭丹尼爾·卡尼曼等人的開創性工作,詳細分析瞭損失厭惡、錨定效應、以及現狀偏誤如何係統性地影響儲蓄、投資和消費決策。我們引入“助推”(Nudge)理論,探討公共政策如何通過溫和的結構設計來引導更有益的個人選擇,而非強製乾預。 第二章:市場結構與信息不對稱的復雜性 除瞭傳統的完全競爭與壟斷模型,本章著重分析瞭信息經濟學。我們詳細剖析瞭“逆嚮選擇”(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風險”(Moral Hazard)在保險、信貸和勞動力市場中的具體錶現。特彆關注瞭平颱經濟中“雙邊市場”的獨特定價機製和網絡效應。 第三章:産權、外部性與公共物品的現代治理 我們重新審視瞭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在現代社會中的局限性。本章重點討論瞭氣候變化、數據所有權等新型外部性問題,並比較瞭稅收、補貼、可交易許可證(如碳排放權交易)等治理工具的效率與公平性權衡。 --- 第二部分:要素市場、增長與不平等的動態分析 (Markets for Factors, Growth, and Inequality Dynamics) 本部分將視角從單個市場擴展到要素的流動與收入分配的結構性問題。 第四章: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變革 本章全麵分析瞭自動化、人工智能和全球供應鏈重組對勞動力的影響。我們區分瞭“技術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並探討瞭零工經濟(Gig Economy)下勞動者權益的保護機製,以及終身學習體係的構建必要性。 第五章:資本積纍、技術進步與長期增長模型 本書采用瞭更注重內生技術創新的增長理論(如Romer模型),而非僅僅依賴外生技術衝擊。我們量化分析瞭研發(R&D)投入的社會迴報率,並評估瞭知識産權保護力度對創新周期的影響。此外,本章還探討瞭“去工業化”背景下發達國傢麵臨的潛在增長陷阱。 第六章:收入與財富分配的全球視角 本書對基蒂(Kuznets)麯綫提齣瞭修正,認為當代不平等加劇是結構性的,而非簡單的“倒U型”過程。我們使用更精細的統計工具(如高階矩分析)來衡量頂層收入的集中度,並分析瞭全球稅收協調(如最低企業稅)對國傢間財富流動的意義。 --- 第三部分:宏觀經濟學的穩定與政策工具 (Macroeconomic Stabilization and Policy Tools) 本部分是本書宏觀分析的核心,重點在於理解經濟周期波動、通貨膨脹的成因以及中央銀行和財政當局的政策工具箱。 第七章:國民收入核算與經濟周期的量化 本章細緻講解瞭GDP的計算局限性,並引入瞭“綠色GDP”和“福祉指標”(Well-being Metrics)作為補充。我們深入分析瞭實際經濟周期(RBC)理論與新凱恩斯主義模型的結閤,以解釋衝擊如何通過信貸和信心渠道在經濟中傳播。 第八章:貨幣政策的實踐與信譽挑戰 本章詳細闡述瞭現代中央銀行的操作框架,包括價格水平目標製(Price Level Targeting)與通脹平均化目標製(Average Inflation Targeting)。特彆關注瞭零利率下限(ZLB)時期,非常規貨幣工具(如量化寬鬆、前瞻性指引)的有效性、副作用及其退齣策略的復雜性。 第九章: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與代際公平 我們批判性地評估瞭財政擴張在不同經濟狀態下的有效性。本章通過計量模型分析瞭基礎設施投資的長期生産力效應,並探討瞭公共債務管理中的“代際契約”問題,特彆是養老金和醫保體係的可持續性分析。 --- 第四部分:開放經濟體與全球經濟治理 (Open Economies and Global Governance) 在全球化不可逆轉的背景下,本部分聚焦於國際收支、匯率決定和全球經濟治理的未來。 第十章:國際收支的結構與匯率決定理論 本書超越瞭簡單的“粘性價格/彈性價格”模型,引入瞭金融市場摩擦對匯率的短期影響。我們分析瞭“特裏芬難題”在數字貨幣時代的演變,以及各國如何管理資本賬戶開放與貨幣主權之間的平衡。 第十一章:全球貿易體係的演變與地緣經濟風險 我們檢視瞭全球價值鏈(GVCs)的脆弱性,分析瞭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原因及其對效率的影響。本章將“貿易戰”置於更廣闊的國際政治經濟學框架下,探討瞭技術標準競爭(如5G、AI)如何成為新的貿易壁壘。 第十二章: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與全球公共物品的融資 本章將經濟分析與全球倫理相結閤。我們評估瞭實現氣候融資(Climate Finance)所需的全球投資缺口,並分析瞭多邊開發銀行改革、碳邊境調節機製(CBAM)等新型國際閤作工具的潛在影響。本書倡導將“韌性”(Resilience)作為宏觀經濟政策設計的新核心目標。 --- 教學特色與受眾定位 本書的編寫風格力求嚴謹而富有啓發性,避免瞭過於晦澀的數學推導,而更側重於直覺的建立、政策含義的推導以及現實案例的深度分析。每章後附有“政策辯論角”和“數據探索模塊”,鼓勵學生使用真實經濟數據進行檢驗。 目標讀者: 經濟學專業本科高年級、研究生入門課程;政策研究人員、金融機構分析師以及希望係統性理解當代經濟挑戰的商界領袖。 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不僅掌握分析經濟現象的工具,更能形成一套批判性的思維方式,以應對未來幾十年全球經濟治理所麵臨的復雜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