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梳理——快速了解中国画全貌
从东晋顾恺之到现代徐悲鸿,历代大师逐个盘点。
无论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传世名画,还是梵像图、江行初雪图这样的艺海遗珠,一网打尽。
★有趣易懂——一口气读完读懂中国画
划重点、讲故事,帮你迅速get每位大师的独特风格。
有对比、有联系,助你轻松记忆历代名画的闪光亮点。
★视觉盛宴——极力再现大师作品原貌
海量高清大图,反复调色,特种纸印刷。
锁线装订,书籍可以完全平摊打开,图片细节一览无余。
人物画里的人们为何有大有小?花鸟画里怎么还有平平常常的萝卜白菜?山水画里的人儿为啥都那么小?画里的桌子为什么是近小远大?展现贵族仕女身份的竟是巴儿狗和纨扇?放大历代名画的迷人细节,发现传承千年的秘密。头条学院人气爆棚的中国艺术普及课实体书,《发现中国画的秘密》专为大众读者写作的中国画入门读物。用有趣的故事、轻松的笔调,助你一口气读完读懂中国画。
曾孜荣,中信美术馆执行馆长,前今日美术馆副理事长,长期致力于中外艺术的普及、教育及出版工作。其讲座主要面向普通大众开设,风格简练优雅,睿智而易听易懂,引人入胜。
第一讲 远古到五代十国的绘画
(以人物画为主)
从哪里讲起
东晋 顾恺之
南朝·梁 张僧繇
唐 阎立本
唐 吴道子
唐 张萱
唐 周昉
敦煌石窟里的唐代壁画
五代十国·南唐 周文矩
五代十国·南唐 顾闳中
五代十国·南唐 赵幹
五代十国·西蜀 贯休
第二讲 隋唐到两宋的绘画
(以山水画为主)
隋 展子虔
唐 李昭道
五代十国·后梁 荆浩
五代十国·南唐 董源
北宋 李成
北宋 范宽
北宋 郭熙
北宋 王希孟
北宋 武宗元
北宋~南宋 张激
北宋 张择端
北宋~南宋 李唐
南宋 马远
南宋 刘松年
南宋 张胜温
南宋 牧溪(法常)
第三讲 元、明、清的绘画
元 吴镇
元 黄公望
元 倪瓒
元 王蒙
明 戴进
明 文徵明
明 唐寅
明 仇英
明 徐渭
清 八大山人
清 石涛
清 王时敏
清 金农
清 任颐
清 吴昌硕
民国 齐白石
现代 徐悲鸿
……当今中国确实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文艺复兴”之机遇,爱慕美术的朋友越来越多。而且大家似乎都有种感觉,以前脑海中关于美术的记忆,西方的大师、名画占据了太多位置,而对于我们华夏民族的美术印象,多少有些暗淡与模糊……
以我个人经验看,这个问题的产生,很可能是因为中国绘画的尺幅,常常是比较长的卷轴,不仅不便于公开展览,即使印在书上,图像也要缩小很多倍(远小于西画在一般图书上所能呈现的画面比例),于是,那些美丽的细节、精彩的笔触,常常都变得浑浊不清、微而不见了。
也有一部分朋友对中国美术有偏见,经常说中国绘画不就永远是一样的山水、人物和花鸟吗?三个词就给概括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其实,听过讲座的朋友,一路观看画作的局部细节下来,都在反馈说,原来每个时代的中国画大师,都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从未停歇呢!
