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进喜临证心悟

赵进喜临证心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进喜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方剂学
  • 临证经验
  • 心悟
  • 赵进喜
  • 中医临床
  • 传统中医
  • 医案
  • 经验方
  • 中医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27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44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心得系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字数:31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心得系列丛书之一,作者为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优秀学员。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读经典”,收录了作者对中医经典的临床感悟,包括对《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后世各家经典名著医论、医方的研究心得及临证体会。中篇“勤临床”,重点介绍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针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肾病、内分泌代谢病以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的多种疑难杂病的新见解与诊治经验,有医论,有验案,有观点。下篇“跟名师”,收录了作者总结导师以及曾经私淑或侍诊的多位名老中医,如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秦伯未、董建华、王永炎、黄文政、刘渡舟、李克绍、张贵印、韩志和、杜庆云等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及其临床应用体悟。

作者简介

  赵进喜,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大内科副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糖尿病肾病重点研究室主任,首届“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优秀学员与中华中医药学会薪火传承高徒奖获得者,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分泌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擅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肾病、妇女盆腔瘀血综合征、青少年抽动症、遗尿等。曾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与“十一五”科技支撑重大疾病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课题。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学术著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优秀奖1项,科普著作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天津市三等奖1项。

目录

上篇 读经典
《内经》“气一元论”物质性内涵及其临床意义 3
《内经》“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及其临床意义 5
《内经》“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及其临床启示 6
《内经》“五脏藏神”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7
命门三焦系统的生理、病理及其临床意义 8
《内经》论体质在人体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11
《内经》论“谨守病机”以及病机与证候之别 14
《内经》论“百病皆生于气”与七情致病 15
《内经》论“亢为害,承乃制”与中医“制衡观” 18
《内经》论望诊要点及其实践 19
十问歌与“形、神、纳、眠、便” ———中医诊察“五要” 20
论脉诊分部与中医特色 21
《内经》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之误解 22
论中医重视顾护正气与“护胃气”思想 25
《内经》论标本缓急与“大小不利治其标”及其临床意义 26
《内经》“因势利导”治疗思想及其临床意义 28
《内经》“异法方宜”与“同病异治”之误读 30
《内经》论五脏苦欲补泄及其临床意义 31
《内经》“治未病”思想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治 结合,寓防于治” 33
《内经》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其临床意义 34
《内经》论“浊邪致病”及其临床意义 36
《内经》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与盲目“扶阳”之弊 39
《内经》论“阴虚生内热”与今所谓“阴虚内热”内涵不同 41
《内经》论“火郁发之”及其临床意义 43
《素问》论“热病皆伤寒之类”与《难经》“伤寒有五” 之意 44
《伤寒论》论体质阴阳从化 46
关于《伤寒论》“六经皆有表证”问题 47
关于《伤寒论》三阴三阳排序问题 50
关于《伤寒论》之“传经”与“转属” 51
论《伤寒论》“合病”与“并病” 54
《伤寒论》千古疑案 ———论厥阴病实质 57
《伤寒论》论厥热胜复证及其临床意义 58
论《金匮要略》先辨病后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 60
《金匮要略》上、中、下分部辨证与后世三焦辨证方法 61
《金匮要略》论表里缓急分层次治疗疾病 62
《金匮要略》脏腑用药模式临证心悟 64
《金匮要略》论饮证治疗原则以及溢饮与风水之别 65
《金匮要略》论黄疸与黄汗病机以及黄疸病位在肝之误 67
《金匮要略》治疗血证方药及其临床意义——兼论血证病因“惟火惟气”与“止血不远凉” 69
《理瀹骈文》论外治亦如内治之理及其临床意义 71
“伏邪学说”与“伏风”“伏痰”“宿瘀”及其临床意义 72
《温病条辨》论清热醒神开窍治法及其临床意义 76
《温病条辨》论“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78
《温病条辨》论“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及其临床意义 79
关于“十八反”“十九畏”及其思考 83
桂枝汤临证心悟 85
当归四逆汤临证心悟 88
黄芪桂枝五物汤临证心悟 88
桂枝芍药知母汤临证心悟 89
麻黄汤临证心悟 90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临证心悟 91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临证心悟 92
小青龙汤临证心悟 92
大青龙汤临证心悟 93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心悟 94
柴胡剂类方临证心悟 95
四逆散临证心悟 100
栀子豉汤类方临证心悟 101
白虎汤临证心悟 102
猪苓汤临证心悟 104
陷胸汤类方临证心悟 105
泻心汤类方临证心悟 106
黄连汤临证心悟 ———兼论张仲景经方用量 109
承气汤类方临证心悟 111
麻子仁丸临证心悟 114
桃核承气汤临证心悟 115
大黄附子汤临证心悟 116
大黄甘草汤临证心悟 117
茵陈蒿汤临证心悟 118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临证心悟 119
五苓散临证心悟 120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临证心悟 121
小建中汤临证心悟 122
大建中汤临证心悟 123
理中汤(丸)临证心悟 124
吴茱萸汤临证心悟 125
四逆汤类方临证心悟 127
黄连阿胶汤临证心悟 128
《伤寒杂病论》风湿三方临证心悟 129
防己黄芪汤临证心悟 130
己椒苈黄丸临证心悟 131
瓜蒌薤白半夏汤临证心悟 131
炙甘草汤临证心悟 132
当归生姜羊肉汤临证心悟 134
桂枝茯苓丸临证心悟 134
胶艾汤临证心悟 136
当归芍药散临证心悟 136
《金匮要略》温经汤临证心悟 137
升麻鳖甲汤临证心悟 138
酸枣仁汤临证心悟 139
百合地黄汤临证心悟 139
奔豚汤临证心悟 140
半夏厚朴汤临证心悟 141
甘麦大枣汤临证心悟 142
肾气丸临证心悟 142
当归贝母苦参丸临证心悟 144
银翘散临证心悟 144
桑菊饮临证心悟 147
达原饮临证心悟 148
升降散临证心悟 150
连梅汤临证心悟 152
礞石滚痰丸临证心悟 154
滋阴降火汤临床心悟 156
免怀散临证心悟 157


