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典藏文集
推荐一
20世纪非常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巨匠、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一个纯粹的文人——汪曾祺
非常浪漫的散文集、非常值得品味的浪漫作品、非常值得回味的艺术与生活的代表作
推荐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平常。
中国极少一个纯粹的文人汪曾祺人生之书
或温暖,或感恩,或惋惜,或伤感,
组成了坎坎坷坷、颠沛流离又随遇而安的一生。
推荐三
随书赠送精美汪曾祺书画书签1枚
名家推荐:
若世界真还公平,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著名作家 沈从文
汪曾祺的作品洋溢着这样的道德观的迷人气氛。他的小说也自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并未达到震聋发聩、令人心情激荡的程度,但却会使人在心灵深处持久地颤动。
——北大文学教授 曹文轩
汪曾祺有过《沙家浜》或《杜鹃山》的高峰,也有《凌烟阁》及《一匹布》的寂寞。他的一生起起伏伏,特别是与裘盛戎的相知,是很值得总结的。但另一方面也证明,像汪这样资质与声望的编剧,在剧团里也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
——著名学者、作家 徐城北
《浮生杂忆》是汪曾祺十分经典的忆旧散文集,叙述对象包括作者的家人以及自己,遇见过、交往过的各色人物。
《浮生杂忆》这本散文集平淡自然,人物事迹似信手拈来,但读后却又让人感怀至深。
《浮生杂忆》书中展现的是凡人凡事,但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非常真诚温暖的情感,像一江平静的春水,却处处透露着生意盎然,让人读后心生感动。
汪曾祺,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小说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其作品自成一格,天真隽永,自在风流,文风朴实自然,如行云流水,深得自然之意趣;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给读者带来精神世界的清宁之美。
主要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人间草木》《人间至味》《说说唱唱》等。
自报家门 1
我的家乡 15
我的家 23
我的祖父祖母 36
多年父子成兄弟 45
我的父亲 49
我的母亲 57
大莲姐姐 62
师恩母爱 65
——怀念王文英老师
我的小学 72
一个暑假 83
我的初中 87
旧病杂忆 95
七载云烟 103
随遇而安 117
七十书怀 128
自得其乐 135
本命年和岁交春 143
我和民间文学 144
《逝水》自序·我的世界 147
他乡寄意 150
文游台 155
露筋晓月 161
甓射珠光 164
草巷口 167
阴城 172
三圣庵 174
牌坊——故乡杂忆 177
看画 179
道士二题 184
和尚 190
风景 195
翠湖心影 205
观音寺 212
白马庙 217
午门忆旧 220
沙岭子 225
藻鉴堂 233
玉渊潭的传说 235
钓鱼台 239
闹市闲民 242
一辈古人 245
一技 253
自报家门
京剧的角色出台,大都有一段相当长的独白。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历史,最近遇到什么事,他将要干什么,叫做“自报家门”。过去西方戏剧很少用这种办法。西方戏剧的第一幕往往是介绍人物,通过别人之口互相介绍出剧中人。这实在很费事。中国的“自报家门”省事得多。我采取这种办法,也是为了图省事,省得麻烦别人。
法国安妮·居里安女士打算翻译我的小说。她从波士顿要到另一个城市去,已经订好了飞机票。听说我要到波士顿,特意把机票退了,好跟我见一面。她谈了对我的小说的印象,谈得很聪明。有一点是别的评论家没有提过,我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的。她说我很多小说里都有水。《大淖记事》是这样。《受戒》写水虽不多,但充满了水的感觉。我想了想,真是这样。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江苏北部一个不大的城市——高邮。在运河的旁边。
运河西边,是高邮湖。城的地势低,据说运河的河底和城墙垛子一般高。我们小时候到运河堤上去玩,可以俯瞰堤下人家的屋顶。因此,常常闹水灾。县境内有很多河道。出城到乡镇,大都是坐船。农民几乎家家都有船。水不但于不自觉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说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我的小说的风格。水有时是汹涌澎湃的,但我们那里的水平常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
