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典藏文集
推荐一
20世纪非常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巨匠、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一个纯粹的文人——汪曾祺
非常浪漫的散文集、非常值得品味的浪漫作品、非常值得回味的艺术与生活的代表作
推荐二
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一花一叶皆有情,一茶一饭过一生。
汪曾祺经典美食散文
放慢脚步,慢慢呼吸,慢慢品下一口暖心的酒。
推荐三
随书赠送精美汪曾祺书画书签1枚
名家推荐:
若世界真还公平,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著名作家 沈从文
汪曾祺的作品洋溢着这样的道德观的迷人气氛。他的小说也自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并未达到震聋发聩、令人心情激荡的程度,但却会使人在心灵深处持久地颤动。
——北大文学教授 曹文轩
汪曾祺有过《沙家浜》或《杜鹃山》的高峰,也有《凌烟阁》及《一匹布》的寂寞。他的一生起起伏伏,特别是与裘盛戎的相知,是很值得总结的。但另一方面也证明,像汪这样资质与声望的编剧,在剧团里也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
——著名学者、作家 徐城北
《人间至味》是汪曾祺非常经典的美食散文集。
《人间至味》叙述对象包括地方风味、家常小菜、民间特色美食等,无论是谈萝卜、豆腐、栗子,还是谈韭菜花、手把肉,在他的描述之下,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食物,全部都是美食。
《人间至味》每篇文章篇幅适中,从容闲淡,朴素而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间至性至情的热爱,对旧日快乐生活情景的深深眷恋之情。
汪曾祺,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小说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其作品自成一格,天真隽永,自在风流,文风朴实自然,如行云流水,深得自然之意趣;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给读者带来精神世界的清宁之美。
主要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人间草木》《浮生杂忆》《说说唱唱》等。
目录
五味 1
食豆饮水斋闲笔 6
蚕豆 16
豆腐 19
豆汁儿 27
干丝 29
栗子 31
葵·薤 34
马铃薯 39
萝卜 43
菌小谱 48
韭菜花 53
寻常茶话 56
泡茶馆 62
面茶 72
肉食者不鄙 74
手把肉 80
贴秋膘 85
鳜鱼 88
鱼我所欲也 91
四方食事 95
家常酒菜 104
做饭 110
故乡的食物 113
故乡的元宵 130
故乡的野菜 134
昆明的吃食 139
昆明的果品 149
昆明菜 155
昆明年俗 166
米线和饵块 168
果蔬秋浓 174
大等喊 179
沽源 184
泰山拾零 188
烟赋 196
吃食和文学 202
五 味
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这在山西人是大事。
山西人还爱吃酸菜,雁北尤甚。什么都拿来酸,除了萝卜白菜,还包括杨树叶子、榆树钱儿。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
辽宁人爱吃酸菜白肉火锅。
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我和贾平凹在南宁,不爱吃招待所的饭,到外面瞎吃。平凹一进门,就叫:“老友面!”“老友面”者,酸笋肉丝氽汤下面也,不知道为什么叫做“老友”。
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是名菜。
延庆山里夏天爱吃酸饭。把好好的饭焐酸了,用井拔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
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
四川夹沙肉用大片肥猪肉夹了洗沙蒸,广西芋头扣肉用大片肥猪肉夹芋泥蒸,都极甜,很好吃,但我最多只能吃两片。
广东人爱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广东同学趋之若鹜。“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的呢?广东同学曰:“好!”
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我家曾有老保姆,正定乡下人,六十多岁了。她还有个婆婆,八十几了。她有一次要回乡探亲,临行称了两斤白糖,说她的婆婆就爱喝个白糖水。
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菜农也有种的了。农贸市场上有很好的苦瓜卖,属于“细菜”,价颇昂。
北京人过去不吃蕹菜,不吃木耳菜,近年也有人爱吃了。
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
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北方人初春吃苣荬菜。苣荬菜分甜荬、苦荬,苦荬相当苦。
有一个贵州的年轻女演员上我们剧团学戏,她的妈妈不远迢迢给她寄来一包东西,是“择耳根”,或名“则尔根”,即鱼腥草。她让我尝了几根。这是什么东西?苦,倒不要紧,它有一股强烈的生鱼腥味,实在招架不了!
