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国内著名梵文学者季羡林以梵文译就。
★本书是全世界除英译本之外仅有的外文全译本。
★本书代表了我国在南亚古代文学,尤其是梵语文学中世界性的高度,堪称文学翻译领域的巅峰之作。
★古印度两大叙事诗之一,人生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
内容简介
《罗摩衍那》是一部以梵文写就的伟大史诗,被誉为印度国宝级文化遗产,是印度文化的源头,对整个东方文明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
全诗共分七篇,约有24000多颂,主要描写英雄罗摩和他妻子悉多一生的故事,是一篇颂扬战胜艰苦和强暴的英雄颂歌。其中,“童年篇”叙述罗摩王的诞生、成长、降魔、与悉多结婚的过程。“阿逾陀篇”叙述十车王的宫廷斗争和罗摩继承王位的故事。“森林篇”描写罗摩在森林中寻找和营救悉多的过程。“猴国篇”描述罗摩与猴王互相帮助,解救危难,最后结盟的经过。“美妙篇”写猴王哈奴曼过海侦察,寻找悉多,大闹楞加城的斗争。“战斗篇”描绘罗摩率猴兵与魔兵搏斗的情景,最后夫妻团圆,得胜回国。
本书总计八卷,300万字,国内著名梵文学者季羡林由梵文译就,是全世界除英译本之外仅有的外文全译本,代表了我国在南亚古代文学、尤其是梵语文学中世界性的高度,堪称文学翻译领域的巅峰之作。
作者简介
[印度]蚁垤,生卒年代不详。按照传说,他原出身婆罗门家庭,因被遗弃,被迫以偷盗为生。后在仙人指引下修炼苦行,因长期静坐不动,反复默念“摩罗”,以致全身埋在蚂蚁筑窝的土堆中,由此得名蚁垤。
精彩书摘
本篇开始的几章,类似一个“楔子”。其中讲本书主要诗律输洛迦的起源,讲本书作者蚁垤把书写成后教给了罗摩的两个儿子,到罗摩朝廷上去朗诵。
从第五章起,《罗摩衍那》正式开始。先讲罗摩的父亲十车王和他的都城阿逾陀城。十车王请到鹿角仙人为他举行马祠,祈求生子。马祠终,举行求子祭。众神劝毗湿奴下凡,消灭罗波那。毗湿奴下凡托生,化身为罗摩四兄弟。因为猴子是罗摩的主要助手,所以第16章讲了猴类的来源。
仙人众友来到十车王朝廷上,请求国王派罗摩随他外出降魔。国王最初不答应,经婆私吒说项,答应下来。于是罗摩便同弟弟罗什曼那随众友出走。先杀死了陀吒迦。众友赠罗摩兵器,并教他武艺。他们举行祭祀,杀死了摩哩遮和苏婆呼,祭祀完成。众友讲自己的世系,带罗摩兄弟赴弥提罗。在这里插讲了一些印度有名的神话故事,比如恒河起源、优摩的故事、战神的诞生、罗摩祖先萨竭罗的故事。伽毗罗把萨竭罗百子烧成了灰。萨竭罗的孙子跋吉罗陀行苦行,迫使恒河下凡,为叔叔们举行水祭。恒河终于下了凡,跋吉罗陀完成了先人的葬礼。这里又插入了搅海的故事。
众友偕二王子抵吠舍离,受到遮那竭王的欢迎。这里又讲众友家史。婆私吒款待众友。神牛舍波罗有大神力。众友把它抢走,为婆私吒所败。这里又插入了陀哩商古的故事,他想升天,却悬于空中。狗尾的故事也被插入。但主要故事线索始终是众友与婆私吒的矛盾。众友后来终于修苦行,成了梵仙,二人和解。
遮那竭王讲述神弓的故事。女儿悉多诞生了,成为少女。国王悬赏,谁能拉断神弓,他就把悉多许配给他。罗摩把神弓拉断,成了国王当然的女婿。遮那竭王把十车王请来,罗摩与悉多结婚。他三个兄弟也都成了亲。此时,持斧罗摩来到,向罗摩挑战,持斧罗摩被挫。十车王及其家属随从返回阿逾陀城。
第一章
仙人〔1〕魁首那罗陀〔2〕,
学习吠陀〔3〕行苦行〔4〕,
擅长辞令数第一,
苦行蚁垤〔5〕问分明:(1.1.1)
“在当今这个世界上,
谁有道德,谁最勇敢?
