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染土壤修復技術與應用

汙染土壤修復技術與應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崔龍哲,李社峰 編
圖書標籤:
  • 土壤修復
  • 汙染土壤
  • 修復技術
  • 環境工程
  • 環境科學
  • 重金屬汙染
  • 有機汙染
  • 生物修復
  • 物理修復
  • 化學修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80626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370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7
字數:61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汙染土壤修復技術與應用》在介紹土壤汙染的特點和修復原理、土壤汙染政策法規標準的基礎上,依次介紹瞭土壤汙染調查與風險評價、汙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和轉化、汙染土壤物理化學修復技術、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汙染場地土壤修復工程實施與管理等內容,編寫中注意理論與實際相結閤,以使本書內容具有更強的指導性。後一章介紹瞭我國汙染土壤修復麵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對土壤修復科研工作者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本書可供環境類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科研工作者和相關從業者使用、參考。

作者簡介

崔龍哲,中南民族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研室主任,教授,承擔環境工程學、大氣汙染控製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土壤及地下水汙染修復等課程,研究方嚮為高級氧化和生物吸附技術處理汙染物,承擔瞭國傢環保公益性科研專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齣國迴國人員啓動基金、國傢環境保護部中韓共同研究項目、湖北省科技廳研究開發類項目、中南民族大學重點基金以及二十餘項橫嚮項目。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Environmental Technology、環境科學學報、化工學報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錶論文40餘篇。

目錄

第1章概論1
1.1土壤及其組成、性質和功能1
1.1.1土壤1
1.1.2土壤的組成1
1.1.3土壤的性質4
1.1.4土壤環境質量及其功能8
1.2土壤汙染9
1.2.1土壤汙染的定義與特點9
1.2.2土壤汙染物10
1.2.3土壤汙染物的來源13
1.2.4土壤汙染典型事件16
1.2.5我國土壤汙染概況19
1.3土壤汙染修復技術23
1.3.1土壤汙染修復概述23
1.3.2土壤汙染修復技術24
1.3.3土壤汙染修復技術的研究及應用26
1.3.4土壤汙染修復技術的發展趨勢32
參考文獻33

第2章土壤汙染政策法規標準35
2.1政策概況35
2.2土壤汙染法律法規37
2.2.1土壤汙染防治法律製度的概念37
2.2.2國外土壤汙染防治法律37
2.2.3我國現行土壤汙染防治法律製度40
2.3土壤質量相關標準45
2.3.1國外土壤環境質量標準概況46
2.3.2我國土壤環境質量標準概況50
2.3.3我國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存在的問題55
2.4我國土壤汙染的導則與指南57
2.4.1汙染場地術語57
2.4.2工業企業場地環境調查評估與修復工作指南65
2.4.3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價工作指南66
參考文獻67

第3章土壤汙染調查與風險評價68
3.1土壤汙染調查68
3.1.1土壤調查概述68
3.1.2土壤環境監測71
3.1.3土壤汙染生態毒理診斷77
3.1.4土壤調查的國內外研究進展79
3.2土壤汙染風險評價與管理79
3.2.1風險評價概述79
3.2.2土壤汙染的生態風險評價及管理82
3.2.3土壤汙染的健康風險評價93
3.2.4國內外汙染土壤風險評估進展102
3.3重金屬汙染土壤的風險評價104
3.3.1風險評價基本框架104
3.3.2土壤重金屬汙染途徑與暴露分析104
3.3.3生態風險評價107
3.3.4人體健康風險評價108
3.3.5土壤重金屬風險評估研究現狀109
3.4有機物汙染土壤的風險評價——以農藥為例109
3.4.1風險評價基本框架109
3.4.2土壤農藥汙染途徑與暴露分析111
3.4.3生態風險評價113
3.4.4人體健康風險評價118
3.5汙染土壤防範及國內外土壤管理119
3.5.1減少危害的防範措施119
3.5.2應急措施預案121
3.5.3國外汙染土壤管理121
3.5.4對中國汙染土壤管理的啓示128
參考文獻128

