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汽车制造工艺学(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机电类规划教材》是根据车辆(汽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而编写的高等学校教材,内容注重车辆(汽车)结构设计中工艺能力的培养。全书共分八章:汽车制造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工件的装夹和机床夹具、汽车零件表面的加工方法、汽车零件的机械加工质量、尺寸链原理与应用、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汽车产品设计的工艺性和典型零件制造工艺。书中有关工件定位的基本规律、尺寸链原理与应用以及汽车产品设计的工艺性等内容,与同类书籍相比较为系统完整,具有独特风格。零件表面加工方法中适当介绍了当前汽车制造企业中应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每章后列有思考题和分析计算题。
《汽车制造工艺学(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机电类规划教材》除作为车辆(汽车)工程专业教材外,也可作为运载工具运用工程、热能与动力(内燃机)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汽车、拖拉机、内燃机、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汽车制造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汽车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
第二节 汽车零件尺寸及形状的获得方法和加工经济精度
第三节 汽车制造企业(公司)的生产类型及其工艺特征
思考题
第二章 工件的装夹和机床夹具
第一节 基准的概念
第二节 工件的装夹方法
第三节 专用机床夹具的组成及其分类
第四节 工件在机床夹具中的定位
第五节 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
第六节 工件的夹紧和夹紧装置
第七节 典型的专用机床夹具
第八节 专用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思考题及习题
第三章 汽车零件表面的加工方法
第一节 车削、钻削和铰削
第二节 铣削、拉削和镗削
第三节 磨削
第四节 精整、光整加工
第五节 数控加工技术
第六节 齿轮轮齿齿面的加工
思考题
第四章 汽车零件的机械加工质量
第一节 机械加工质量
第二节 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表面质量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表面质量对机器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思考题
第五章 尺寸链原理与应用
第一节 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尺寸链计算的基本公式
第三节 装配尺寸链的建立
第四节 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和装配尺寸链的解算
第五节 工艺尺寸链的计算
思考题及习题
第六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工艺路线的制定
第三节 工序设计
第四节 工艺方案的经济评比
第五节 提高机械加工生产率的工艺途径
第六节 成组技术
第七节 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
思考题
第七章 汽车产品设计的工艺性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性
第三节 零件设计尺寸及其极限偏差和表面粗糙度的合理标注
第四节 产品结构的装配工艺性
思考题及习题
第八章 典型零件制造工艺
第一节 齿轮制造工艺
第二节 连杆制造工艺
第三节 箱体零件制造工艺
思考题
附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汽车制造工艺学”是车辆(汽车)工程专业设置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汽车制造工艺(零件机械加工和装配工艺)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相关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初步学会在车辆(汽车)等机械结构设计中如何充分考虑制造工艺要求,并学会运用制造工艺知识分析和评价车辆(汽车)零部件结构,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车辆(汽车)设计和制造工艺工作奠定工艺基础。
本书系《汽车拖拉机制造工艺学第2版》的修订本,现改书名为《汽车制造工艺学第3版》。本书的编写,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1)紧密结合车辆(汽车)制造中的生产实例,阐述汽车制造工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建立了相应的教材体系。本书内容与专业课紧密配合、承上启下,为深入学好专业课打下工艺基础;突出对学生在车辆(汽车)等结构设计中工艺能力的培养;加强了工件定位原理、尺寸链原理与应用以及汽车产品设计的工艺性等章节内容。
3)结合汽车制造的特点,本书内容主要反映大批量生产的特点和制造工艺方法。在零件表面加工方法中,以工艺为基础,适当介绍了切削刀具和机床的相关内容,适量反映当前汽车制造中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4)每章后面列有思考题和分析计算题,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由吉林大学王宝玺教授、贾庆祥副教授任主编。参加编写的有:王宝玺(第一章),邹青、王宝玺(第二章),王宝玺、贾庆祥(第三章、第五章、第七章、各章思考题及习题),贾庆祥(第四章、第八章),贾庆祥、姚丰庭(第六章)。
