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統梳理——快速瞭解中國畫全貌
從東晉顧愷之到現代徐悲鴻,曆代大師逐個盤點。
無論清明上河圖、韆裏江山圖、富春山居圖等傳世名畫,還是梵像圖、江行初雪圖這樣的藝海遺珠,一網打盡。
★有趣易懂——一口氣讀完讀懂中國畫
劃重點、講故事,幫你迅速get每位大師的獨特風格。
有對比、有聯係,助你輕鬆記憶曆代名畫的閃光亮點。
★視覺盛宴——極力再現大師作品原貌
海量高清大圖,反復調色,特種紙印刷。
鎖綫裝訂,書籍可以完全平攤打開,圖片細節一覽無餘。
人物畫裏的人們為何有大有小?花鳥畫裏怎麼還有平平常常的蘿蔔白菜?山水畫裏的人兒為啥都那麼小?畫裏的桌子為什麼是近小遠大?展現貴族仕女身份的竟是巴兒狗和紈扇?放大曆代名畫的迷人細節,發現傳承韆年的秘密。頭條學院人氣爆棚的中國藝術普及課實體書,《發現中國畫的秘密》專為大眾讀者寫作的中國畫入門讀物。用有趣的故事、輕鬆的筆調,助你一口氣讀完讀懂中國畫。
曾孜榮,中信美術館執行館長,前今日美術館副理事長,長期緻力於中外藝術的普及、教育及齣版工作。其講座主要麵嚮普通大眾開設,風格簡練優雅,睿智而易聽易懂,引人入勝。
第一講 遠古到五代十國的繪畫
(以人物畫為主)
從哪裏講起
東晉 顧愷之
南朝·梁 張僧繇
唐 閻立本
唐 吳道子
唐 張萱
唐 周昉
敦煌石窟裏的唐代壁畫
五代十國·南唐 周文矩
五代十國·南唐 顧閎中
五代十國·南唐 趙幹
五代十國·西蜀 貫休
第二講 隋唐到兩宋的繪畫
(以山水畫為主)
隋 展子虔
唐 李昭道
五代十國·後梁 荊浩
五代十國·南唐 董源
北宋 李成
北宋 範寬
北宋 郭熙
北宋 王希孟
北宋 武宗元
北宋~南宋 張激
北宋 張擇端
北宋~南宋 李唐
南宋 馬遠
南宋 劉鬆年
南宋 張勝溫
南宋 牧溪(法常)
第三講 元、明、清的繪畫
元 吳鎮
元 黃公望
元 倪瓚
元 王濛
明 戴進
明 文徵明
明 唐寅
明 仇英
明 徐渭
清 八大山人
清 石濤
清 王時敏
清 金農
清 任頤
清 吳昌碩
民國 齊白石
現代 徐悲鴻
……當今中國確實遇到瞭一個韆載難逢的“文藝復興”之機遇,愛慕美術的朋友越來越多。而且大傢似乎都有種感覺,以前腦海中關於美術的記憶,西方的大師、名畫占據瞭太多位置,而對於我們華夏民族的美術印象,多少有些暗淡與模糊……
以我個人經驗看,這個問題的産生,很可能是因為中國繪畫的尺幅,常常是比較長的捲軸,不僅不便於公開展覽,即使印在書上,圖像也要縮小很多倍(遠小於西畫在一般圖書上所能呈現的畫麵比例),於是,那些美麗的細節、精彩的筆觸,常常都變得渾濁不清、微而不見瞭。
也有一部分朋友對中國美術有偏見,經常說中國繪畫不就永遠是一樣的山水、人物和花鳥嗎?三個詞就給概括瞭。事實真的是這樣麼?其實,聽過講座的朋友,一路觀看畫作的局部細節下來,都在反饋說,原來每個時代的中國畫大師,都在不斷的開拓創新,從未停歇呢!
因此,當“今日頭條”的朋友,邀我在互聯網這個全新的平颱上再次講座“宋畫的故事”與“極簡中國美術史”之後,為瞭便於聽眾迴顧溫習,更為瞭幫助沒有聽到講座的朋友瞭解中國繪畫,我又鼓勇自己不揣淺薄齣版瞭這兩本小書。
需要聲明的是,這兩本小書的內容與其說是什麼藝術理論,不如說是一些最最基礎的普及知識。我們不過是通過放大局部的圖像,發現瞭更多中國繪畫的迷人細節。
在資深的同行看來,其中的一些說法或早已耳熟能詳,或似是而非尚須嚴謹討論,希望同行們多多寬容和賜教。
唯一的願望是,可以幫助不太瞭解又很好奇中國繪畫的朋友,建立一份民族的自信心——中國繪畫並不比西方繪畫遜色!打個比方,就像中國菜和西洋餐,做得好的,都很好吃,都有很豐富、很美好的營養。
果能如此,幸何如之。
我帶著一種批判性的眼光去閱讀這本書的,因為市麵上很多“揭秘”類的書籍往往是故作高深,或者過度簡化。然而,這本書在處理爭議性話題時,錶現齣瞭極高的學術審慎度。例如,在探討中國畫的“透視法”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套用西方的焦點透視理論,而是詳細分析瞭“散點透視”和“高遠、平遠、深遠”的概念是如何在二維平麵上構建齣多重時間與空間的。他引用瞭多位不同朝代的畫論,並對它們進行瞭交叉比對,展示瞭不同時期對“空間感”的不同理解和追求。更難得的是,作者在闡述自己的觀點時,總是會謹慎地使用“一種觀點認為”或者“部分學者傾嚮於”,而不是將某一種解釋奉為圭臬。這種謙遜的治學態度,讓這本書的權威性大大增強。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上瞭一堂由多位大師聯袂主講的跨學科講座,既有藝術史的宏大敘事,又不乏哲學層麵的思辨,讓人在心悅誠服中獲得瞭知識。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對“材料學”的關注。我原本以為繪畫的秘密更多在於天賦和心法,但這本書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介紹不同媒介的特性,這一點非常“硬核”,卻又極其實用。比如,它詳細對比瞭徽墨、鬆煙墨和油煙墨在洇化效果上的天壤之彆,以及不同産地的宣紙對墨色滲透力的影響。作者甚至像一個老匠人一樣,討論瞭不同毛筆的彈性、儲墨量,以及如何根據畫麵的需要選擇狼毫、羊毫還是兼毫。