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国际委员会(INCOSE)《系统工程手册》为系统工程师所从事的关键流程活动提供说明。本手册的目标读者是新的系统工程师、需要从事系统工程的另一学科的工程师或需要便于参考的有经验的系统工程师。本手册的内容包括描述每个系统工程流程活动在可承受性和性能设计的背景中的必需性
目录
1 系统工程手册的范围3
1.1 目的3
1.2 适用性3
1.3 内容5
1.4 格式7
1.5 常用术语的定义11
2 系统工程概览13
2.1 引言13
2.2 系统的定义和概念13
2.3 一个系统内部的层级结构19
2.4 系统之系统的定义21
2.5 使能系统29
2.6 系统工程的定义31
2.7 系统工程的起源和演变35
2.8 系统工程的使用和价值39
2.9 系统科学与系统思考49
2.10 系统工程的领导力63
2.11 系统工程职业发展67
3 一般生命周期阶段73
3.1 引言73
3.2 生命周期特性75
3.3 生命周期阶段81
3.4 生命周期方法95
3.5 什么适合你的组织、项目或团队?109
3.6 案例研究简介115
4 技术流程141
4.1 业务或任务分析流程147
4.2 利益攸关者需要和需求定义流程155
4.3 系统需求定义流程173
4.4 架构定义流程195
4.5 设计定义流程217
4.6 系统分析流程227
4.7 实施流程237
4.8 综合流程245
4.9 验证流程257
4.10 转移流程271
4.11 确认流程277
4.12 运行流程293
4.13 维护流程299
4.14 处置流程315
5 技术管理流程323
5.1 项目规划流程323
5.2 项目评估和控制流程339
5.3 决策管理流程345
5.4 风险管理流程359
5.5 构型配置管理流程389
5.6 信息管理流程409
5.7 测度流程419
5.8 质量保证流程435
6 协议流程445
6.1 采办流程449
6.2 供应流程457
7 组织的项目使能流程465
7.1 生命周期模型管理流程467
7.2 基础设施管理流程481
7.3 项目群管理流程487
7.4 人力资源管理流程495
7.5 质量管理流程503
7.6 知识管理流程513
8 系统工程的剪裁流程和应用525
8.1 剪裁流程527
8.2 特定产品行业或领域应用的剪裁533
8.3 用于产品线管理的系统工程应用551
8.4 用于服务的系统工程应用557
8.5 用于复杂组织体的系统工程应用571
8.6 极小型和微型组织体的系统工程的应用581
9 跨领域/学科系统工程方法585
9.1 建模和仿真585
9.2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615
9.3 基于功能的系统工程方法619
9.4 面向对象的系统工程方法629
9.5 原型构建641
9.6 接口管理641
9.7 综合的产品和流程开发649
9.8 精益系统工程663
9.9 敏捷系统工程677
10 专业工程活动687
10.1 可承受性/成本效能/生命周期成本分析687
10.2 电磁兼容性711
10.3 环境工程/影响分析715
10.4 互操作性分析719
10.5 后勤工程719
10.6 制造及可生产性分析731
10.7 质量特性工程731
10.8 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733
10.9 可恢复性工程745
10.10 系统安全性工程753
10.11 系统安保性工程763
10.12 培训需要分析773
10.13 可用性分析/人与系统综合773
10.14 价值工程789
附录A:参考文献800
附录B:首字母缩写词825
附录C:术语和定义839
附录D:系统工程流程的N2图857
附录E:输入/输出描述861
附录F:致谢913
附录G:意见表917
索引919
拿到这本《系统工程手册: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 原书第4版 中英对照 系统工程师》的时候,其实我抱持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作为一名在系统工程领域摸爬滚打了几年,但总觉得根基不够扎实的工程师,我一直渴望有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整个生命周期流程的权威书籍,来弥补我零散的知识点和实践中的困惑。这本书的标题“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简直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救命稻草”。而忐忑,则是因为“原书第4版”和“中英对照”这几个关键词,预示着这是一本可能内容厚重、理论性强、翻译难度大的书籍,我担心自己能否完全消化吸收,特别是中英对照的部分,我害怕会因为翻译的生硬或者术语的理解偏差,反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甚至产生误导。 在实际翻阅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已经预设了许多场景。我希望它能够为我清晰地勾勒出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开发、测试、部署、维护到退役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应该包含哪些关键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我特别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比如,在需求分析阶段,它能否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论,比如如何有效地访谈客户、如何编写清晰的需求规格说明书、如何进行需求优先级排序等等?在设计阶段,它能否介绍一些经典的设计模式,或者在不同类型的系统(比如嵌入式系统、软件系统、大型复杂系统)设计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侧重点?我甚至想象,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武功秘籍”,教会我如何“化繁为简”,如何应对那些看似棘手、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 同时,我内心深处也对“中英对照”的翻译质量有着极高的期望。我理解,系统工程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领域,很多 seminal 的理论和最佳实践都源自英语世界。一本好的中英对照版本,不仅能帮助我理解原文的精准含义,更能让我对比中英文术语的理解,从而更深入地掌握核心概念。我希望翻译团队能够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能够做到信达雅,即忠实于原文,又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并且在术语的翻译上做到专业、统一、准确。我甚至设想,是否可以提供一些原文的例句,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某些抽象的概念,或者在翻译中加入一些脚注,解释一些在特定语境下可能存在的歧义。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系统性的赋能”。在当前的职业环境中,我们越来越强调“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负责。很多时候,我只是负责其中某个环节,但对于整个系统的“前世今生”却知之甚少。这种知识的断层,导致我在处理一些跨部门协作或者系统集成的问题时,总感觉力不从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空白,让我能够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看待我所参与的系统,理解我的工作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意义。