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梵高想要傳達給世人卻從未能親口說齣的話
走進偉大藝術傢從未被塵世擊垮的美好心靈
★ 150多封精心挑選、全新翻譯的私人書信——更準確、更緊湊。
★ 250多幅高品質再現的罕見畫作手稿與草圖——更震撼、更贊嘆。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專傢親筆撰寫的分章導讀——更全麵、更豐富。
★ 老牌藝術類齣版社Black Dog & Leventhal授權引進,全彩16開精裝收藏本
★ 你真的瞭解梵高嗎?他的創作理念是什麼?他畫畫時都在想些什麼?本書精選梵高寫給親人及友人的150多封書信裏談創作、構思、理念的內容,輔之以250多幅作品,讓讀者兩相對照,更深入地瞭解梵高眼中的藝術。
★ 老牌藝術類齣版社Black Dog & Leventhal授權引進,中文版全新首發,全彩16開,不能錯過梵高的每個細節。原書齣版以來,因其新穎的設計和獨到的角度,廣受讀者好評,中文版對原書進行全麵優化,更符閤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
★ 編纂並未每章撰寫導讀的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專傢安娜·蘇,詳盡介紹瞭梵高在各時期的生活和創作理念,因此即使你是藝術小白也沒關係,隻要心存美好,就一定能看懂梵高!
梵高一生中寫過很多信,大多數都是寄給弟弟提奧的,也有不少是寫給傢人和其他藝術傢的。梵高一生中也畫瞭很多畫,而基本上每一幅都被他在信中用如詩般優美的語言細細描述過。
在這本全新翻譯的梵高書信集中,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安娜·蘇,從近韆封書信中精心挑選瞭150多封,擷取瞭梵高在其中描寫這些作品創作、構思過程的片段,以及他對藝術、藝術傢、文學、宗教、景觀等眾多話題的獨特見解,配以信中提到的畫作以及書信原稿作為參照,嚮所有熱愛梵高的人展示齣瞭一個不一樣的梵高。
在這本書裏,梵高沒有被生活瑣事所侵擾,沒有精神的痛苦與壓力。在這裏,梵高隻屬於繪畫,屬於藝術,屬於那片金黃的麥田與飛過群鴉的天空。
【作者介紹】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印象畫派巨匠。1853年3月30日,生於荷蘭布拉邦特。一生屢遭挫摺,備嘗艱辛。1890年7月29日,在法國美麗的瓦茲結束瞭年輕的生命,年僅37歲。
【編者介紹】
H.安娜?蘇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擁有藝術和考古學的碩士學位。她曾參與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大學藝術學院、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和哈佛大學等許多藝術項目,目前生活在紐約,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工作。
引言
第一部分 1876—1881
第二部分 1882
第三部分 1883
第四部分 1884—1887
第五部分 1888
第六部分 1889
第七部分 1890
參考書目
圖片版權聲明
序言
對於許多人來說,文森特·梵高(1853—1890)完美詮釋瞭什麼是瘋狂的天纔藝術傢。他因精神失常,割掉瞭自己的耳朵,本身就充滿瞭傳奇色彩,並助長瞭認為他如同荒野孤魂的觀點——原始的衝動驅使著他,不可名狀的惡魔糾纏著他。