因此,当“今日头条”的朋友,邀我在互联网这个全新的平台上再次讲座“宋画的故事”与“极简中国美术史”之后,为了便于听众回顾温习,更为了帮助没有听到讲座的朋友了解中国绘画,我又鼓勇自己不揣浅薄出版了这两本小书。
需要声明的是,这两本小书的内容与其说是什么艺术理论,不如说是一些最最基础的普及知识。我们不过是通过放大局部的图像,发现了更多中国绘画的迷人细节。
在资深的同行看来,其中的一些说法或早已耳熟能详,或似是而非尚须严谨讨论,希望同行们多多宽容和赐教。
唯一的愿望是,可以帮助不太了解又很好奇中国绘画的朋友,建立一份民族的自信心——中国绘画并不比西方绘画逊色!打个比方,就像中国菜和西洋餐,做得好的,都很好吃,都有很丰富、很美好的营养。
果能如此,幸何如之。
我必须承认,我对中国绘画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水墨”和“山水”这两个非常有限的框架里,总觉得它离我的日常生活很远。但是,这本书的第三部分,专门探讨了“文人画”与“院体画”在精神内核上的差异,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二者对立起来,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各自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个人情怀。读到关于宋代院体画那种对客观世界的极致描摹时,我仿佛能感受到宫廷画师们在皇家规制下的那种严谨与克制,他们的每一根线条都像是经过精确计算的几何图形。接着转向文人画,那种洒脱、不拘一格的写意,又展现了士大夫阶层对自由精神的渴望。这种对比的写法,非常高明,它不是在教你画什么,而是在教你“看”懂这些画背后的“为什么”。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对画论的解读,比如对“笔墨”二者的区分,我以前总觉得是同义词,但作者清晰地阐述了“笔”是技法,“墨”是意境,这种细微的差别,让我看待那些古代卷轴时,目光不再是模糊地扫过,而是开始聚焦于那些微妙的笔触上了。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我需要时不时停下来,回顾一下刚读过的段落,才能将这些信息真正消化吸收。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从宏观到微观的过渡极其自然流畅,几乎没有让人感到突兀或信息断裂的地方。开篇从中国山川的地理特征讲起,解释了为什么自然环境会孕育出以“写意”为主的绘画传统,这是一种由外向内的文化溯源。然后,笔锋一转,深入到具体的技法层面,比如“皴法”的演变,从董源的披麻皴到范宽的雨点皴,每一种皴法都和它所描绘的山石肌理紧密结合,读起来就像在触摸那些坚硬的山体。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最后一部分,它开始讨论当代中国画的困境与出路,这部分内容非常具有前瞻性。作者并没有盲目鼓吹复古,而是探讨了在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之后,当代画家如何在坚守本体精神的同时,实现创新和突破。这种既能扎根传统,又能放眼未来的探讨,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本单纯的艺术史或技法指南,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国文化精神”的思考录。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但又希望能看到其与现代生活对话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色调,一下子就把我拉入了一种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之中。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非常学术、枯燥的理论书籍,毕竟“秘密”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高深莫测的距离感。然而,翻开内页才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但叙述方式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和亲切。书中对于一些基础概念的讲解,比如“气韵生动”的实际操作层面,并没有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而是用非常形象的比喻,仿佛是邻家长辈在耳边细细道来。比如,它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笔锋的提按顿挫来控制墨色的浓淡变化,这部分内容简直是给像我这样零基础的爱好者打开了一扇窗。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关于古代画家们在创作时的心境和环境,让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艺术品瞬间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用心,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感到放松,不会有信息过载的压迫感。总体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它成功地将深奥的艺术理论“翻译”成了普通人也能理解并感同身受的语言,让我对中国绘画的理解不再是雾里看花。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材料学”的关注。我原本以为绘画的秘密更多在于天赋和心法,但这本书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介绍不同媒介的特性,这一点非常“硬核”,却又极其实用。比如,它详细对比了徽墨、松烟墨和油烟墨在洇化效果上的天壤之别,以及不同产地的宣纸对墨色渗透力的影响。作者甚至像一个老匠人一样,讨论了不同毛笔的弹性、储墨量,以及如何根据画面的需要选择狼毫、羊毫还是兼毫。这让我意识到,中国画的“道”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器”的极致理解之上的。书中提到,古代画家选择纸张时,会考虑当时的湿度和温度,这直接影响到墨的“活泼”程度,这种对环境因素的考量,在我看来,简直是把艺术创作提升到了某种科学实验的层面。对于那些希望真正拿起笔来尝试的人来说,这种对工具的尊重和深入剖析,是任何速成教程都无法提供的宝贵财富。它让“发现秘密”不再是玄学,而是一步步踏实的实践过程。
评分我带着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阅读这本书的,因为市面上很多“揭秘”类的书籍往往是故作高深,或者过度简化。然而,这本书在处理争议性话题时,表现出了极高的学术审慎度。例如,在探讨中国画的“透视法”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套用西方的焦点透视理论,而是详细分析了“散点透视”和“高远、平远、深远”的概念是如何在二维平面上构建出多重时间与空间的。他引用了多位不同朝代的画论,并对它们进行了交叉比对,展示了不同时期对“空间感”的不同理解和追求。更难得的是,作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总是会谨慎地使用“一种观点认为”或者“部分学者倾向于”,而不是将某一种解释奉为圭臬。这种谦逊的治学态度,让这本书的权威性大大增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上了一堂由多位大师联袂主讲的跨学科讲座,既有艺术史的宏大叙事,又不乏哲学层面的思辨,让人在心悦诚服中获得了知识。
评分对中国画感兴趣的 可以看看
评分书不错,排版很好 简洁而有美感
评分书品相完好,好评,阅读后再补评!?
评分书不错,排版很好 简洁而有美感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还不错…………
评分外包装无问题,封皮破损,打客服2次未解决,浪费30多分钟!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