第4章汙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和轉化131
4.1汙染物在土壤中的形態131
4.1.1土壤中重金屬的形態131
4.1.2土壤中有機汙染物的形態133
4.1.3典型重金屬在土壤中的形態與分布134
4.1.4典型有機汙染物在土壤中的形態與分布137
4.2汙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141
4.2.1機械遷移141
4.2.2物理-化學遷移141
4.2.3生物遷移141
4.3汙染物在土壤中的轉化141
4.3.1物理轉化141
4.3.2化學轉化142
4.3.3生物轉化142
4.4影響汙染物在土壤中轉化的因素143
4.4.1影響重金屬在土壤中轉化的因素143
4.4.2影響有機汙染物在土壤中轉化的因素144
4.5典型重金屬在土壤中的遷移與轉化146
4.5.1汞在土壤環境中的遷移轉化146
4.5.2砷在土壤環境中的遷移轉化147
4.5.3鉛在土壤環境中的遷移轉化148
4.5.4鎘在土壤環境中的遷移轉化149
4.5.5鉻在土壤環境中的遷移轉化151
4.6典型有機汙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152
4.6.1有機氯農藥152
4.6.2有機磷農藥154
4.6.3多環芳烴156
4.6.4石油烴158
4.6.5多氯聯苯158
參考文獻161

第5章汙染土壤物理化學修復技術163
5.1土壤氣相抽提技術163
5.1.1基本原理163
5.1.2係統構成164
5.1.3影響因素165
5.1.4適用性168
5.1.5費用170
5.1.6應用概況與理論研究進展170
5.1.7氣相抽提增強技術170
5.2土壤淋洗技術175
5.2.1基本原理175
5.2.2技術分類175
5.2.3影響因素178
5.2.4適用性181
5.3電動修復技術181
5.3.1基本原理181
5.3.2係統構成182
5.3.3影響因素184
5.3.4適用性187
5.3.5改進技術工藝187
5.4化學氧化技術190
5.4.1技術概要190
5.4.2係統構成和主要設備191
5.4.3影響因素192
5.4.4常用氧化劑193
5.4.5適用性195
5.5溶劑萃取技術195
5.5.1基本原理195
5.5.2係統構成197
5.5.3影響因素197
5.5.4適用性197
5.5.5工藝舉例199
5.6固化/穩定化技術199
5.6.1基本原理200
5.6.2常用係統202
5.6.3影響因素204
5.6.4固化/穩定化工藝205
5.6.5技術應用206
5.6.6固化/穩定化優缺點209
5.7熱脫附技術209
5.7.1基本原理210
5.7.2係統構成和主要設備212
5.7.3影響因素213
5.7.4適用性214
5.7.5熱脫附技術的工程應用214
5.8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214
5.8.1基本原理214
5.8.2係統構成和主要設備215
5.8.3影響因素215
5.8.4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工藝216
5.8.5技術應用217
5.9其他物理化學修復技術217
5.9.1物理分離技術217
5.9.2阻隔填埋技術219
5.9.3可滲透反應牆技術220
參考文獻221

第6章汙染土壤生物修復223
6.1 生物修復簡介223
6.2 微生物修復225
6.2.1 重金屬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226
6.2.2有機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231
6.3植物修復241
6.3.1重金屬汙染土壤的植物修復242
6.3.2有機汙染土壤的植物修復250
參考文獻256

第7章汙染場地土壤修復工程實施與管理259
7.1汙染場地土壤修復工程實施的特點與影響因素259
7.1.1修復工程實施的特點259
7.1.2修復工程實施的影響因素260
7.2修復工程實施流程與工作內容261
7.2.1實施流程261
7.2.2工作內容263
7.3土壤修復工程技術篩選及方案製訂278
7.3.1目的及意義278
7.3.2基本原則278
7.3.3工作程序和內容279
7.3.4確定修復策略及修復模式280
7.3.5修復技術篩選與評估282
7.3.6形成修復技術備選方案與方案比選296
7.3.7製訂環境管理計劃309
7.3.8編製修復方案310
7.4土壤修復工程實施過程中的儀器設備311
7.4.1現場檢測儀器設備311
7.4.2實驗室儀器設備314
7.4.3工程修復設備322
7.5土壤修復工程實施過程中的藥劑334
7.5.1穩定固化藥劑334
7.5.2化學淋洗藥劑335
7.5.3化學氧化還原藥劑336
7.5.4生物修復藥劑336
7.6土壤修復工程項目管理338
7.6.1項目組織結構338
7.6.2施工組織及過程管理338
7.6.3安全保障342
7.6.4二次汙染控製342
7.6.5監理342
7.7典型案例——廣州某工業退役地塊固體廢物汙染治理項目典型案例343
7.7.1項目基本情況343
7.7.2場地狀況344
7.7.3治理修復346
7.7.4修復環境監理355
7.7.5修復驗收358
7.7.6案例特色360
7.7.7案例總結362
參考文獻362

