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九次强调知行合一,仅2014年半年内就反复强调4次!★《传习录新解全译本》是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通过讲述王阳明思想的博大精深,为读者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既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也是很适合初学者的门径,本书由此入手,为普通人入门、理解和掌握阳明心学,一次梳理出了清晰易懂的完整体系。★深入细致阅读本书,就能抓住阳明心学的关键,字句的隔阂将如庖丁解牛般迎刃而解,读完以后如醍醐灌顶,从此不再困惑和犹豫,内心宁静而强大。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是王阳明与弟子的语录,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传习录》着重发扬阳明心学,直到今天仍在当代儒家中仍有着深刻的影响。
王建军,号“引车卖浆”,瑞士维多利亚大学工商管理博士(DBA),山外山教育(Group)董事长,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主讲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特聘教授,香港亚太继续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阿里巴巴“百家讲坛”签约讲师,清华、北大、复旦大学总裁研修班指定“团队建设与领导力”导师,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高端培训年度优秀教师,2015年中国创新课程杰出培训师,2015年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学院*受学员欢迎讲师。
主要著作:《管理者的六驱动力》《提高团队执行力的58条职业法则》《领导有道管理有术》《王阳明:如何找回你强大的内心》《曾国藩:成大事者不纠结》。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曾国藩
★言心学者必能任事,阳明辈是也。大儒能用兵者,惟阳明一人而已。
——康有为
★王阳明的《传习录》是“中国人所必读的书”之一。
——钱穆
卷上
徐爱录
陆澄录
薛侃录
卷中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卷下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黄以方录
辗转刊行钱德洪跋
《传习录新解全译本》:
正之问曰:“戒惧是己所不知时之工夫,慎独是己所独知时之工夫,此说如何?”
先生曰:“只是一个工夫,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而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木澄源,便是立诚。古人许多诚身的工夫,精神命脉,全体只在此处,真是莫见莫显,无时无处,无终无始,只是此个工夫。今若又分戒惧为己所不知,即工夫便支离,便有间断。既戒惧,即是知,己若不知,是谁戒惧?如此见解,便要流入断灭禅定。”
曰:“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则独知之地,更无无念时邪?”
曰:“戒惧亦是念。戒惧之念,无时可息。若戒惧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聩,使已流入恶念。自朝至暮,自少至老,若要无念,即是己不知,此除是昏睡,除是槁木死灰。”
译文
正之问:“戒惧是自己不知而别人知道时的功夫,慎独是只有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时的功夫,这种说法正确吗?”
先生说:“二者只是一个功夫。无事之时固然是只有自己知道,但有事之时也是只有自己知道。人们如果不懂在此独知的地方用功夫,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夫,就是虚伪,这就是《大学》里说的‘见君子而后厌然’。这个独知处用功正是诚意萌芽处。此处不管善念恶念,都没有虚假,一对百对,一错百错。这也正是王与霸、义与利、诚与伪、善与恶的分界点。能够在这里立稳脚跟,就是正本清源,就是立定诚意。古人许多诚身的功夫,其精神命脉全部汇聚在这里,真是不见不显,无时无处,无始无终,只是这个功夫。倘若又把戒惧当成自己所不知的,功夫就会支离,也就有间断。既然感到戒惧,那就是自己知道,如果自己不知,又是谁在戒惧呢?这样的主张,又会使人陷入佛教的断灭禅定里去了。”
正之说:“无论是善念还是恶念,毫无虚假,那么,自己独处时就没有无念的时候了吗?”先生说:“戒惧也是念。戒惧的念头,没有止息的时候,然而,如果戒惧之心稍有放失,人不是昏聩糊涂,就是流于恶念。从早到晚,从小到老,如果没有念头,那就是自己没有知觉,这样的话,除非是昏睡,除非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了。”
评析
慎独的意思很好理解,那就是在独处的时候,或者在某个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地方有所警惕。那戒惧是不是就是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状态呢?其实并非如此,如果自己不知道,就不会感受到戒惧。有感觉,说明自己也是知道的。戒惧、慎独都是使自己保持警惕的意思。人心是一颗活物,只要醒着,就没有所谓无念的时候,无念只有人睡着了,或者形同槁木的人才会真有。而有念就要使自己有所戒惧,不然就会沦为昏聩糊涂,陷入恶念之中了。
……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及论学书信的辑录,是理解王阳明思想最重要的一本书,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甚广。“传习”一词,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
王阳明(1472-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故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正德元年(1506年),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专权,王阳明因得罪刘瑾被廷杖四十,随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三年,王阳明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逐渐背离了朱熹向外穷理的格物之说,开始遵循“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并在当地创立了龙冈书院。
刘瑾伏诛后,王阳明被召回中央,担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正德十一年,王阳明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命镇压赣南农民起义。正德十四年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朱宸濠在南京发动的叛乱。明世宗继位后,王阳明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封新建伯,后因遭到反对派的攻击和排挤,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年这段期间一直过着退隐生活。
嘉靖六年五月,朝廷再次起用王阳明镇压广西农民起义。而后他兴办南宁书院,建立思田学校。两年后,王阳明白因病重上疏请求回乡养病,最终卒于归途的江西南安舟中。
在学问之本上,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之说,认为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对心的体察。他认为离开人的天赋良知,也就无所谓万物,当然,这个“无所谓万物”是针对个体的人说的。一个人的良知就好比一面镜子,当镜子存在时,万物都能因此显现其中;当镜子不存在时,万物即便存在,但对于那个人而言也是不存在的。
在认识论上,王阳明主张“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认为学问之道无他,就是人对自己良知的体察。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能够达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真理的认识。再看“知行合一”,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理论联系实践,而是说知与行本身就是一体的。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他认为能行才是真知,不能行就是不知。