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思考框架,帮助我建立起对整个系统生命周期的全局观。 我也会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风险管理”和“质量保证”的部分。在任何一个复杂的工程项目中,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成熟的风险管理流程,并辅以一些经典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例如风险矩阵、SWOT分析等。同样,质量保证也是系统工程的核心要素。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质量计划的制定、质量活动的执行、质量度量的使用等。我甚至期待书中能够给出一些不同行业、不同规模项目的质量保证实践案例,让我能够从中借鉴和学习。 当然,作为一名工程师,我对具体的技术实现细节也充满好奇。虽然我明白这是一本偏向流程和管理的“手册”,但我还是希望它能在某些关键的技术环节提供一些启发。例如,在系统设计阶段,除了概念性的指导,是否能涉及一些常用的建模语言(如UML)或者设计工具的应用?在测试阶段,是否能提及一些主要的测试方法论(如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以及相应的测试策略?虽然我明白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我希望能在这些方面获得一些“点拨”,为我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提供方向。 我还设想,这本书可能会引导我去思考一些关于“系统工程哲学”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系统工程?它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在不同的项目场景下,系统工程的实践方式又会有哪些差异?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怎么做”,更能让我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这种对根源的探究,对于提升我的工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甚至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历史性的回顾,介绍系统工程的起源和发展,这有助于我理解其演进的逻辑和未来的趋势。 阅读这本书,我也希望能够提升我在团队协作和沟通方面的能力。系统工程往往是一个多学科、多部门协作的过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团队建设、利益相关者管理、沟通策略等方面的指导。例如,在需求评审时,如何有效地组织会议并引导各方达成一致?在项目进展汇报时,如何清晰、准确地传达关键信息?这些都是我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实用的“锦囊妙计”。 我也会关注书中对于“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的论述。在一个不断演进的复杂系统中,如何有效地管理其配置和变更,是保证系统稳定性和可维护性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流程和最佳实践,例如如何建立配置管理基线、如何进行变更控制、如何评估变更的影响等。这些内容对于确保系统的可追溯性和可恢复性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我期望这本《系统工程手册》能成为我系统工程学习和实践旅途中的一位“良师益友”。它不仅仅是一本提供知识的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我思考、指导我实践、提升我能力的“修行指南”。我希望通过对它的深入研读,我能够对系统工程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我的工作中,为我所参与的每一个系统贡献更专业的价值。
评分拿到这本《系统工程手册: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 原书第4版 中英对照 系统工程师》,我的第一感觉是,“它来了!”。作为一名在工程领域深耕多年的实践者,我深知“系统”的重要性,也常常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对系统工程理论和实践的渴求。市面上不乏相关书籍,但很多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碎片化,难以形成一套完整、连贯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预示着它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空白。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清晰地描绘出系统工程的“全景图”。从项目的孕育之初,到概念的形成,需求的细致挖掘与管理,到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严格的测试、平稳的部署,再到后期的维护、优化,乃至最终的退役,我希望能看到一个完整、流畅的生命周期流程。我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每一个阶段的核心目标、关键活动、必要的产出物,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闭环。我更希望能深入到每个活动,了解具体的执行方法和最佳实践。 “原书第4版”的标识,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权威性有了更高的期待。这意味着这本书汇集了领域内多年的智慧结晶,能够反映当前系统工程最前沿的理念和经过实践检验的最佳实践。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一些经典系统工程理论的深入解读,并结合当前技术发展趋势,探讨如何在复杂且快速变化的工程环境中应用这些理论。例如,对于模型驱动系统工程(MDSE)、敏捷系统工程等前沿概念,我希望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实践指导。 “中英对照”的设计,无疑为我提供了更优质的学习体验。在系统工程这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许多 seminal 的概念和术语都源于英语,直接对照原文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把握其精髓。我期望翻译团队能够做到“信、达、雅”,即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流畅地融入中文表达,并在专业术语的翻译上做到严谨、统一。我希望能通过对照阅读,理解那些细微的语境差异,避免因翻译不当而产生的误解。 更深层次地,我期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塑造一种“工程师的系统性思维”。这不仅仅是学习一套流程,而是培养一种从整体、关联、动态的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希望通过对书中内容的学习,我能更好地理解系统内部的相互依赖关系,更有效地识别和管理复杂性,并最终做出更明智、更全面的工程决策。这对于我在应对日益复杂的项目挑战时,将是至关重要的。 在翻阅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需求工程”的论述。需求是项目的灵魂,也是导致项目失败的常见原因。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详尽、可操作的需求获取、分析、规约、验证和变更管理流程,并介绍一些实用的技术,如用户访谈、问卷调查、原型法、用例建模等。