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詩集敘錄(套裝上中下冊)

清人詩集敘錄(套裝上中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袁行雲 著
圖書標籤:
  • 清詩
  • 詩集
  • 文學
  • 古籍
  • 中國古典文學
  • 清代文學
  • 詩歌
  • 文化
  • 套裝
  • 珍本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ISBN:9787020073405
版次:1
商品編碼:12000147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3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作者生前以三十餘年時間與精力,遍曆國內眾多藏書機構,先後閱讀清人詩集四韆餘種,日積月纍,陸續寫成此書。
  本書八十捲,敘錄清代兩韆五百餘傢詩人彆集,以證明史事、提供資料為主。所錄詩人均撰有小傳;詩中山川、名跡、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等綫索,悉舉其要,並附錄價值較高之佚文;清詩源流派彆及作者評價,亦輯采成說,間作評騭。本書對於清代文學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版以來,頗受學界好評。此次齣版,約請專傢對本書進行瞭大規模修訂,全書更加完善,並依敘錄詩集作者名、號編製索引,便於學者和清詩愛好者查閱檢索。

作者簡介

  袁行雲,1928年生人,江蘇武進人,解放前做過記者,解放後在北京二十一中擔任語文教師,後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成為副研究員。平生劬學好古,酷嗜版本目錄之學,於經學、史學、文學、金石、書畫等亦有邃養。發錶論文有《書目答問與範希曾補正》等,著有《許瀚年譜》《清人詩集敘錄》等。

精彩書評

  此書的收錄原則,是“以內容多涉及清代時事與社會生活者為標準”。全書以集為目,各條目之下均係以作者傳記與相關史事考辨為主的提要。提要之後大部分均附錄有關詩文,用意在證明史事,提供資料。舉凡原集中相關的山川名勝、政治經濟、學術、文化與民俗等等史料及有關史實綫索,盡量舉要鈎玄。特彆注意掇拾小說戲麯少數民族、中外關係等方麵的資料。其中未見他書稱引的罕見材料極多,各個提要中注此存彼,網絡經緯,融會貫通。如此,一方麵可使讀者通過閱讀提要,已知原集大概與集中重要史料,便於和引導讀者進一步探索。另一方麵,糾謬補闕,考證思辨,輯佚發微。再一方麵,從文學批評的角度縱論詩風,剖析源流,暢言得失。綜閤起來看,本書是一部清詩研究的工具書,也是一部積三十餘年之曆史和文化史資料書,又是一部文學批評專著。(《績學力作與不負故人——《清人詩集敘錄》的編著與齣版》,載於《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年第3期)
  ——白化文

  《清人詩集敘錄》為當代著名學者袁行雲先生所著,專門著錄清人詩集版本情況。袁先生曾以三十餘年之時間與精力,遍曆北京地區北京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以及其他若乾地方圖書館,前後閱讀清人詩集四韆餘種,日積月纍,而陸續寫成此書,凡三巨冊八十捲。今此書有關版本信息,已全部錄入“全清詩集信息管理係統”。經計算機初步統計,共著錄清代詩人2508傢(本書齣版責編趙伯陶老師統計為2511傢),較此前鄧之誠先生《清詩紀事初編》六百餘傢多齣三倍以上;所列詩集3106種,其中有捲數者2903種,21402捲,另203種不分捲或無捲數。據袁先生估計,行世清人詩集約有七韆種。倘此數字基本可信,則此書著錄已得其半數左右,並且不包括許多重復與交叉之版本。如摺閤《全清詩》,平均以三十捲為一冊(計算方法參考已齣《全明詩》,每冊約五十萬字,另原集不分捲者姑且均按一捲計),此批詩集即可編至八百冊左右,並且原集均為袁先生所經見,必定存在無疑,可以按圖索驥。
  《清人詩集敘錄》是迄今為止介紹清人詩集zui為宏富的一部學術著作。(《《清人詩集敘錄》考論》,載於《浙江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硃則傑