王阳明的心学纠正了程朱理学的烦琐流弊,将学者从无止境的埋首训诂中解放了出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阳明学派。朱子所认为的“格物致知”,是要求学者通过外物去最终明了人心的全体大用。而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因为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便是“良知”。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是将心与理剖析为二了。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主张提出,也是有修养的成分在其中的,并非如今人们所说的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性的见解。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既有我们今天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本体论的含义,也有存养天理的修养实践。
关于《传习录》,我一直觉得它是一座蕴藏着无尽宝藏的矿山,但需要有合适的工具和向导才能真正发掘。过去,我曾尝试阅读一些不那么完整的版本,或者是一些侧重于学术研究的解读,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像是隔着一层薄纱,未能完全领会其真意。这次看到“传习录新解全译本”,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或许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 我期待的是一个能够将阳明先生的精妙思想,以一种既尊重原著精神,又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版本。我希望这个“新解”不是生硬的解释,而是能够深入浅出,将那些看似玄妙的哲学概念,化为我们能够理解和体悟的道理。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走进阳明先生的心学世界,理解“知行合一”的实践意义,感悟“致良知”的力量。同时,“全译本”也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让我不会错过任何一个重要的细节。我渴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场智慧的洗礼,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深刻的哲学理念。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那些能够指导人生、启迪智慧的经典。然而,许多古代典籍的阅读体验往往是充满挑战的,尤其是那些历经岁月洗礼、语言风格独特的著作。《传习录》的名声在外,我曾多次在哲学、历史类的书籍中瞥见它的影子,但每次尝试阅读,都会被其古奥的文字和深奥的哲理所困扰,总觉得隔靴搔痒,未能真正进入其核心。这次看到的“传习录新解全译本”,名字就带有强烈的吸引力。我所期待的,不仅仅是“全译”,更是那个“新解”。我希望这个“新解”能够站在现代人的视角,用更易于理解的语言,去阐释王阳明先生的那些跨越时空的思想。我希望它能帮助我厘清那些复杂的概念,比如“心即理”、“致良知”的真正含义,以及它们在古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的适用性。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之间的一座桥梁,让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思想温度,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和生活的启示。我希望这本书的译文能够既忠实于原著,又不失其文学性和可读性,让我沉浸其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评分《传习录》这本书,我之前一直听说过,也曾尝试着翻阅过一些片段,但总觉得有些晦涩难懂,未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精髓。这次偶然间看到了“传习录新解全译本”,便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书的包装就显得十分精美,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千年的智慧。打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排版和流畅的译文,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我一直认为,经典著作的魅力在于其深刻的思想,但如果语言过于艰深,也会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传习录》本身作为王阳明先生心学思想的代表作,其内容自然是极其宝贵的,但如果能有一个好的引导,帮助我们理解其时代背景、文化语境以及核心概念,那将是事半功倍的事情。这本书的“新解”部分,我非常期待它能为我拨开迷雾,让我对“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全译本”也意味着我们可以阅读到最完整、最贴近原意的文字,避免了因删节或误译而造成的理解偏差。我对这本书的未来阅读充满期待,希望它能真正成为我理解王阳明思想的一把钥匙,开启我内心深处的智慧之门,让我能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找到一份宁静与启迪。
评分对于《传习录》这本书,我一直抱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态。我深知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性,也知道其蕴含的智慧对我们个人成长和人生观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然而,受限于自身古文功底的不足,以及对传统哲学解读方式的不熟悉,我多次尝试阅读,都无功而返,总是在晦涩的文字和抽象的概念中迷失。这次推出的“传习录新解全译本”,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非常期待的是,这个“新解”能够真正做到“解”,而不是简单的注释。我希望它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阳明先生的哲学迷宫,将那些看似深奥的道理,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阳明先生所倡导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可以融入我们日常生活,指导我们行为的实践哲学。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个版本能够提供一个完整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全面地接触到王阳明先生的思想全貌,而不是碎片化的、经过筛选的信息。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理解和学习心学的一块坚实基石。
评分长期以来,王阳明先生的思想,特别是《传习录》中的内容,给我一种既敬畏又好奇的感觉。我知道它对于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心学流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苦于自己对古文的理解能力有限,以及市面上能够找到的版本,要么太过学术化,要么解读不够深入,让我始终无法真正进入其精髓。这次的“传习录新解全译本”,从名字上看,就充满了吸引力。我最看重的是“新解”二字,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更包含了一种新的理解和阐释。我期待这个“新解”能够以一种更贴近现代人思维方式的语言,去解读阳明先生那些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刻论述。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些在古代提出的哲学观念,如何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例如,“致良知”究竟是怎样一种实践?“知行合一”是否意味着不假思索地行动?这些问题,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同时,“全译本”的承诺,也让我看到了能够完整、准确地接触到王阳明先生思想的希望。
评分不错的东西,可以购买,推荐
评分搞活动买的,不错,全五分好评!但是内容一般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学习和实践,快递给力,赞一个
评分买十本才99元,希望能从书里学到知识。书质量还可以。
评分这书买来慢读,一日品一两页。
评分十本书才九十九元,很经济实惠,希望能从书里学到知识。
评分图书还是非常不错的,评论了几百条好评,不过,从来都是10京豆,如果想获得20京豆,好像是不太可能的,虽然如此说,还是谢谢京东提供那么好的图书!!!
评分很好,此书值得学习
评分包装不错,鬼谷子的必须拜读!不知道解说的怎么样!看后再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