我希望能学到如何编写清晰、完整、无歧义的需求文档,并有效地管理需求的变化。 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系统设计与架构”的部分充满期待。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系统分解、接口定义、模块化设计、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架构模式的指导。我希望能学习到一些通用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构建出可扩展、可维护、高性能的系统,并理解不同类型系统的架构特点。 我还会仔细研读书中关于“系统集成与测试”的章节。这是将各个子系统整合成一个完整、稳定运行的系统的关键环节。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系统集成的方法论,以及不同层次的测试策略,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我希望能学到如何有效地规划和执行集成与测试活动,以确保系统功能的正确性和整体性能的达标。 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的论述抱有很高的兴趣。在一个生命周期不断演进的系统中,有效地管理其配置和变更,是保证系统稳定性和可维护性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流程和最佳实践,例如如何建立配置管理基线、如何进行变更控制、如何评估变更的影响等。 总而言之,我坚信这本《系统工程手册》将成为我系统工程实践中的“宝典”。它不仅能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权威的知识体系,更能启发我思考,指引我实践,帮助我成为一名更加专业、更加胜任的系统工程师,并在工程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系统工程手册: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 原书第4版 中英对照 系统工程师》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等到一本真正能够“正本清源”的书了。近些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项目复杂度的提升,系统工程的概念被广泛提及,但很多时候,人们对其理解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我个人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也接触到不少系统工程相关的概念和工具,但总感觉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将它们串联起来。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这几个字,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我相信它能够帮助我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理解系统工程的“道”与“术”。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清晰地梳理出系统工程的各个阶段,从概念提出、需求工程、设计、开发、集成、验证与确认,到部署、运维,直至最终的退役,每一个阶段的定义、目标、主要活动、产出物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标准化的、普适性的流程模型,让我能够将其应用于不同类型的项目中,并且能够理解在不同项目规模和复杂度下,这个流程模型可能存在的调整和优化。我更希望它能深入到每个活动,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面。 对于“原书第4版”的承诺,我抱有很高的期望。这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是经过多次迭代和优化的,能够反映系统工程领域的最新发展和最佳实践。我希望它能够涵盖一些当前热门的系统工程方法论,比如敏捷系统工程、模型驱动系统工程(MDSE)等,并阐述它们如何在传统的系统工程框架下得到应用。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应对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在系统工程中的应用和挑战的思考。 “中英对照”的设计,更是让我欣喜不已。这意味着我不仅可以阅读到中文的流畅解释,还可以直接对照原文,理解更精妙的语言表达和更专业的术语。我期待翻译能够做到“信、达、雅”,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符合中文的阅读习惯,并且在术语的选用上做到专业和统一。我希望翻译团队能够对一些关键的系统工程术语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标注,甚至提供一些英文原版的例句,以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其内涵。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针对一些在中英文表达习惯上存在差异的地方,提供一些建设性的说明。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种“能力升级”。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提升在复杂系统分析、设计、集成和管理方面的能力。我希望通过学习书中提供的流程和方法,我能够更有效地识别系统中的潜在问题,更精准地定义系统需求,更科学地进行系统设计,更严谨地组织系统开发和测试,从而最终交付高质量的系统。我甚至期待,这本书能够教会我一些“系统思维”的方法,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去审视和解决问题。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可交付成果”的论述。在系统工程的各个阶段,清晰定义和管理可交付成果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说明每个阶段的主要可交付成果,并提供如何进行这些成果的评审、审批和发布的指导。例如,在需求阶段,需求规格说明书的编写和评审;在设计阶段,系统设计文档的编制和验证;在测试阶段,测试报告的生成和分析。 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度量与分析”的部分充满期待。系统工程是一个高度依赖数据驱动决策的领域。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系统工程度量体系,包括各种关键指标的定义、收集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度量结果来评估系统性能、识别改进机会。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科学地收集和分析数据,从而为项目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我相信,一本优秀的系统工程手册,应该能够帮助工程师建立起一种“工程的严谨性”和“科学的创新性”的融合。它既要强调流程的规范和纪律,又要鼓励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既能教会我如何“按部就班”,又能启发我如何“打破常规”,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前提下,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我也会关注书中对于“工具与技术”的介绍。