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占筮學(修訂版)

周易占筮學(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章鞦農 著
圖書標籤:
  • 周易
  • 易經
  • 占蔔
  • 筮法
  • 預測
  • 傳統文化
  • 文化
  • 哲學
  • 命理
  • 修訂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2415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6052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5
字數:3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關於研究《周易》占筮方麵的專門著作,既適閤專業研究者,也適閤一般讀者對《周易》占筮方麵的濃厚興趣。

內容簡介

  

  《周易占筮學——讀筮占技術研究》是作者多年的易學研究成果,是在作者多年講授《周易》經典講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與其他相關圖書相比,該書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該書為當代人撰寫的第一部周易占筮學方麵的著作。它從科學的角度,對占筮行為的本質做瞭理論上的探討,係統闡述瞭古代的占筮技術,並申以己意,一掃古代占筮學中常有的讖緯迷信陋習,將其中所含的谘詢文化的性質展現於讀者麵前。二是本書融學術性、趣味性於一爐,具有極強的可讀性。書中列舉實例,風趣地解說瞭《周易》中所蘊含的谘詢文化因素,耐人尋味,發人深思。三是該書破除瞭人們對於《周易》的神秘,以一係列較為客觀的評述,將一嚮被認為玄之又玄的《易》象進行瞭通俗、生動的闡述生發。閱讀該書,讀者會發現,此書具有較強的現代意識和個性色彩。

作者簡介

  章鞦農,年八十,一名章祖安,陸維釗先生弟子,中國美術學院書法係教授、博士生導師。1956年考入杭州大學中文係,受業於陸維釗、夏承燾、王煥鑣、鬍士瑩、薑亮夫、任銘善、蔣禮鴻、徐朔方等宗師,尤與陸維釗、王煥鑣、薑亮夫、夏承燾諸先生親善,耳提麵命,教誨獨多,奠定瞭紮實全麵的國學研究功底。1961年,調入浙江美院(今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係,任陸先生助教,開始陸續撰寫學術論文,刊發於《中華文史論叢》《中國語言》等刊物,研究範圍涉及文、史、哲、藝術等各領域,尤於《易》學領悟精深,並曾受薑亮夫先生邀請,屢為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研究生班及“先秦古籍講習班”主講《周易》。1963年後,作為書法教研組成員之一,參與浙江美院中國畫係曆屆書法本科及碩士研究生的專業教學工作。1996年,任中國美術學院首屆書法專業博士生導師。翌年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博士和碩士點通訊評議專傢組成員,同年起任全國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通訊評議專傢。2009年,任中國美院博士後流動站閤作導師。先後擔任杭州大學兼職教授,中國文化書院杭州分院導師,魯迅美術學院特聘教授,西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博導,浙江省書法傢協會副主席,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修訂版序 1

第一章 緒論 1

一、中國文化的象徵 1

二、空框結構與藉屍還魂 5

三、蔔筮與人之自我異化 19

四、命運與自由意誌 24

第二章 《周易》名義釋 39

一、釋“易” 40

二、“易”取象於物 41

三、“易”詁舉例 44

四、“易”之三義辨析 47

第三章 讀《易》技術述 57

一、經與傳 58

二、經部的結構 60

三、《易傳》各篇簡介 80

四、《易經》斷占術語解 116

第四章 《易》象(上) 127

第五章 《易》象(下) 167

一、“往來”說 169

二、“變自乾、坤”說 172

三、“反對”說 174

四、“旁通”說 176

五、卦變總說 178

第六章 關於“卦氣”“納甲”諸說 189

一、“卦氣”說 189

二、“納甲”說 199

三、“爻辰”說 207

四、關於八卦方位 214

第七章 《易》筮 227

一、蔔與筮 228

二、《易》筮 234

第八章 《易》占 261

一、所謂“數往知來” 261

二、尚秉和《周易尚氏學》釋例 272

三、王弼《周易注》釋例 280

四、程頤《周易程氏傳》釋例 287

五、楊萬裏《誠齋易傳》釋例 296

六、綜閤占法釋例 305

第九章 亢卑齋實占例選 323

附錄 《周易》古經白文 355

初版後記 413

精彩書摘

第七章 《易》筮

筮是占蔔之一種。

《爾雅》:“占者,視兆以知吉凶也。” 這裏的“兆”是指灼龜後齣現的兆象,但實際上也包括瞭如天象、物象等所謂“前兆迷信”之兆,即某種人間災禍或吉祥的預兆。故《方言》曰:“占,伺視也……凡相候謂之占。” 候者,即伺候兆之齣現而視之。

蔔,灼剝龜也。一曰象龜兆之縱橫也(見《說文》)。這由來於古人欲預知後事之吉凶,多灼龜以取兆。後引申凡欲預知後事之行為,或以己意預測後事,亦曰蔔,如現代漢語中尚有“生死未蔔”“前途未蔔”一類話。

“占蔔”者,實是通過某種工具或某種形式取“兆”、視“兆”而預測吉凶的行為的總稱。古人視龜兆而預測吉凶的行為稱占蔔,現代寺廟中仍風行的求簽以測吉凶的行為,亦可稱占蔔。

筮,是占蔔法之一,嚮來專指以《周易》來占蔔的方法。故本章以“《易》筮”命名。

一、蔔與筮

占蔔之事,在我國起源很早,但究竟起於何時,已不可考。於省吾先生在《〈周易尚氏學〉序言》中說:

《易》卦起源於原始宗教中巫術占驗方法之一的“八索之占”。古也稱繩為索,“八索”即八條繩子。金川彝族所保持的原始式八索之占,係用牛毛繩八條,擲諸地上以占吉凶。《易`係辭》稱“庖犧氏(即伏羲氏)始作八卦”,乃指八索之占言之。“八索”這一名稱,最早見於《左傳》《國語》。“八索之占”是八卦的前身,八卦是“八索之占”的繼續和發展。近年來的學者們,都說八卦與伏羲氏完全無涉,這就未免“數典忘祖”,截斷瞭《易》卦的來源。

按於說,則秦漢以來的傳說,每每將《易》的卦畫歸之於伏羲,似乎不為無據。又後齣現的所謂“三《易》”之二的《連山》《歸藏》,竟托始於伏羲和黃帝(有的則說是夏、殷之《易》,即“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傳說無徵,信從者不多。

唯近數十年來,殷墟甲骨的大量發現,而後言占蔔者乃得最早之實物證明。說到占蔔的起源,雖仍未能窮究本始,然殷代占蔔狀況卻是清楚可知瞭,而《周易》好多問題亦順此而得到解決。

甲骨的占蔔盛於殷商時代,而不一定始於殷商。從甲骨文刻畫的精緻,字形的俊美,直到現代,書法傢對其崇拜與欣賞的感情仍然有增無減。由其成熟與熟練的程度觀察,可以推知前此或有較為粗糙而醜陋的形式以為過渡,想來是閤乎情理的。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以為:“《史記`殷本紀》載成湯以來以至於帝辛,傳世三十,今見於蔔辭二十有三。” 現存甲骨蔔辭均為盤庚遷亳後至武乙徙河北時所作。盤庚距今年代幾何,無法確數,因為司馬遷記周宣王以前事,隻紀世代而並無係年,蓋約當公元前韆數百年之時。其時之占蔔法,《殷墟書契考釋》從實物上觀察,為說如下:

蔔以龜,亦以獸骨。龜用腹甲而棄其背甲(背甲厚,不易作兆,且甲麵不平,故用腹甲)。……獸骨什九,龜甲什一而已。其蔔法,則削治甲骨甚平滑,於此或鑿焉,或鑽焉,或既鑽更鑿焉。龜皆鑿,骨則鑽者什一二,鑿者什八九,既鑽而又鑿者二十之一耳。此即《詩》與《禮》所謂“契”也。……既契,乃灼於契處以緻坼。灼於裏則坼見於錶,先為直坼而後齣歧坼,此即所謂兆矣。

從上可知,商代的占蔔法,或鑿或鑽,而契後又用灼以求兆。《殷虛書契考釋》又曰:

不契而灼則不能得坼。既契則骨與甲薄矣,其契處刃斜入,外博而內狹,形為橢圓,則尤薄處為長形。灼於其上,斯沿長形而為直坼,由直坼而齣歧兆矣。於以觀吉凶,並刻辭於兆側,以記蔔事焉。

說明甲骨蔔辭是其時每次占蔔之事的記錄 。但我們看甲骨蔔辭,實隻是所蔔之事或驗,其視兆而占吉凶之辭根本沒有。如“庚寅蔔在榖,貞,王田,往來亡(無)災” ,是記庚寅之日問王田獵,結果是往來無災。但我們並不知這個結果如何由兆而得齣。我們既不知怎麼樣的兆、占為凶;也不知怎麼樣的兆、占為吉。視兆而占,不要說沒有標準答案,即令見仁見智的方法都尋不齣。但當時的專傢如太蔔,肯定有他自己的兆象分類法,如《周禮`春官宗伯`太蔔》:“太蔔掌三兆之法……其經之兆體,皆百有二十,其頌皆韆有二百。”他自能“破譯”齣齣現的兆,從而占之。但實在有點像占夢,除非夢中的象與現實的象有絕對的對應關係,或者人為地規定對應關係,那麼,可以對號入座,否則就可亂說一通。前章曾舉過衛侯占夢而被欺騙之事,即可說明。我們可以想象視甲骨之兆是一件極繁難與極容易並在一起的技術。我們現在看到甲骨上的兆,幾乎尋繹不齣兆與辭之間的聯係,簡直可說是無從識得。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當時於兆也一定有占(占指作齣解釋)。但解釋之辭較多,如全刻在上麵,豈不麻煩之至?故而所占之辭終不可見於甲骨。但有占之事實,則可以從《左傳》上找到例證。《左傳`莊公二十二年》記懿氏蔔妻陳公子敬仲,懿氏之妻占之曰:“吉。是謂:‘鳳凰於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於薑。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襄公十年》記鄭皇耳帥師侵衛,孫文子蔔追之,獻兆於定薑,薑氏問繇,曰:“兆如山陵,有夫齣徵,而喪其雄。”《哀公九年》記晉趙鞅蔔救鄭,遇水適火,占諸史趙、史墨、史龜,史龜曰:“是謂沉陽(杜預注:火陽,得水故沉),可以興兵。利以伐薑,不利子商。”餘永梁以為,這種繇辭視兆而作,齣於臨時發揮,其後之占辭亦是新造。當然亦可沿用舊辭,如有從前相同的兆辭所發生的事與占辭,則沿用其舊。如前無此兆,則需新造。按餘氏此說,則兆辭實與占辭閤並而均成為占辭。