第8章展望364
8.1我國土壤修復行業麵臨的主要問題364
8.1.1土壤汙染詳細情況有待進一步摸清364
8.1.2土壤汙染防治政策、法規、標準亟須完善364
8.1.3土壤汙染防治與修復技術研究基礎薄弱364
8.1.4土壤汙染修復設備化、工程化、産業化研究滯後365
8.1.5土壤汙染防治與修復資金不明確365
8.1.6土壤環境保護管理體製不完善365
8.1.7土壤環境保護産業化鏈條尚未形成365
8.2我國汙染土壤修復的技術局限性365
8.3我國汙染土壤修復的技術發展趨勢367
8.3.1嚮綠色與環境友好的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發展367
8.3.2從單項嚮協同、聯閤的土壤綜閤修復技術發展367
8.3.3從異位嚮原位的土壤修復技術發展367
8.3.4基於環境功能修復材料的土壤修復技術發展368
8.3.5基於設備化的快速場地汙染土壤修復技術發展368
8.3.6從土壤修復嚮土壤�菜�體聯閤修復368
8.3.7從點源汙染場地修復嚮流域生態修復發展368
8.3.8土壤修復決策支持係統及後評估技術發展369
8.4我國汙染土壤修復商業模式建議369
8.4.1第三方治理和PPP模式369
8.4.2幾種土壤修復商業模式建議369
8.5我國土壤修復行業代錶性單位介紹371
8.5.1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372
8.5.2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372
8.5.3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土壤汙染與控製研究室372
8.5.4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固體廢物與土壤環境研究所373
8.5.5武漢都市環保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373
8.5.6北京建工環境修復有限責任公司374
8.5.7中節能大地環境修復有限公司374
8.5.8上田環境修復股份有限公司374
8.6我國土壤修復工作展望375

參考文獻376

前言/序言

土壤資源是人類生活和生産基本、廣泛、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是地球上陸地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壤環境是由植物和土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要素,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土壤空氣和土壤水構成的一個有機統一整體,是90%汙染物的終受體,比如大氣汙染造成的汙染物沉降、汙水的灌溉和下滲、固體廢棄物的填埋,“受害者”都是土壤。土壤汙染源復雜,汙染物種類繁多。近30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農業高度集約化的快速發展,土壤環境汙染日益加劇,並呈現齣多樣化的特點。我國土壤汙染點位在增加,汙染範圍在擴大,汙染物種類在增多,齣現瞭復閤型、混閤型的高風險區域,呈現齣城郊嚮農村延伸、局部嚮流域及區域蔓延的趨勢,形成瞭點源與麵源汙染共存,工礦企業排放、肥藥汙染、種植養殖業汙染與生活汙染疊加,多種汙染物相互復閤、混閤的態勢。土壤環境汙染已對糧食及食品安全、飲用水安全、區域生態安全、人居環境健康、全球氣候變化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成瞭嚴重威脅。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的土壤汙染危害事件暴露齣我國土壤汙染問題不容忽視。國內在汙染土壤修復技術方麵的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開始,當時以農業修復措施的研究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他修復技術的研究(如化學修復和物理修復技術等)也逐漸展開。到瞭20世紀末,汙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研究在我國也迅速開展起來。總體而言,雖然我國在土壤修復技術研究方麵取得瞭可喜的進展,但在修復技術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方麵與發達國傢尚有一定差距,特彆是工程修復方麵差距較大。
本書在編撰、審閱和齣版過程中,得到瞭武漢都市環保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領導的關懷和支持。同時,韓國全北大學校丁泰燮教授,湖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蔡俊雄教授、餘江研究員,韓國西海環境科學研究院申哲昊博士,韓國LG環境安洪逸博士等眾多朋友和傢人也給予瞭鼎力相助。編者在進行土壤汙染修復的研究實踐活動中,得到瞭國傢火炬計劃項目“汙染土壤修復技術及産業化”(2013GH061656)、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支柱)産業人纔培養計劃、湖北省2015年科技創新戰略團隊項目(鄂組辦[2016]20號)、中國中冶“三五”重大科技專項(0012012010)、武漢市青年科技晨光計劃項目(2015070404010208)等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並深緻謝忱。我們編撰本書的初衷是將研究成果,工程實踐經驗及有關資料等通過綜閤歸納供同行朋友參考,希望對大傢的工作有所幫助。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除瞭編寫團隊的研究成果之外,還參考瞭很多國外專傢學者的研究成果和專業資料,在此一並錶示感謝。由於時間倉促,本書中難免有疏漏和不妥之處,請讀者朋友們不吝指正。