虽然系统工程更侧重于方法论和流程,但工具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及一些在各个阶段常用的系统工程工具,例如需求管理工具、建模工具、仿真工具、项目管理工具等,并对其功能和适用性进行简要介绍。这有助于我了解当前主流的系统工程技术生态。 总的来说,我坚信这本书将是我在系统工程领域的一笔宝贵财富。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次系统性的学习和思维的重塑。我期望通过对它的深度研读,能够显著提升我的专业能力,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工程挑战,并在系统工程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评分当收到这本《系统工程手册: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 原书第4版 中英对照 系统工程师》时,我的内心泛起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舒畅感,夹杂着一丝“拨云见日”的期待。作为一名在系统工程领域摸索多年、却总觉得知识体系不够扎实的工程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整个生命周期流程的权威著作。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这几个字,精准地点出了我一直以来想要系统性掌握的核心内容。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勾勒出系统工程的“全景图”。从概念的萌芽、需求的细致捕获与管理,到高屋建瓴的系统设计,再到严谨的开发、精密的集成、全面的测试、平稳的部署,以及后续的维护支持,乃至最终的退役,我希望这本书能详尽地阐述每一个环节的核心目标、关键活动、必要的产出物,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我期望它不仅仅是罗列流程,更能深入剖析每个流程背后的逻辑和最佳实践。 “原书第4版”的标识,让我对内容的价值和时效性倍感信心。这意味着这本书是经过多年实践检验和专家们不断完善的,能够代表当前系统工程领域最前沿的理念和最佳实践。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对一些经典系统工程方法的深入讲解,并结合最新的技术趋势,提供关于如何在现代复杂项目中应用这些方法论的指导。例如,对于一些新兴的工程范式,如敏捷系统工程、DevOps与系统工程的融合,我希望能看到书中相应的探讨和实践建议。 “中英对照”的设计,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在系统工程这个高度国际化的领域,许多 seminal 的概念和术语都源于英语,准确理解这些原始的表述至关重要。我期望这本书的翻译团队能够做到“信、达、雅”,不仅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还能以流畅的中文进行解释,并且在术语的选用上做到专业、统一、准确。我希望通过对照阅读,更深刻地理解某些概念的细微差别,避免因翻译不当而产生的误解。 更深层次地,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起一套“系统工程师的思维模式”。不仅仅是学习具体的流程和活动,更重要的是理解系统工程背后的哲学和原则。我希望通过阅读,我能学会如何从整体和关联的角度看待问题,如何进行系统级的分析和设计,如何有效地管理复杂性。这对于我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更好地进行跨团队、跨专业的协作,无疑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需求工程”的论述。我深知需求是系统工程的基石,也是项目失败的高发区。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完善的需求获取、分析、规约、验证和变更管理的流程,并介绍一些实用的技术,如访谈、问卷、原型法、用例建模等。我希望能学到如何编写清晰、完整、无歧义的需求规格说明书,并有效地进行需求评审和管理。 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系统设计与架构”的部分充满期待。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系统分解、接口定义、模块化设计、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架构模式的指导。我希望能学习到一些通用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构建出可扩展、可维护、高性能的系统,并理解不同类型系统的架构特点。 我还会仔细研读书中关于“系统集成与测试”的章节。这是将各个子系统整合成一个完整、稳定运行的系统的关键环节。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系统集成的方法论,以及不同层次的测试策略,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我希望能学到如何有效地规划和执行集成与测试活动,以确保系统功能的正确性和整体性能的达标。 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的论述抱有很高的兴趣。在一个生命周期不断演进的系统中,有效地管理其配置和变更,是保证系统稳定性和可维护性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流程和最佳实践,例如如何建立配置管理基线、如何进行变更控制、如何评估变更的影响等。 总而言之,我期望这本《系统工程手册》能够成为我系统工程学习和实践道路上的“指南针”和“基石”。它不仅能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权威、实用的知识体系,更能启发我思考,指引我实践,帮助我成为一名更加专业、更加胜任的系统工程师。
评分拿到这本《系统工程手册: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 原书第4版 中英对照 系统工程师》时,我感觉像找到了一张遗失多年的“藏宝图”。作为一名在系统工程领域打拼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其复杂性和重要性,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知识体系的碎片化和实践经验的局限性。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这几个字,恰好点燃了我对系统性学习的渴望。 我充满期待地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系统性地梳理出系统工程的完整生命周期。从项目的起源,到概念的形成、需求的细致挖掘与管理,再到严谨的系统设计、开发、集成、测试、部署,直至后期的维护与退役,我希望它能清晰地阐述每一个阶段的核心目标、关键活动、必要的产出物,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我期望它不仅能提供一个标准化的流程模型,更能教我如何在不同项目场景下,灵活地应用这些模型。 “原书第4版”的字样,让我对内容的权威性和前沿性有了更高的期望。这意味着这本书是经过多次迭代和优化的,能够反映系统工程领域最先进的理念和经过实践检验的最佳实践。我希望书中能够涵盖当前热门的系统工程方法论,比如敏捷系统工程、模型驱动系统工程(MDSE)等,并阐述它们如何在传统的系统工程框架下得到应用。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应对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在系统工程中的应用和挑战的思考。 “中英对照”的设计,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价值。