兆象是這樣的繁難而不易辨識,灼龜又是如此的復雜,筮法就繼起而代替瞭這繁難、復雜的過程。卦數有一定,卦爻之下又係以有定之辭,筮時遇得何卦何爻,即可依卦象、卦爻辭引伸推論。故六十四卦好比龜蔔的兆象,卦爻辭好比龜蔔之頌,也即上引《左傳》“薑氏問繇”之“繇”再加上筮者之解,就可完成占筮的全過程。這比龜蔔的辨彆兆象,實在簡易多矣。

餘永梁謂筮法是從蔔法蛻化而來,並列舉蔔辭與卦爻辭句法和成語的比較以證。此說大有意味,給筆者很大的啓發 。如蔔辭“戊寅子蔔有它;戊寅蔔亡(無)它”,《周易》有“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這是從句法上看其類同。斷占術語方麵,相似處極多。如:

蔔辭:利、不利。

《周易》:利、無不利、無攸利。

蔔辭:吉、大吉、弘吉。

《周易》:吉、大吉(元吉)。

蔔辭:得、亡得。

《周易》:有得、無得。

蔔辭:若、弗若。

《周易》:若、如、不如。

……

隻是商似乎沒有八卦,八卦可能是周民族所創。從文字上論,甲骨上沒有“卦”字、“筮”字、“蓍”字。“卦”字從圭、蔔,明明是有瞭“蔔”字,纔有後起的“卦”字。《商書》也隻有“蔔”而無“筮”,一直到《君奭》篇,纔有“若蔔筮,罔不是孚”之句。

周文化較商為低,則是好多曆史學傢都承認的事實。所以我認為《易經》是周文化吸收商文化並受到商文化改造的産物,而周文王是親與其事的主角。《係辭傳》說的“《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紂之事邪”,以及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文王拘而演《周易》”之類的記載,的確是有案可查的。即從蔔辭與筮辭的異同上,也可察見其跡象。

《史記`周本紀》載:

崇侯虎譖西伯(文王)於殷紂曰:“西伯積善纍德,諸侯皆嚮之,將不利於帝。”帝紂乃囚西伯於羑裏。

司馬遷這個“譖”是隻能釋為“訴”,而不能以“加誣曰譖”來解釋的。崇侯虎以其特有的敏感覺得西伯是個危險人物,西伯當時羽毛未豐,故紂王聽崇侯虎之言即輕而易舉地將其作為人質軟禁起來。

據此,我們可以作這樣的推想:周文王懷有原屬周文化的《周易》,其時或隻具六十四卦,或六十四卦之外,隻有很簡單的幾句筮辭。被囚禁於殷地之後,反而趁此機會如飢似渴地學習並吸收殷文化,且以殷文化來充實與改造《周易》,從而基本完成瞭閤殷、周二種文化於一爐的《周易》筮辭。後來周臣閎夭用美人計使西伯獲釋,也即《史記`周本紀》所載:

乃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紂大說,曰:“此一物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徵伐。曰:“譖西伯者,崇侯虎也。”

紂之智與力也是超群的,隻是驕與欲,令其智昏,而“譖西伯者,崇侯虎也”之語,更使人聯想到鴻門宴之前項羽對沛公的言語:“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紂放西伯,又授兵權,真可謂放虎歸山,而又為虎添翼。西伯在不聲不響中還帶迴瞭囚禁時完成的寶典——《周易》。從《周本紀》所載:西伯“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認“西伯蓋受命之君”,都足資證明文王之有勃勃雄心而又工於心計也。《周易》開篇《乾》卦筮辭所塑造的形象,正是據其切身體驗而寫齣,是以他自己為模特兒的。他在不聲不響之中,已與原來帝紂之諸侯掛上瞭鈎。待武王一旦舉事,迴戈相嚮,武王即“飛龍在天”,完成瞭文王的未竟之業。

齣於對商文化的崇拜,加上原商民及其後裔對傳統的留戀,周滅商後,有一段蔔與筮並存的時期,不但並存,而且同時並用,這在古書中可以找到很多證據,此不贅述。然龜蔔終因其蔔法繁難,刻辭不易,甲骨難得而逐漸淘汰;筮雖後起,卻以其簡易化、標準化而贏得廣大群眾,最終取代瞭甲骨蔔法的地位。

二、《易》筮

《說文》:“筮,《易》卦用蓍也。”段注:“《麯禮》曰:‘龜為蔔,策為筮。’策者,蓍也。《周禮`筮人》注雲:‘問蓍曰筮,其占《易》。’……從竹者,蓍如筭也,筭以竹為之;從巫者,事近於巫也。九筮之名:巫更、巫鹹、巫式、巫目、巫易、巫比、巫祠、巫參、巫環。字皆作巫。”巫掌筮,故九筮之名皆冠“巫”字。孫詒讓《周禮正義》引宋代劉敞、薛季宣等人之說,謂“巫更”以下皆古之精於筮者九人之名 。蓋《易》筮之專傢也。

高亨曰:“考筮之工具,最初當用竹……蓋古之筮用竹,巫掌之,故‘筮’從竹、從巫。可見最初之筮,當用竹而非用蓍。” 筆者是特彆的贊成。但高氏又曰:

其後分用蓍草……《說文》:“蓍,蒿屬,生十歲百莖,《易》以為數。天子蓍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從草,耆聲。”

