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供高職高專環境、安全等專業的師生參考使用,也供環境科學與工程、安全工程等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 工業環保安全技術(EHS )專業英語是高職高專環境類工業環保與安全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在完成公共基礎英語學習任務後,學生必須繼續修讀專業英語。本教材為高級院校環境類工業環 保與安全專業的學生提供未來工作崗位上所需的專業英語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實際 使用英語的能力。
《工業環保安全技術(EHS )專業英語》包含四大模塊,21 個單元。其中 前13 個單元為專業性英語閱讀文章,幾乎每章都分為 Reading A 和 Reading B:Reading A 為專業性較強的英語閱讀文章,旨在培養 學生的專業閱讀能力;Reading B 為輔助閱 讀文章,旨在拓寬學生有關 EHS 專業英語的知識,可以作為閱讀理解的練習。另外,後8 個單元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實際應用專業英語的能力。
《工業環保安全技術(EHS )專業英語》的主編、副主編和編委都是奮鬥在環境保護專業工作及教學一綫的高級工 程師,博士以及專業教師等,是圖書內容在貼近專業教學的同時,注重突齣其實用性。
內容簡介
本書包含四大模塊,21個單元。其中,前13個單元為專業性英語閱讀文章,幾乎每章都分為Reading A和Reading B:Reading A為專業性較強的英語閱讀文章,旨在培養學生的專業閱讀能力;Reading B為輔助閱讀文章,旨在拓寬學生有關EHS專業英語的知識,可以作為閱讀理解的練習。另外,後8個單元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實際應用專業英語的能力。
本書可供高職高專環境、安全等專業的師生參考使用,也供環境科學與工程、安全工程等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謝雯: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繼續教育部主任、高級講師。主講高職高專的《實用英語》和《環境保護專業英語》等基礎和專業課程;參與環保領域的多項科研,並參與廣東省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教學專業課程改革等。
內頁插圖
目錄
PART Ⅰ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001
Unit 1 Water Pollution and Disposal / 001
1.1 Reading A: Introduction to Water Pollution Indicators:
BOD, COD & Heavy Metals / 001
1.2 Reading B: Sewage Treatment Technology / 006
Unit 2 Exhaust Emission and Control / 013
2.1 Reading A: Major Air Pollutants / 013
2.2 Reading B: Control Techniques of Boiler Combustion / 016
Unit 3 Noise Pollution and Control / 025
3.1 Reading A: Noise Pollution Effects / 025
3.2 Reading B: Noise Control / 028
Unit 4 Solid Wastes/Hazardous Wastes and Management / 030
4.1 Reading A: Types of Solid Waste / 030
4.2 Reading B: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035
Unit 5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SO 14001:2004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 038
Reading: Brief Introduction to ISO 14000 / 038
PART Ⅱ Safety / 043
Unit 6 Chemical Safety Technology / 043
6.1 Reading A: Ten Chemicals of Major Public Health Concern / 043
6.2 Reading B: Chemical Safety / 051
Unit 7 Special Equipment Safety Technology / 054
7.1 Reading A: Forklift Safety / 054
7.2 Reading B: Brief Introduction to Some Enterprise Special
Equipments / 058
Unit 8 Construction Operation Safety Technology / 061
Reading: Using Technology to Improve Safety on Construction Sites / 061
Unit 9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afety Technology / 067
9.1 Reading A: Mechanical Safety / 067
9.2 Reading B: Electrical Safety / 072
Unit 10 Fire Explosion Prevention Safety Technology / 077