在系统工程这个高度专业化且国际化的领域,直接接触原文的表述,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理解其精髓。我期望翻译团队能够做到“信、达、雅”,即忠实于原文,又能提供流畅自然的中文解释,并在术语的翻译上做到专业、统一、准确。我希望通过对照阅读,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一些关键概念的细微之处,避免因翻译的偏差而产生误解。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培养一种“工程师的系统性思维”。这不仅仅是学习一套流程和工具,更是要理解系统工程的本质,学会从整体、动态、关联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我期望它能教会我如何识别系统的涌现特性,如何管理复杂性,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从而做出更明智、更全面的工程决策。这对于我在应对日益复杂的项目挑战时,将是至关重要的。 在翻阅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需求工程”的论述。我深知需求是系统工程的基石,也是项目失败的高发区。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完善的需求获取、分析、规约、验证和变更管理流程,并介绍一些实用的技术,如访谈、问卷、原型法、用例建模等。我希望能学到如何编写清晰、完整、无歧义的需求规格说明书,并有效地进行需求评审和管理。 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系统设计与架构”的部分充满期待。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系统分解、接口定义、模块化设计、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架构模式的指导。我希望能学习到一些通用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构建出可扩展、可维护、高性能的系统,并理解不同类型系统的架构特点。 我还会仔细研读书中关于“系统集成与测试”的章节。这是将各个子系统整合成一个完整、稳定运行的系统的关键环节。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系统集成的方法论,以及不同层次的测试策略,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我希望能学到如何有效地规划和执行集成与测试活动,以确保系统功能的正确性和整体性能的达标。 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的论述抱有很高的兴趣。在一个生命周期不断演进的系统中,有效地管理其配置和变更,是保证系统稳定性和可维护性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流程和最佳实践,例如如何建立配置管理基线、如何进行变更控制、如何评估变更的影响等。 总而言之,我期望这本《系统工程手册》能够成为我系统工程知识体系中的“核心骨干”。它不仅能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权威、实用的方法论,更能启发我思考,指引我实践,帮助我成为一名更加专业、更加胜任的系统工程师。
评分拿到这本《系统工程手册: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 原书第4版 中英对照 系统工程师》的当下,我感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期待感”。作为一名长期在工程实践一线摸爬滚打的工程师,我深知“系统”的力量,也深切体会到对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论系统掌握的必要性。许多时候,我们在工作中只是负责某个环节,对于整个系统的“前世今生”缺乏全局性的认知,而这本书的出现,正是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系统梳理的机会。 我热切盼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系统工程从概念提出到最终退役的完整生命周期。我希望它能详细阐述每个阶段的核心目标、关键活动、必要的产出物,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相互制约的。我希望它不仅能提供一个通用的流程模型,更能告诉我如何在不同的项目场景下,灵活运用和调整这些流程。尤其是我对“活动指南”这几个字寄予厚望,希望能获得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指导我如何更有效地执行各项工程活动。 “原书第4版”的标识,让我对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充满信心。这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是经过多年沉淀、反复修订的,能够代表系统工程领域最先进的理念和经过实践检验的最佳实践。我期待书中能包含对一些经典系统工程方法的深入解读,并就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当前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和实践建议。 “中英对照”的设计,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价值点。在系统工程这个高度国际化的领域,直接阅读原文的表述,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理解其精髓。我期望翻译团队能够做到“信、达、雅”,即忠实于原文,又能提供流畅自然的中文解释,并在术语的翻译上做到专业、统一、准确。我希望通过对照阅读,能够加深对关键概念的理解,避免因翻译不当而产生歧义。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能够培养一种“系统工程师的批判性思维”和“全局观”。这不仅仅是学习一套技术方法,更是要理解系统工程的本质,学会从整体、动态、关联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我期望它能教会我如何识别系统的涌现特性,如何管理复杂性,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从而做出更全面、更优化的工程决策。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风险管理”和“可靠性工程”的论述。在任何复杂的工程项目中,风险管理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流程,并辅以实用的工具和技术。同样,可靠性是衡量系统质量的关键指标。我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如何进行可靠性分析,如何设计和实施可靠性增强措施,以及如何进行可靠性验证。 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需求工程”的部分充满期待。需求是系统的起点,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完善的需求获取、分析、规约、验证和变更管理的流程,并介绍一些实用的技术,如访谈、问卷、原型法、用例建模等。我希望能学到如何编写清晰、完整、无歧义的需求规格说明书,并有效地管理需求变更。 我还会仔细研读书中关于“系统集成与测试”的章节。这是将各个子系统整合成一个完整、稳定运行的系统的关键环节。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系统集成的方法论,以及不同层次的测试策略,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我希望能学到如何有效地规划和执行集成与测试活动,以确保系统功能的正确性和整体性能的达标。 