前言/序言

  跋
  中华医药,源远流长。历经风雨,能生生不息几千年,靠的是什么?当然是临床疗效。如何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关键还是要造就一批具有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经验丰富的中医临床人才。如何造就一批会用中医看病而且能看好病的优秀临床人才?当然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所谓“熟读经典勤临床,多拜名师悟性强”,无疑是对中医成才规律的高度概括。
  光阴荏苒,我从1982年进入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读书至今,转瞬间已经30余年。实际上,就是在实践着“读经典,参名师,做临床”的精神。大学期间私淑李克绍、刘渡舟先生,得到张贵印、赵玉庸、刘保和等老师指导,毕业后又有机会随韩志和、杜庆云先生等临证。在天津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导师是黄文政教授,更得到张伯礼院士指点,期间遍访津门耆宿,受益良多。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导师是王永炎院士、吕仁和教授、魏民教授,融汇北京名医施今墨、祝谌予与海上名家秦伯未、董建华学术,视野打开,受益匪浅。后又有机会成为首都国医名师吕仁和教授的学术继承人,昼临床,夜读书,浸淫经典,笔耕不辍,得以逐渐形成了诊疗特色。期间有幸被选拔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培养对象,并取得全国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受到国家领导人吴仪、陈竺同志接见。奔忙之间,忽忽已近知天命之年矣。
  每念及拙著《四大经典与中医现代临床》(丛书)尤其是在《伤寒论与中医现代临床》出版之初,国医大师朱良春老热情赞扬:“……展编之余,耳目一新……近数十年来,研讨《伤寒论》之著作较多,但在继承中提高,实践中创新者,较为少见,非随文演绎,即是文献罗列而已。阁下之著,理论联系实际,明确提出三阴三阳系统论,三阴三阳体质论之实质,指导临床达到事半功倍之佳效,实乃学习《伤寒论》之捷径,对弘扬中医学术做出卓越贡献……”多过誉之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文明副局长读过此书,也高度评价该书见解独到,为近数十年研究《伤寒论》之少有!汗颜之余,倍感鼓舞!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又组织我们撰写《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临床心悟》(丛书),深感责任重大,遂采集既往读书笔记与跟师记录,并对近年临床病案进行初步整理,临证之余,焚膏继晷,而成此稿。期望此书的出版,能为医者临证提供有益借鉴,能为中医后学学习中医有所启示,则我等幸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赵进喜
  2014年8月于北京尊仁居