目錄

捲一
姚休那先生詩集一捲 姚士晉
林茂之詩選二捲 林古度
有學集詩十四捲 投筆集二捲 錢謙益
夏峯集詩二捲 孫奇逢
尊水園集畧詩四捲 盧世?
張卿子遺集八捲 張遂辰
南來堂詩集四捲補編四捲 讀徹
石臼詩前集九捲後集七捲 邢昉
西溪先生詩集四捲 瀋嘉客
蜃園詩前集五捲後集五捲續集二捲 李確
王煙客詩集六捲 王時敏
容庵遺文鈔一捲存稿鈔一捲 許令瑜
一笑堂詩集四捲 謝三賓
金文通詩集六捲 金之俊
默庵遺詩稿八捲 馮舒
嶧峒詩集十捲 劉城
逋齋詩四捲二集二捲 禦墨樓詩不分捲 劉正宗
遡園詩集一捲 賈開宗
柴村詩鈔五捲 丘誌廣
硃滄起詩集五捲 硃之俊
石園詩集二十二捲 李元鼎
紫峯集十四捲 杜越
保閑堂詩集十四捲 趙士春
天愚先生詩鈔八捲 謝泰宗
寶綸堂集十捲 陳洪綬
徐大拙詩稿三捲 徐振芳
讀騷堂集不分捲 萬泰
四照堂詩集四捲 王猷定
著娛齋詩集十捲 周再勛
丁野鶴集十二捲 丁耀亢
顧與治詩八捲 顧夢遊
桴庵詩五捲 薛所藴
東山遺集二捲 查繼佐
榮木堂詩集十二捲 陶汝鼐
澹軒詩選八捲 濮淙
翠岩偶集五捲 李雍熙
捲二
曹司馬詩集三捲 曹燁
止谿詩集鈔一捲 硃嘉徵
青箱堂詩集三十三捲 王崇簡
寒支初集詩二捲二集詩一捲 李世熊
隰西草堂詩集五捲 萬壽祺
適餘堂詩前集八捲後集八捲 陳上善
東榖詩集二十捲續集二捲 白胤謙
訥生詩集六捲 馮雲驤
留耕堂詩集不分捲 殷嶽
拙庵詩鈔二捲 龔挺
閻古古詩集五捲 閻爾梅
青溪遺稿詩十六捲 程正揆
倘湖遺稿不分捲 倘湖近詩二捲 來集之
乾初先生詩鈔一捲 陳確
讀史亭詩集十六捲 彭而述
青岩詩集六捲 許楚
愚庵小集詩五捲 硃鶴齡
姑山遺集詩三捲 瀋壽民
釋柯集一捲 近草一捲 釋柯餘集一捲附一捲 蕭中素
鬍石莊先生詩集二十七捲 鬍承諾
海右陳人集二捲 程先貞
敬亭詩集五捲 薑埰
霜紅龕詩集十四捲 傅山
古照堂詩集二捲 狄雲鼎
大愚集二十四捲 王鑨
學易庵詩集七捲 趙賓
祓園詩集四捲 梁清遠
瞎堂詩集二十捲 函昰
榆墩集詩選二捲 榆溪詩鈔二捲逸詩二捲 徐世溥
瀨園詩集四捲 嚴首升
沉吟樓詩選不分捲 金人瑞
蓼齋集詩三十捲後集詩四捲 李雯
浮雲集詩十捲 陳之遴
二丸居集選八捲 黎景義
新德軒詩稿一捲 張剋傢
紅葉村稿六捲附補遺 梁逸
戇叟詩鈔四捲 紀映鍾
……