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的论述抱有很高的兴趣。在一个生命周期不断演进的系统中,有效地管理其配置和变更,是保证系统稳定性和可维护性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流程和最佳实践,例如如何建立配置管理基线、如何进行变更控制、如何评估变更的影响等。 总而言之,我期望这本《系统工程手册》能够成为我系统工程知识体系的“脊梁”。它不仅能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权威、实用的方法论,更能启发我思考,指引我实践,帮助我成为一名更加专业、更加胜任的系统工程师,并在工程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系统工程手册: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 原书第4版 中英对照 系统工程师》的时候,内心泛起的是一种“如获至宝”的激动。作为一名在系统工程领域摸索多年,却总感觉知识体系不够扎实的工程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整个生命周期流程的权威著作。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几个字,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让我看到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 我怀揣着极大的期待,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勾勒出系统工程全生命周期的蓝图。从概念的萌芽、需求的细致捕获与管理,到高屋建瓴的系统设计,再到严谨的开发、精密的集成、全面的测试、平稳的部署,以及后续的维护支持,乃至最终的退役,我希望这本书能详尽地阐述每一个环节的核心目标、关键活动、必要的产出物,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我期望它不仅仅是罗列流程,更能深入剖析每个流程背后的逻辑和最佳实践。 “原书第4版”的字样,让我对内容的价值和时效性倍感信心。这意味着这本书是经过反复打磨、不断更新的,能够反映系统工程领域最前沿的理论和实践。我希望书中能够涵盖一些当前备受关注的系统工程方法,例如模型驱动系统工程(MDSE)、敏捷系统工程的理念,以及它们如何在实际项目中落地。我也期待书中能就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系统工程中的应用和挑战,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和指导。 “中英对照”的设计,更是让我感到惊喜。在系统工程这个高度国际化的领域,直接接触到原文的表述,对于理解精髓至关重要。我期望这本手册的翻译团队能够做到“信、达、雅”,不仅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还能以流畅的中文进行解释,并且在术语的翻译上做到专业、统一、准确。我希望通过对照阅读,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一些关键概念的细微之处,避免因翻译的偏差而产生误解。甚至,我期待翻译中能提供一些原文的例句,来帮助我更好地掌握那些抽象的、理论性的内容。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种“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不仅仅是掌握一套流程和工具,更重要的是理解系统工程的底层逻辑和核心价值。我希望通过阅读,我能学会如何从更宏观、更整体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如何有效地管理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平衡技术、成本、进度和质量等多个维度。这对于提升我的工程素养和决策能力,无疑将是巨大的助益。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需求工程”的论述。我深知需求是系统工程的基石,也是项目失败的高发区。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套完整、可操作的需求获取、分析、规约、验证和变更管理流程,并介绍一些实用的技术,如用户故事、用例图、原型法等。我希望能学到如何编写清晰、完整、无歧义的需求文档,并有效地进行需求评审和管理。 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系统设计与架构”的部分充满期待。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系统分解、接口定义、模块化设计、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架构模式的指导。我希望能学习到一些通用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构建出可扩展、可维护、高性能的系统。 我还会认真研读书中关于“系统集成与测试”的章节。这是将各个子系统整合成一个完整、稳定运行的系统的关键环节。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系统集成的方法论,以及不同层次的测试策略,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我希望能学到如何有效地规划和执行集成与测试活动,以确保系统功能的正确性和整体性能的达标。 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的论述抱有很高的兴趣。在一个生命周期不断演进的系统中,有效地管理其配置和变更,是保证系统稳定性和可维护性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流程和最佳实践,例如如何建立配置管理基线、如何进行变更控制、如何评估变更的影响等。 总而言之,我期望这本《系统工程手册》能够成为我系统工程学习和实践道路上的“指南针”和“基石”。它不仅能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权威的知识体系,更能启发我思考,指引我实践,帮助我成为一名更加专业、更加胜任的系统工程师。
评分翻开这本《系统工程手册: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 原书第4版 中英对照 系统工程师》,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厚重”且“权威”。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系统工程师,我深知系统工程的复杂性和其在现代工程项目中的核心地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常常感到知识体系的碎片化,以及对一些关键流程和活动理解的不足。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正好点出了我一直以来想要系统性掌握的核心内容。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完整的系统生命周期模型。从最初的概念定义,到需求的捕捉与管理,再到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测试、部署、运行维护,直至最终的退役,每一个阶段我都希望能得到详细的阐述。我希望它能像一张详尽的地图,为我指明在每个阶段应该走的“路”——即具体的活动,以及每个阶段的“目的地”——即应该达成的目标和产出物。我更希望它能解释这些阶段和活动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构建起我对整个系统工程流程的系统性认知。 “原书第4版”的标识,让我对内容的时效性和权威性有了更高的期待。