我是1920年生的。3月5日。按阴历算,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中国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日。到现在还是这样。到了这天,家家吃“元宵”,南北皆然。沾了这个光,我每年的生日都不会忘记。
我的家庭是一个旧式的地主家庭。房屋、家具、习俗,都很旧。整所住宅,只有一处叫做“花厅”的三大间是明亮的,因为朝南的一溜大窗户是安玻璃的。其余的屋子的窗格上都糊的是白纸。一直到我读高中时,晚上有的屋里点的还是豆油灯。这在全城(除了乡下)大概找不出几家。
我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这是略高于“秀才”的功名。据说要八股文写得特别好,才能被选为“拔贡”。他有相当多的田产,大概有两三千亩田,还开着两家药店,一家布店,但是生活却很俭省。他爱喝一点酒,酒菜不过是一个咸鸭蛋,而且一个咸鸭蛋能喝两顿酒。喝了酒有时就一个人在屋里大声背唐诗。他同时又是一个免费为人医治眼疾的眼科医生。我们家看眼科是祖传的。在孙辈里他比较喜欢我。他让我闻他的鼻烟。有一回我不停地打嗝,他忽然把我叫到跟前,问我他吩咐我做的事做好了没有。我想了半天,他吩咐过我做什么事呀?我使劲地想。他哈哈大笑:“嗝不打了吧!”他说这是治打嗝的最好的办法。他教过我读《论语》,还教我写过初步的八股文,说如果在清朝,我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那年我才十三岁)。他赏给我一块紫色的端砚,好几本很名贵的原拓本字帖。一个封建家庭的祖父对于孙子的偏爱,也仅能表现到这个程度。
我的生母姓杨。杨家是本县的大族。在我三岁时,她就死去了。她得的是肺病,早就一个人住在一间偏屋里,和家人隔离了。她不让人把我抱去见她。因此我对她全无印象。我只能从她的遗像(据说画得很像)上知道她是什么样子,另外我从父亲的画室里翻出一摞她生前写的大楷,字写得很清秀。由此我知道我的母亲是读过书的。她嫁给我父亲后还能每天写一张大字,可见她还过着一种闺秀式的生活,不为柴米操心。
我父亲是我所知道的一个最聪明的人。多才多艺。他不但金石书画皆通,而且是一个擅长单杠的体操运动员,一名足球健将。他还练过中国的武术。他有一间画室,为了用色准确,裱糊得“四白落地”。他后半生不常作画,以“懒”出名。他的画室里堆积了很多求画人送来的宣纸,上面都贴了一个红签,“敬求法绘,赐呼××”。我的继母有时提醒:“这几张纸,你该给人家画画了。”父亲看看红签,说:“这人已经死了。”每逢春秋佳日,天气晴和,他就打开画室作画。我非常喜欢站在旁边看他画:对着宣纸端详半天,先用笔杆的一头或大拇指指甲在纸上划几道,决定布局,然后画花头、枝干,布叶,勾筋。画成了,再看看,收拾一遍,题字,盖章,用摁钉钉在板壁上,再反复看看。他年轻时曾画过工笔的菊花。能辨别、表现很多菊花品种。因为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在中国,习惯把九月叫做菊月,所以对菊花特别有感情。后来就放笔作写意花卉了。他的画,照我看是很有功力的。可惜局处在一个小县城里,未能浪游万里,多睹大家真迹。又未曾学诗,题识多用成句,只成“一方之士”,声名传得不远。很可惜!他学过很多乐器,笙箫管笛、琵琶、古琴都会。他的胡琴拉得很好。几乎所有的中国乐器我们家都有过。包括唢呐、海笛。他吹过的箫和笛子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好的箫笛。他的手很巧,心很细。我母亲的冥衣(中国人相信人死了,在另一个世界——阴间还要生活,故用纸糊制了生活用物烧了,使死者可以“冥中收用”,统称冥器)是他亲手糊的。他选购了各种砑花的色纸,糊了很多套,四季衣裳,单夹皮棉,应有尽有。“裘皮”剪得极细,和真的一样,还能分出羊皮、狐皮。他会糊风筝。有一年糊了一个蜈蚣——这是风筝最难糊的一种,带着儿女到麦田里去放。蜈蚣在天上矫矢摆动,跟活的一样。这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天。他放蜈蚣用的是胡琴的“老弦”。用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他养过鸟,养过蟋蟀。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小片,再用胶水一片一片逗拢粘固,做成小船、小亭子、八面玲珑绣球,在里面养金铃子——一种金色的小昆虫,磨翅发声如金铃。我父亲真是一个聪明人。如果我还不算太笨,大概跟我从父亲那里接受的遗传因子有点关系。我的审美意识的形成,跟我从小看他作画有关。
我父亲是个随便的人,比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我十几岁时就和他对座饮酒,一起抽烟。他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他的这种脾气也传给了我。不但影响了我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辈的关系,而且影响了我对我所写的人物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态度。
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本县读的。
