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新技术

智能网联汽车新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胜民 著
图书标签:
  • 智能网联汽车
  • 自动驾驶
  • 车联网
  • 汽车工程
  • 传感器
  • 人工智能
  • 信息安全
  • 控制系统
  • 通信技术
  • 边缘计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40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749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0
字数:30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可供从事汽车行业和通信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参考,还可供汽车爱好者阅读。
——智能网联汽车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提出的新概念,是智能汽车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是跨技术、跨产业的新兴体系,也是我国汽车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书全面且系统地介绍了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各项技术,包括先进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车载网络技术、环境感知技术、导航定位技术、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等;
——针对每项技术给出应用实例及研究现状,展示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场景;
——书中涉及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汽车、车载网络、智能交通、无线通信等多项跨领域技术,可供汽车行业及通信行业的相关专业人士参考。

内容简介

智能网联汽车是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的新兴产业,可显著改善交通安全,实现节能减排,缓解道路拥堵,提升通行效率,并拉动汽车、电子、通信、服务、社会管理等行业协同发展,对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智能网联汽车新技术》详细介绍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基本概念、技术分级、系统构成,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车载网络技术、环境感知技术、导航定位技术以及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等。
本书内容新且全,图文结合,通俗易懂,可供汽车行业和通信行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参考阅读,也可供汽车和通信相关专业的师生作参考教材使用。

作者简介

崔胜民,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控制、新能源汽车技术和特种车辆等,主持完成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培养各类研究生120余人,编著有《新能源汽车概论》《车辆工程专业导论》《汽车系统动力学与仿真》《现代汽车系统控制技术》等多本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概念1
第二节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分级5
第三节智能网联汽车系统构成7
第四节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9
第五节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13
第六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目标和重点14

第二章智能网联汽车先进传感器技术17
第一节汽车传感器概述17
第二节车轮转速传感器20
第三节加速度传感器23
第四节微机械陀螺仪26
第五节转向盘转角传感器30
第六节超声波传感器32
第七节激光雷达34
第八节毫米波雷达39
第九节视觉传感器41
第十节电子罗盘46
第十一节车载传感器网络49


第三章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技术53
第一节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分类53
第二节蓝牙技术55
第三节ZigBee技术60
第四节Wi�睩i技术64
第五节UWB技术69
第六节60GHz技术71
第七节IrDA技术73
第八节RFID技术75
第九节NFC技术79
第十节VLC技术82
第十一节专用短程通信技术84
第十二节移动通信技术87
第十三节微波通信技术92
第十四节卫星通信技术94

第四章智能网联汽车网络技术97
第一节智能网联汽车网络类型97
第二节车载网络技术100
第三节车载自组织网络技术118
第四节车载移动互联网125

第五章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技术130
第一节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130
第二节道路识别技术137
第三节车辆识别技术143
第四节行人识别技术148
第五节交通标志识别技术153
第六节交通信号灯识别技术157

第六章智能网联汽车导航定位技术161
第一节全球定位系统161
第二节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166
第三节车载导航定位系统168
第四节蜂窝无线定位技术170
第五节导航中的路径规划技术172

第七章智能网联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178
第一节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定义和类型178
第二节汽车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180
第三节车道偏离报警系统186
第四节车道保持辅助系统190
第五节汽车并线辅助系统193
第六节汽车自动刹车辅助系统195
第七节汽车自适应前照明系统202
第八节汽车夜视辅助系统210
第九节汽车平视显示系统214
第十节自动泊车辅助系统218
第十一节驾驶员疲劳预警系统224

