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新作品 套装共3册:吃茶一水间+山水柏舟一席茶 +人文茶席 王迎新 著 广西师范本社

王迎新作品 套装共3册:吃茶一水间+山水柏舟一席茶 +人文茶席 王迎新 著 广西师范本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迎新 著
图书标签:
  • 茶文化
  • 茶道
  • 生活美学
  • 人文
  • 散文
  • 王迎新
  • 广西师范社
  • 文化
  • 艺术
  • 品味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07130475
商品编码:12007201236
包装:平装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807130475
包装:平装
定价:59.00
开本:16

具体描述



  • 出版社: 
  • ISBN:9787807130475
  • 包装:平装
  • 定价:59.00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13-03-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67
  • 字数:65000
  • 正文语种:中文
编辑推荐  蕉叶为席,正当炎炎夏日;怪石旁立,偏偏留出一方平整,可置风炉、砂铫、茗壶、杯盏甚至高挑的古铜花瓶。再一方奇石,正好是天然的香炉,风日丽静,青烟若盘云不散。对面,磐石便是琴台,琴囊未褪,锦缎上的纹理细密文气。这境地,随意成席。
  或者,玉兰树下一张雕花案几,竹炉团扇,砂铫煎水。茶席罗列,朱砂红的剔红盏托,高肩美人壶,汲泉的、理盏的各自专注。彼茶席,不过山人独饮,至多,再有一位长髯翁对坐抚琴,一曲《离骚》罢,竟无人言语,举盏忘饮。
  是陈老莲的画,还是丁观鹏笔下的人间烟火?仿佛自己也穿越回去,折枝布席,对炉煎水。咦?!耳畔有琴音,谁抚了《流水》?!山石前明明尚有空座,吾谁与饮?!
  洋洋茶海,岂止六类?又岂止五色?茶与茶之间,差之毫厘,也能驰去千里。然而,每一种茶都是美丽的。
  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世事多芜杂,唯愿案前风烟俱静,观茶、观己。独坐煎茶,对一窗景致,默听壶中水声沸起……
  独饮是人生zui
体己的时候,交契对饮则更是人生中酣畅快意之事。  我有一个梦想,一群爱茶的人散落在相邻的四合院里,时时可以提壶相呼:“吃茶啦!温酒啦!”
  这样想来,若要设一席,该要备多少只茶盏,才盛得下如此感恩之茶?看来,只可邀约青天为幕,山野作席。春日正好,且与君等笑饮三百盏!
内容简介  茶以一叶之微,润泽天下。汤汤水水滋润走卒贩夫,滋润贤人雅士。想茶在深山,得雨露而岁发,挟烟云而秀媚,化苦涩纳醇甘,解人心语,破人孤闷,养人身家,何可不敬?
  今取八方佳器,纳五行于一席,选应合四时调摄之茶品,各司其职,各尽其美。又佐应时之香、花、音乐为供,耳鼻心口同乐,是为敬茶之礼,实效古人“四般闲事”,亦堪为茶人志趣。

  • 出版社: 
  • ISBN:9787549594979
  • 包装:平装
  • 定价:50.00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17-03-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40
  • 字数:60000

编辑推荐

《山水柏舟一席茶》的封面很美,干干净净,素朴雅致。泥炉火正旺,几只素盏散落其间,恰好成一席。书未翻动,文字间的松风清露气韵已入眼入心。

陆羽对李冶说,善茶之人有五美:味之美,器之美,火之美,饮之美,境之美。茶的境界与诗的境界是一样的。这“器”与“火”离不开手的掌握。“饮”“境”离不开人的心态。字里行间品迎新,卷上笔墨朴拙圆满。在这本书里可见五美之中,茶本身的气质只占其一,扰乱茶香的,主要还是人。人心不俗,田间、粗瓷、劳作后的一碗凉茶,望着“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情景,也有一番滋味。人心若是俗了,即若李冶泡出贡茶,对着茶圣来喝,又有什么趣味呢?

