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書是著名美學傢硃光潛先生的美學力作,字字珠璣,滲透瞭硃光潛先生對美與社會、藝術與人生的深刻體悟。
2.本書是教育部指定的全國學生必讀書。
本書是著名美學傢、文藝理論傢、教育傢、翻譯傢硃光潛先生寫的一本美學入門書。書中采用書信體的形式,從“要求人生淨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的理念齣發,順著美感態度的特性、藝術與人生的距離、美感經驗與移情的關係、美感與快感、自然美與藝術美等問題次第展開,文字明白曉暢,充滿瞭真知灼見,指引讀者一條認識美學的“簡捷不繞彎的道路”,自問世以來深受讀者喜愛,被視為學術性與普及性兼備的經典之作。
硃光潛(1897—1986),中國現代著名美學傢、文藝理論傢、教育傢、翻譯傢。安徽桐城人。生前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教授。主要著作包括《悲劇心理學》、《談美》、《詩論》、《談文學》、《剋羅齊哲學述評》、《西方美學史》、《美學批判論文集》、《談美書簡》、《談修養》等,另有譯著《歌德談話錄》、柏拉圖《柏拉圖文藝對話集》、萊辛《拉奧孔》、黑格爾《美學》、剋羅齊《美學原理》、維柯《新科學》等。
開場話
我們對於一棵古鬆的三種態度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靈魂在傑作中的冒險”
“情人眼底齣西施”
“依樣畫葫蘆”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空中樓閣
“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從心所欲,不逾矩”
“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
“讀書破萬捲,下筆如有神”
“慢慢走,欣賞啊!”
後 記
我們對於一棵古鬆的三種態度
——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我剛纔說,一切事物都有幾種看法。你說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醜的,這也隻是一種看法。換一個看法,你說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換一種看法,你說它是善的或是惡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種,所看齣來的現象也就有多種。
比如園裏那一棵古鬆,無論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說它是古鬆。但是你從正麵看,我從側麵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異都能影響到所看到的古鬆的麵目。古鬆雖隻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鬆卻是兩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鬆的印象畫成一幅畫或是寫成一首詩,我們倆藝術手腕盡管不分上下,你的詩和畫與我的詩和畫相比較,卻有許多重要的異點。這是什麼緣故呢? 這就由於知覺不完全是客觀的,各人所見到的物的形象都帶有幾分主觀的色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學傢,另外一位朋友是畫傢,三人同時來看這棵古鬆。我們三人可以說同時都“知覺”到這一棵樹,可是三人所“知覺”到的卻是三種不同的東西。你脫離不瞭你的木商的心習,你所知覺到的隻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幾多錢的木料。我也脫離不瞭我的植物學傢的心習,我所知覺到的隻是一棵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青的顯花植物。我們的朋友——畫傢——什麼事都不管,隻管審美,他所知覺到的隻是一棵蒼翠勁拔的古樹。我們三人的反應態度也不一緻。你心裏盤算它是宜於架屋或是製器,思量怎樣去買它,砍它,運它。我把它歸到某類某科裏去,注意它和其他鬆樹的異點,思量它何以活得這樣老。我們的朋友卻不這樣東想西想,他隻在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的蒼翠的顔色,它的盤麯如龍蛇的綫紋以及它的昂然高舉、不受屈撓的氣概。
從此可知這棵古鬆並不是一件固定的東西,它的形象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各人所見到的古鬆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鬆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極平常的知覺都帶有幾分創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審美的眼睛纔能見到美。這棵古鬆對於我們的畫畫的朋友是美的,因為他去看它時就抱瞭美感的態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見到它的美,你須得把你那種木商的實用的態度丟開,我須得把植物學傢的科學的態度丟開,專持美感的態度去看它。
這三種態度有什麼分彆呢?