参考文献229

前言/序言


沉浸式体验:未来出行方式的深度探索 书籍名称:《未来出行图景:驱动、连接与生态重塑》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未来十年内,人类社会出行模式将发生的根本性变革,深入剖析支撑这场变革的技术基石、商业模式创新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治理挑战。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单一的“车”本身,而是将其置于一个由城市基础设施、能源网络、数据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的宏大叙事之中。 第一部分:驱动力的革命——能源与动力系统的深度演进 本部分将全面审视从传统燃油到下一代清洁动力的技术跃迁过程,着重探讨固态电池技术、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路径、以及极端工况下的能量管理策略。 固态电解质的突破与规模化挑战: 我们详细分析了不同化学体系(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特性,并对比了当前全球领先企业在提升生产良率和降低成本方面的工程实践。重点探讨了全固态电池在快充能力上的瓶颈如何被新型电极材料设计所攻克。 氢能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公里”: 本章深入研究了高效能、低成本的绿氢制备技术(如碱性电解槽、PEM电解槽的能效对比),并对城市级加氢站的选址优化模型进行了推演。特别关注了重型运输和长途物流领域中,氢燃料电池技术相对于纯电方案的独特优势及成本结构分析。 超高压快充与热管理艺术: 探讨了800V甚至更高电压平台下,电池包和整车电气架构的设计原则。内容涵盖浸没式液冷、相变材料(PCM)在温控系统中的应用,旨在实现极端速度下的安全充电,并将电池健康度(SoH)维持在最优区间。 第二部分:连接的脉络——从感知到决策的智能体构建 本部分深入解构支撑未来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系统的复杂信息处理流程,强调数据闭环、高精地图的实时更新机制以及多传感器冗余架构。 异构传感器融合的鲁棒性增强: 详细阐述了激光雷达(LiDAR)、高分辨率毫米波雷达和视觉系统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互补性。重点讨论了基于概率图模型(如贝叶斯滤波、卡尔曼滤波)的特征级融合技术,用以应对传感器盲区和瞬间干扰。 计算平台的能效与安全: 剖析了下一代车载中央计算单元(Domain Controller)的芯片架构选择(ASIC、GPU、FPGA的权衡),关注功能安全等级(ASIL-D)的实现路径和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调度机制。我们用案例说明了系统级故障注入测试(Fault Injection Testing)在验证软件健壮性中的关键作用。 V2X通信的延迟与带宽优化: 探讨了C-V2X(基于蜂窝网络的V2X)和DSRC在城市环境中的性能差异,并重点分析了边缘计算(MEC)如何部署在路侧单元(RSU)上,以提供低延迟的协同感知和路径规划服务,从而实现跨路口的交通流优化。 第三部分:生态的重塑——出行即服务(MaaS)的商业模型与治理 本部分跳出技术层面,审视变革对城市规划、保险业、物流供应链乃至个体生活方式带来的深远影响。 出行即服务(MaaS)的精细化运营: 分析了共享出行平台如何通过动态定价算法(结合实时供需、天气、事件影响)和用户行为预测模型,最大化资产利用率。探讨了自动驾驶车队在“闲置期”如何被整合进入能源调配或城市服务网络中。 数据主权与隐私保护的博弈: 自动驾驶产生的大量地理位置、驾驶行为数据如何确权和流通?本章详细介绍了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在保护用户数据隐私的同时,实现模型迭代的实践,以及各国对于车载数据跨境传输的监管框架差异。 城市空间与基础设施的适应性改造: 探讨了未来“无人化”交通对停车位需求、路权分配以及应急响应机制的冲击。例如,虚拟停车位管理系统如何通过预测路径和目的地信息,动态调配城市资源,从而释放大量物理空间用于绿化或其他公共用途。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工程视角和前瞻性的战略思维,为行业决策者、技术研发人员以及对未来城市生活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无偏见的分析框架。它不是对当前技术的简单罗列,而是对未来出行系统全栈式、系统性重构的深度剖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观感是,它在深度上令人印象深刻,但在广度上显得有些失衡。它似乎非常聚焦于某几个特定领域的技术细节,比如高精地图的构建与动态更新机制,或者车内人机交互系统的底层逻辑。我本来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比如智能网联技术对城市交通规划、能源结构乃至社会伦理带来的冲击和变革。然而,书中花费了大量篇幅去详细拆解某个算法的迭代过程,虽然这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或许是宝贵的资料,但对于想要了解整个产业生态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过于钻牛角尖了。比如,书中对V2X(车路协同)技术的阐述,侧重于物理层和MAC层的协议细节,却很少提及当前各国在推广V2X标准时面临的政策壁垒和商业模式的困境。这种深入的“硬核”风格,使得这本书的受众群被极大地限制在了专业研究人员或资深工程师的范围内,普通爱好者很难从中获得全面的认知。