10.1 Reading A: Fire safety / 077
10.2 Reading B: Explosion Safety-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 082
PART Ⅲ Occupational Health / 086
Unit 11 Occupational Diseases / 086
Reading: Common Occupational Diseases / 086
Unit 12 Occupational Health Protection / 090
12.1 Reading A: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Advice to
Employers and Occupiers / 090
12.2 Reading B: Advice of Prevention of Occupational/Work-
related Diseases to Employees / 094
related DiseasesAdvice to Employees / 94
Unit 13 OHSAS18001:2007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Assessment Series / 100
Reading : Brief Introduction to OHSAS 18000 / 100
PART Ⅳ Translation Skill / 104
Unit 14 Word Formation of EST / 104
Unit 15 Translation Introduction, Choice and Semantic Extension
of Word Meaning of EST / 110
Unit 16 Increase and Decrease in Quantity of Words in EST
Translation / 115
Unit 17 Conversion of Word Classes in EST Translation / 119
Unit 18 Translation of Components and Composition Translation
in EST Translation / 125
Unit 19 Translation of the Passive Voice / 133
Unit 20 Translation of the Attributive Clause / 137
Unit 21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roduct Manual / 141
APPENDIX / 148
Appendix Ⅰ ISO 14001:2004 / 148
Appendix Ⅱ OHSAS 18001:2007 / 160
Appendix Ⅲ Common English Vocabularies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of Environment / 177
Reference / 191
前言/序言
安全、健康與環保專業英語是高職高專環境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在完成公共基礎英語學習任務後,學生必須繼續修讀專業英語。本書為高職高專環境類工業環保與安全專業的學生提供未來工作崗位上所需的專業英語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實際使用英語的能力。
安全、健康與環保專業英語在高職高專的教學計劃中一般隻安排一個學期,周課時兩節。但是現有的高職高專安全、健康與環保類的專業英語書幾乎沒有,即使有,書中所選的文章篇幅較長,詞匯量很大,課後相應的練習很少,給高職高專的專業英語教學帶來瞭諸多不便。
本書包含四大模塊,21個單元。其中,前13個單元為專業性英語閱讀文章,幾乎每章都分為Reading A和Reading B:Reading A為專業性較強的英語閱讀文章,旨在培養學生的專業閱讀能力;Reading B為輔助閱讀文章,旨在拓寬學生有關安全、健康與環保專業英語的知識,可以作為閱讀理解的練習。另外,後8個單元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實際應用專業英語的能力。
本書由謝雯任主編,劉曉毅、於獻波任副主編,郭璐、張小廣、官貴、王小暉等參與瞭圖書的策劃和編寫工作。本書的主編、副主編和參編者都是奮鬥在環境保護專業工作及教學綫的高級工程師、博士以及專業教師等。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他們對圖書的結構和內容安排提齣瞭很多寶貴的意見。本書課文和閱讀材料的編寫均參考瞭一些環保專業類的圖書和國內外英文網站。在此謹嚮本書的編寫人員,所引用文章的原作者、齣版社和有關網站錶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疏漏和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謝 雯
2016年6月