谁解达磨〔6〕,谁知感恩?
谁说真话?谁忠于誓言?(1.1.2)
谁的行为端正?
谁真爱护众生?
谁聪慧?谁有能?
谁怡悦观者眼睛?(1.1.3)
谁有德而不嗔怒?
谁伶俐而不猜忌?
谁在阵前一发威,
就能使神仙颤栗?(1.1.4)
我愿意听听这个,
我的好奇心真正难忍。
大仙呀!你能了解,
像我这样的一个人。”(1.1.5)
洞察三界〔7〕的那罗陀,
听了蚁垤说的话,
心里面非常高兴,
“你请听!”他这样回答:(1.1.6)
“你提到的那许多德行,
实在真都是难找难寻。
牟尼〔8〕呀!让我想一想,
再告诉你有这德行的人。(1.1.7)
有个著名的人叫罗摩,
他是甘蔗王族〔9〕的后裔,
他克己,他英武敢为,
他高贵、坚定,有大威力。(1.1.8)
他聪明、有德、能言善辩,
他光辉可爱、善于把敌人杀,
他双肩宽厚〔10〕、胳膊长〔11〕,
他脖子三折〔12〕,下巴宽大。(1.1.9)
他胸膛宽,善射箭,
锁骨深藏,勇于克敌,
双手过膝〔13〕,头颅秀美,
走路端重〔14〕,前额平齐〔15〕。(1.1.10)
他的四肢整齐匀称,
肤色可爱〔16〕,威严魁梧,
胸膛坚实,眼睛长大〔17〕,
美丽英俊,吉祥相具足〔18〕。(1.1.11)
他深通达磨,言而必信,
他乐于去给众生造福,
他光辉超绝,通达事理,
他纯洁、驯顺、虔诚大度。(1.1.12)
他是众生的保卫者,
又是达磨的护法,
他了解吠陀和吠陀分支〔19〕,
对箭经〔20〕精通得无以复加。(1.1.13)
他了解一切经书的本质,
他精通法律,聪明勇敢,
他为所有的人所爱戴,
他正直、高贵、光辉灿烂。(1.1.14)
他为一切善人所归依,
有如众水归大海,
他高贵,平等待一切人,
他经常总是怡悦和蔼。(1.1.15)
他具备了一切德行,
是萨厘雅〔21〕的心头肉,
他坚定得像喜马拉雅山,
像喜马拉雅山一样稳固。(1.1.16)
他勇武像毗湿奴〔22〕,
他美丽像苏摩神〔23〕,
发怒像劫末烈火〔24〕,
像大地那样容忍。(1.1.17)
他好施像财神〔25〕,
主持正义像另一达磨,
他是这样一个勇武、
道德高尚的罗摩。(1.1.18)
具备最高的美德,
十车王最长哲嗣,
国王心里真喜欢,
想把他立为太子。(1.1.19)
……
前言/序言
中文版前言
《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也是世界上优秀的史诗之一。在两千多年的漫长的时间内,它对印度,对世界上一些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在印度国内外都被译成了许多种语言,而且还不知有多少抄袭、模拟、意译、改编的作品。此外,它的影响还波及音乐、舞蹈、雕塑、绘画等领域。一直到今天,它的影响,仍然继续存在。当然,书中也还存在着一些糟粕。这是一个批判继承的问题,是需要分析研究、认真对待的。
同世界各国的一些古代名著一样,《罗摩衍那》的作者是谁,是难以搞清楚的。一般传说,作者是蚁垤。有没有这样一个人呢?按照我们目前的研究水平,还无法断定。但是从全书的结构和文体上来看,除第一篇和第七篇外,基本上是一致的。有那么一个人做过最后的加工,是完全可能的。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忘记,《罗摩衍那》最初决不会出于一人之手。它最初一定是老百姓的创作,只是口头流传。有一些伶工专门以歌唱《罗摩衍那》为生。因人因地之不同而有所增删,于是就产生了不同的传本。到了某一个发展阶段,有一个人把全书整理编纂了一番,使文体和内容都达到了某种程度的统一。这个人可能就叫作蚁垤。即使到了这个时候,全书仍然是口头流传,师徒口耳相传,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到了史诗成为善书的时候,为了获得宗教功果,有人便用当地的字母写了下来,因此就形成了不同的抄本。到了印刷术传入印度以后,才有了印本,那恐怕是比较晚的事情了。
《罗摩衍那》旧本约二万四千颂,精校本约一万九千颂,篇幅不可谓不长。但是主要故事情节是很简单的。现在简略地把全书结构和故事情节介绍如下:
第一篇,《童年篇》这一篇是后来窜入的,内容庞杂,类似一个楔子。其中虽然也讲了一些罗摩童年时的情况,但是插入的故事很多,简直有点线索不清。篇中讲到十车王的都城和朝廷,讲到大神毗湿奴化为罗摩等四兄弟下凡诞生,讲到罗摩随众友仙人出去降魔。最后众友带领罗摩到了国王遮那竭的朝廷上。这里插述了悉多的诞生和神弓的故事。罗摩拉断了神弓,同悉多结了婚。所有的这一切都为以后故事情节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第二篇,《阿逾陀篇》《罗摩衍那》的主要情节从此篇开始。十车王感到老之将至,决定给罗摩举行灌顶礼,让他成为太子和王位的继承人。小皇后利用国王从前曾许给她的恩典,要挟老王,将罗摩流放十四年,而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婆罗多成为太子。罗摩是忠臣、孝子,坚决执行老王的命令,自愿流放。悉多是贤妻,坚决要陪同丈夫流放。罗什曼那是好弟弟,也要跟哥哥同行。于是三人就进入大森林中。婆罗多也坚持悌道,亲率大军到林中去请求罗摩回城。罗摩不为所动。婆罗多不得已奉罗摩双履回国,代罗摩摄政。
第三篇,《森林篇》故事情节一下子从宫廷阴谋转入林中生活,从现实世界转入童话世界。
罗摩等一进入森林,那里的隐士们就来请他保护他们不受罗刹的侵扰。罗摩答应了,并且杀死了许多罗刹。楞伽城十头魔王罗波那的妹妹来引诱罗摩,被罗什曼那割掉鼻子和耳朵。她求救于弟弟伽罗,弟弟也被杀死。她最后去找罗波那。罗波那来到林中,使用调虎离山计,劫走了悉多。罗摩兄弟看不到悉多,到处寻觅。遇到金翅鸟王,得知真情。他们俩又救了一个无头怪迦槃陀。迦槃陀劝他们同猴王须羯哩婆结盟,解救悉多。此时悉多已被魔王劫往楞伽城,魔王多方加以诱劝,悉多坚贞不屈,被囚于无忧树园中。
第四篇,《猴国篇》罗摩终于找到了须羯哩婆。须羯哩婆被自己的兄弟波林抢走了王位和老婆。罗摩用暗箭射死波林,猴王复国,二人结成了联盟。猴王大臣中最聪明、最勇敢的是哈奴曼。哈奴曼向南方搜寻悉多踪迹,遇到金翅鸟王之弟僧婆底,得知悉多被囚于楞伽城。哈奴曼一跃过海。
第五篇,《美妙篇》哈奴曼到了楞伽岛上,从山头上下望楞伽城。他变成了一只狸猫,进入城内和宫内。他最后在无忧树园中找到了悉多,亲眼看到悉多坚贞不屈的情景。他向悉多交出信物,然后火烧楞伽城,飞越大海,回到罗摩身边。
第六篇,《战斗篇》罗摩决定远征楞伽城,下令猴军前进。此时罗波那之弟维毗沙那同哥哥闹翻,来投罗摩。罗摩命那罗造桥渡海。两军对阵,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罗摩受重伤。哈奴曼用手把吉罗娑山托来,在山上找到药草,为罗摩治伤,然后又把大山托回原地。最后,魔王被罗摩杀死。维毗沙那被立为罗刹王。罗摩同悉多团圆,皆大欢喜。《罗摩衍那》的故事到此实际上已经结束了。
第七篇,《后篇》这一篇是后来窜入的。同第一篇一样,又是内容庞杂,头绪混乱。这一篇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讲罗刹的起源,讲罗波那的故事,也讲到哈奴曼的故事;二讲罗摩与悉多的第二次离合。在这一篇里,罗摩的性格几乎完全改变了。他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就决定让罗什曼那把正在怀孕的悉多遗弃在荒山野林中。蚁垤仙人救了她。她在仙人净修林中生下了两个儿子。孩子长大后,罗摩正举行马祠。蚁垤率二子来到罗摩朝廷上,让他们俩朗诵《罗摩衍那》。罗摩终于认出了他们俩就是自己的儿子。他又把悉多叫来。此时群神毕至。大地忽然开裂,悉多纵身跳入。罗摩追悔不及。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升入天堂,又化为毗湿奴。
全书的梗概就是这样。
这样一部书是什么时候写成的呢?十分肯定的时间现在还说不出。无论如何,决不会一蹴而就,一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是几百年的时间。我们现在只能、而且必须确定产生这样一部作品的社会的性质。印度和某些国家的一些历史学者认为,《罗摩衍那》写成的时代是奴隶社会。这种看法几乎已经成为定论。但是,我经过多年的思考和探讨,觉得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是难以自圆其说的。无论是在经济基础方面,还是在上层建筑方面,都有些说不通的地方。我认为,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国王收的地租一般是产量的六分之一。难道这是奴隶主的剥削方式吗?最重要的一点是,此时已经有了土地私有制,而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历史上是封建社会兴起的重要标志之一。当然,印度早期历史上有没有土地私有制是一个激烈争论的问题。但是,无数事例证明,印度除了“王田”和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以外,确实存在着土地私有制。
