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沁河风韵系列丛书:古道悠悠 明清民国时期的晋城交通与沿线聚落》主要内容包括:阳城官道:东连凤台西接沁水的铺递路、大道朝西:阳城西去沁水、垣曲的两条交通线、赴豫孔道:阳城南下河南省的三条交通线、商贾鳞次:经行阳城县内的两条繁华商道等。
作者简介
行龙,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西大学副校长,兼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山西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著有《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1992)、《走向田野与社会》(2007)、《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2008)、《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2010)、《阅档读史:北方农村的集体化时代》(合著,2011),主编《社会史研究》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李嘎,男,1979年生,山东邹平人,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博士,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主要从事聚落历史地理、城市史、环境史研究。在《考古》、《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言
一、凤台县
1.绾毂晋豫:纵贯全县南北的太行大道
2.承东启西:东连陵川西接阳城的东西铺递路
3.商贾之途:两条赴河南清化镇的大道
4.其余三条交通线
二、高平县
1.南北驿路:穿行在高平境内的国家大道
2.南下西去:高平沟通凤台、沁水二县的两条民间大道
3.东北三路:高平联系陵川、长治二县的三条交通干道
三、陵川县
1.陵川官道:陵川城经附城镇入凤台县路
2.太行三路:陵川城穿太行山入河南省的三条交通线
3.西北三路:陵川城与高平、长治、壶关三县相沟通的交通大道
四、阳城县
1.阳城官道:东连凤台西接沁水的铺递路
2.大道朝西:阳城西去沁水、垣曲的两条交通线
3.赴豫孔道:阳城南下河南省的三条交通线
4.商贾鳞次:经行阳城县内的两条繁华商道
五、沁水县
1.沁水官道:东接阳城西连翼城的铺递路
2.东方大道:沁水城东经端氏镇赴周边县份的交通线
3.其余三条交通线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沁河风韵”系列丛书就要付梓了。我作为这套丛书的作者之一,同时作为这个团队的一分子,乐意受诸位作者之托写下一点感想,权且充序,既就教于作者诸位,也就教于读者大众。
“沁河风韵”是一套31本的系列丛书,又是一个学术团队的集体成果。31本著作,一律聚焦沁河流域,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生态、旅游、城镇、教育、灾害、民俗、考古、方言、艺术、体育等多方面,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可以说,这是迄今有关沁河流域学术研究最具规模的成果展现,也是一次集中多学科专家学者比肩而事、“协同创新”的具体实践。
说到“协同创新”,是要费一点笔墨的。带有学究式的“协同创新”概念大意是这样:协同创新是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大家集中精力干一件事情。教育部2011年《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提出,要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具体做法上又提出“四个面向”: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面向行业产业、面向区域发展。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2014年春天,山西大学成立了“八大协同创新中心”,其中一个是由我主持的“三晋文化传承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在2013年11月山西大学与晋城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在征求校内外多位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集中校内外多学科同人对沁河流域进行集体考察研究的计划,“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由此诞生。
风韵是那前代流传至今的风尚和韵致。词有流风余韵,风韵犹存。
沁河是山西境内仅次于汾河的第二条大河,也是山西的一条母亲河。沁河流域有其特有的风尚和韵致:这里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孵化器;这里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过渡带;这里有闻名于世的“北方城堡”;这里有相当丰厚的煤铁资源;这里有山水环绕的地理环境;这里更有那独特而丰厚的历史文化风貌。
横穿山西中部盆地的汾河流域以晋商大院那样的符号已为世人所熟识,太行山间的沁河流域却似乎是“养在深闺人不识”。与时俱进,与日俱新,沁河流域在滚滚前行的社会大潮中也在波涛翻涌。由此,我们注目沁河流域,我们走向沁河流域。
沁河风韵系列丛书:古道悠悠 明清民国时期的晋城交通与沿线聚落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