中南民族大學 崔龍哲
武漢都市環保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李社鋒
2016年6月
華夏古建築的生命哲學:傳統營造技藝與可持續性研究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中國傳統古建築的營造智慧,聚焦於其背後蘊含的深刻哲學思想、精湛的物理技術體係,以及在現代社會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潛力。不同於側重於具體技術操作手冊或曆史編年史的傳統著作,本書旨在構建一個宏觀的、跨學科的認知框架,解析中國古建築如何在材料選擇、結構設計、空間布局乃至環境適應性上,達到瞭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至高境界。 第一部分:天人閤一的哲學基石——選址、布局與精神意蘊 中國古代的建築活動,從來都不是單純的工程實踐,而是“禮”與“道”的物化體現。本部分將從儒、釋、道三傢思想對建築美學與空間布局的深刻影響入手。 1.1 堪輿之學的現代解讀:風水與環境生態的交織 我們摒棄將風水簡單視為迷信的偏見,轉而考察其作為一門基於古代地理學、氣候學和人體工程學的實用科學。重點分析“龍脈”、“水係”和“朝嚮”在實際選址中的科學考量,例如如何利用地形地貌實現自然通風、采光和防洪。探討不同地域(如北方宮殿群、江南園林、山區寺廟)在風水原則指導下的微調與適應性策略,強調其對微氣候調節的積極作用。 1.2 建築的序列與秩序:社會結構的隱喻 通過對宮殿、宗祠和民居的對比分析,剖析傳統建築中“中軸綫”的核心地位。這種軸綫不僅是空間序列的組織者,更是權力結構、宗族倫理和宇宙觀的視覺投射。詳細解讀大屋頂的層級象徵、開間數量的規製,以及“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等布局原則如何有效地管理社會關係和空間功能。 1.3 精神的容器:空間意境的營造 本節聚焦於室內外空間的轉換藝術,如園林中的“藉景”、“框景”和“對景”,探討這些手法如何通過有限的實體空間來暗示無限的自然境界。分析梁枋彩畫、鬥拱藻井上的紋飾符號,揭示它們作為文化載體,所承載的曆史敘事、神話傳說和道德教化功能,論證古建築是如何成為集體記憶和精神寄托的“容器”。 第二部分:精湛的物理智慧——材料、結構與耐久性 本部分將技術層麵的成就從“古老”的標簽下剝離齣來,用現代材料科學和結構工程學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木構架體係的科學性與高效性。 2.1 木材的生命周期管理:選材、防腐與老化 詳述中國古代對特定木材(如楠木、杉木、鬆木)的甄選標準、采伐時機和初期處理工藝(如乾燥、浸泡)。重點分析傳統防腐技術,如桐油、生漆的應用,以及這些天然材料在提高木材耐久性方麵的機理。探討木材在長期使用中發生的自然老化過程,及其與建築結構穩定性的辯證關係。 2.2 柔性連接的力學奇跡:榫卯係統的精細解構 榫卯結構是木構架體係的核心。本書不再停留在展示各種榫卯類型,而是深入分析其在承受多嚮荷載(剪力、扭矩、垂直壓力)時的力學優勢。對比現代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剛性連接”,闡釋榫卯體係的“柔性”和“自適應”特性——即在地震等突發外力作用下,通過節點的形變和能量耗散來避免整體性破壞的機理。 2.3 構件的預製與裝配化:流水作業的雛形 通過對宋《營造法式》中“材分製”的量化研究,揭示中國古代建築已經發展齣高度標準化的模數係統。分析這種模數係統如何實現瞭構件的標準化生産、異地預製和現場快速裝配,這在沒有現代機械設備的時代,是極其高效的工業化組織模式。 第三部分:麵嚮未來的傳承與再生——可持續性與現代轉化 在資源日益緊張和氣候變化加劇的今天,傳統建築技術展現齣強大的生命力。本部分旨在探討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當代建築實踐。 3.1 綠色循環經濟的範例:就地取材與低碳足跡 分析傳統建築對“就地取材”原則的極緻運用,如何最大程度地減少運輸能耗和材料浪費。探討夯土、毛石砌築、瓦片覆層等本土材料的低隱含能(Embodied Energy)特性。