綠色科技前沿:可持續發展與環境治理的理論與實踐 本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當代全球麵臨的重大環境挑戰,並聚焦於前沿的綠色科技創新及其在實際環境治理中的應用。全書結構嚴謹,內容覆蓋麵廣,旨在為環境科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人員、政策製定者以及相關行業工程師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南。 第一部分:全球環境挑戰的深度剖析 本部分首先對當前人類活動對地球生態係統造成的關鍵壓力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量化分析。 第一章:氣候變化的驅動因素與復雜反饋機製 本章詳細解析瞭溫室氣體排放的來源結構,不僅僅局限於能源和工業部門,更深入探討瞭土地利用變化(LULUCF)和農業生態係統對碳循環的復雜影響。我們運用最新的氣候模型數據,展示瞭區域尺度的氣候變化情景,特彆是對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和強度的影響預測。重點討論瞭氣候係統內部的非綫性反饋機製,如永久凍土融化釋放甲烷、雲層覆蓋變化對地錶輻射的影響,以及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後引起的酸化問題。書中提齣瞭評估氣候風險的多維指標體係,幫助讀者理解從物理係統到社會經濟係統的傳導路徑。 第二章:生物多樣性喪失與生態係統服務評估 本章超越瞭物種名錄的簡單羅列,著重分析瞭驅動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直接和間接因素,特彆是棲息地破碎化、外來物種入侵、過度開發以及汙染的綜閤效應。我們引入瞭基於生態係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 ES)的經濟學評估方法,如價值清單法(CVM)和替代成本法,量化瞭健康的生態係統(如濕地淨化水質、森林固碳)對人類福祉的重要性。此外,本章還探討瞭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在保護生物多樣性與適應氣候變化之間的協同增效潛力。 第三章:全球水資源壓力與水安全戰略 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地緣政治和區域衝突的關鍵因素。本章係統梳理瞭全球淡水資源的分布不均現狀,重點分析瞭地下水超采、跨界水資源管理睏境以及水汙染的復雜性。書中詳細介紹瞭新興的“虛擬水”概念,揭示瞭國際貿易在水資源分配中的隱性影響。在治理方麵,本章強調瞭綜閤水資源管理(IWRM)的原則,並討論瞭適應性管理框架在應對氣候變化下水文不確定性時的應用。 第二部分:前沿綠色科技與工程創新 本部分聚焦於解決環境問題的顛覆性技術,從能源轉型到汙染控製的各個環節。 第四章:下一代能源技術與脫碳路徑 本章深入剖析瞭可再生能源技術(如高效光伏、先進風力渦輪機、地熱能)的技術瓶頸與突破方嚮。重點關注儲能技術(電池化學、壓縮空氣儲能、氫能技術)的成本麯綫和規模化挑戰。在脫碳方麵,書中詳述瞭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的最新進展,特彆是直接空氣捕集(DAC)的能耗優化和經濟可行性分析。此外,本章還探討瞭電網的智能化升級(Smart Grids)如何更好地整閤間歇性可再生能源。 第五章:循環經濟模型與資源效率提升 本書認為,綫性經濟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根本原因。本章詳細介紹瞭循環經濟的四大核心要素:産品生命周期延長、再製造、高值迴收和工業共生。我們運用係統動力學模型,模擬瞭不同迴收率和再利用率對原材料需求和廢棄物産生的長期影響。針對塑料汙染問題,本章探討瞭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發進展,以及化學迴收(如解聚)在處理復雜廢棄物流中的潛力與挑戰。 第六章:環境監測、傳感與大數據分析 實現有效的環境治理依賴於精確、實時的信息。本章介紹瞭新型環境監測技術,包括基於無人機(UAVs)和衛星遙感的汙染源識彆(如甲烷泄漏、非法傾倒)。重點闡述瞭物聯網(IoT)傳感器網絡在空氣質量、水質實時預警中的部署策略。數據分析方麵,本章介紹瞭機器學習算法在識彆環境異常模式、預測生態係統健康趨勢中的應用,強調瞭“數字孿生”(Digital Twin)在城市環境管理中的前瞻性價值。 第三部分:可持續政策、治理與社會轉型 本部分將技術與社會、經濟和法律框架相結閤,探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宏觀路徑。 第七章:環境經濟學:激勵機製與政策工具 本章係統評估瞭各種環境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包括碳稅、排汙權交易體係(ETS)的設計優化、綠色補貼與稅收減免政策。書中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對比分析瞭基於市場的工具與基於規製的工具在實現成本效益最優目標時的差異。特彆關注“綠色金融”的發展,如可持續債券、ESG投資標準,及其在引導資本流嚮可持續項目中的關鍵作用。 第八章:環境倫理、風險溝通與公眾參與 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倫理和治理問題。本章討論瞭代際公平、生態中心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的環境倫理衝突。在風險溝通方麵,我們分析瞭公眾對新興環境風險(如納米技術汙染、基因編輯)的感知與接受度,並提齣瞭基於透明度和信任建立的有效溝通策略。章節強調瞭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在填補官方監測數據空白、增強地方環境行動中的重要性。 第九章:韌性城市與適應性規劃 麵對不可避免的環境變化,建設具備韌性的城市係統至關重要。本章聚焦於城市基礎設施的“軟化”與“綠色化”改造,如海綿城市理念在雨洪管理中的應用。探討瞭綜閤土地利用規劃如何與生態廊道建設相結閤,以增強城市生態係統的抵禦能力。本章還提齣瞭跨部門、跨尺度的城市適應性規劃框架,確保在不確定性下決策的靈活性和前瞻性。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嚴謹、務實的知識體係,幫助讀者超越傳統的“末端治理”思維,轉嚮係統性的“源頭預防”與“創新驅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