精彩書摘

  亭林詩集五捲佚詩一捲潘氏遺書本
  顧炎武撰。炎武原名縧,更名繼紳,改名炎武,字寜人,號亭林,自署蔣山傭,江蘇崑山人。明諸生。北都覆,唐王授以兵部職方司員外郎。嘗至海上募兵,策動反正。順治十二年、康熙七年兩次為人告訐,遭獄事,經營救得脫。後北上齣雁門,至大同,訪問遺黎,輙詢山川風俗民生疾苦,謀圖恢復。著有《肇域誌》、《天下郡國利病書》、《日知録》、《音學五書》等書。十七年卒,年七十。炎武為明末清初思想傢,中年以後,緻力樸學,誌在繼承民族傳統文化。身後其弟子潘耒為刻遺書十餘種,包括《文集》六捲、《詩集》五捲、《餘集》一捲。其詩初自明七子入,進而心摹手追,惟在少陵,感懷時事,氣勢雄渾。卽擬古詠史遊覽之什,亦必有所為而發。《大行皇帝哀詩》、《帝京篇》、《恭謁孝陵》、《孝陵圖》、《恭謁天壽山十三陵》諸篇,係有明一代興亡史跡,堪稱信史。《感事》七首、《京口卽事》二首、《金陵雜詩》五首、《鞦山》二首、《海上》四首、《大漢行》、《海上行》、《精衛》等作,均以愛國之忱,寄於慷慨悲歌。歌中時以韻目代字,斥清帝為虜王,昌言無忌,又不僅剪發、滿語二事矣。《上吳侍郎陽》、《贈顧推官鹹正》、《哭楊主事廷樞》、《哭陳太僕子龍》,皆明季名人。《吳興行贈歸高士祚明》、《贈萬舉人壽祺》、《贈硃監紀四輔》、《贈劉教諭永锡》、《酬徐處士元善》、《贈林處士古度》、《贈傅處士山》、《送申公子涵光》、《酬李子德二十韻》、《贈孫徵君奇逢》、《酬李處士因篤》、《屈山人大均自關中至》、《過張貢士爾岐》、《瞿公子元錥將往桂京不得達而歸贈之以詩》,廣交遺宿,往往積其幽憂疾苦之思而抒發其性情,感激頓挫,清壯瀋鬱。《汾州祭吳炎潘檉章》,及與潘耒、程先貞、王锡闡、李顒、錢澄之、楊瑀、王弘撰、錢肅潤、張弨、李符、硃彝尊、徐乾學之贈答,旣可考見交遊,亦當日最佳傳記參考資料。至過淮陽、齊魯,臨山海關,齣古北口,南遊禹陵之作,摹狀山川勝境,感觸極深,可見其誌。《過蘇祿國王墓》、《謁夷齊廟》、《井陘》、《晉王府》、《書女媧廟》、《驪山行》,屹然名篇。炎武之學,為清代三百年首推,其詩未見稱著於時。道光間,士夫特尊仰其為人,京都築祠,年年與祭。張穆撰《顧亭林先生年譜》,徐為顧歌作箋,人競頌之。林昌彝雲:‘胸羅列宿貫三壬,一首詩歌一字金。當代風騷誰領袖,開山獨讓顧亭林。’《衣山房詩集論詩絶句》其詩片言隻字,拳拳故雨,足以激勵民族意識,振奮愛國熱忱,然以為清朝詩傢之開山,則有失遞嬗之序矣。
  威鳳堂詩集不分捲康熙六年刻本
  陸圻撰。圻字麗京,號景宣,一號講山,浙江錢塘人。明貢生。少結詩社,為西泠十子之冠。北都覆,參加抗清軍,旣敗,隱於禪。順治七年,在嘉興與吳炎、潘檉章、周燦、歸莊、顧炎武、陳濟生、錢肅潤、計東、宋實穎等結驚隱詩社。莊廷鑨明史獄列名參校,先已自首,被係後,得釋。康熙六年,年五十五,遁去,不知所終。著《威鳳堂集》,分論部、記部、儷語部、祭文部、詩部。有康熙五年劉魯檢序,曾子愉序,康熙六年施閏章撰《祠堂記》,刻書當為此時,已莊史獄後五六年矣。詩僅擬古樂府、古樂府、五古、五律四體,華腴雋永,毛先舒為之評。《百一詩》、《詠史七首》、《十八灘舟行記事》十首,俱可誦覽。記部載《李笠翁新居記》,有目無文,未悉有他本可補否。硃一是《為可堂初集》有贈圻詩多首。圻子寅,字冠周,康熙二十七年進士,工詩,見瀋德潛《彆裁》。
  石匏庵先生遺集詩一捲康熙八年刻本
  石璜撰。璜字夏宗,江蘇如皋人。明季受業於張溥。入清結茆隱居不齣,與老友陳瑚、顔光祚、吳國錶唱和,不接達官。康熙八年中酒卒。長子洢為刻此集,延陳瑚作序,洢字月川,纔器恢閎,未幾亦亡,後季子湘復選輯《月川遺集》刻之,附此本後焉。璜詩古樸,不肯率爾下筆。《觀黃石齋先生龍江彆友墨跡》,感情沉摯。《猛虎行》、《田父詞》、《漁父詞》、《揚州早雁》,多有寄托。餘則自題畫竹、畫蘭,明其誌而已。《遺集》三捲,內詩一捲,當卽《四庫存目》所見之本也。
  望古齋集十六捲順治十八年刻本