論證古代建築在材料的生命周期結束時,其材料的循環利用率遠高於現代工業建材。 3.2 適應性再利用與結構健康監測 研究傳統建築在應對氣候變化(如濕度變化、極端溫度)時的被動調控能力。分析其大屋頂的散熱作用、天井的冷熱空氣對流效應等,這些無需外部能源的主動式氣候適應策略,是現代建築急需藉鑒的“被動式設計”。探討如何利用現代傳感器技術對古建築的榫卯節點進行實時健康監測,以實現預防性維護,而非災難性修復。 3.3 跨文化的技術對話:傳統智慧與現代工程的融閤 本書最後提齣,中國古建築技術並非博物館中的陳列品,而是可以與現代工程技術進行對話的活水源頭。例如,將仿生學原理應用於新型粘結劑研發,或將榫卯的柔性連接思維應用於預製裝配式建築的設計中。通過具體的案例研究,展示傳統工藝在提高建築安全、提升居住舒適度和降低環境影響方麵的巨大潛力。 結論:重拾建造的“匠人精神”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引導讀者超越對古建築外在形式的審美,深入理解其內在的係統性思維和對“可持續生存”的深刻承諾,從而為當代建築設計提供一條立足本土、麵嚮未來的創新之路。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研究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瞭解土壤修復技術前沿動態的資料。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的需求,甚至超齣瞭預期。它並非一本簡單的科普讀物,而是以一種嚴謹而係統的視角,剖析瞭當前汙染土壤修復領域的核心技術和最新進展。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納米材料在土壤修復中的應用”這一章節的論述,它詳細介紹瞭納米零價鐵、納米氧化物等材料的製備方法、修復機理以及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潛力,並對納米材料可能帶來的二次汙染風險進行瞭審慎的討論,這體現瞭作者的全麵性和前瞻性。此外,書中關於“多汙染物協同修復策略”的內容也讓我受益匪淺,它打破瞭以往單一汙染物修復的局限,提齣瞭針對復閤汙染的綜閤治理思路,這對於應對現實中復雜多樣的土壤汙染問題至關重要。我注意到書中引用瞭大量近期的學術文獻和研究成果,並且對一些爭議性技術進行瞭客觀的比較和評價,這使得全書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都得到瞭極大的提升。我還會將這本書推薦給我的同行和學生,相信它能為土壤修復領域的研究者和從業人員提供寶貴的參考。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堪稱驚喜!我一直對環境保護很感興趣,但總是覺得很多科學術語太晦澀難懂,看書的時候常常感到力不從心。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將復雜的土壤修復技術娓娓道來。作者在開頭就用瞭一個生動有趣的例子,描述瞭土壤汙染是如何悄無聲息地影響我們的生活,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然後,在講解各種修復技術的時候,作者總是會用一些生活化的比喻,比如把微生物比作“土壤的清潔工”,把植物比作“吸塵器”,這樣我即使是第一次接觸這些概念,也能很快理解其基本原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土壤修復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分析”的部分,它不僅僅是講技術,還告訴我們為什麼要做修復,修復能帶來哪些好處,這讓我覺得這項技術離我們並不遙遠,而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福祉息息相關。書中的插圖也很豐富,很多都是示意圖,非常直觀地展示瞭修復過程,讓我不再感到枯燥。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土壤汙染和修復有瞭一個全新的認識,也更加堅定瞭支持環境保護的決心。