這節文字不大好懂。九尺、七尺雲者,是指長成的長度呢,還是蓍的品種呢?想來當是指長度,即天子用的當生長至九尺之長度,說明蓍草是可以長得很長的一種草。但既能長到九尺或更長,則三尺時必很嫩,一乾就軟得瞭不得,是不能用的。

而《易緯`乾坤鑿度`乾鑿度》則記載說:

聖人設卦,以用蓍生,聖人度以虛實,英草與天齊休。《萬形經》曰:“蓍生地於殷(殷中土也)凋殞一韆歲,一百歲方生四十九莖,足承天地數。五百歲形漸乾實,七百歲無枝葉也,九百歲色紫如鐵,一韆歲上有紫氣,下有靈龍神龜伏於下。”《軒轅本經》曰:“紫蓍之下,五龍十朋伏隱。天生靈菥,聖人采之,而用四十九,運天地之數,萬源由也。”

自從看瞭《說文》和緯書的文字後,把我嚇壞瞭,哪兒還敢去弄這奇異的神草!所以說來慚愧,我現在連《易》筮的專門工具——蓍草究竟是木本或草本都搞不清,也識不得。我為什麼特彆贊成高亨先生“古之筮用竹”的說法呢?因為我想當然地一直用四十九根小竹條占筮的。若按植物學上說的“蓍,菊科,多年生草本”,那麼用這草的莖老是在手上“掛”“揲”“扐”,姑且不說是多麼的不方便,它也吃不消;而最主要的,恐怕它並不是古書上所說的靈草呢。用竹則不但有“從竹”的根據,還有《楚辭`離騷》“索藑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餘占之”一句之王逸注文可為旁證:“藑茅,靈草也。筳,小摺竹也。楚人名結草摺竹以蔔曰篿。”

《易》筮之法,肯定由簡而繁,而更趨神秘。其後,隨著《易》筮擁有之群眾增加,為便於掌握而使之通俗化、普遍化,則又由繁趨簡。但簡不廢繁,因繁容易顯示齣鄭重性、神秘性,故其最後,乃繁簡並存。

(一)《係辭傳》所載古筮法

《周易》最古之筮法,已無可考。《係辭傳》所載筮法為保留古代筮法專門技術的唯一珍貴文獻,從而為曆代《易》學者所遵循,並視為最正規之筮法。

《係辭傳上》: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閤。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韆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衍”者,演也。筮為推演天地之數而得,故稱“大衍”。而這“大衍之數”為什麼是五十?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如《周易正義》引馬融之說:“馬季長雲:《易》有太極,謂北辰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氣。北辰居位不動,其餘四十九,轉運而用也。” 依馬說,即“五十”由以下數相加而得:

1(太極)+2(兩儀)+2(日月)+4(四時)+5(五行)+12(十二月)+24(二十四節氣)= 50

此外,《漢書`律曆誌》、京房、荀爽、崔憬、姚信、硃熹均各有說,讀者可自去查閱《周易集解》《周易正義》《周易本義》等書,此不具論。不過各傢共同的特點是想盡辦法湊成“五十”而已。今人金景芳先生由《係辭傳》“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以為大衍之數實為五十有五,今本的大衍之數五十,當是傳寫脫“有五”二字 。按金說卓然傑齣,確然可信,於理於文全無扞格,則諸舊說不攻自破,無用贅言矣。天數五者,即天數五個奇:一、三、五、七、九,其和二十五。地數五者,即地數五個偶:二、四、六、八、十,其和三十。二十五加三十,等於五十五,故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亦即大衍之數也。

“易”者,象也。我以為亦可言:“易”者,數也。以現象言,則為象;若以本質言,則為數。象實生於數。數之大彆有三:一為天之數,一為地之數,一為人之數。為便於思考,我把天之數理解為時間之數,以象言,天行、天運,時間之象也;把地之數理解為空間之數,以象言,地位、地方、地盤,空間之象也。人之數,即為當事人與時間之數、空間之數發生特定關係之部分,此亦一數也;以象言,則為人與天數、地數發生關係時所生之種種現象。舉一簡單例子:鼕天某月某日,某人於某處淋雨一小時,第二天起,某人即感冒發燒在傢臥床休息,三天後痊愈。此即三數結閤而生之象,故言象生於數。而人無時無地不與天數、地數有關,豈不大傷腦筋?答曰:非也。人與天數、地數之關係,固有一般的關係和特殊的關係兩種,即正常與不正常的區彆。人所關心者為特殊之關係;至於一般之關係,全在意料之中,是無須關心的。但特殊與一般亦相對而言,如一人在傢正常生活,與天地之數關係一般;明天外齣旅行,稍稍特殊矣。然正常之旅行,其關係仍可稱一般;如車船齣事故,則為特殊矣。車船齣事故,同乘者無恙而己獨傷,或同乘者皆亡而己獨存,則更特殊矣。然細細思之,無不是天數、地數、人數三數結閤之産物,所以我國謂事之必然發生不可避免者曰“天數”或“氣數”。“天數”者非僅天之數,實包三數言之,即自然之數或必然之數的代稱,“氣數”亦然。

筆者正是以三數結閤的觀點來理解《易》筮的。人之參與“筮”,即是以數來推知即將發生之特殊關係;或已經發生特殊關係,而以數來推求解決之方法。以數推演而得象,這個象即是一種“啓示”,或能觸發人之智慧,采取應變行動。大衍之數五十有五,隻是一個象徵之數(不管是“五十五”或“五十”,與筮得的結果無關,因為反正隻用四十九),“其用四十有九”,則是由筮法決定非此數不可的。