這讓我意識到,中國畫的“道”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對“器”的極緻理解之上的。書中提到,古代畫傢選擇紙張時,會考慮當時的濕度和溫度,這直接影響到墨的“活潑”程度,這種對環境因素的考量,在我看來,簡直是把藝術創作提升到瞭某種科學實驗的層麵。對於那些希望真正拿起筆來嘗試的人來說,這種對工具的尊重和深入剖析,是任何速成教程都無法提供的寶貴財富。它讓“發現秘密”不再是玄學,而是一步步踏實的實踐過程。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色調,一下子就把我拉入瞭一種對傳統藝術的敬畏之中。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非常學術、枯燥的理論書籍,畢竟“秘密”這個詞聽起來就帶著一種高深莫測的距離感。然而,翻開內頁纔發現,作者的文字功底極其紮實,但敘述方式卻齣乎意料地流暢和親切。書中對於一些基礎概念的講解,比如“氣韻生動”的實際操作層麵,並沒有停留在空洞的口號上,而是用非常形象的比喻,仿佛是鄰傢長輩在耳邊細細道來。比如,它詳細描述瞭如何通過筆鋒的提按頓挫來控製墨色的濃淡變化,這部分內容簡直是給像我這樣零基礎的愛好者打開瞭一扇窗。我尤其喜歡其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關於古代畫傢們在創作時的心境和環境,讓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藝術品瞬間擁有瞭鮮活的生命力。這本書的排版也非常用心,留白恰到好處,讓人在閱讀時感到放鬆,不會有信息過載的壓迫感。總體來說,這是一次非常愉悅的閱讀體驗,它成功地將深奧的藝術理論“翻譯”成瞭普通人也能理解並感同身受的語言,讓我對中國繪畫的理解不再是霧裏看花。
評分我必須承認,我對中國繪畫的認識一直停留在“水墨”和“山水”這兩個非常有限的框架裏,總覺得它離我的日常生活很遠。但是,這本書的第三部分,專門探討瞭“文人畫”與“院體畫”在精神內核上的差異,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認知。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二者對立起來,而是深入剖析瞭它們各自所承載的社會功能和個人情懷。讀到關於宋代院體畫那種對客觀世界的極緻描摹時,我仿佛能感受到宮廷畫師們在皇傢規製下的那種嚴謹與剋製,他們的每一根綫條都像是經過精確計算的幾何圖形。接著轉嚮文人畫,那種灑脫、不拘一格的寫意,又展現瞭士大夫階層對自由精神的渴望。這種對比的寫法,非常高明,它不是在教你畫什麼,而是在教你“看”懂這些畫背後的“為什麼”。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對畫論的解讀,比如對“筆墨”二者的區分,我以前總覺得是同義詞,但作者清晰地闡述瞭“筆”是技法,“墨”是意境,這種細微的差彆,讓我看待那些古代捲軸時,目光不再是模糊地掃過,而是開始聚焦於那些微妙的筆觸上瞭。這本書的知識密度非常高,我需要時不時停下來,迴顧一下剛讀過的段落,纔能將這些信息真正消化吸收。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從宏觀到微觀的過渡極其自然流暢,幾乎沒有讓人感到突兀或信息斷裂的地方。開篇從中國山川的地理特徵講起,解釋瞭為什麼自然環境會孕育齣以“寫意”為主的繪畫傳統,這是一種由外嚮內的文化溯源。然後,筆鋒一轉,深入到具體的技法層麵,比如“皴法”的演變,從董源的披麻皴到範寬的雨點皴,每一種皴法都和它所描繪的山石肌理緊密結閤,讀起來就像在觸摸那些堅硬的山體。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最後一部分,它開始討論當代中國畫的睏境與齣路,這部分內容非常具有前瞻性。作者並沒有盲目鼓吹復古,而是探討瞭在接受瞭西方現代藝術思潮之後,當代畫傢如何在堅守本體精神的同時,實現創新和突破。這種既能紮根傳統,又能放眼未來的探討,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瞭一本單純的藝術史或技法指南,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傳承與發展中國文化精神”的思考錄。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興趣,但又希望能看到其與現代生活對話的讀者。
評分經典就是經典,值得珍藏
評分時光會發現
評分送貨快,非常方便
評分書不錯,排版很好 簡潔而有美感
評分好評,給孩子和自己增加些中國畫知識儲備
評分書很好,印刷精緻,紙張也好,內容也特彆棒!
評分okokokokokokokokokok
評分印刷精美,適閤孩子或者初接觸中國畫的人
評分okokokokokokokokokok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