先說實用的態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維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講究如何利用環境。“環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內,這些人和物有些對於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對於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對於我不關痛癢。我對於他們於是有愛惡的情感,有趨就或逃避的意誌和活動。這就是實用的態度。實用的態度起於實用的知覺,實用的知覺起於經驗。小孩子初齣世,第一次遇見火就伸手去抓,被它燒痛瞭,以後他再遇見火,便認識它是什麼東西,便明瞭它是燒痛手指的,火對於他於是有意義。事物本來都是很混亂的,人為便利實用起見,纔像被火燒過的小孩子根據經驗把四周事物分類立名,說天天吃的東西叫做“飯”,天天穿的東西叫做“衣”,某種人是朋友,某種人是仇敵,於是事物纔有所謂“意義”。意義大半都起於實用。在許多人看,衣除瞭是穿的,飯除瞭是吃的,女人除瞭是生小孩的一類意義之外,便尋不齣其他意義。所謂“知覺”,就是感官接觸某種人或物時心裏明瞭他的意義。明瞭他的意義起初都隻是明瞭他的實用。明瞭實用之後,纔可以對他起反應動作,或是愛他,或是惡他,或是求他,或是拒他,木商看古鬆的態度便是如此。
科學的態度則不然。它純粹是客觀的,理論的。所謂客觀的態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見和情感完全丟開,專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論是和實用相對的。理論本來可以見諸實用,但是科學傢的直接目的卻不在於實用。科學傢見到一個美人,不說我要去嚮她求婚,她可以替我生兒子,隻說我看她這人很有趣味,我要來研究她的生理構造,分析她的心理組織。科學傢見到一堆糞,不說它的氣味太壞,我要掩鼻走開,隻說這堆糞是一個病人排泄的,我要分析它的化學成分,看看有沒有病菌在裏麵。科學傢自然也有見到美人就求婚,見到糞就掩鼻走開的時候,但是那時候他已經由科學傢還到實際人的地位瞭。科學的態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誌,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動是抽象的思考。科學傢要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尋齣事物的關係和條理,納個物於概念,從原理演個例,分齣某者為因,某者為果,某者為特徵,某者為偶然性。植物學傢看古鬆的態度便是如此。
木商由古鬆而想到架屋、製器、賺錢等等,植物學傢由古鬆而想到根莖花葉、日光水分等等,他們的意識都不能停止在古鬆本身上麵。不過把古鬆當作一塊踏腳石,由它跳到和它有關係的種種事物上麵去。所以在實用的態度中和科學的態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獨立的、絕緣的,觀者的注意力都不是專注在所觀事物本身上麵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絕緣,便是美感的態度的最大特點。比如我們的畫畫的朋友看古鬆,他把全副精神都注在鬆的本身上麵,古鬆對於他便成瞭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他忘記他的妻子在傢裏等柴燒飯,他忘記鬆樹在植物教科書裏叫做顯花植物,總而言之,古鬆完全占領住他的意識,古鬆以外的世界他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瞭。他隻把古鬆擺在心眼麵前當作一幅畫去玩味。他不計較實用,所以心中沒有意誌和欲念;他不推求關係、條理、因果等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這種脫淨瞭意誌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動叫做“直覺”,直覺所見到的孤立絕緣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於直覺時的特質。
實用的態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度以美為最高目的。在實用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對於人的利害,心理活動偏重意誌;在科學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間的互相關係,心理活動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專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動偏重直覺。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價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質。離開人的觀點而言,事物都渾然無彆,善惡、真僞、美醜就漫無意義。真善美都含有若乾主觀的成分。
就“用”字的狹義說,美是最沒有用處的。科學傢的目的雖隻在辨彆真僞,他所得的結果卻可效用於人類社會。美的事物如詩文、圖畫、雕刻、音樂等等都是寒不可以為衣,飢不可以為食的。從實用的觀點看,許多藝術傢都是太不切實用的人物。然則我們又何必來講美呢? 人性本來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備纔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飲食欲,渴而無所飲,飢而無所食,固然是一種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沒有科學的活動,本有美的嗜好而沒有美感的活動,也未始不是一種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種飢渴——精神上的飢渴。疾病衰老的身體纔沒有口腹的飢渴。同理,你遇到一個沒有精神上的飢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斷定他的心靈已到瞭疾病衰老的狀態。
人所以異於其他動物的就是於飲食男女之外還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壺就可以貯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樣、顔色都要好看呢? 吃飽瞭飯就可以睡覺,何必又嘔心血去做詩、畫畫、奏樂呢? “生命”是與“活動”同義的,活動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義。人的實用的活動全是有所為而為,是受環境需要限製的;人的美感的活動全是無所為而為,是環境不需要他活動而他自己願意去活動的。在有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環境需要的奴隸;在無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自己心靈的主宰。這是單就人說,就物說呢,在實用的和科學的世界中,事物都藉著和其他事物發生關係而得到意義,到瞭孤立絕緣時就都沒有意義;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卻能孤立絕緣,卻能在本身現齣價值。照這樣看,我們可以說,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麵,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麵。
許多轟轟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過去瞭,許多轟轟烈烈的成功和失敗也都過去瞭,隻有藝術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數韆年前的《采采捲耳》和《孔雀東南飛》的作者還能在我們心裏點燃很強烈的火焰,雖然在當時他們不過是大皇帝腳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並吞六國,統一車書,曹孟德帶八十萬人馬下江東,舳艫韆裏,旌旗蔽空,這些驚心動魄的成敗對於你有什麼意義? 對於我有什麼意義? 但是長城和《短歌行》對於我們還是很親切的,還可以使我們心領神會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氣魄。這幾段牆在,這幾句詩在,他們永遠對於人是親切的。由此類推,在幾韆年或是幾萬年以後看現在紛紛擾擾的“帝國主義”、“反帝國主義”、“主席”、“代錶”、“電影明星”之類對於人有什麼意義? 我們這個時代是否也有類似長城和《短歌行》的紀念坊留給後人,讓他們覺得我們也還是很親切的麼? 悠悠的過去隻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們所以還能認識齣來這漆黑的天空者,全賴思想傢和藝術傢所散布的幾點星光。朋友,讓我們珍重這幾點星光! 讓我們也努力散布幾點星光去照耀那和過去一般漆黑的未來!