至於減去六根的理由則可用姚信、董遇的話來解釋:“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其六以象六畫之數,故減之而用四十九。” 下麵解釋《係辭傳》從“其用四十有九”(即用四十九根小竹條,稱四十九策)到“十有八變而成卦”的全過程。

一變 以四十九策演之如下:

一演 將四十九策任意分為兩部分,這就是所謂“分而為二以象兩”。

二演 於此一部分,在其中取齣一策,這就是所謂“掛一以象三”也。

三演 掛一以後所餘之策,以每四策為一組數之,這就是所謂“揲之以四以象四時”也。但不能將策數盡。

四演 數至最後,或餘一策,或餘二策,或餘三策,或餘四策,取而夾之指間,這就是所謂“歸奇於扐以象閏”也(“奇”指餘數,非“奇偶”之“奇”)。

五演 取另一部分,每四策為一組數之,所謂“再揲之以四”。但也不許數盡。

六演 數至最後,或餘一策,或餘二策,或餘三策,或餘四策,取而夾之指間,所謂“再歸奇於扐”也。

七演 取指間所夾之策而掛之(包括二演、四演、六演夾於指間的所有餘數),所謂“再扐而後掛”也。

至此,一變畢,其結果隻能有兩種:

1. 餘四十四策。

2. 餘四十策。

二變 以一變所餘之策演之如下:

八演 如一演。

九演 如二演。

十演 如三演。

十一演 如四演。

十二演 如五演。

十三演 如六演。

十四演 如七演。

至此,二變畢,其結果有三種:

1. 餘四十策。

2. 餘三十六策。

3. 餘三十二策。


三變 以二變所餘之策演之如一變、二變。

三變畢,其結果有四種:

1. 餘三十六策,即餘以四策為一組者九組,亦即九揲之數,是為九,是為老陽,是為可變之陽爻。

2. 餘三十二策,即餘以四策為一組者八組,亦即八揲之數,是為八,是為少陰,是為不變之陰爻。

3. 餘二十八策,即餘以四策為一組者七組,亦即七揲之數,是為七,是為少陽,是為不變之陽爻。

4. 餘二十四策,即餘以四策為一組者六組,亦即六揲之數,是為六,是為老陰,是為可變之陰爻。

三變至此而初爻成。每三變而成一爻,由下往上畫,陽爻畫“ ”,如其為老陽,則記一“九”字於畫旁;如其為少陽,則記一“七”於畫旁。陰爻畫“ ”,如其為老陰,則記一“六”字於畫旁;如其為少陰,則記一“八”字於畫旁——以為可變與否之標號。二、三、四、五、上各爻皆依初爻的演法而得,六爻俱得而成卦。每卦六爻,每爻三變,十八變纔成一卦,此即所謂“十有八變而成卦”也。每爻之成,均有“九”“八”“七”“六”之可能。“九”“八”“七”“六”即謂之四營,《易》以四營而成卦,又據四營以變卦,故曰“四營而成《易》” 。

《乾》卦六爻,每爻皆為老陽九,策數是三十六;以六爻乘三十六得二百一十六,此為《乾》卦共得的策數。《坤》卦六爻皆為老陰六,策數是二十四;以六乘二十四得一百四十四,此為坤卦共得的策數。二百一十六加一百四十四,共三百六十策,正與一年三百六十天相等,故曰“當期之日”。

《周易》上、下二篇,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各半。陽爻一百九十二,以得老陽之策數三十六乘之,共得六韆九百一十二策。陰爻一百九十二,以得老陰之策數二十四乘之,共得四韆六百零八策。兩數再相加,共得一萬一韆五百二十策,這個數與天地所生物以萬計相應,即萬物之象徵,故曰“當萬物之數也”。

所謂“八卦而小成”是指九變而成的三畫卦,因為它僅僅象徵有限的事物,故是《易》道之小成。待引而伸之,十八變而畫成六爻的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則通過六爻的變化,每一卦又可以變為六十四卦,則天地間的變化能概括無遺,故曰“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關於《係辭傳》所載筮法的解釋,古今各傢無有異詞,幾乎全承襲舊說,隻是有的在形式上特彆講究。如硃熹《筮儀》之類,也不過增加其神聖莊嚴的氣氛而已,於“數”並無任何影響。即使照一般的說法,這麼多根蓍草夾在指縫中,兩手還要不斷地動作,夾的草越來越多,手法還必須輕靈異常,否則天知道指縫中的草會夾成什麼樣子,一副草又能用幾次?故筆者用竹不用草也。再者,如不想故作神秘,則一切於“數”沒有關係的形式,自可擯棄不用。因此,我更述簡便筮法如下:

用小竹棒(一寸多長,方形,免其滾動)四十九根,即於案上任意分成左右兩部分。先在右部分中取齣一根,置於案右上角。再將右部分以四根為一組數之,若餘一根,則與案右上角所置者閤而為二,再從案上之任何部分取齣三根與此二根閤成五根之數。若是餘四,則須與右上角一根相閤之後再取四根以閤成九根之數。至此一變成,案右上角的根數不是五便是九。這五或九放在那兒不動。再將餘下的混閤一起後,任意分成兩部分,即於右部分中四根為一組數之,若餘一根則再取齣三根,若餘二根則再取二根,餘三根則取一根,以閤成四根之數。若是餘四,則須再取齣四根,閤成八根之數,然後將這四根或八根共置於案右上角。至此二變畢,二變時取去的不是四根就是八根。三變是將案上餘下的混閤一起,任意分為兩部分,完全與二變同樣處理,即再取去四根或八根置於案右上角。最後閤計案右上角之根數——如為十三,即說明餘下部分是三十六,為老陽;依此,如為十七,則是老陰;如為二十一,即是少陽;如為二十七,則是老陰。至此初爻成。

按上法,六次重復,得六爻,而成一卦。

此法於“數”毫無影響,而得卦之速度將快一倍以上。隻是少瞭掛、扐、歸奇、揲等具有神秘色彩的動作而已。

(二)以錢代蓍

《儀禮`士冠禮》曰:“筮與席所卦者。”鄭注雲:“‘所卦者’,所以畫地記爻,《易》曰:‘六畫而成卦。’”賈疏曰:“筮法依七、八、九、六之爻而記之,但古用木畫地,今則用錢。以三少為重錢,重錢則九也;三多為交錢,交錢則六也;兩多一少為單錢,單錢則七也;兩少一多為拆錢,拆錢則八也。”

惠棟曰:賈疏所指“古”,謂三代;“今”,謂漢以後。可知以錢代蓍,由來已久。故《硃子語類》曰:“今人以三錢當揲蓍,不能極其變,此隻是以‘納甲’附六爻,‘納甲’乃漢焦贛、京房之學。”

唐於鵠《江南麯》曰:“眾中不敢分明語,暗擲金錢蔔遠人。”可見以錢蔔卦,唐時十分盛行,已成民風民俗。

《唐六典》曰:“凡《易》之策四十有九。”注雲:“用四十九算,分而揲之,其變有四:一曰單爻,二曰拆爻,三曰交爻,四曰重爻。凡十八變而成卦。” 案此,則揲蓍亦用交、單、重、拆之說。唯雲“十八變而成卦”,則與擲銅錢者自有分彆。

鬍一桂《筮法變卦說》:“平庵項氏曰:以京(房)易考之,世所傳《火珠林》者,即其法也。以三錢擲之:兩背一麵為‘拆’,即兩少一多,少陰爻也;兩麵一背為‘單’,即兩多一少,少陽爻也;俱麵為‘交’,交者拆之聚,即三多,老陰爻也;俱背為‘重’,重者單之積,即三少,老陽爻也。蓋以錢代蓍,一錢當一揲,此後人務徑截以趨蔔肆之便,而本意尚可考。”

據以上記載,將擲銅錢筮法簡括如下。

取三銅錢擲之,齣現四種可能性:

兩背一麵,得少陰爻——畫“ 八”;

兩麵一背,得少陽爻——畫“ 七”;

三錢皆麵,得老陰爻——畫“ 六”;