剧团有一干部,是写字幕的,有时也管杂务。此人是个吃辣的专家。他每天中午饭不吃菜,吃辣椒下饭。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的,各种辣椒,他都千方百计地弄来吃,剧团到上海演出,他帮助搞伙食,这下好,不会缺辣椒吃。原以为上海辣椒不好买,他下车第二天就找到一家专卖各种辣椒的铺子。上海人有一些是能吃辣的。
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平生所吃辣椒亦多矣,什么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话下。我吃过最辣的辣椒是在越南。一九四七年,由越南转道往上海,在海防街头吃牛肉粉,牛肉极嫩,汤极鲜,辣椒极辣,一碗汤粉,放三四丝辣椒就辣得不行。这种辣椒的颜色是橘黄色的。在川北,听说有一种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线吊在灶上,汤做得了,把辣椒在汤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云南佤族有一种辣椒,叫“涮涮辣”,与川北吊在灶上的辣椒大概不相上下。
四川不能说是最能吃辣的省份,川菜的特点是辣且麻,——搁很多花椒。四川的小面馆的墙壁上黑漆大书三个宇:麻辣烫。麻婆豆腐、干煸牛肉丝、棒棒鸡,不放花椒不行。花椒得是川椒,捣碎,菜做好了,最后再放。
周作人说他的家乡整年吃咸极了的咸菜和咸极了的咸鱼。浙东人确实吃得很咸。有个同学,是台州人,到铺子里吃包子,掰开包子就往里倒酱油。口味的咸淡和地域是有关系的。北京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大体不错。河北、东北人口重,福建菜多很淡。但这与个人的性格习惯也有关。湖北菜并不咸,但闻一多先生却嫌云南蒙自的菜太淡。
中国人过去对吃盐很讲究,如桃花盐、水晶盐,“吴盐胜雪”,现在则全国都吃再制精盐。只有四川人腌咸菜还坚持用自贡产的井盐。
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国家的人爱吃臭。
过去上海、南京、汉口都卖油炸臭豆腐干。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因为一个大人物年轻时常吃而出名。这位大人物后来还去吃过,说了一句话:“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
我们一个同志到南京出差,他的爱人是南京人,嘱咐他带一点臭豆腐干回来。他千方百计,居然办到了。带到火车上,引起一车厢的人强烈抗议。
除豆腐干外,面筋、百叶(千张)皆可臭。蔬菜里的莴苣、冬瓜、豇豆皆可臭。冬笋的老根咬不动,切下来随手就扔进臭坛子里。——我们那里很多人家都有个臭坛子,一坛子“臭卤”。腌芥菜挤下的汁放几天即成“臭卤”。臭物中最特殊的是臭苋菜杆。苋菜长老了,主茎可粗如拇指,高三四尺,截成二寸许小段,入臭坛。臭熟后,外皮是硬的,里面的芯成果冻状。噙住一头,一吸,芯肉即入口中。这是佐粥的无上妙品。我们那里叫做“苋菜秸子”,湖南人谓之“苋菜咕”,因为吸起来“咕”的一声。
北京人说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过去是小贩沿街叫卖的:“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装,很不方便,一瓶一百块,得很长时间才能吃完,而且卖得很贵,成了奢侈品。我很希望这种包装能改进,一器装五块足矣。
我在美国吃过最臭的“起司”(干酪),洋人多闻之掩鼻,对我说起来实在没有什么,比臭豆腐差远了。
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食豆饮水斋闲笔
《受戒》这本书,让我深切体会到了文字的温度和力量。汪曾祺先生笔下的众生相,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他写小和尚明海,不是一个刻板的教徒,而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对人间充满好奇和向往的少年。他偷看媳妇洗澡,对少女梦香产生了懵懂的情愫,这些描写,没有一丝一毫的轻佻,反而是充满了纯真和赤诚,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书中对乡村生活的描绘,更是细腻入微,从农家院里的鸡鸣狗吠,到田间地头的辛勤耕耘,再到逢年过节的热闹集市,无不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他写乡亲们,善良淳朴,热情好客,有着最质朴的快乐和烦恼。读着读着,我仿佛也回到了那个年代,看到了那些熟悉又亲切的面孔。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最平凡的生活,写得如此生动有趣,充满诗意。他让我看到了,即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依然可以活得有滋味,有情趣,有尊严。这种对生活的尊重和热爱,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岁朝清供》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味蕾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汪曾祺先生对于“吃”的描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食物,而是将它升华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他不仅仅是告诉你食材有多么新鲜,烹饪手法有多么讲究,更是描绘了食物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故事。比如,他写过年的年夜饭,不仅仅是丰盛的菜肴,更是家的团圆,是亲情的凝聚,是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期盼。他写一碗热腾腾的豆浆油条,就好像把整个早晨的烟火气都端到了你面前,那种朴实无华的幸福感,瞬间就能把你包裹。这本书的文字,就像他做的家常菜一样,看似简单,实则功夫深厚,每一口都蕴藏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细节的敏锐捕捉。我读这本书,不仅仅是满足了口腹之欲的想象,更是被他那种对生活的热情所感染,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却又同样美好的“人间至味”。