这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是经过多年实践检验和专家们不断完善的,能够代表当前系统工程领域最前沿的理念和最佳实践。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对一些经典系统工程方法的深入讲解,并结合最新的技术趋势,提供关于如何在现代复杂项目中应用这些方法论的指导。例如,对于一些新兴的工程范式,如敏捷系统工程、DevOps与系统工程的融合,我希望能看到书中相应的探讨和实践建议。 “中英对照”的设计,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在系统工程领域,很多 seminal 的概念和术语都源于英语,准确理解这些原始的表述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的翻译团队能够做到“信达雅”,不仅忠实于原文,还能提供流畅自然的中文解释,并在术语翻译上做到专业、统一、准确。我期待能通过对照阅读,更深刻地理解某些概念的细微差别,避免因翻译不当而产生的误解。我甚至希望,翻译中能加入一些原文的示例,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 更深层次上,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起一套“系统工程师的思维模式”。不仅仅是学习具体的流程和活动,更重要的是理解系统工程背后的哲学和原则。我希望通过阅读,我能学会如何从整体和关联的角度看待问题,如何进行系统级的分析和设计,如何有效地管理复杂性。这对于我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更好地进行跨团队、跨专业的协作,无疑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风险管理”和“可靠性工程”的内容。在任何一个复杂的系统项目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的流程,并辅以实用的工具和技术。同样,可靠性是衡量系统性能的关键指标。我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如何进行可靠性分析,如何设计和实施可靠性增强措施,以及如何进行可靠性验证。 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需求工程”的部分充满期待。需求是系统工程的起点,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完善的需求获取、分析、规约、验证和变更管理的流程,并介绍一些实用的技术,如访谈、问卷、原型法、用例建模等。我希望能学到如何编写清晰、完整、无歧义的需求规格说明书,并有效地管理需求变更。 我还会仔细研读书中关于“系统集成与测试”的章节。这是将各个子系统整合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关键步骤。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系统集成的方法论,如增量集成、一次性集成,以及不同层次的测试策略,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等。我希望能学习到如何有效地规划和执行集成与测试活动,以确保系统功能的正确性和整体性能的达标。 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的论述抱有很高的兴趣。在一个生命周期不断演进的系统中,有效地管理其配置和变更,是保证系统稳定性和可维护性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流程和最佳实践,例如如何建立配置管理基线、如何进行变更控制、如何评估变更的影响等。 总之,我期望这本《系统工程手册》能成为我系统工程知识体系的“定海神针”,为我提供一套完整、权威、实用的方法论和指导。我希望通过对它的深入学习和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我在系统工程领域的专业能力,更有效地应对复杂项目的挑战,并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分拿到这本《系统工程手册: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 原书第4版 中英对照 系统工程师》的时候,我的心情可谓是既期待又略带一丝“责任感”。期待是因为,作为一名在系统工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拥有一个清晰、系统、权威的知识框架是多么重要。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棘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都与对整个系统生命周期的理解不够透彻有关。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几个字,如同久旱甘霖,直击我内心深处的需求。 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构建起一幅完整的系统工程“全景图”。从项目立项之初的概念形成,到严谨的需求分析与管理,再到高瞻远瞩的系统设计,然后是精密的开发、严苛的集成、全面的测试,直至最后的部署、运行维护,乃至最终的退役,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阐述每一个环节的核心目标、关键活动、必要的产出物,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我期望它不仅能提供一个通用的流程模板,更能指引我在面对不同规模和复杂度的项目时,如何灵活地应用和调整这些流程。 “原书第4版”的标识,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权威性有了极高的期待。这意味着这本书是经过多年打磨、专家们不断完善的,能够代表系统工程领域最前沿的理念和经过实践检验的最佳实践。我希望书中能够涵盖一些当前备受关注的系统工程方法论,例如模型驱动系统工程(MDSE)、敏捷系统工程的理念,并就如何将其应用于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和实践指导。 “中英对照”的设计,更是为我提供了绝佳的学习便利。在系统工程这个高度专业化且国际化的领域,直接接触原文的表述,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概念的精髓。我期望翻译团队能够做到“信、达、雅”,即忠实于原文,又能提供流畅自然的中文解释,并在术语的翻译上做到专业、统一、准确。我希望通过对照阅读,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一些关键概念的细微之处,避免因翻译的偏差而产生误解。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培养一种“工程师的系统性思维”。这不仅仅是掌握一套流程和工具,更是要理解系统工程的本质,学会从整体、动态、关联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我期望它能教会我如何识别系统的涌现特性,如何管理复杂性,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从而做出更明智、更全面的工程决策。这对于我在应对日益复杂的项目挑战时,将是至关重要的。 在翻阅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需求工程”的论述。需求是系统的灵魂,也是项目失败的高发区。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详尽、可操作的需求获取、分析、规约、验证和变更管理流程,并介绍一些实用的技术,如用户访谈、问卷调查、原型法、用例建模等。我希望能学到如何编写清晰、完整、无歧义的需求文档,并有效地管理需求的变化。 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系统设计与架构”的部分充满期待。