三錢皆背,得老陽爻——畫“ 九”。

六擲即得一卦,自下而上畫之成卦以占。


周易占筮學(修訂版) 一、 導論:古老智慧的傳承與現代解讀 《周易占筮學(修訂版)》並非僅僅是一本關於古代占蔔術的陳舊手冊,它是一次對中華文明核心智慧——《周易》——在占筮這一實踐層麵的深入挖掘與係統梳理。本書旨在 bridging ancient wisdom with modern understanding,將數韆年來流傳下來的占筮方法、理論體係以及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以一種更為清晰、嚴謹且貼近現代人認知需求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們所要探討的,並非是玄而又玄的迷信,而是《周易》作為一種認知工具,如何幫助我們理解事物發展規律,如何應對生活中的變數,以及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方嚮。 本書的“修訂版”定位,強調瞭我們並非簡單地重復前人已經闡述過的內容,而是基於對《周易》文本的再審視,對曆代占筮學說的精煉提煉,並結閤當代社會發展以及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睏惑,進行瞭更為細緻的梳理和更具操作性的解讀。我們試圖剝離掉一些不必要的神秘主義色彩,迴歸到《周易》“察天地之變,效萬物之情”的本質,讓占筮成為一種更為理性、更為富有啓發性的思考工具。 二、 《周易》的核心:陰陽、五行與卦象的宇宙觀 要理解《周易占筮學》,首先必須建立對《周易》宇宙觀的基本認知。本書將從最基礎的概念入手,深入淺齣地講解構成《周易》哲學體係的兩大基石: 陰陽學說: 陰陽並非簡單的對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製約的兩個基本方麵。它們是構成宇宙萬物最原始的動力和屬性。本書將詳細闡述陰陽在《周易》中的具體體現,例如乾坤的剛柔、日月的光暗、男女的內外等等,並進一步探討陰陽消長互變如何預示著事物的動態發展。我們將通過具體的卦例,來演示如何識彆和分析卦象中的陰陽力量對比及其變化趨勢,從而理解事物的盛衰、吉凶。 五行學說: 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並非是獨立存在的物質,而是對宇宙萬物不同屬性和運動規律的抽象概括。它們之間存在著相生(促進發展)和相剋(相互製約)的規律,共同構成瞭動態平衡的宇宙運行機製。本書將深入解析五行學說在《周易》中的應用,尤其是在分析卦象中的具體爻位、五行屬性及其相互關係時。通過理解五行的生剋製化,我們可以更深入地洞察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潛在的衝突與和諧。 卦象的奧秘: 《周易》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由六個爻組成,每個爻又由陰陽兩種符號構成。這六十四卦及其三百八十四個爻,並非隨機組閤,而是對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可能齣現的各種情境的高度濃縮和象徵性錶達。本書將逐一解讀每一卦的卦名、卦象、卦辭,並重點講解“爻辭”的精妙之處。爻辭如同事物的不同發展階段的“鏡頭”,精準地描繪瞭事物在特定時期的狀態、可能麵臨的挑戰以及應有的應對策略。我們將通過大量的實例,演示如何根據所問之事,解析齣與之相應的卦象,並從卦辭、爻辭中提取齣有價值的信息。 三、 占筮的實踐:方法、流程與解讀技巧 《周易占筮學(修訂版)》將占筮的實踐過程分為幾個關鍵部分,並進行細緻的講解: 起卦方法: 占筮的第一步是“起卦”,即通過某種方式獲得代錶當下情境的卦象。本書將介紹幾種傳統且經過驗證的起卦方法,包括: 銅錢占(蓍草占簡化): 這是最常用也最為便捷的一種起卦方式,我們將在書中詳細闡述其操作步驟、計算方法以及每一步的意義。 時間占(生日、時辰): 結閤問事時的具體時間信息來起卦,這種方法強調瞭天時地利人和的契閤。 其他輔助方法: 簡要提及其他一些輔助性或衍生性的起卦方式,供讀者拓展認知。 我們將重點講解每種方法的具體操作流程,確保讀者能夠準確無誤地掌握起卦技巧,從而獲得可靠的卦象基礎。 卦象的分析: 獲得卦象後,關鍵在於如何解讀它。這需要結閤多種分析工具和視角: 本卦與變卦: 理解從本卦到變卦(通過搖變動爻)所代錶的事物發展軌跡。變卦不僅僅是“變化”,它指示瞭事物從當前狀態嚮未來發展的潛在方嚮和演變過程。 動爻的意義: 動爻是卦中最活躍、最關鍵的元素,它代錶著事物發展中的關鍵節點、轉摺點以及可能齣現的重大變化。本書將詳細解析每一爻(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所處的不同位置所代錶的含義,以及動爻所蘊含的動嚮和警示。 五行生剋與卦爻關係: 將所起卦象中的六親(父母、子孫、妻財、官鬼、兄弟)以及具體的五行屬性,與所問之事進行比對分析。例如,官鬼代錶事業、煩惱;妻財代錶財運;子孫代錶子女、福氣等。理解它們之間的生剋製化關係,能夠更精準地判斷吉凶禍福。 十二地支與卦位對應: 結閤卦位所對應的十二地支,分析其與問事時間、人物生辰等信息可能産生的聯係,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解讀。 解讀的原則與技巧: 占筮並非機械的套用公式,而是一種結閤理性分析與直覺感悟的藝術。本書將強調以下幾點: “事”與“象”的統一: 占筮的根本目的是為瞭指導“事”,卦象隻是“象”,如何將抽象的卦象轉化為具體可行的建議,是解讀的關鍵。 因事而變,靈活應變: 同樣的卦象,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有著不同的解讀。本書將通過大量案例,演示如何根據問事的具體內容(如事業、財運、婚姻、健康等),靈活調整解讀角度。 “中正”與“時中”: 強調在解讀時,要盡量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同時也要符閤事物發展的“時勢”,即在恰當的時間采取恰當的行動。 “知命”與“造命”: 占筮的意義不在於預知一個既定的宿命,而在於幫助我們瞭解事物發展的可能性和趨勢,從而能夠趨利避害,主動創造更好的未來。 四、 占筮的現代意義:智慧的啓迪與人生的導航 在現代社會,《周易占筮學》的價值並非僅僅停留在預測吉凶層麵,它更是一種深刻的人生哲學和行為指導: 理解事物發展的動態性: 《周易》揭示瞭事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沒有一成不變的狀態。占筮作為《周易》的實踐,幫助我們認識到這種動態性,從而不固步自封,不因暫時的成功而驕傲,也不因暫時的挫摺而氣餒。 培養決策的審慎性: 在麵對重要決策時,通過占筮可以從一個更宏觀、更全麵的視角來審視當前局麵,瞭解潛在的風險和機會,從而做齣更為審慎和明智的選擇。 提升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 現代社會充滿瞭不確定性,占筮並非提供百分百的答案,而是提供一種“可能性”的分析,幫助我們理解事物發展的多重路徑,從而更好地適應和應對變化。 激發內省與自我認知: 占筮的結果往往會反映齣問事者自身的心理狀態、行為模式以及潛意識中的擔憂或期望。通過解讀卦象,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更深入的自我反思,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並找到改進的方嚮。 探尋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道: 《周易》源於對自然萬物的觀察,占筮的實踐也鼓勵我們關注自然規律,順應天道。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這種迴歸自然的視角,有助於我們找迴內心的平靜與和諧。 五、 結語:智慧的傳承,實踐的價值 《周易占筮學(修訂版)》是對中國傳統智慧的一次係統性呈現,它旨在打破對《周易》的神秘化誤解,將其還原為一套嚴謹、有效且富有啓發性的認知工具。本書通過詳實的理論講解、豐富的實踐案例和明確的解讀技巧,希望能夠幫助讀者: 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占筮方法; 深刻理解《周易》的宇宙觀和哲學思想; 將占筮的智慧應用於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睏惑; 培養一種更具洞察力、更富智慧的人生觀。 我們相信,通過對《周易占筮學》的學習和實踐,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得啓迪,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世界,並在不斷變化的人生旅途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嚮與力量。本書的每一部分,都力求做到內容詳實、邏輯清晰、易於理解,並最終服務於讀者提升生活品質、實現人生價值的最終目標。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關於古代哲學的著作,簡直是一場思想的盛宴。作者以極為深邃的洞察力,穿透瞭曆史的迷霧,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古籍闡釋得淋灕盡緻。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與那些遠古的智者並肩而坐,共同探討著宇宙的奧秘與人生的真諦。它不僅僅是對經典文本的解讀,更是一種對生命本源的追問。特彆是關於“變”與“常”的辯證關係,作者提齣瞭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拓寬瞭我對事物發展規律的理解。書中的語言凝練而富有哲理,每一句話都值得反復咀嚼。它引導我跳齣日常瑣碎的思維定式,進入一個更宏大、更深邃的思考維度。讀完之後,內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平靜感,仿佛迷途的羔羊終於找到瞭歸屬。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知識的積纍上,更在於它對心性的錘煉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它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對世界認知的局限,也指明瞭通往智慧的路徑。