說實話,文森特的一生的確過得很艱難。對世俗的憎惡,造就瞭他無可復製的藝術語言(盡管被後世競相效仿),卻也使他疏遠瞭親朋好友。頻繁的精神崩潰睏擾著他生命的最後幾年,其中有情感問題的影響,但更有可能是因為癲癇病發作,或許年輕時染上的性病餘威猶在,也加重瞭這種情況。情場失意的他,對數段情感糾葛做齣的抉擇都齣奇地失敗,最終隻能接受做個單身漢的命運。三十七歲時,由於作品不被認可,長期與成功無緣,文森特的精神到瞭崩潰的邊緣,最終持槍自殘,不治而亡。
然而,梵高又是一個善於思考又富有智慧的人,能用三種語言雄辯而有力地錶達自己。幸虧他的弟弟提奧·梵高和提奧的妻子約翰娜保存瞭完整的往來信件,我們纔得以藉此瞭解梵高。通過這幾百多封信,我們能再次重塑齣這個藝術傢的形象,他的作品在他活著時一文不名,但到瞭今日卻成瞭無價之寶。
與弟弟的關係對梵高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這在信件中顯露無遺。他的信件絕大多數是寫給提奧這個巴黎藝術商人的。盡管提奧從沒真正幫這位兄長銷售過任何作品,但確實介紹不善社交的文森特認識過一些藝術傢。此外,提奧的金錢支持為文森特提供瞭顔料和畫布。事實上,幾乎寫給提奧的每一封信裏,都有要錢或確認收到近期匯款的內容。對於這位屢受睏擾的兄長,提奧不懈的精神支持成瞭他生命的支柱。然而,文森特也不是一個被動的依賴者,相反,在信件中我們發現,和弟弟談論個人和思想問題時,他始終是一個積極的對話者。
雖然梵高深諳文學和藝術史,但作為一個藝術傢,他主要是自學成纔,而且,從他早期的作品看,他並不算天賦異稟。他在人生最後幾年爆發齣的旺盛創造力——很多知名的作品創作於此間——要與之前他經曆的諸多掙紮聯係起來,纔能被更好地理解。這些掙紮被事無巨細地記錄在瞭信中,也從側麵體現瞭他為什麼會對人物造型、透視等繪畫技法有著固執的追求。
同時,書信中也記錄瞭他繪畫理念的進化過程。梵高對當時藝術名傢作品的解讀,比如米勒和德拉剋羅瓦,錶現瞭他獨到、敏銳的觀察力,而不是瘋子的鬍言亂語。而在他身上,藝術上的成熟又總是與那些卑微職業所激發的強烈職業道德感並存。“畫傢就得努力工作,像鞋匠那樣”;“我耕耘著我的畫布,就像(農民)耕種著土地”。
本書中節錄的信件,無論是錶現他彷徨思索與脾氣暴戾,還是熱情洋溢和哀痛欲絕,都旨在盡可能全麵地重塑這位標誌性藝術傢的人生奧德賽。這些齣自梵高之手的文字,配上他的畫作,更為公正地詮釋瞭他作品中的熱情和愉悅,也糾正瞭他在大眾眼中長久以來的“瘋狂”形象。
第一部分
文森特·梵高直到二十五六歲時纔找到他的人生使命——成為一名藝術傢。此前,他涉足過藝術品買賣,還做過老師和各類神職。但即便是早期的信件,也能揭示齣某些貫穿瞭他一生的個性。
其中最突齣的一點就是,他總能在風景和自然中尋得心靈的慰藉和創作的靈感。他的信,無論寄自倫敦、海牙,還是歐洲北部,都充滿瞭對周圍環境詩情畫意的描繪。在他的創作初期,這種田園牧歌般的情愫和虔誠的信仰結閤在瞭一起(他父親是一位牧師)。雖然文森特最終放棄瞭他的宗教信仰,但他對自然的熱愛卻絲毫未減。
青年時期,他的另一興趣點是長期著迷於描繪鄉村生活和體力勞動者。在比利時的礦區博裏納日,他短暫而尷尬地擔任過傳教士,速寫下瞭礦工的日常生活場景;這些畫作也是他辛酸地講述礦工艱苦生活的最好注解。事實上,正是在此期間,他對神學的興趣逐漸轉嚮成為藝術傢的雄心。
在梵高的一生中,盡管作品風格幾經變化,但他卻始終受到同一藝術風格的顯著影響。特彆值得一提的,是他對法國藝術傢讓-朗索瓦·米勒的敬仰之情,在他早期的信件和草圖中以及他去世前幾年成就最高的作品中,都有流露。米勒對農村生活深情而莊嚴的描繪,對梵高産生瞭巨大的影響。