小学在一座佛寺的旁边,原来即是佛寺的一部分。我几乎每天放学都要到佛寺里逛一逛,看看哼哈二将、四大天王、释迦牟尼、迦叶阿难、十八罗汉、南海观音。这些佛像塑得生动。这是我的雕塑艺术馆。从我家到小学要经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我放学回家喜欢东看看,西看看,看看那些店铺、手工作坊、布店、酱园、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坊……我到银匠店里去看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到竹器厂看师傅怎样把一根竹竿做成耙草的筢子,到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看灯笼铺糊灯笼……百看不厌。有人问我是怎样成为一个作家的。我说这跟我从小喜欢东看看西看看有关。这些店铺、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这一路的印象深深注入我的记忆,我的小说有很多篇写的便是这座封闭的、退色的小城的人事。
初中原是一个道观,还保留着一个放生鱼池。池上有飞梁(石桥),一座原来供奉吕洞宾的小楼和一座小亭子。亭子四周长满了紫竹(竹竿深紫色)。这种竹子别处少见。学校后面有小河,河边开着野蔷薇。学校挨近东门,出东门是杀人的刑场。我每天沿着城东的护城河上学、回家,看柳树,看麦田,看河水。
我自小学五年级至初中毕业,教国文的都是一位姓高的先生。高先生很有学问,他很喜欢我。我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甲上”。在他所授古文中,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
我读的高中是江阴的南菁中学。这是一座创立很早的学校,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这个学校注重数理化,轻视文史。但我买了一部词学丛书,课余常用毛笔抄宋词,既练了书法,也略窥了词意。词大都是抒情的,多写离别。这和少年人每易有的无端感伤情绪易于相合。到现在我的小说里还带有一点隐隐约约的哀愁。
读了高中二年级,日本人占领了江南,江北危急。我随祖父、父亲在离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在庵里大概住了半年。我在《受戒》里写了和尚的生活。这篇作品引起注意,不少人问我当过和尚没有。
我没有当过和尚。在这座小庵里我除了带了准备考大学的教科书,只带了两本书,一本《沈从文小说选》,一本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说得夸张一点,可以说这两本书定了我的终身。这使我对文学形成比较稳定的兴趣,并且对我的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我父亲也看了沈从文的小说,说:“小说也是可以这样写的?”我的小说也有人说是不像小说,其来有自。
1939年,我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考大学。到昆明,得了一场恶性疟疾,住进了医院。这是我一生第一次住院,也是唯一的一次。高烧超过四十度。护士给我注射了强心针,我问她:“要不要写遗书?”我刚刚能喝一碗蛋花汤,晃晃悠悠进了考场。考完了。一点把握没有。天保佑,发了榜,我居然考中了第一志愿: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我成不了语言文字学家。我对古文字有兴趣的只是它的美术价值——字形。我一直没有学会国际音标。我不会成为文学史研究者或文学理论专家,我上课很少记笔记,并且时常缺课。我只能从兴趣出发,随心所欲,乱七八糟地看一些书。白天在茶馆里。夜晚在系图书馆。于是,我只能成为一个作家了。
不能说我在投考志愿书上填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是冲着沈从文去的,我当时有点恍恍惚惚,缺乏任何强烈的意志。但是“沈从文”是对我很有吸引力的,我在填表前是想到过的。
沈先生一共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中国小说史,我都选了。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
沈先生实在不大会讲课。讲话声音小,湘西口音很重,很不好懂。他讲课没有讲义,不成系统,只是即兴的漫谈。他教创作,反反复复,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学生都不大理解这是什么意思。我是理解的。照我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在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贴近,富同情,共哀乐。什么时候作者的笔贴不住人物,就会虚假。写景,是制造人物生活的环境。写景处即是写人,景和人不能游离。常见有的小说写景极美,但只是作者眼中之景,与人物无关。这样有时甚至会使人物疏远。即作者的叙述语言也须和人物相协调,不能用知识分子的语言去写农民。我相信我的理解是对的。这也许不是写小说唯一的原则(有的小说可以不着重写人,也可以有的小说只是作者在那里发议论),但是是重要的原则。至少在现实主义的小说里,这是重要原则。