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也表现出封建社会的特点。比如,道德范畴,在这个时期已经不像奴隶社会那样简单、原始、支离、松散,而是像中国封建社会那样已经形成了比较周密的体系。
总之,我认为,《罗摩衍那》产生于印度的封建社会。时间是从公元前四或三世纪到公元后二世纪。
怎样来评价这一部史诗呢?
从思想内容上来看,《罗摩衍那》总的倾向是歌颂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刹帝利国王的,歌颂他对奴隶主头子化身的罗刹王、婆罗门罗波那的胜利的斗争。这个倾向一般说来是进步的。本书男主人公罗摩是蚁垤用尽一切艺术手段来描绘的一个理想的英雄。他想把他写成忠臣、孝子、贤夫、良兄、益友。在这一方面,他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成功的是,罗摩在两千多年的漫长的历史上逐渐变成了一个英雄,一个神,一直到今天还受到亿万人民的崇拜。失败的是,也许是由于作者的世界观的限制,他实际上把罗摩写成了一个伪君子,一个两面派。到了公认是后人窜入的第七篇,罗摩那些美丽的外衣几乎统统都被剥掉,成为一个赤裸裸的封建暴君,一个维护封建道德的丈夫。据我看,书中真正的正面人物是罗什曼那。他反对命运,批判封建道德。他那些大胆而又有说服力的话,在印度古典文学中真如凤毛麟角。这无疑就是本书的民主性的精华,值得大书特书的。只有一个新兴阶级的代表人物才能有这样鲜明而且比较正确的思想。此外,一个本人是婆罗门但实际上在婆罗门看来却是一个异端的、唯物主义者阇波厘说的一些话,在梵文古典文学中也是异常难能可贵的。这当然也是本书的民主性的精华。可惜这两个人的言论和举动,在全书中只如昙花一现,后来再也见不到了。
同一切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一样,《罗摩衍那》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在糟粕中,主要的有宿命论、封建道德、封建家长制、封建等级制、歧视妇女、歧视低级种姓,等等。奇怪的是,这些糟粕几乎都集中表现在主人公罗摩身上。在作者的心目中,罗摩是完美无缺的,否则他就不会为罗摩卖这样大的力气。然而为什么这个被作者竭力歌颂的英雄却偏偏有这些我们认为是缺点的东西呢?结论只有一个,这就是我们同作者的价值标准是不一致的。我们认为,这些东西是必须批判的。不批判,则两千多年来《罗摩衍那》在这方面造成的消极影响就不能肃清,而书中真正的精华也就不能放出光辉。
谈到艺术特色,《罗摩衍那》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在人类社会、猴国和罗刹国这三个本书涉及的领域内,作者都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艺术形象,比如,罗摩、悉多、罗什曼那、哈奴曼、罗波那等,都塑造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有时候简直是呼之欲出。在描写矛盾方面,《罗摩衍那》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整个故事情节就是在矛盾斗争中展开的。此外,作者对大自然美丽的风光具有特殊的敏感性。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随时可见。印度全年的各个季节都描绘到了,而且感情充沛,笔酣墨饱,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在这里,我们还必须解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摩诃婆罗多》被称作“历史传说”,而《罗摩衍那》却叫作“最初的诗”呢?两部史诗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用的也是同一种诗体。我认为,区别只表现在文体方面,表现在艺术风格方面。《摩诃婆罗多》的艺术风格比较简明、朴素,很少雕饰。从文体发展的历史来看,它代表一个比较原始的阶段。而在《罗摩衍那》中,除了简明、朴素的诗章以外,还有不少精致细腻、彩绘雕饰的诗章。极少数诗章甚至雕琢刻镂,玩弄文字游戏,同以后的古典梵文文学作品简直没有什么两样。从艺术风格上来看,《罗摩衍那》好像是处在一个从史诗向古典梵文文学发展的过渡阶段。难道这就是它被称作“最初的诗”的原因吗?