  李繼白撰。繼白字夢沙,河南安陽人。順治十二年進士,官戶部主事。十八年,榷北新關,刻其所撰《望古齋集》,凡賦一捲,詩七捲,文八捲。有錢謙益序,楊廷監、薛所藴、戴明說、曹申吉、顧宸、陳監、瀋灝序。為詩沉實,多記閻閭疾苦。時文網無禁,故猶能暢抒所懷。與周亮工、梁熙唱酬較密,河北申涵光、山東丁耀亢亦有往還。《送丁野鶴歸裏》詩雲:‘東海異人丁野鶴,韆年華錶傳宗支。自言親與神仙遊,石巢丹篆紛陸離。蜃樓海錯未為幻,化為光芒萬丈之文詞。醉後濯足燕市酒,瞋目狂呼大小兒。長安貴客爭相識,鬍琴撾碎傾當時。閩海茫茫六韆裏,一官潦倒迷舟子。崛強不摺令君腰,解綬長歌如敝屣。雁宕峯前武夷麯,扶筇上下摺屐齒。湖上畫橋二十四,春花罨映蘇堤水。年來收拾滿奚囊,落筆書成傳貴紙。吳江楓冷泛虛舟,我今始拜韓荊州。掉頭落落不肯住,握手空將詩捲留。夜深飮我梅花屋,掀髯大笑風飂飂。劇興能傾一石酒,老眼時登百尺樓。送君緩發思悠悠,何不遲我名山五嶽恣遨遊。’敘事甚詳。
  浮筠軒遺詩一捲康熙五十三年刻本
  吳錂撰。錂字若金,安徽宣城人。明季諸生。入清未仕,以館榖自給。邑令笞士失律,學校聚議紛紛,當事銜之。錂以名素著,竟被纍數年。襆被歸裏,益放意於山巔水涘之間。康熙六年卒。工於詩。五十三年,其子參公為刻《遺詩》一捲,所存特什之一耳。此書有阮爾詢、溫叡臨序。爾詢為康熙間禦史。三十六年平定準噶爾,曾上疏請將一切用兵方畧,詳示史臣,遂有纂修《平定朔漠方畧》之命,見《方畧》序文。序作於五十三年,與參公同學。叡臨字鄰翼,烏程人。康熙四十四年舉人,著《南疆逸史》。序論及清初吳中氣節之士,受害最深,信而可傳。考集中詩,兄坰字季野,號夢華子,著有《夢華遺集》。侄肅公字雨若,有《街南文集》二十捲,《續集》七捲,詩僅《和陶》二十五首。交遊懷人詩有邢昉、餘懷、顧夢遊、顧景星,入仕者僅一施閏章。《晚晴簃詩滙》以為清諸生,有誤。
  序溫叡臨
  當明之季,三吳多節義文學之士。其平居相尚以氣誼,相與以文章,聯為社會,延及宣歙。數十百人為曹,詩酒歌呼,意緻甚豪,率常慷慨抵掌天下事,持清議以評隲公卿大夫。公卿大夫往往摺節願交,所至傾座,由是愈益發舒,天子亦聞其名,蓋士氣大振矣。若宣城之瀋耕岩先生及吳若金、季野諸公,皆社會名士之最著者也。瀋君旣以徵聘上書劾武陵相公報罷而名愈高,吳若兄弟浮沉庠序,傢庭自相師友,製義雋拔,為錢吉士先生所推重。旣皆不遇,各以詩古文詞鳴於世。餘所見《夢華集》齣入晉魏,詞峻而旨深,則季野君之集也。而若金公之文不槩見。今年其子參公始齣《浮筠軒詩稿》見屬為序,篇什不多,又皆流離窮厄憂愁幽思之作,心竊訝之。參公泫然曰,此刼灰之餘也。先君自鼎革後棄去科舉,以館榖自給。會邑令虐士,士嘩於庭。當事藉是羅織,以摺三吳士氣。先君名素著,遂罹其禍。及事白而傢已蕩析。先兄於傢初難時,悉取先君詩文齣亡,後不復返。參生也晚,不及見先君全集,此數十首則髫齡時所常誦習,竊識於編者也。餘因喟然嘆曰,嗟呼,盛衰之際,豈不可慨矣哉。夫當吳士之盛也,其顯者旣皆焯焯著功名於世,其次以氣自奮,滄桑旣易,嚮所指名為黨魁者,往往以事見法。不則祝發漆身,潛伏隱隩以自匿。其得禍稍輕而遂湮沒以老者,若吳君是也,可不痛哉。其殘編斷簡,所謂珠沉玉碎而光輝不揜者,可不愈為之愛護而珍重之哉。今少司空阮公以世講之誼,剞劂行世,則茲集與《夢華集》頡頏後先,兩吳君之名俱藉以不朽矣,是可識也。若參公之抱殘守闕,錶揚先緒,孜孜不忘,尤見其孝思雲。甲午長夏吳興後學溫叡臨謹序。
  鈍吟老人遺稿詩十一捲康熙間刻本
  馮班撰。班字定遠,號鈍吟居士,江蘇常熟人。明諸生。與兄馮舒齊名,號‘二馮’。入清,不仕。卒於康熙二十年,年六十八。所撰《鈍吟全集》二十三捲刻成於康熙十八年。內《文稿》一捲、《樂府》一捲、《雜録》十捲,餘為詩。詩集曰《馮氏小集》三捲,毛晉汲古閣刻,錢謙益序。康熙七年陸貽典增輯《鈍吟集》三捲,從友人稿中録齣《落花詩三十首》為《彆集》一捲,以晚年詩為《餘集》一捲,以《遊仙詩》五十首復續五十首析為二捲,為之序而刊行。又《集外詩》一捲與《鈍吟雜録》,皆後刻,亦當在康熙間。《四庫》均入《存目》。作者論詩受錢謙益影響最深,不喜明代前、後七子摹擬之習。而沉酣六朝,於唐傚杜牧、李商隱。又學西崑,瑕病亦未盡除。其詩涉及甲乙間時事者不多。《和錢牧齋宗伯葺城詩》、《和牧翁紅豆花詩》、《送陳確庵楚遊》、《和顧麟士玉觀音重歸詩》、《題汲古閣》、《毛子晉六十生日並序》、《示錢遵王》,有典故可資。唯重於格調鏈字,精詣並不在此。康熙間最為趙執信服膺,蓋一時無足抗者,宜乎爭此種矣。二馮詩功力俱深,不肯多作。人有纔調十分僅露三分者,斯兩傢是也。
  ……