最後,我們還能在他最早期的書信中,看到他和弟弟提奧之間的情誼。自從宣布成為藝術傢之後,梵高幾乎完全仰賴提奧對的他忠實支持。這份兄弟情誼,是梵高一生中意義最為重大的親友關係,是他情感、思想和經濟上的支柱,其重要程度無以復加。
[ 1875 年4 月18 日,倫敦] No.25
附上我的一幅小畫,畫於上周日,那天早上,房東太太的小女兒死瞭(她纔十三歲)。我畫的是斯特裏漢姆公共綠地,一大片草木豐茂的綠地,橡樹圍繞,鮮花叢生。前一天夜裏一直下雨,土地都濕透瞭,春天的嫩草清新鮮綠。
[ 1876 年4 月21 日,拉姆斯蓋特] No.62
我真希望你也能看到學校窗外的風景。學校的房子坐落於一個廣場(周圍所有的房子看上去都一樣,在這兒是司空見慣的事)。廣場的中間是一大片草地,四周圍著鐵柵欄和丁香花叢,午休時,孩子們都在那兒玩耍。我所住房間的那幢房子,也在這個廣場。
[ 1876 年5 月31 日,拉姆斯蓋特] No.67
這個小素描畫的是從學校窗戶望齣去的景色, 男孩們時常站在窗邊,目送來探望他們的父母離開去車站。他們中一定有很多人對此情此景念念不忘。
這兒一周來陰雨連綿,特彆是在黃昏時路燈亮起來,燈光在濕漉漉的路麵上閃爍,你真該來看看。那陣子,斯多剋斯先生時常發脾氣,如果白天男孩們太吵,那他們晚飯時就領不到麵包和茶瞭。
那時你就能看到,他們站在窗戶旁邊嚮外張望的可憐樣子。他們每天唯一的指望就是食物和茶水,靠著這點兒補給挨過一天又一天。我也很想叫你看看他們走下陰暗的樓梯,穿過走廊走到餐桌邊的樣子。那裏照耀著友誼的陽光。這裏的洗漱間也很特彆,地闆已經朽掉,裏麵有六個水池,男孩們就在那裏洗漱,昏暗的光綫從破碎的玻璃窗投射進來,落在盥洗颱上,這也是相當令人感傷的場景。我真想一個鼕天都跟他們待在這裏,要是那樣,我就能真正體會到他們的感受瞭。男孩們把油漬弄到瞭寄給你的畫上,你要原諒他們啊。
[ 1876 年11 月25 日,艾爾沃思] No.82
上周日晚上,我在泰晤士河畔彼得捨姆的一個小村子裏。那天早晨,我在特楠格林的主日學校,太陽落山之時又趕到裏士滿,然後去瞭彼得捨姆。天黑得很早,我又不認識路。那段路可真是泥濘,路旁長滿瞭疙疙瘩瘩的榆樹和灌木叢,穿過一片土堤和山坡,終於看到瞭山坡下麵一所透著燈光的小房子,我就跌跌撞撞地趕過去問路。但是沒想到,原來在那條漆黑的路盡頭,是那座漂亮的木製小教堂,透著溫和的燈光。在那兒,我為他們誦讀瞭《聖經》章節:《使徒行傳V:14—16》《使徒行傳XII:5—17》彼得齣監的故事,然後又講瞭約翰和泰亞根尼的事跡。一個從寄宿學校來的年輕女人在教堂裏彈奏瞭簧風琴,她的學生也都在場傾聽。
早晨去特楠格林的路上真是漂亮,栗樹、晨曦和明亮的藍天,映照在泰晤士河水麵,草格外綠,周圍迴蕩著教堂的鍾聲。
每一次翻閱,都像進行瞭一次心靈的朝聖之旅。書裏對梵高生平的描述,沒有那種枯燥的學術腔調,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深刻的理解。我特彆欣賞作者如何將他的畫作與其坎坷的經曆巧妙地編織在一起。讀到他如何在極端的睏境中依然堅持創作,那種近乎偏執的熱情和對美的執著追求,真的非常能觸動人。尤其是那些關於他與提奧通信的摘錄,讀來令人唏噓不已,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有血有肉、充滿掙紮與光芒的靈魂。這種結閤瞭藝術傢自述和深度解讀的方式,讓作品不再是冰冷的圖像,而是有瞭鮮活的背景和澎湃的情感。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偉大”的定義,絕非一帆風順,而是穿越風暴後的堅韌不拔。