沈先生每次进城(为了躲日本飞机空袭,他住在昆明附近呈贡的乡下,有课时才进城住两三天),我都去看他。还书、借书,听他和客人谈天。他上街,我陪他同去,逛寄卖行、旧货摊,买耿马漆盒,买火腿月饼。饿了,就到他的宿舍对面的小铺吃一碗加一个鸡蛋的米线。有一次我喝得烂醉,坐在路边,他以为是一个生病的难民,一看,是我!他和几个同学把我架到宿舍里,灌了好些酽茶,我才清醒过来。有一次我去看他,牙疼,腮帮子肿得老高,他不说一句话,出去给我买了几个大橘子。
我读的是中国文学系,但是大部分时间是看翻译小说。当时在联大比较时髦的是A. 纪德,后来是萨特。我二十岁开始发表作品。外国作家我受影响较大的是契诃夫,还有一个西班牙作家阿索林。我很喜欢阿索林,他的小说像是覆盖着阴影的小溪,安安静静的,同时又是活泼的,流动的。我读了一些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作品,读了普鲁斯特小说的片段。我的小说有一个时期明显地受了意识流方法的影响,如《小学校的钟声》《复仇》。
离开大学后,我在昆明郊区一个联大同学办的中学教了两年书。《小学校的钟声》和《复仇》便是这时写的。当时没有地方发表。后来由沈先生寄给上海的《文艺复兴》,郑振铎先生打开原稿,发现上面已经叫蠹虫蛀了好些小洞。
1946年初秋,我由昆明到上海。经李健吾先生介绍,到一个私立中学教了两年书。1948年初春离开。这两年写了一些小说,结为《邂逅集》。
到北京,失业半年,后来到历史博物馆任职。陈列室在午门城楼上,展出的文物不多,游客寥寥无几。职员里住在馆里的只有我一个人。
我住的那间据说原是锦衣卫值宿的屋子。为了防火,当时故宫范围内都不装电灯,我就到旧货摊上买了一盏白瓷罩子的古式煤油灯。晚上灯下读书,不知身在何世。北京一解放,我就报名参加了四野南下工作团。
《汪曾祺典藏文集:浮生杂忆》这本书,我拿到手里就爱不释手,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本身就带着一种岁月的厚重感。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我一直都觉得非常特别,它们不像其他的文字那样,上来就给你一种强烈的冲击,而是像山间的溪流,潺潺流淌,润物无声,慢慢地,你就被它所吸引,所征服。 我最喜欢他写那些生活中的小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充满了人情味儿的点滴。比如,他对一些老物件的描写,那些旧的家具,旧的器皿,仿佛都带着主人的温度,讲述着它们曾经的故事。他对于这些细微之处的观察,真的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让人不得不佩服。 在他的笔下,食物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寄托。他写到的那些家常菜,那些市井小吃,听起来就让人觉得特别亲切,特别想去尝试一下。我总是觉得,通过这些食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 《浮生杂忆》这一辑,更让我感受到一种淡泊的心境。他写人,写事,都不带一丝一毫的功利心,只是纯粹地记录,纯粹地表达。他好像永远有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却又对生活充满了热爱。这种豁达与从容,是现代人最需要学习的品质。 总的来说,读汪曾祺先生的书,就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滋养。他的文字,就像是一杯醇厚的老酒,入口微涩,回味无穷。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细细品味的书籍,它能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内心的宁静。
评分捧着这本《汪曾祺典藏文集:浮生杂忆》,我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奇妙的魔力,它能将最寻常的生活场景,描绘得如诗如画,充满了生命力。读他的作品,就像是在品一杯温热的茶,不急不躁,却能慢慢渗入心脾,带来一份宁静与舒畅。 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人物的刻画,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在他的笔下,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们可能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惊人的才华,但他们身上那种朴素的善良,那种坚韧的生命力,却深深地打动着我。他描绘的那些市井百态,充满了生活气息,仿佛都能听到市井的喧嚣,看到人们忙碌的身影。 《浮生杂忆》这一辑,更让我体会到一种淡泊名利的豁达。他写人,写事,都带着一种淡淡的超脱感,仿佛事不关己,却又充满了关怀。他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却又充满了诗意,他总能在最平凡的事物中,发现最动人的细节。 