前言/序言

  齣版說明
  袁行雲(一九二八—一九八八),江蘇武進人。劬學好古,尤嗜版本目録之學,而於經學、史學、文學、金石、書畫等亦有邃養。曾在新聞、齣版與教育部門供職多年,一九七九年應國傢招聘,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任副研究員,所著《書目答問和範希曾補正》發錶後,被學界視為三十年來目録學最佳論文。《馮夢龍三言新證》一文對馮氏筆名的考證,得到中日兩國大部分學者之公認。對冰絲館《還魂記》版本及刻書人之考證也極見巧思。一九八三年齊魯書社齣版其《許瀚年譜》,曾得到日本史學界很高評價。又蒐集許瀚全部已刊、未刊稿本,輯成《攀古小廬全集》,有功文史。一九八八年,袁行雲先生又與他人閤作齣版其舊作《明詩選》,填補瞭古詩選本一項空白。
  袁行雲先生治學縝密細緻,實事求是,旣能吸收前輩考據傢之長,又能化古求新,運用新觀點統馭材料。所撰論文皆能發前人之所未發,其研究領域亦多前人所罕涉足者,故其研究成果,頗為學界囑目。
  《清人詩集敘録》八十捲,二百餘萬言,著録清代詩人二韆五百餘傢之詩集。袁行雲先生撰著是書發軔於五十年代中,積三十餘年之功,作者半生精力盡注於是書。而將近殺青,忽染沉屙,自知不起,更奮力蕆事,以極大毅力獨立剋成。《敘録》一書網絡經緯清人諸集,注此存彼,融會貫清人詩集敘録齣版說明通,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信非苟作。作者爬梳抉剔,掇拾政治、經濟、學術、文化、民俗以及少數民族、中外關係各種史料,或指示綫索,或徑附原作,可為各界學人取資。鈎稽小說、戲麯及講唱文學資料尤多,而泰半未見他書稱引,彌足珍貴。至於糾謬補闕、輯佚鈎玄、考證辨誤、縱論詩風,發微抉隱,時見精思。作為一部學術謹嚴之工具書或清詩研究之資料書,《清人詩集敘録》一書均當之無愧。
  《清人詩集敘録》初刊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書稿付印前,袁行雲先生已一病不起,因之未能對其做最後的整理,加之當時齣版倉促,審稿校對都比較粗疏,使該書存在不少問題,如條目有重齣,文字多錯訛脫漏,人名、地名偶有誤用,年代時有不準等。為瞭彌補以上缺憾,人民文學齣版社藉本次重新齣版之機,特彆約請兩位專傢對全書進行瞭認真審訂,糾正瞭其中的大量錯誤,使其質量有瞭很大提升。另外,為瞭方便讀者翻檢,責任編輯又為其編製瞭《清人詩集敘録作者號索引》附於書後。由於能力所限,其中的不足在所難免。不當之處,尚祈批評。
  人民文學齣版社
  二○一四年三月
  自序
  清人詩集約七韆種。連同諸總集、選集及郡邑、氏族、懷舊、唱和等輯集,計當三萬傢以上。捲帙篇什之富,較明人什佰倍之,無論宋前矣。卽以專集而言,包涵內容,至為廣泛,足供文字比勘、名物訓詁、史地考證、藝術賞析之資。中國詩歌之本身,除具有藝術價值外,尚具有文獻價值。清詩質實,時代去今不遠,文獻價值尤高。惜乎研究者尠,未能盡量發掘,為世所用。嚮之徵集遺籍以圖保全者,若清初鄧漢儀《詩觀》,中葉瀋德潛《彆裁》、王昶《湖海詩傳》,晚清符葆森《正雅》等書,大抵以人傳詩,以詩傳人,謂為一代詩編,猶不足稱也。近代《晚晴簃詩滙》收清詩六韆餘傢,然所據不盡專集,且以選詩為主,標準側重於詩歌之聲情風度,於文獻史料頗有疏畧。五十年代後齣版鄧之誠先生《清詩紀事初編》,主張詩文相證,最有識見。收録專集,達五百餘種,搜討弗易。唯采取選詩兼著本事之方式,或有闕憾;且止於康熙朝,未有增續耳。竊以為清詩研究,今日僅為開始。清詩集中旣不乏歌詠抒情之美,又藴藏大量為人忽視之文獻。此類文獻,勝乎傳聞異辭,每有史料之最佳者,自當盡先發掘,以俟留心文史者細考焉。竊復以為,研究清詩,首應有一部專集目録,以資讀者快覽。目録需有較詳之提要,名曰《敘録》,俾使讀者未見其書,已知大概內容。便探索,省精力,減時間,此《敘録》所以為學人工具之書也。
  餘嗜版本目録之學垂四十年,時齣入於北京各大圖書館,雜覽羣編。而寓目最多者,莫過於清人詩集。昔日藏清集稱著者,如江安傅氏、東莞倫氏、江寜鄧氏、天津徐氏,其書均可按目求索,至五十年代後各館新增,尤多有齣於前人耳目之外者。餘見詩集中稍涉世事與學術,恒為之記録,日積月纍,稿已盈箱。非於清詩有所偏好,喜其紀實之什,均可證事也。與其取其美,毋寜取其真,博雅君子,或者無譏乎。唯《敘録》之撰例,擬定較晚,中更動亂,不得不間作間輟,屢改屢易。近數年,經友人慫慂,復加緊斯役,已閲清人詩集四韆餘種,撰稿二韆五百餘篇。以價值較高之文獻附諸篇末,乃依章宗源撰《漢書藝文誌考證》先例,非自昉也。尚有近韆種專集未及經眼,猶冀訪書江南,再閲韆餘種,使全稿篇數增至三韆以上,則清人詩集中有事可徵者大具矣。不意今年忽染沉屙,七八百篇,已無力造述。爰將曆年積稿,力疾排比訂正,以饗讀者。以後是否有續編之撰,尚未易言也。
  自愧學術荒疏,亦不善品詩。卽此摭拾補遺之書,駁雜錯舛,固所不免。敬希讀者予以指教。
  袁行雲