《医者仁心,辨证施治:古今医案精粹》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集古今医家临证经验与辨证论治思想于一体的医学著作。全书精选了历代名医的经典医案,涵盖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多个学科,力求展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独特魅力与实用价值。 编纂特色: 精选医案,各有千秋: 编者从浩如烟海的医籍中,精心挑选出近三百则具有代表性的医案。这些医案或来自《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或出自历代名医如张仲景、孙思邈、叶天士、李时珍、吴鞠通等人的临证实践,更有近现代名医的宝贵经验。每则医案都力求精炼,突出诊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展现医者的高超医术和深刻体悟。 辨证求因,方药精当: 医案的解析是本书的重点。每一则医案都详细阐述了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以及根据辨证结果所选用的方药。编者深入剖析了医家在诊治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捕捉信息,如何进行四诊合参,如何归纳为证,并最终确立治法,化裁方药。对于疑难杂症,更能体现医者临机应变的智慧和对复杂病证的深刻理解。 治法多样,兼顾内外: 本书所收录的医案,治疗方法涵盖了中药内服、针灸、推拿、膏丹丸散、外治等多种中医特色疗法。医案中的方剂,或遵循古法,或化裁创新,均有详细的方歌、药味、用法用量和功效主治。同时,也兼顾了病人的情志调理、饮食起居、导引锻炼等生活方式的干预,体现了中医“治未病”及整体观的思想。 深入浅出,便于学习: 尽管收录的医案大多来自经典,但本书的语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医学术语。对于一些关键的医学概念和术语,会在文中适当加以解释。医案的解析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便于中医初学者、在校学生以及广大中医爱好者理解和学习。 启迪思悟,提升临床: 本书的目的不仅在于展示医案,更在于启发读者的临床思维。通过阅读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医家、不同病种的医案,读者可以学习到多种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开阔临床视野,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医案中的“心悟”之处,更是对中医精髓的提炼与升华,能够帮助读者在实践中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本书内容结构: 全书按照病种或症候类型进行分类,例如: 杂病类: 涵盖内科常见的咳嗽、哮喘、胸痹、心悸、胃脘痛、泄泻、痢疾、黄疸、水肿、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痹证、痿证、癃闭、带下、不孕等。 妇科类: 包含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妊娠病、产后病、癥瘕等。 儿科类: 涉及小儿感冒、咳嗽、疳积、惊风、紫癜等常见病。 其他专科: 可能包含部分外感热病、伤寒辨证、温病辨证、以及骨伤、五官等学科的经典医案。 每则医案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 病案原文/简述: 记录患者的病情主诉、症状体征、病史等。 2. 辨证论治: 对病案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辨证过程,指出病机所在,确立治法。 3. 处方用药: 列出所用的方剂名称、组成、用法用量、功效主治。 4. 医者心悟/按语: 总结此案的临床意义、用药体会、辨证要点、或是对后世的启发。 读者收益: 系统学习中医辨证论治: 通过大量典型医案,深入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掌握常见病证的诊疗思路: 学习名老中医如何针对不同病证,进行精准辨证,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丰富临床用药经验: 了解各种经典方剂的化裁与应用,学习不同药物的配伍特点和临床功效。 提升中医理论素养: 结合医案解析,加深对中医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精义的理解。 汲取名医临证智慧: 借鉴历代名医的临床经验与创新精神,为自身临床实践提供宝贵参考。 《医者仁心,辨证施治:古今医案精粹》是一部集学术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的中医著作,无论您是中医从业者、学习者,还是对中医养生保健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体味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学习医学,尤其是中医,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能够理解医者在面对具体病人时,那种切身的感受和细腻的体察。而《赵进喜临证心悟》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空泛的理论,也没有照本宣科的套路,而是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作者在描述每一个病例时,都仿佛能让你身临其境,感受到病人的痛苦,也感受到医者心中的那份焦灼与希望。他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论述,更是让人大开眼界。他不会轻易下定论,而是会反复权衡,甚至会因为某个细微的差异而改变治疗方向。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成熟的医者的风范。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医学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治学态度,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它让我对“医者仁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赵进喜临证心悟》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医学实践。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曾经遇到的类似病例,然后对比书中赵老师的论述,不禁感叹其观察的细致入微和思考的深入透彻。他对待每一个病人,都像是对待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仔细地打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瑕疵,力求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变”的理解。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但“证”又是时刻在变化的,这本书恰恰展现了这种动态的医学思维。他并没有用一套固定的模式去套用所有的病人,而是根据病情的不同发展阶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医学的精髓不在于僵化的条文,而在于灵活的运用和不断的创新。这种“心悟”的境界,是需要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和深刻的思考才能达到的,而这本书,就是他将这份珍贵的“心悟”分享给了我们。