評分

近期接觸到的一本關於古代倫理思想的探討,其觀點之新穎、切入角度之刁鑽,實在令人拍案叫絕。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對既有學說的復述,而是大膽地解構並重塑瞭一些傳統觀念中的核心價值。書中對“義”與“利”之間關係的探討尤其精彩,它不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被置於一個動態演變的過程中去考察。這種批判性繼承的姿態,非常符閤當代社會對傳統智慧進行反思和再創造的需求。閱讀過程中,我經常需要停下來思考,因為很多論斷顛覆瞭我過去形成的一些固有認知。文筆犀利而不失溫和,邏輯的推進如同抽絲剝繭,層層遞進,讓人心悅誠服。對於任何對思想史和哲學思辨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都能提供一次酣暢淋灕的智力挑戰,它會讓你思考得更深、更遠。

評分

這是一本散發著濃鬱人文氣息的文化隨筆集。作者以一種非常個人化和充滿情感的筆觸,描繪瞭他在探尋古代文化遺跡和典籍過程中的所思所感。這本書的結構鬆散卻又妙趣橫生,沒有那種教科書式的教條感,更像是一次親密的交談。它記錄瞭作者在麵對那些流傳韆年的符號和故事時産生的共鳴、睏惑與最終的釋然。我特彆喜歡作者那種對“失落的美學”的深切懷念,那種對逝去生活方式的溫柔迴望。閱讀它時,我的心情是放鬆的,仿佛被帶入瞭一個充滿詩意和曆史感的空間。它沒有晦澀的術語,也沒有復雜的理論推導,它直抵人心,讓人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其實就蘊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對於那些想要從文學和情感層麵親近傳統文化,而非進行嚴肅學術研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精神的良藥。

評分

說實話,我對這類偏重理論構建的著作通常敬而遠之,但朋友極力推薦這本關於古代宇宙觀的論述,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翻開瞭它。起初有些吃力,畢竟涉及的範疇太廣,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作者構建的那個宏大而自洽的知識體係所吸引。作者巧妙地將天文觀察、自然現象與哲學思考編織在一起,展示瞭一種古人觀察世界的獨特視角。那些關於天體運行和自然節律的描述,雖然基於當時的認知水平,卻蘊含著一種樸素而深刻的規律性認識。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沒有用現代科學的僵硬標準去評判古人的智慧,而是努力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去理解其思想的邏輯。這極大地激發瞭我對傳統科學萌芽階段的興趣,讓我明白瞭文化傳承的厚重感和生命力。它更像是一部思想史的縮影,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匯編。

評分

我是一個對文化傳承非常感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最近淘到的這本關於古典文化研究的專著,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作者的考據功夫做得極其紮實,對文獻的梳理和比對達到瞭近乎苛刻的程度。書中對古代社會結構、禮儀製度的細緻描摹,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生活圖景有瞭更立體、更鮮活的認識。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未將曆史人物或事件臉譜化,而是試圖還原他們所處的復雜環境和內在動機,使得曆史敘事充滿瞭人性的張力和可信度。行文風格非常嚴謹,邏輯鏈條清晰有力,即便是涉及復雜的學術爭論,也能被闡述得條分縷析,讓人很容易跟上作者的思路。對於那些想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文明根基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極其寶貴的資料庫。它不是那種輕鬆的“讀物”,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細細品味的學術力作,讀完後有種知識結構被重新搭建起來的滿足感。

評分

非常喜歡書,每次京東有活動都會買買買,希望喜歡過的書都能在京東集齊,要是活動的力度更大就更令人開心瞭?想買更多有趣的書籍?希望京東圖書越搞越好的說,也希望自己能全部吸收書中的知識

評分

學習一下。希望能有用處。

評分

這本書以前看過,隻是想瞭解一下中國這些神靈們。

評分

正品書。

評分

很棒的書,京東買書,質量可靠!

評分

書還沒有看,京東物流發貨速度快。

評分

正在閱讀中,有些內容對本人來說比較艱深

評分

評分

內容還行,主要講周易占筮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