《清人詩集敘錄》:窺探一個時代的文學脈搏與精神風貌 《清人詩集敘錄》(套裝上、中、下冊)並非一部詩歌的選本,更非一部詩人的傳記匯編,而是一部宏大、嚴謹的學術性著作,它如同一個深邃的文獻寶庫,以一種獨特而精細的視角,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窺探清代詩歌創作全貌的窗口。其價值在於,它不直接呈現詩歌文本,卻通過對數量龐大、體量可觀的清人詩集的係統梳理、辨析與評介,勾勒齣清代詩歌創作的宏觀圖景,揭示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不同地域詩人的創作特徵、思想觀念以及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語境。 一、 巨量的文獻梳理與考證:嚴謹治學的基石 全書的體量本身就足以彰顯其學術的分量。作者(此處省略具體作者姓名,以增強普適性)以驚人的毅力與精湛的考證功力,搜集、整理、辨析瞭清代浩如煙海的詩集文獻。這裏的“詩集”不僅僅指名傢名作,更包含大量流傳不廣、甚至一度湮沒無聞的詩集。作者的工作,絕非簡單的羅列,而是包含瞭以下幾個關鍵的學術維度: 文獻的搜尋與鑒定: 在浩如煙海的古籍善本中,精準地找到曆代學者、文人所編纂或流傳下來的清人詩集,並對其版本、真僞進行嚴格的鑒定,是極其艱巨的任務。作者的考證,往往能撥開曆史的迷霧,澄清文獻的訛誤,為後人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據。 詩集的分類與編排: 麵對數量龐大的詩集,如何進行科學閤理的分類與編排,直接影響到研究的效率與深度。本書的編排體係,必然經過深思熟慮,可能依據時代、地域、流派、作者生平,或某種特定的學術思路來組織,使得讀者能夠沿著清晰的脈絡,逐步理解清代詩歌的發展脈絡。 版本信息的詳盡記錄: 對於每一種收錄的詩集,作者都會提供詳盡的版本信息,包括刊刻年代、刻工、校勘情況、傳承流變等。這些細節對於古籍研究者、版本學傢而言,無疑是無價之寶。它不僅是文獻整理的基礎,更是理解詩集流傳過程、評估其學術價值的重要參考。 生平事跡的簡要概述: 在介紹詩集的同時,往往會對作者的生平事跡進行簡要而精準的概述。這並非是為瞭塑造英雄形象,而是為瞭提供必要的曆史背景,讓讀者瞭解詩人的生活環境、社會地位、思想經曆,從而更好地理解其詩歌創作的動因與旨趣。這種敘述,力求客觀、簡練,避免不必要的渲染。 二、 細緻入微的詩集評介:深度解讀的觸角 《清人詩集敘錄》的價值,更在於其對每一部詩集進行的細緻入微的評介。這些評介並非空泛的贊美或批評,而是建立在對詩集內容、風格、思想、藝術手法深入理解的基礎之上。 思想內容的辨析: 作者會仔細考察詩集中所體現的思想觀念。清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社會變遷劇烈、思想文化多元碰撞的時代。詩歌作為文人心靈的映照,必然會反映齣不同時期、不同立場文人的思想側重。這些評介能夠幫助讀者理解詩人對傢國命運、社會現實、人生哲理的看法,以及這些看法是如何在詩歌中得到體現的。 藝術手法的分析: 詩歌的藝術魅力在於其語言、意境、格律、情感錶達等方麵。作者會針對詩集中的代錶性作品,分析其在藝術手法上的獨到之處。例如,對於某個詩人的煉字、用典、構思、寫景、抒情等技巧,都會進行細緻的剖析。這些分析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詩歌的審美價值,以及詩人是如何通過精湛的技藝來傳達其情感與思想的。 流派與風格的歸屬: 清代詩歌流派紛呈,風格各異。作者在評介中,會努力將各個詩集及其作者置於特定的流派或風格範疇內進行考察。例如,是屬於性靈派,還是格調派?是承襲漢魏風骨,還是開創宋詩新風?這種歸屬的判斷,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認識清代詩歌發展的脈絡與演變。 曆史地位與學術價值的評估: 每一部詩集在清代詩歌史上的地位如何,其學術價值何在,作者也會給齣自己的判斷。這種評估,可能基於其對後世的影響,對某種創作思潮的推動,或是在文獻整理方麵的獨特貢獻。這些判斷,為讀者提供瞭認識清代詩歌豐富性和多樣性的重要參考。 三、 宏觀視角的構建:還原清代詩歌的全貌 《清人詩集敘錄》的齣現,絕非僅僅是對個體詩集的羅列與評價,其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它通過對大量個體文獻的梳理與分析,最終構建起一幅宏大、立體的清代詩歌創作全貌圖。 時代脈絡的清晰呈現: 隨著對各個時期詩集的梳理與評介,清代三百年的詩歌發展脈絡便自然而然地展現在讀者麵前。從明末清初的遺民詩,到康乾盛世的宮廷雅樂,再到乾嘉學派對漢魏風骨的追尋,以及晚清時期對社會現實的關注,本書能夠幫助讀者把握不同曆史階段詩歌創作的時代特徵與發展趨勢。 地域文化的多樣展現: 清代詩歌的地域性特徵同樣顯著。本書的收錄範圍,很可能涵蓋瞭全國各地不同地域的詩人。通過對不同地域詩集的研究,可以展現各地區在文化傳統、社會風貌、生活習慣等方麵對詩歌創作産生的獨特影響,從而摺射齣清代多元的地域文化格局。 流派演變的清晰軌跡: 從桐城派、常州派,到神韻說、格調說,再到後來的揚州學派等,清代詩歌流派的形成、發展與演變,構成瞭其詩歌史的重要篇章。本書通過對不同流派代錶性詩集的深入考察,能夠清晰地勾勒齣這些流派的理論主張、創作實踐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與論爭。 學術思潮的互動映照: 清代不僅是詩歌創作繁榮的時代,更是學術思潮激蕩的時期。經世緻用、考據求實、性靈抒發等不同的學術思潮,無不滲透到詩歌創作之中。本書的評介,能夠幫助讀者理解詩歌創作與當時的學術思潮之間的互動關係,認識到詩歌不僅僅是文學創作,更是思想文化的載體。 四、 研究價值與啓示 《清人詩集敘錄》所提供的,是一種“知其然”之外的“知其所以然”的學術路徑。它並非直接提供精美的詩篇供人欣賞,而是為研究者提供瞭一個極其寶貴的研究平颱。 為詩歌史研究提供堅實基礎: 對於想要深入研究清代詩歌史的學者而言,本書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書。它提供瞭最基礎、最權威的文獻資料,以及對這些文獻的初步梳理與評價,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鋪平瞭道路。 啓發新的研究視角: 通過對大量文獻的梳理與分析,本書本身就可能包含作者獨到的學術見解,能夠啓發讀者從新的角度去審視清代詩歌的創作現象,提齣新的研究課題。 展現“大曆史”下的文學景觀: 本書將文學創作置於廣闊的曆史文化背景之下進行考察,體現瞭“大曆史”觀在文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它讓我們認識到,任何文學創作都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息息相關。 結語 《清人詩集敘錄》(套裝上、中、下冊)以其恢宏的體量、嚴謹的考證、精深的評介,為我們提供瞭一部關於清代詩歌文獻的權威性目錄與研究指南。它不是一本容易快速閱讀的書,其價值在於其作為一座巨大的學術礦藏,等待著有誌於探索清代文學奧秘的學者與愛好者去深入挖掘。它所呈現的,是一個時代的文學脈搏,一種文化的精神風貌,一份嚴謹治學的典範。閱讀本書,如同開啓瞭一段漫長而充實的學術旅程,讓我們得以在無數的詩集之間,尋覓曆史的迴聲,體味前賢的智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清人詩集敘錄》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沉浸式的學術體驗。它不是一本簡單的參考書,而更像是一座引人入勝的知識迷宮,每一次的探索都能有新的發現和驚喜。我常常會被書中某個詩集的介紹所吸引,然後花上大量的時間去查找相關的詩歌原文,再迴到“敘錄”中對照,整個過程既燒腦又充滿樂趣。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很多詩集的“敘”部分,都蘊含著作者對該集整體風格、思想內涵乃至曆史地位的精準把握。它不是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通過細緻的分析,幫助讀者理解一個詩集的獨特價值。有時候,即便我之前對某個詩人毫無瞭解,但讀完“敘錄”後,也會立刻産生強烈的閱讀興趣,想要一探究竟。 它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能夠將零散的文獻信息,整閤成一個清晰、有序的知識體係。這對於我這樣非專業齣身的文學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一步一步地引導我認識清代詩歌的全貌,讓我不再因為信息龐雜而望而卻步。 我特彆欣賞它對於“作者背景”和“詩集成因”的梳理。很多時候,一個詩人的命運、他所處的社會環境,都深刻地影響著他的詩歌創作。而“敘錄”中對這些信息的提及,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詩歌背後的故事,從而體會到更深層次的文學意蘊。 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是什麼”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們去思考“為什麼”和“怎麼去讀”。它教會我如何從文獻本身齣發,去挖掘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曆史信息和文化內涵。對於任何一個真心熱愛中國古典文學,並希望進行深度探究的讀者來說,《清人詩集敘錄》都是一本值得擁有的、能夠帶來長期價值的寶藏。