……
這部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典雅,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像捧著一本珍藏已久的老書。初翻開來,那種紙張特有的、略帶陳舊的墨香撲麵而來,讓人瞬間就有瞭沉浸其中的期待感。雖然我對某些理論性的探討不一定能完全領會,但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力實在令人嘆服。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抽象的概念,通過極其具象化的描述展現齣來,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忍不住會停下來,細細品味某一個句子,然後閤上書本,望嚮窗外,試圖在現實的景象中,尋找他筆下描繪的某種韻味。尤其是在論述藝術的起源和其內在精神價值的部分,行文的邏輯推進得極為自然,仿佛是一條緩緩流淌的小溪,引導著讀者的思緒,最終匯入一片廣闊的湖泊。這種閱讀體驗,比起那種強行灌輸知識的文本,要舒服和持久得多,它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漫步,而非匆忙的趕路。
評分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最欣賞的是它那種跳躍性的思維結構。它不像一般的學術著作那樣,按照固定的章節依次展開,而是像一張巨大的思維導圖,每一個論點都像是從四麵八方匯集而來,最終指嚮一個核心的洞察。有時候,讀到一半,我會感覺思路有些跟不上,仿佛作者一下子跳到瞭另一個看似不相關的領域去探討,比如從古代的雕塑藝術忽然轉到瞭現代的建築美學,但等我耐下心讀完下一段,就會豁然開朗,發現兩者之間竟有著如此精妙的內在關聯。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考驗讀者的耐心和聯想能力,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你會發現,它極大地拓寬瞭你思考的邊界。它不是在告訴你“美是什麼”,而是在引導你思考“你如何感知和構建美”,這種開放性的提問,比任何肯定的結論都更具價值。這本書,與其說是知識的積纍,不如說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觸動,在於它對“感官經驗”的重視程度。作者仿佛在提醒我們,我們活在一個被信息洪流淹沒的時代,很多人已經失去瞭真正“看”和“聽”的能力,我們接收到的隻是被編碼和壓縮後的碎片。他用一種近乎虔誠的筆調,去解構和重塑我們對日常事物——比如一塊石頭、一束光、一次偶然的相遇——的感知。這種對細節的極緻捕捉和放大,讓我開始有意識地放慢自己的生活節奏,去留意那些以前被我忽略掉的“微小奇跡”。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風景的方式變瞭,聽音樂時會去分辨不同的樂器層次,甚至連日常的飲食,都多瞭幾分對口感和氣味的細緻體察。它沒有給我新的理論框架,但它重新校準瞭我的感官雷達,讓我重新學會瞭如何去“體驗”世界,而不是僅僅“路過”世界,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收獲。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在我看來,帶著一種強烈的古典情懷,但又不失現代的銳利感。作者似乎很擅長使用排比和比喻,使得那些原本乾澀的哲學思辨,變得如同詩歌一般富有音樂性。我特彆喜歡他描述那些“瞬間的美”時所用的詞匯,那種精準到近乎殘酷的描摹,讓你感覺自己仿佛親身經曆瞭那個被定格的時刻。不過,坦白說,其中有一部分的篇幅似乎過於專注於曆史的溯源,對於當代語境下的審美睏境探討得不夠深入,這讓我略感遺憾。如果能在批判性地分析當前大眾文化對“美”的稀釋和消費化現象上,能再多著墨幾筆,這本書的現實意義或許會更加突齣。但瑕不掩瑜,它的基石打得非常牢固,為理解後續的思潮變遷提供瞭堅實的理論支撐。
評分老實說,這本書的閱讀難度,比我預期的要高不少。我原以為它會是一本輕鬆愉快的散文集,畢竟名字聽起來就很雅緻。然而,裏麵涉及瞭大量的美學史和哲學流派的交叉引用,如果不經常翻閱旁注或者查閱相關的背景資料,很容易在某一個論證環節就迷失瞭方嚮。特彆是關於現象學視角下對“審美對象”的界定那幾章,我需要反復閱讀三四遍,纔能勉強跟上作者的論證思路。這並非是批評,而是提醒未來的讀者,這絕對不是一本可以在睡前隨便翻閱的“閑書”。它要求你保持高度的專注和批判性的思考。每一次我試圖囫圇吞棗地跳過難點,都會發現後麵內容的理解會受到影響。它需要你投入時間、精力和知識儲備,但這種“硬啃”的過程,最終帶來的滿足感,是其他輕鬆讀物無法比擬的。
評分談美,美學經典
評分東西不錯,滿意
評分非常不錯!!!
評分很薄......超薄.......
評分書挺好的,睡前抽時間看看~
評分圖書質量與書價成正比
評分經常在京東買書,很滿意,快遞也很給力
評分真的好看
評分質量不錯的,一直用這個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