以上简略地说明了与《罗摩衍那》有关的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
至于为什么翻译《罗摩衍那》,那道理是非常明显的。列宁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青年团的任务》)毛主席说:“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鲁迅主张拿来主义,他说:“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主义》)为了创造社会主义新文艺,为了极大地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不去拿来,不去借鉴,就会事倍功半;反之,就会事半功倍。道理就是如此地明显。而我们之所以翻译《罗摩衍那》,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中印文化交流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印两个伟大的民族互相学习了很多有益的东西。在这漫长的时间内,我们中国人民本来早就应该有机会去欣赏《罗摩衍那》这一部伟大的作品了,但是为什么直到现在才翻译呢?那就是因为以前没有翻译的可能。在中国历史上,在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中国和尚和外国和尚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其动力就是宣传宗教,宣传迷信,获得功果,成佛作祖。而在他们眼中《罗摩衍那》是不能帮助他们达到这个目的的。所以,虽然在佛典中有不少地方提到这一部史诗,却没有任何一个和尚想去翻译它。只有到了现在,时代变了。追求宗教功果的想法,早已成了历史陈迹。我们现在追求的是中印两大民族的友谊,追求的是互相学习和互相了解,因此才有可能逐步翻译介绍印度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印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今天得以实现,难道还有比这更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吗?是为前言。
《罗摩衍那:一段不朽的史诗》 印度古代两大梵文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了数千年前古印度的一段传奇。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王子复仇、忠贞爱情的故事,更是承载了印度古代社会、宗教、哲学、伦理等方方面面的智慧结晶。这部巨著以其宏大的叙事、生动的人物塑造、深刻的思想内涵,跨越时空,至今仍对印度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历史的源流与宗教的根基 《罗摩衍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数百年,其作者普遍认为是圣人伐尔弥奇(Valmiki)。他以诗意的语言,将古印度流传的各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巧妙地编织成一部逻辑严谨、情节跌宕起伏的史诗。在印度教的信仰体系中,《罗摩衍那》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罗摩(Rama)被尊为毗湿奴(Vishnu)神的第七个化身,是正义、善良、仁慈的化身。故事的发生,本身就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对“达摩”(Dharma,即正法、伦理、职责)的极致阐释。因此,《罗摩衍那》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宗教经典,是印度教徒学习道德规范、理解神性意义的重要途径。 宏大的叙事框架:一场跨越时空的史诗 《罗摩衍那》全书共计约二十四千颂(slokas),每一颂都凝聚着古印度的智慧。其核心情节围绕着阿逾陀耶(Ayodhya)国的王子罗摩展开。故事的开端,描绘了罗摩的诞生、成长以及他与吉诃(Kiki)公主的婚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阴谋,导致罗摩被流放,前往遥远的森林。在此期间,他的妻子悉多(Sita)为了爱情与忠贞,毅然跟随罗摩一同前往。 故事的转折点出现在悉多被罗波那(Ravana),兰卡(Lanka)岛的魔王,掳走。这起事件引发了罗摩为了拯救爱妻而展开的艰辛征程。在猴王哈奴曼(Hanuman)的帮助下,罗摩组建了一支庞大的猴子军队,并与罗波那及其魔族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生死大战。这场战争的规模宏大,参战的人物众多,战况之激烈,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属罕见。最终,罗摩凭借其坚定的意志、高尚的品德以及神力的加持,战胜了罗波那,救回了悉多。 然而,故事并未就此结束。悉多的贞洁在被魔王囚禁期间受到质疑,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悉多经历了火的考验。尽管她通过了考验,但罗摩出于对国家名誉和人民舆论的考量,最终还是忍痛将悉多送回森林,并让她独自抚养他们的双胞胎儿子。直到多年以后,真相大白,罗摩与悉多才得以团聚。 鲜活的人物群像:道德的典范与人性的光辉 《罗摩衍那》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塑造的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 罗摩(Rama):他是故事的核心人物,被视为理想的国王、完美的丈夫、孝顺的儿子以及虔诚的信徒。