评分

拿到这本《赵进喜临证心悟》的时候,说实话,我本是抱着一种非常传统且略带怀疑的态度。毕竟,“临证心悟”这几个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高深莫测、玄之又玄的医学论述,我怕自己看不懂,更怕学了也用不上。然而,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他并没有直接抛出艰深的理论,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他多年行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病例,从看似寻常的感冒发烧,到一些缠绵难愈的沉疴痼疾,他都一一细致地描摹了病人的症状、自己的诊疗思路,以及最终的疗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不仅仅记录了成功,也毫不避讳地记录了那些治疗不理想的案例,并从中反思自己的不足。这种坦诚和自我剖析,在我看来,比那些一味强调“妙手回春”的著作,更能体现一个医者真正的智慧和担当。他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病人的尊重,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医者情怀的写照,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股温暖的力量。

评分

从《赵进喜临证心悟》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一种对待医学的“沉浸式”态度。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最终的答案,而是带领读者一步一步地走入他的思考过程。他会详细描述自己是如何从最初的表象入手,逐步深入到病灶的本质,再到最终的治疗策略。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方法,对于我这样一个还在学习中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贵的财富。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变”的理解,他并没有将疾病视为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是强调要根据人体的生理变化和疾病的自然规律,灵活调整治疗。这种动态的思维方式,让我对中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看到了它更广阔的可能性。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医术,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经验的沉淀,以及对生命奥秘的深刻洞察。它让我对未来的行医之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

初读《赵进喜临证心悟》,我脑海里最先浮现的画面,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导着徒弟,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表达。作者仿佛就是在和你面对面地交流,将他多年在临床上摸索出来的那些“诀窍”和“窍门”一一道来。我尤其喜欢他对每一个病案的分析,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逻辑,让人不禁拍案叫绝。他会详细描述病人的舌苔、脉象,以及病人自己诉说的种种不适,然后从中提炼出核心的病机,再根据病机来制定治疗方案。这种基于实际经验的总结,非常具有操作性。我试着将他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日常学习中,虽然我的临床经验尚浅,但已经能感受到一些细微的进步。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活的”医书,它不是冰冷的理论堆砌,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的沉淀,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