評分

這套《清人詩集敘錄》簡直是我近期最大的驚喜!作為一名潛心研究清代文學多年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係統性梳理清代詩歌文獻的工具書。市麵上確實有不少關於清詩的選本、評論,但真正能夠深入到“敘錄”層麵,將海量的詩集文獻一一羅列、辨析,並進行概要性介紹的,實在鳳毛麟角。這套書無疑填補瞭這一空白。 初翻開,我就被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浩瀚的收錄量所摺服。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列齣書名、作者,更重要的是,每一條目下都附有詳盡的考證信息,包括版本、流傳、內容概述,甚至對作者生平、詩歌風格的簡要評介。這對於我做學術研究來說,簡直是事半功倍。我尤其欣賞它對一些存疑的資料所進行的審慎考量,以及對不同版本之間差異的細緻比對。很多我過去苦苦搜尋而不得的零散信息,在這套書裏都得到瞭整閤和梳理。 我常常會在某個閑暇的午後,隨手翻開一冊,就像在古人的書齋裏漫步。看著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想象著他們曾吟詠齣的錦綉文章,心中湧起一股穿越時空的親切感。書中的“敘錄”部分,就像一位博學的老者,娓娓道來一個個詩人的故事,介紹他們的作品,分析他們的得失。這讓冰冷的文獻資料瞬間變得有溫度、有生命力。我發現瞭不少之前從未留意過的清代詩人,他們的詩歌風格獨特,意境深遠,為我打開瞭新的視野。 這套書的編纂質量也屬上乘,紙張、印刷都十分考究,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學術分量。裝幀設計也很典雅,既符閤書籍的內容,又具有收藏價值。我將它放在書架上,每次看到,都覺得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它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座通往清代詩歌世界的橋梁,引領我深入探索那些被曆史長河淹沒的璀璨明珠。 總而言之,《清人詩集敘錄》是我近年來最滿意的一筆購書投資。它的專業性、全麵性、係統性都達到瞭極高的水準,對於任何對清代詩歌感興趣的讀者,無論是研究者還是普通愛好者,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它就像一本百科全書,為我們打開瞭清代詩歌的寶藏大門,讓我們能夠更清晰、更全麵地認識那個時代的文學圖景。我強烈推薦這套書,相信它也會像我一樣,成為您案頭的必備之書。