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系统分解、接口定义、模块化设计、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架构模式的指导。我希望能学习到一些通用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构建出可扩展、可维护、高性能的系统,并理解不同类型系统的架构特点。 我还会仔细研读书中关于“系统集成与测试”的章节。这是将各个子系统整合成一个完整、稳定运行的系统的关键环节。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系统集成的方法论,以及不同层次的测试策略,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我希望能学到如何有效地规划和执行集成与测试活动,以确保系统功能的正确性和整体性能的达标。 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的论述抱有很高的兴趣。在一个生命周期不断演进的系统中,有效地管理其配置和变更,是保证系统稳定性和可维护性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流程和最佳实践,例如如何建立配置管理基线、如何进行变更控制、如何评估变更的影响等。 总而言之,我期望这本《系统工程手册》能够成为我系统工程知识体系中的“定海神针”。它不仅能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权威、实用的方法论,更能启发我思考,指引我实践,帮助我成为一名更加专业、更加胜任的系统工程师,并在工程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评分拿到这本《系统工程手册: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 原书第4版 中英对照 系统工程师》时,我的内心涌动着一种“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作为一名在系统工程领域摸索前行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系统工程的重要性,也常常感到知识体系的碎片化和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这几个字,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学习痛点,我看到了系统性学习和深度理解的希望。 我无比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描绘出一幅清晰、详尽的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全景图”。从最初的概念构思,到需求的严谨捕获与管理,再到高屋建瓴的系统设计,以及后续的开发、集成、严格的测试,直到最终的部署、运维,乃至退役,我希望这本书能系统地阐述每个阶段的核心目标、关键活动、必备产出物,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我期望它不仅能提供一个通用的流程模板,更能指导我在面对不同项目类型和规模时,如何灵活地应用和调整这些流程。 “原书第4版”的标识,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权威性充满了信心。这意味着这本书汇集了领域内多年的智慧结晶,代表着系统工程最前沿的理念和经过实践检验的最佳实践。我希望书中能深入解读一些经典的系统工程理论,并结合当前技术发展的趋势,探讨如何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领域应用这些理论。例如,对于模型驱动系统工程(MDSE)等前沿概念,我希望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实践指导。 “中英对照”的设计,更是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学习便利。在系统工程这个高度专业化且国际化的领域,直接接触原文的表述,能够更精准地把握概念的精髓。我期望翻译团队能够做到“信、达、雅”,即忠实于原文,又能提供流畅自然的中文解释,并在术语的翻译上做到专业、统一、准确。我希望通过对照阅读,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一些关键概念的细微之处,避免因翻译的偏差而产生误解。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培养一种“工程师的系统性思维”。这不仅仅是学习一套流程和工具,更是要理解系统工程的本质,学会从整体、动态、关联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我期望它能教会我如何识别系统的涌现特性,如何管理复杂性,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从而做出更明智、更全面的工程决策。这对于我在应对日益复杂的项目挑战时,将是至关重要的。 在翻阅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风险管理”和“可靠性工程”的论述。在任何复杂的工程项目中,风险管理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流程,并辅以实用的工具和技术。同样,可靠性是衡量系统质量的关键指标。我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如何进行可靠性分析,如何设计和实施可靠性增强措施,以及如何进行可靠性验证。 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需求工程”的部分充满期待。需求是系统的起点,也是项目失败的高发区。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详尽、可操作的需求获取、分析、规约、验证和变更管理流程,并介绍一些实用的技术,如用户访谈、问卷调查、原型法、用例建模等。我希望能学到如何编写清晰、完整、无歧义的需求文档,并有效地管理需求的变化。 我还会仔细研读书中关于“系统集成与测试”的章节。这是将各个子系统整合成一个完整、稳定运行的系统的关键环节。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系统集成的方法论,以及不同层次的测试策略,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我希望能学到如何有效地规划和执行集成与测试活动,以确保系统功能的正确性和整体性能的达标。 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的论述抱有很高的兴趣。在一个生命周期不断演进的系统中,有效地管理其配置和变更,是保证系统稳定性和可维护性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流程和最佳实践,例如如何建立配置管理基线、如何进行变更控制、如何评估变更的影响等。 总而言之,我期望这本《系统工程手册》能够成为我系统工程知识体系中的“基石”。它不仅能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权威、实用的方法论,更能启发我思考,指引我实践,帮助我成为一名更加专业、更加胜任的系统工程师,并在工程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评分书包装真不错,也是正版,最新的版本
评分此用户未及时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翻译质量比较一般,一些专业术语都翻译不到位。
评分书包装真不错,也是正版,最新的版本
评分这么贵,很不值得。
评分经人推荐买的,感觉中英文对照看起来不太方便。
评分图书质量不错,快递速度也还可以
评分很给力,谢谢
评分质量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