評分

從工程應用的層麵來看,這本書提供瞭一套非常實用的操作指南。我所在的團隊近期正在為一個廢棄的化工廠舊址進行土壤修復項目,麵臨著如何有效去除殘留的有機溶劑和重金屬的問題。在閱讀瞭這本書的“汙染土壤修復工程項目管理”章節後,我們對項目的前期調查、風險評估、技術選擇、施工監理以及後期監測等環節有瞭更加清晰和細緻的規劃。書中詳細列舉瞭不同修復技術在實際工程中的案例分析,包括其成本效益、工期、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等,這為我們選擇最適閤現場條件的修復方案提供瞭堅實的數據支持。特彆是關於“固化/穩定化技術在土壤修復中的應用”這一部分,提供瞭詳細的固化劑選擇、配比優化、施工工藝以及效果檢測的方法,這對於我們處理高濃度重金屬汙染的區域至關重要。此外,書中還提到瞭許多關於環保法規和行業標準的最新動態,這對於我們確保項目閤規性非常有幫助。這本書的專業性和實踐性之強,是我們在其他資料中很難找到的,它大大提升瞭我們團隊的工作效率和決策的科學性。

評分

說實話,當我拿起這本書時,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因為我對土壤修復這個領域知之甚少,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然而,令我驚喜的是,這本書的敘述方式極具感染力,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與我分享他的知識和見解。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技術名詞,而是將每一個修復技術都置於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下進行解讀。他探討瞭土壤汙染的成因,從曆史遺留問題到當下工業活動的疊加影響,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問題的復雜性。在介紹各種修復技術時,他並沒有迴避其局限性,而是坦誠地分析瞭不同方法的優缺點,以及在麵對不同類型汙染時的適用性。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修復技術與生態係統重建的協同”的討論所吸引,作者強調瞭修復不僅僅是清除汙染物,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土壤恢復其原有的生態功能,並與周圍的生態環境和諧共生。書中對“土壤健康評估與監測技術”的詳盡闡述,也讓我看到瞭修復工作的重要性和長期性。這本書讓我對土壤修復這個看似遙遠的概念,有瞭更加深刻和人性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書籍,更是一部關於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修復我們曾經的“傷痕”的思考錄。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我最近的“救命稻草”!我一直對我們小區附近那片被工業汙染過的土地耿耿於懷,每次路過都覺得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怪味,心裏特彆不舒服。我一直想瞭解到底是怎麼迴事,有沒有什麼辦法能改善,但網上零散的信息看得我頭昏腦脹。當我偶然翻到這本書,那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專業又可靠的氣息。翻開目錄,首先吸引我的是“重金屬汙染土壤的原位修復技術”那一章,後麵還跟著“有機汙染物降解策略”等等,這些標題讓我覺得作者一定是個經驗豐富的行傢。更重要的是,書中不是空泛地講理論,而是結閤瞭很多實際案例,比如某個城市曾經的礦區汙染,是如何通過植物修復和微生物修復技術逐步得到改善的。書裏對各種修復技術的原理、適用條件、優缺點都做瞭詳盡的闡述,並且配有大量的圖錶和實驗數據,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大概理解其科學原理。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生物修復”的部分,原來我們身邊的一些普通植物,比如嚮日葵和苜蓿,竟然在土壤淨化方麵有如此大的作用,這讓我對大自然的力量充滿瞭敬畏。這本書讓我不僅獲得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給瞭我一種希望,讓我相信被汙染的土地是可以重生的。

評分

嗯叔非常自然,非常好,錶現的非常全麵,啊,這個非常難的,就是非常好

評分

很實用的書籍

評分

挺好的書,印刷質量很好,相比於電子書,還是喜歡紙質書,看起來更有感覺。

評分

相信京東品質保證相信京東品質保證

評分

送貨速度很快,霧霾天快遞小哥也很辛苦。

評分

非常好

評分

這本書本來買來備課的呢,

評分

不錯的,內容豐富多彩,寫的詳實精彩

評分

非常實用,質量不錯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