评分在《五味》这本书里,汪曾祺先生用他特有的散文笔法,将人生的五味杂陈娓娓道来。他没有回避生活中的苦涩和无奈,但他的笔触却总是带着一种豁达和超脱。他写分别,不是撕心裂肺的悲伤,而是淡淡的祝福和期盼重逢。他写失落,也不是一蹶不振的消沉,而是从失落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待“苦”的态度,他能在苦涩中找到甘甜,在平淡中发现诗意。他写过很多关于童年、故乡、亲人的文章,那些回忆,如同老照片一般,泛黄却温暖。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过往的眷恋,对人生的感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耐人寻味。读他的文章,就像是和一个睿智的老朋友聊天,他用他的人生经验,告诉你如何去理解生活,如何去品味人生。它让我明白,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更有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却又如此真切的“五味”。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汪曾祺先生的《多年的邻居》,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和怀旧。他笔下的邻里关系,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激烈的冲突,更多的是一种温和的守望和默契。他写那些老邻居,无论是泼辣爱唠叨的赵大妈,还是沉默寡言的老李头,在他的笔下都变得可爱可敬。他们一起经历风雨,分享喜怒哀乐,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却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和凝聚力。书中对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的描写,更是触动人心。曾经熟悉的面孔渐渐老去,曾经热闹的街巷渐渐沉寂,那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在他的文字里得到了最恰当的体现。然而,这种感慨并非是悲伤的,反而带着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过往的珍惜。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总能给人一种宁静的力量,让你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丝安抚心灵的所在。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和那些老邻居们一起,回忆了那些属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心里头涌起一股暖流。
评分我最近读了汪曾祺先生的《晚风吹过》,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江南小镇,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水乡特有的湿润。书里的文字,不动声色却又字字珠玑,仿佛用最寻常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精致的工笔画。他写吃,不是那种张牙舞爪的铺陈,而是淡淡地提起,像是从舌尖滑过,却又余韵悠长。一碗热腾腾的阳澄湖大闸蟹,他写出的是蟹的鲜甜,是围炉夜话的温情,是人间烟火气的踏实。写景,也不止于山水,而是将寻常巷陌、老屋瓦舍,甚至是田埂上的一棵草、檐下的几滴雨,都赋予了生命和灵气。读他的文字,总能让我放下手机,抛却烦恼,静静地沉浸其中,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那种平淡中的深刻,朴实中的智慧,是汪曾祺先生独有的魅力。他没有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高深,只是以一种温和的姿态,将生活中的美好一一呈现,让人在不经意间,感受到生命的原味和情趣。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跟着他去过那些地方,尝过那些滋味,听过那些故事,心里头暖暖的,满是安宁。
评分此时,迪伦看到不远处的山坡上一个男孩的身影。
评分很喜欢,棒棒哒?
评分推荐三
评分大师作品!!!!!收藏吧!!!!太经典了!!!真是好啊!!!!!!!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20世纪非常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巨匠、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一个纯粹的文人——汪曾祺
评分精选的一套好书,优秀的作家太多,全集看不过来呀,哈哈,还是精选好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高邮汪曾祺,高邮人支持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