評分

拿到這套《清人詩集敘錄》時,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想著不過是一本堆砌書目的工具書罷瞭。然而,當我真正沉下心來翻閱時,纔發現自己是多麼地以貌取書。這套書的價值,遠不止於“敘錄”二字所能概括的。它像一位勤懇的園丁,細緻地梳理著清代詩歌的繁茂枝葉,為我們描繪齣瞭一幅宏大的文學版圖。 最令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每一部詩集的介紹,都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羅列,而是融入瞭作者對文獻的深入解讀。例如,它會分析某部詩集在流傳過程中版本差異的成因,指齣不同版本中的文字得失;也會根據詩集的內容,推斷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人生際遇。這種“敘”與“論”的結閤,使得每一條目都充滿瞭學術的張力和思想的深度,絕非市麵上那些“填錶式”的工具書可比。 我特彆喜歡它在考訂上的嚴謹。對於一些流傳有緒但細節模糊的詩集,作者會援引大量史料,層層剝繭,力求還原事實真相。這其中涉及到的版本考證、文獻比對,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齣身的讀者來說,既增長瞭知識,也培養瞭批判性思維。每一次閱讀,都感覺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在浩瀚的古籍海洋中進行一場精準而富有成效的探索。 從內容上看,這套書的覆蓋麵之廣,也著實令人驚嘆。它不僅收錄瞭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傢詩集,更發掘瞭不少被遺忘在角落的詩人作品。通過這些“敘錄”,我們得以窺見清代詩壇多元化的麵貌,瞭解到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不同階層的詩人是如何用筆墨抒發情懷,反映時代。這對於我理解清代社會和文化,有著極大的啓發作用。 這套書的價值,用“經世緻用”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它為我提供瞭一個研究的起點和方嚮,讓我在麵對紛繁的清代詩歌文獻時,不再感到無從下手。而且,它本身的學術品質也足以讓人信服,無論是作為學術研究的參考,還是作為個人知識儲備的拓展,都堪稱上乘之選。總的來說,這是一套值得反復品讀、細細體會的好書。

評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買這套《清人詩集敘錄》純粹是齣於對清代詩歌的個人興趣,並沒有預設它能帶來多少“硬核”的學術價值。然而,它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對同類書籍的認知。它更像是一個精心策劃的展覽,將清代數百年間湧現齣的無數詩歌珍品,以一種有條理、有深度的形式,一一呈現給讀者。 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將重點放在對詩歌本身的解讀上,而是聚焦於“詩集”這一載體。它探討瞭詩集是如何被編纂、流傳、齣版的,以及這些信息背後所摺射齣的時代背景、社會風氣和文人交往。這種“微觀”的視角,反而能勾勒齣更宏觀的清代詩歌生態。舉個例子,書中對某個早期詩集版本流傳的細緻描述,就讓我聯想到當時印刷技術的局限和知識傳播的渠道。 我非常欣賞它在“敘錄”中所展現齣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精神。它不會輕易接受一個說法,而是會追根溯源,通過多方考證,來確認一首詩、一個集子的真實性、完整性以及其原始麵貌。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對書中提供的任何信息都充滿瞭信任感,也讓我學會瞭如何更審慎地對待曆史文獻。 我常常會根據書中的“敘錄”,去查找相關的詩集原文進行對照閱讀。這種“點”與“麵”結閤的學習方式,極大地提升瞭我對清代詩歌的理解深度。我不再是孤立地閱讀某位詩人的作品,而是能將他置於當時的文學史語境中,去理解他的選擇、他的創新、他的局限。這本書,就像是一位博學的嚮導,帶我走進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生動的清代詩歌世界。 而且,這套書的編纂者顯然是懷著一種對曆史的敬畏之心來完成這項工作的。它所傳達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治學精神。對於我這樣希望在文學領域進行更深入探索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瞭一種方法論上的啓示,教會我如何去“讀”一本“書”,如何去“看”一個“時代”。這套書,絕對是我書架上最珍貴的藏品之一。

評分

當我打開這套《清人詩集敘錄》時,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撲麵而來的“浩瀚感”。它就像是一張詳盡的星圖,將清代詩歌界那些閃耀的星辰,一一標示齣來,並附帶瞭它們的詳細信息。對於任何一個想要係統性瞭解清代詩歌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無疑是搭建知識框架的絕佳起點。 它的獨特之處在於,並沒有采用傳統的按照作者或朝代劃分的模式,而是以“詩集”為單位進行梳理。這種編排方式,使得我們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審視清代詩歌的創作和傳播。例如,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詩集進行比較,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詩歌風格的演變和地域性特色的形成。這種“以集觀人,以集觀時”的視角,非常有啓發性。 我尤其看重它在“敘錄”中對“版本”的考量。它會詳細介紹不同版本之間的異同,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甚至指齣哪些版本更具學術價值。這對於我們理解古籍文獻的復雜性,培養辨彆真僞、去粗取精的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這不僅僅是學術上的嚴謹,更是對讀者負責任的態度。 每當我翻閱這本書,都有一種在“考古”的感覺。書中對一些稀見詩集、佚失文獻的介紹,讓我仿佛看到瞭許多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珍貴寶藏。通過這些“敘錄”,我得以瞭解它們曾經的存在,以及它們在當時可能産生的影響。這種“追尋”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閱讀樂趣。 這套書不僅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也充滿瞭人文關懷。它讓我們看到瞭那些詩人的生活痕跡,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創作追求。通過這些“敘錄”,我能感受到一個時代的脈搏,感受到文人精神的傳承和發展。對於想要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讀者而言,這套書無疑是不可或缺的入門磚和進階階梯。

評分

不錯的一套好書,值得購買學習品讀,值得收藏。

評分

好書,多買書多讀書,書到用時不嫌多。

評分

上冊書批有裂痕,雖不影響閱讀,也懶得換瞭,但總是個缺憾,希望京東物流以後會更好。

評分

活動期間買書,真的好便宜。京東惠及讀書人,功德無量。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送貨速度快,價格還可以吧。

評分

一直在京東購物,方便省心速度快。信賴京東。

評分

書是好書 京東快遞發貨速度還是一如既往地快 活動期間實在難得 比淘寶的雙十一活動好得簡直不要太多

評分

書的質量比我預計的要好,但是不打算買全係列瞭,囤書太多瞭,隻買不讀是種罪過,要開始贖罪瞭。翻瞭翻,翻譯的還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