他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不疾不徐,却又充满了力量。读他的作品,就像是在听一位慈祥的长者,慢悠悠地讲述他的人生故事,那些故事里,有欢笑,有泪水,有遗憾,更有对生活深深的眷恋。 总而言之,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文字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感受生命的力量。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就像一剂良药,能抚慰我们疲惫的心灵,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安宁与平和。
评分捧着这本沉甸甸的《汪曾祺典藏文集:浮生杂忆》,一股穿越时光的熟悉感便扑面而来。我不是第一次读汪曾祺的作品了,他的文字,就像是故乡老宅里飘出的炊烟,温润而亲切,总能勾起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这次翻开的是“浮生杂忆”这一辑,名字就带着一种淡淡的,对过往岁月的追怀。 我总觉得,读汪曾祺,就像是和一位饱经世事的老友围坐在老榆树下,听他慢悠悠地讲述那些琐碎却又生动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波澜壮阔的叙事,他的笔下,尽是寻常百姓家的日常,一粥一饭,一草一木,一颦一笑,都被他赋予了生命和温度。读《浮生杂忆》,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光亮,如何在苦中作乐,如何维系着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他写童年,写故乡,写那些早已消失的市井风情,文字间流淌着浓浓的乡愁,却又不是那种令人窒息的哀伤,而是带着一种豁达与释然。 他笔下的食物,尤其令人回味。那“家常豆腐”的香气,“咸鸭蛋”的鲜美,仿佛都能穿透纸张,直抵味蕾。这些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承载着记忆的载体,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顿丰盛的家常菜,足够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片刻的安宁与幸福。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就是这样,他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挖掘出最动人的情感,让我们在阅读中体会到生命的美好与不易。 我特别喜欢他写人物,无论是邻家的小孩,还是街头的老者,他都能捕捉到他们身上最独特的闪光点。那些人物,鲜活得就像在你眼前一样,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喜怒哀乐,都那么真实,那么贴近人心。他写那个年代的读书人,写他们清贫却坚守的精神,写他们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字里行间充满了敬意与理解。读他的作品,仿佛在和一群有趣的老朋友神交,他们的智慧与风趣,他们的淡泊与豁达,都深深地感染着我。 《浮生杂忆》这一辑,更让我体会到了一种“活在当下”的从容。即便经历了那么多风雨,汪曾祺先生依然保持着一颗孩童般的好奇心,对生活的热爱从未减退。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即使是枯燥乏味的年代,也能在平凡中品味出不凡的乐趣。他的文字,就像一剂良药,能抚慰我们疲惫的心灵,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感受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长者,在向我们娓娓道来,关于生活,关于成长,关于如何做一个内心丰盈的人。
评分读完《汪曾祺典藏文集:浮生杂忆》,我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仿佛他笔下的每一个场景,都真实地发生在我眼前,空气中弥漫着旧时光特有的味道。他对于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却又充满了诗意,让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变得格外生动有趣。 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人情世故的描绘。那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他写邻里之间的互助,写亲人之间的关爱,写朋友之间的情谊,都那么自然而然,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在那个年代,虽然物质匮乏,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显得格外近。这种温暖的人际关系,在当下看来,是多么令人向往。