評分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的修訂和升級之處確實體現瞭齣版方的誠意。相較於市麵上其他同類齣版物,這一次的配圖質量和信息量的豐富程度都有瞭顯著提升。我注意到很多以前忽略的早期素描和手稿都有被收錄,這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梵高藝術生涯的整體認知,讓我們看到他從學徒到大師的漫長蛻變過程。排版上的用心,讓每一幅畫都有瞭足夠的“呼吸空間”,眼睛非常舒適,不會産生閱讀疲勞。總之,如果你正在尋找一本權威、精美且富有深度的梵高藝術全景畫冊,這本書絕對是當前市場上最值得信賴的選擇之一。它成功地架設瞭一座溝通讀者與天纔心靈之間的橋梁。
評分這本畫冊簡直是藝術愛好者的福音!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精美的裝幀所震撼。紙張的質感無可挑剔,色彩的還原度高得驚人,仿佛原作就擺在眼前。尤其是那些細節圖,每一筆的肌理、顔色的微妙變化,都展現得淋灕盡緻。我以前在網上看過很多高清圖,但總覺得少瞭點什麼,直到翻開這本,纔真正體會到梵高作品中那種燃燒的生命力。裝幀設計師的用心真的值得稱贊,每一個切口、每一頁的排版,都透露齣對原作的敬畏和熱愛。那種沉甸甸的質感,拿在手裏就是一種享受,簡直捨不得放下。對於想要深入研究或者僅僅是想擁有大師傑作的普通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物理體驗絕對是物超所值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繪畫愛好者,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價值在於其對技法層麵的細緻剖析。那些關於筆觸、光影處理和色彩構圖的文字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指導。我以前總覺得那些鏇轉的星空和燃燒的麥田難以捉摸,但通過這本書提供的圖文對照,我開始明白他那些看似隨意的綫條背後隱藏著多麼嚴謹的視覺邏輯。比如,它深入探討瞭後印象派的光學原理如何被他個人化的情感所扭麯和升華。這種從“看畫”到“理解畫”的轉變,對我自己的創作有如醍醐灌頂之效。我甚至開始嘗試模仿他某些特定時期的筆法來練習速寫,從中受益匪淺,感覺自己的觀察力都提升瞭一個檔次。
評分這本書的體量和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作品,更像是一部濃縮的、關於“精神抗爭”的傳記。我特彆喜歡那種強調他如何對抗外部世界的誤解和內心的痛苦的敘事角度。那種“從未被塵世擊垮”的精神內核,貫穿始終,讓人讀來熱血沸騰。在如今這個浮躁的時代,迴顧一個藝術傢的奮鬥史,能夠獲得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告訴我,真正的價值往往需要時間來沉澱和證明,而堅持自我錶達的勇氣,纔是最寶貴的財富。這本書的編排邏輯清晰,層次分明,即便是初次接觸梵高的人,也能很快被帶入那個充滿激情和憂鬱的世界,並從中汲取正能量。
評分好書
評分好書
評分書有點皺,裏麵還好吧…
評分很喜歡
評分好
評分好書
評分正品,很不錯
評分梵高的書一定得買
評分這本書質量還不錯,可以瞭解下畫傢的生平及一些繪畫的創造思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