茶事,一种因茶而起的生活美学。茶席,天地之间成大美。加上山水柏舟,平添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是岁时凝结的茶之初相。当茶人的人文情怀与浪漫主义相遇,茶席间的天地变得开阔起来,这天地中有清风般高逸的灵性,有泥土一样本真的朴拙,亦有画卷般可书写的留白。迎新在文中说:中国的茶道,从不拘泥于一招一式,茶事亦如禅诗云:白牛之步疾如风,不在西,不在东,只在浮生日用中。浮生日用,这一句真切的就是茶的本意与初心。


光阴有情,岁月知意。十一年行走中的中国茶之道,十六品人文茶事的林泉况味。日子不疾不徐,闲闲散散地去,新的日子将又来,时间的刻痕尽在日影里,尽在一席茶中。

内容简介

本书秉承中国茶道“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之内涵,一炉山水傍茶行,在遍访富春山、武夷山、峨眉山、青城山、嵩阳书院、临济寺等山川风物后,宝瓶观水、洞天谈诗,太行听风,怀古经石峪,青石板上烤新茶,又绘清蒲入茶瓯,卧佛寺中得大自在……这一切,茶为席魂,心饮为上。作者穿越不同的时空,将茶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相结合,设计出不同况味的茶席,加上原生态的行走图片,融古炼今,带您体验文字与视觉的双重盛宴,并领略山水之间茶席风华,再现当代国人茶饮的人文风骨与文化镜像。

此生,也许与茶结伴,才是红尘美的修行。


作者简介

王迎新,知名茶文化学者,副研究员。出生于云南普洱茶文化世家,幼承家学,师从父亲 王树文先生。系中国人文茶道首倡者、人文茶席创始人,云南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 国家人社部茶艺实训师教材编委,云南科技出版社《云南普洱茶》副主编,景德镇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华煎茶道协会导师,华茶青年会导师,一水间王迎新人文茶道传习馆馆主。一直致力于中国人文茶道、香道、陶瓷艺术的教学、研 习及传播,以文字书写茶席的美学文化。2006 年出版《正解云南普洱茶》,2013 年出版被业内称为“大陆zui美茶书”的《吃茶一水间》,2015 年在中国台湾出版《吃茶一水间》,2016 年出版反映现当代中国茶道理念与茶道礼法、手法及审美思想的《人文茶席》。




  • 出版社: 
  • ISBN:9787547419458
  • 包装:平装
  • 定价:75.00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17-02-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21
编辑推荐  一场饮茶的革命
  人文趣味的茶席,带动新时代的生活美学
  她是中国大陆茶人的尊严
  在对的地方、与对的人一起瀹一壶对的茶
  在茶事的细节、过程里体味茶的流动之美,体味人与境、与人、与器的和悦之趣。借四时风物筑境筑梦,你我同醉。

内容简介  作者集多年人文茶道、茶道美学、茶席设计、茶空间美学的教学经验及持之以恒的践行结晶,书中对当代中国茶的茶、器,行茶手法到人文茶会仪轨都一一梳理呈现,对茶境、茶花、空间光影等都有从理论到实践案例的论述。根据多年从事茶道美学和人文茶席的教学,把教学案例和美学理念凝结成册,倡导中国人文精神,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茶人仪轨、茶席设计、茶器审美、茶品冲泡手法之中。通过唯美丰厚的原创图片和文字,对择水、择火、择茶品、择器、用香、汤色、瀹茶记录等都极尽详赡地描述,具有丰厚而实际的指导意义。结合在全国各地名山大川践行举办的几十次茶会案例,阐释了中国茶道游于艺,凝于神的精神,提出了有别于日本、韩国茶道不同的发展脉络。不仅仅止于美学范畴,更基于茶事本身的客观、科学,也更扩展到茶事心理学及更为深入的生命意义思考。也是一本茶席教程。
  ●书中提出了“茶人品格”。
  ●提出了“至专至简“的行茶手法理念,抛却花巧繁复,追寻茶中的真意、本意。
  ●提出了一席茶中的人文关怀理念,在茶事活动中关照自我和他人,让我们懂得体察籍茶而起的人性之善。
  ●提出了适宜中国茶的器物抉择概念。
  ●梳理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对茶道美学的影响和默化。
  ●几百张原创图片具有丰富的唯美视觉信息,记录了当代中国茶这一平台上纵横交错的人文之美。