评分

作为一本探讨前沿技术的书籍,我最失望的是它对“网联”这一核心概念的探讨显得过于保守和技术导向,缺乏对未来社会影响的深刻洞察。智能网联汽车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汽车本身的智能化升级,它涉及到数据所有权、隐私保护、新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乃至保险和法律责任的重构。然而,这本书似乎将焦点过分集中在如何让汽车“跑得更快、看得更准”的技术实现上。关于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书中虽然有所提及,但处理得非常蜻蜓点水,没有深入探讨业界正在酝酿的伦理困境或监管挑战。这种“只管技术实现,不问社会影响”的写作态度,使得这本书读起来缺乏一种厚重感和前瞻性。我期待看到对“下一代出行服务”的哲学思考和前瞻性预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技术的优化和升级的论述上,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更像是一份技术参考手册,而非引领未来的思想启迪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简直是一场灾难,严重影响了阅读体验。我可以理解技术书籍通常不会像小说那样追求华丽的视觉效果,但起码应该保证图文的清晰对应和逻辑的连贯性。书中很多流程图和架构图,线条密密麻麻,标注的小字几乎看不清,更糟糕的是,图表往往在页面的另一侧,或者需要频繁翻页才能对照阅读,使得理解一个复杂的系统架构变得异常费劲。有些章节的文字描述本身就比较拗口,如果配上简洁明了的示意图,本应是相辅相成,但在本书中,图似乎只是文字的堆砌,而非辅助理解的工具。我多次停下来,试图辨认那些模糊的框图和箭头,最终不得不放弃,转而依靠自己零散的背景知识去推测作者想表达的核心概念。对于一本需要高度依赖视觉辅助来理解复杂系统的书籍来说,这种低劣的制作质量是不可原谅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不理想,读起来像是把好几篇独立的研讨会论文生硬地拼凑在了一起。前几章似乎在铺垫基础概念,但铺垫得过于冗长和碎片化,让我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没有明确入口的迷宫。突然,在中间某个章节,内容会急剧加速,开始大量堆砌近几年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路线图,仿佛作者突然想起了时间紧迫,要把所有最新鲜的东西塞进来。这种突兀的节奏变化,使得读者很难建立起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比如,从讨论传感器冗余设计突然跳跃到对车载芯片安全漏洞的分析,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过渡和逻辑串联,让人感觉像在看一本技术剪报集,而非一部结构完整的专著。我希望作者能更注重知识的渐进性和逻辑的流畅性,引导读者自然而然地从基础认知迈向前沿探索,而不是提供一堆相互关联性不强的知识点轰炸。

评分

这本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的书籍,从一个技术小白的角度来看,实在是太晦涩难懂了。书里充斥着各种我完全摸不着头脑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模型,什么激光雷达的点云处理、毫米波雷达的数据融合,读起来就像在看一本天书。我本来是想了解一下自动驾驶到底是怎么回事,未来的汽车会变成什么样,结果一头扎进了这些高深的算法细节里,完全没有找到任何能让我产生共鸣的实际应用案例或者通俗易懂的解释。感觉作者是技术专家,但他似乎忘记了还有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存在,这本书更像是写给同行看的教科书,而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L2、L3级辅助驾驶实际体验的描述,或者解析一下特斯拉、蔚来这些公司是如何落地这些新技术的,但这本书里大部分篇幅都在讨论底层芯片的计算能力和网络安全协议,对我来说,这些信息显得过于偏离我的阅读兴趣点了。我合上书时,满脑子想的都是“我好像什么都没学会”,这对于一本我满怀期待买回来的技术书籍来说,确实是一种不小的打击。

评分

狠好。。。。。。。。。

评分

书的质量很不错,京东活动很给力,支持京东

评分

很前沿的一本书,内容很新,值得一看

评分

还没看,对于工作应该有帮助!

评分

书封皮好脏,跟本旧书一样,也不知道贴个膜,书的纸张好薄,感觉像盗版,至于内容还没看,看了过段时间再来评论吧

评分

车载无线网络与防碰撞技术

评分

还没看,对于工作应该有帮助!

评分

书的质量挺好的,推荐购买!

评分

通俗易懂,内容简单有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