他代表着正义、仁慈、公正,始终遵循“达摩”,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未曾违背自己的原则。他坚韧不拔,勇敢无畏,对爱情忠贞不渝。 悉多(Sita):她是罗摩的妻子,被誉为印度文学中最纯洁、最忠贞的女性形象。她美丽、善良、坚强,为了爱情甘愿承受巨大的痛苦和牺牲。她的形象,是印度文化中女性美德的象征。 罗波那(Ravana):他是故事中的主要反派,兰卡岛的强大魔王。尽管他拥有强大的力量和非凡的学识,但他的傲慢、贪婪和邪恶最终导致了他的毁灭。他是一个复杂的角色,既有作为帝王的威严,也有作为魔王的残暴,他的存在,凸显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 哈奴曼(Hanuman):他是罗摩最忠诚的盟友,是猴族的神。哈奴曼以其惊人的力量、勇敢的精神和无私的奉献而闻名。他不仅在战场上为罗摩效力,还在很多关键时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被认为是虔诚和忠诚的典范,深受印度人民的崇拜。 罗摩的兄弟们:如拉克什摩那(Lakshmana),他始终忠诚地陪伴在罗摩身边,展现了兄弟情深的典范。 其他人物:如罗摩的父亲达萨拉塔(Dasharatha)国王,他的两位王后,以及罗波那的兄弟和家人,都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宏大的叙事画卷。 深刻的思想内涵:道德、伦理与哲学 《罗摩衍那》不仅仅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它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古印度的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达摩”(Dharma):这是《罗摩衍那》贯穿始终的核心概念。故事中,罗摩始终以“达摩”为行为准则,即遵循社会规范、履行个人职责、保持道德正直。从国王的职责、儿子的孝顺、丈夫的忠诚,到士兵的勇敢,都围绕着“达摩”展开。 忠诚与爱情:罗摩与悉多的爱情故事,是《罗摩衍那》最动人的篇章之一。他们对彼此的忠诚,即使在分离和苦难中也从未动摇,成为了永恒爱情的象征。 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整个史诗就是一场宏大的正邪较量。罗摩代表着正义与光明,罗波那代表着邪恶与黑暗。故事的结局,无不彰显着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普世真理。 责任与牺牲:罗摩为了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福祉,甘愿放弃王位,接受流放。悉多为了爱情,跟随罗摩历经磨难。这些都体现了为大局、为所爱之人而牺牲的伟大品德。 君臣、父子、夫妻之道:史诗中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描绘,为古印度社会提供了行为规范的范本。国王的仁慈、臣子的忠诚、父亲的慈爱、儿子的孝顺、丈夫的责任、妻子的贞洁,都被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 轮回与业力:虽然不像《摩诃婆罗多》那样 explicit,但《罗摩衍那》中也隐约体现了印度教关于轮回和业力的思想,即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到未来的命运。 文学艺术的瑰宝:梵文诗歌的巅峰之作 《罗摩衍那》以其精湛的梵文诗歌艺术而闻名。伐尔弥奇运用了多种诗体,使得叙事流畅,情感充沛,意境深远。其语言的优美、意象的丰富、节奏的和谐,都达到了梵文诗歌的极高水准。书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战争场面的刻画,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抒发,都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 不朽的影响力 《罗摩衍那》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印度本土。它不仅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东南亚地区(如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罗摩衍那”艺术形式,而且其故事主题、人物形象和道德观念,也渗透到世界各地的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思想中。 至今,《罗摩衍那》仍是印度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宗教节日、戏剧表演、绘画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中,都能看到罗摩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它是一部活着的史诗,承载着古老的智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追求正义、忠诚、善良和勇气。 这部史诗,以其宏大的叙事、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穿越了千年的时空,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阅读《罗摩衍那》,不仅是对一段古老传说的探索,更是对人性、道德、信仰的深刻体悟。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的不朽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