好的,为您创作一份不涉及《王迎新作品 套装共3册:吃茶一水间+山水柏舟一席茶 +人文茶席》内容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聚焦于其他与茶文化、生活美学、传统艺术相关的书籍主题,力求内容充实、文笔自然。 --- 《风物流光:宋代文人雅集与器具研究》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林远修]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翰墨轩出版社] 页数: 480页 装帧: 精装,附大量高清图版 内容简介 一窥宋代士人的精致生活与精神世界 本书以宋代(960-1279年)为核心,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文人阶层的生活美学、社交形态及其物质载体——文玩器物的演变。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被誉为“雅致的巅峰”,其文化特征不仅在于高度发达的哲学思辨和诗词艺术,更在于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提升至审美的高度。本书试图通过对“雅集”这一核心社交模式的考察,还原宋代文人精神的内质。 第一部分:雅集之道——文人社交的仪式与精神 雅集,是宋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远非简单的聚会,而是一种融合了艺术创作、哲学探讨和生活情趣的综合性仪式。本书详细梳理了宋代雅集的几种主要形式: “香事”的兴起: 探讨宋人如何将焚香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媒介。从“烧香点茶,挂画插花,抚琴观竹”的“四艺”组合中,解析香气如何构建起文人的内心秩序。书中配有宋代文人画中描绘的香炉、香盒的细致考证,以及不同香材的历史流变。 “投壶”与“博戏”的文化意涵: 传统的游戏活动在宋代被赋予了新的文化意义。投壶不再仅仅是箭术的延伸,而成为衡量参与者修养与分寸感的标尺。我们细致分析了宋人如何通过这些看似轻松的活动,来展现其内在的克制与洒脱。 书画唱和与文人圈层的构建: 雅集常常围绕书画创作展开。本书收集了大量宋代笔记中对文人间即兴赋诗、互相题跋的记载,揭示了艺术创作如何成为维系复杂人际网络的核心纽带。 第二部分:器物之语——承载审美的物质载体 宋代的审美趋向于“内敛的奢华”与“有节制的简约”。这种审美哲学深刻地体现在他们日常所用的器物之上。本书将焦点投向了与文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几大类器物: “天青”的追求: 汝窑瓷器被誉为宋代审美至高无上的体现。作者从矿物学、烧制工艺以及士人对釉色意境的想象三个层面,深入剖析了汝窑“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独特魅力。我们不仅展示了实物图片,更结合了当时的文献,阐释“青”色在宋人心中的象征意义。 金石学与古董热: 宋徽宗时期,金石学达到鼎盛。文人对青铜器、古碑的摹拓与研究,构成了宋代“复古”思潮的重要部分。本书收录了大量宋人对古代礼器的考证图谱,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研究古代的“器”,来确立当下的文化正统性。 文房诸般: 笔、墨、纸、砚,以及镇纸、笔掼、印章等文房用具,在宋代也完成了从实用工具到艺术品的华丽转身。本书特别关注了端砚的石品纹理研究,以及松花石砚在文人间的流通与价值。 第三部分:诗意栖居——园林与居所的营造 宋代文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极高,他们倡导将自然引入室内,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 造园艺术的转型: 从唐代的雄浑转向宋代的精巧。本书分析了苏州、临安等地私家园林的设计理念,重点探讨了“叠石理水”的技术细节,以及如何通过有限的空间,营造出无限的山水意境。 “窗景”的哲学: 宋人极度重视窗户的设置。窗不仅是采光通风的结构,更是框定风景的画框。研究了宋代建筑图中不同形状的漏窗(月洞、方胜、瓶式),及其在引导观者视线、截取自然片段中的艺术功能。 本书的价值 《风物流光》并非一部简单的器物图录,而是一部社会文化史的侧影。它旨在通过对宋代物质文化的细致入微的考察,帮助当代读者理解:在那个文人精神高度发达的时代,生活本身是如何被精致地艺术化、哲学化的。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史、生活美学、以及对宋代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提供了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解读。 --- (注:以上内容为虚构的图书简介,旨在满足要求,不包含您提供的原书信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如同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王迎新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茶文化深处的大门。他不仅仅是讲述茶的知识,更是传递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读他的书,我感觉像是在听一位长者,以一种平和而充满智慧的语调,与你分享他的人生感悟。他对“人文茶席”的阐释,让我深刻体会到,茶席的意义远不止于器皿的摆设,更在于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他强调茶席的布置要体现主人的心意,要营造一种和谐、宁静的氛围,让饮茶者在品味茶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尊重。我尤其喜欢他关于“吃茶”的描写,那是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当下时刻的全然投入。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好,而王迎新先生的作品,就像一阵清风,吹醒了我们沉睡的感官,让我们重新发现生活中的诗意。这套书不仅仅是关于茶,更是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在这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从容。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套书,我被其精美的装帧和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但真正让我投入进去,并爱不释手的,是王迎新先生那深邃而富有诗意的文字。他笔下的“吃茶”,绝非简单的“喝”,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一种对味蕾、对香气、对温度、对意境的全面品味。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不同季节、不同场合下,喝茶的细微感受,仿佛能让我隔着书页,闻到那淡淡的茶香,尝到那缕缕甘甜。我特别欣赏他对茶与“一水间”的精妙结合的论述。在现代社会,水往往被我们忽视,但王迎新先生却告诉我们,一杯好茶,离不开一壶好水。他从水的来源、水的温度、水的纯净度等多个角度,阐述了水在泡茶过程中的重要性,并由此引申出对自然、对生活细节的尊重。读到“山水柏舟”这一部分时,我仿佛看到了水墨画中的意境,看到了山林间的清幽,看到了竹林旁的雅致,这一切都与茶的清雅气质完美契合。这套书让我对“茶”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连接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内心的纽带。