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奇妙的魔力,它能轻易地触动你内心深处的情感。他写童年的玩伴,写青春的懵懂,写成年的无奈,都那么真实,那么打动人心。你会在他的文字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会因为他的经历而感慨,会因为他的豁达而释然。他的笔触,如同温润的玉石,细腻而有光泽,不张扬,却能长久地留在你的心里。 对于美食的描写,更是汪曾祺先生的拿手好戏。他笔下的食物,不仅仅是简单的味觉体验,更是承载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情感。那种对食物的虔诚,对制作过程的讲究,以及品尝时的满足感,都跃然纸上。读他的美食描写,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年代,能够品尝到那些古早的味道,感受到食物带来的纯粹的快乐。 《浮生杂忆》所呈现的,是一种淡泊宁静的人生哲学。即便经历过岁月的洗礼,他也依然保持着一颗对生活的热爱之心。他懂得在平凡中发现诗意,在琐碎中品味甘甜。他的文字,就像一阵清风,吹散了内心的浮躁,让我们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这本书,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也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重新体悟。
评分当翻开《汪曾祺典藏文集:浮生杂忆》时,我立刻被一股浓郁的烟火气所包裹,仿佛置身于那个久远而又亲切的年代。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就像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越读越觉亲切。他不是那种用华丽辞藻堆砌的作家,他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无穷的韵味。 我最欣赏他笔下的人物,一个个都那么鲜活,那么真实,就像是活生生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他不会去刻意塑造什么英雄人物,而是关注那些最普通的老百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酸甜苦辣,都被他描绘得入木三分。读他的文字,你会觉得,原来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被书写的价值,原来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如此精彩。 他对故乡的描写,更是让人心生向往。那是一种深沉的爱,却又不动声色,像是融入了血液一般。他写故乡的风景,故乡的风俗,故乡的人情,都那么具体,那么有画面感。你仿佛能闻到故乡土地的芬芳,听到故乡人们的笑语,感受到故乡那份独有的温暖。这种乡愁,不是撕心裂肺的痛,而是一种淡淡的,却又绵延不绝的思念。 《浮生杂忆》这一辑,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即便是在艰苦的年代,他依然能够从平凡中发现诗意,从琐碎中品味幸福。他笔下的食物,更是让人垂涎欲滴,仿佛能够闻到那种熟悉的香味,尝到那种淳朴的味道。这些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承载着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世界的善意。 总而言之,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涤荡心灵的体验。他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流,洗去了我们内心的尘埃,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真谛。《浮生杂忆》这一辑,更是让我体会到了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与豁达,这种精神,在当下尤为可贵。
评分精装书,值得收藏。
评分汪曾祺的书,读来很舒服,字里行间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评分质量很好,叠加活动很划算。
评分——著名作家 沈从文
评分一个似水若云、如诗似画的纯美世界。
评分《浮生杂忆》这本散文集平淡自然,人物事迹似信手拈来,但读后却又让人感怀至深。
评分很好,很满意,信赖京东!
评分汪曾祺有过《沙家浜》或《杜鹃山》的高峰,也有《凌烟阁》及《一匹布》的寂寞。他的一生起起伏伏,特别是与裘盛戎的相知,是很值得总结的。但另一方面也证明,像汪这样资质与声望的编剧,在剧团里也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
评分这套书一直都想买,这次有活动,就下单了,汪曾祺是我喜欢的作家,他的作品读过一些,这套文集慢慢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