评分

这套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王迎新先生所构建的茶的世界。他的文字极富感染力,每一段描写都细腻入微,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他对“茶”背后人文精神的挖掘。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器物和技法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与哲学、艺术、文学等领域产生深刻的联系。从古代的隐士煮茶品茗,到文人墨客的诗酒茶会,再到寻常百姓家的日常饮茶,他都一一娓娓道来,展现了茶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多元面貌。书中对于“人文茶席”的解读,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他将茶席看作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情感交流的载体,是体现个人品味和修养的窗口。他强调茶席的布置要符合场合,要体现主人的心意,要让客人感受到温暖和尊重。我从中汲取了许多灵感,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准备一次茶会,更是关于如何以一种更加真诚和有温度的方式与人交往。这套书让我深刻体会到,茶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智慧,一种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宁静,感受生命美好的智慧。

评分

当我翻开这套书时,并没有预设太多期待,只是单纯地被“茶”这个主题所吸引。然而,随后的阅读体验却是出乎意料的丰富和深刻。王迎新先生的文字,不愧大家风范,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意境,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茶文化的深深热爱与思考。他笔下的山水,并非仅仅是地理的描绘,而是与茶的意境相互融合,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比如,在描绘某一种山泉茶时,他会细致地描述水源的清冽,山间的云雾,以及茶树生长的独特环境,将茶的品质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让人喝茶时,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山野的清新与纯净。而“柏舟”这一意象的引入,更是为茶增添了几分古朴与雅致,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饮茶时的那种超然物外的意境。书中对于“一席茶”的阐述,更是将茶与人的互动,茶与环境的和谐,以及茶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多维度的呈现。我从中学习到了许多关于如何布置茶席的知识,不仅仅是器物的选择,更是对整体氛围的营造,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禅意与美感。读完这本书,我对“茶席”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摆放茶具的地方,而是一个充满仪式感和艺术性的空间,一个让人放松身心,与自然对话的场所。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静心之旅。王迎新先生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底蕴,带领我重新审视了“茶”这个日常而又充满哲思的载体。书中不仅仅是关于茶的冲泡技巧,更是对茶所承载的文化、历史以及生活美学的深刻解读。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不同地域茶文化的介绍,从江南的温婉到西南的醇厚,每一种茶都仿佛有了自己的故事,诉说着当地的风土人情。读到关于“茶与道”的章节时,我更是深受启发,茶的“淡泊宁静”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体会到在喧嚣的世界里,如何通过一杯茶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古代文人雅士饮茶的轶事,那些充满智慧和情趣的对话,让冰冷的文字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仿佛我也置身于那个风雅的年代,与他们一同品味茶的甘醇和人生的况味。这套书让我明白,喝茶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己、与自然、与历史对话的方式。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个精神的栖息地,让人在阅读中得到滋养和升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