在编写过程中,张孟湘和李猛提供了《汽车拖拉机制造工艺学第2版》教材资料,给予了帮助和支持,谨此表示衷心感谢。中国第一汽车集团轿车分公司吴乃云给予了帮助,谨此致谢。
本书由吉林大学于骏一教授任主审,对书稿内容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特表示衷心感谢。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汽车制造工艺学(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机电类规划教材 概述 《汽车制造工艺学(第3版)》是由xxx教授主编,xxx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面向普通高等教育机电类专业学生的教材。本书是“机电类规划教材”系列中的一本,旨在系统性地介绍汽车制造过程中涉及的关键工艺、技术和设备,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汽车制造的核心理论与实践技能,为他们在汽车工程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本书共分为XX个章节,内容涵盖了从汽车零部件的毛坯制造到总成装配的各个环节,并融入了当前汽车制造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内容详述 本书在内容编排上,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全面、准确、系统地展现汽车制造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 第一篇:汽车制造概述与基础 第一章 汽车制造工业概况: 本章首先回顾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汽车制造技术的主要特点和演进方向。 详细阐述了现代汽车制造体系的构成,包括研发、采购、生产制造、质量控制、销售与服务等关键环节。 深入分析了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以及各个环节在整个汽车制造过程中的作用和相互影响。 重点介绍了当前汽车制造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新能源汽车的兴起、智能化制造的发展、全球化竞争的加剧等。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强国的生产模式和技术优势,为学生提供宏观的行业视野。 第二章 汽车制造工艺学基本概念与术语: 本章是全书的基础,系统地梳理了汽车制造工艺学中的核心概念和常用术语。 详细解释了“制造工艺”、“工艺规程”、“工艺装备”、“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生产率”、“制造成本”等基本术语的内涵与外延。 介绍了不同类型零部件的加工要求,以及工艺参数选择的基本原则。 强调了工艺流程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产品要求、设备能力、经济性等因素进行优化。 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篇:汽车零部件制造工艺 第三章 汽车车身件制造工艺: 本章重点介绍汽车车身覆盖件、骨架件等关键零部件的成形工艺。 冲压成形: 详细讲解了冷冲压、热冲压等工艺的原理、应用及设备。内容包括落料、冲孔、弯曲、拉深、翻边、胀形、缩口等基本工序,以及级进模、复合模等模具设计要点。重点分析了材料的塑性变形机理,以及影响冲压质量的因素,如材料性能、模具间隙、压力中心等。 焊接成形: 介绍了汽车车身连接的关键焊接技术,如点焊(电阻点焊)、弧焊(MIG/MAG焊、TIG焊)、激光焊、钎焊等。分析了不同焊接方法的适用范围、工艺参数选择,以及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变形和缺陷的预防与消除。特别强调了机器人焊接在现代汽车生产中的应用。 其他成形工艺: 简要介绍了胀形、旋压、回弹控制等特种成形技术在汽车车身制造中的应用。 车身件的表面处理: 概述了电泳涂装、喷漆等涂装工艺,以及防腐蚀、美观等方面的要求。 第四章 汽车发动机零部件制造工艺: 本章聚焦于汽车动力源——发动机核心零部件的制造。 缸体、缸盖制造: 重点介绍铸造工艺,包括砂型铸造(覆膜砂、树脂砂)、金属型铸造、熔模铸造等。分析了铸造过程中 the solidification and shrinkage phenomena,以及如何控制气孔、缩松等铸造缺陷。详细讲解了缸体、缸盖的机械加工工艺,如平面铣削、钻孔、镗孔、铰孔、磨削等,强调了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要求。 曲轴、连杆制造: 重点介绍锻造和机械加工工艺。曲轴的锻造过程(模锻、自由锻),以及后续的热处理(调质、感应淬火)和精密加工(车削、磨削)是核心内容。连杆的锻造、热处理、钻孔、镗孔、磨削等加工工序也得到详细介绍。 活塞、活塞环制造: 介绍了铸铝活塞的压铸、砂型铸造工艺,以及机加工过程(车削、磨削)。活塞环的材料选择、热处理、成形(滚压、珩磨)和表面处理(镀铬、镀钼)也是重点。 气门、气门座制造: 重点介绍材料选择(耐高温合金钢),以及热锻、车削、磨削、表面强化(渗氮)等工艺。 第五章 汽车传动系统零部件制造工艺: 本章涉及汽车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件。 变速器齿轮制造: 重点介绍齿轮加工方法,如滚齿、插齿、剃齿、磨齿(范成磨削、成形磨削)。详细分析了热处理(渗碳、淬火、回火)对齿轮性能的影响,以及齿形、齿距、齿面精度等关键参数的要求。 传动轴、万向节制造: 介绍了管材的胀形、焊接(高频焊、电阻焊)工艺,以及轴类零件的锻造、调质、磨削。万向节的锻造、热处理、精密加工等工序也得到详述。 离合器片、飞轮制造: 介绍了离合器片的材料(摩擦材料)、成形(压制、硫化)和粘接工艺。飞轮的铸造、机械加工(车削、铣削、钻孔)以及动平衡技术。 第六章 汽车底盘零部件制造工艺: 本章关注汽车的支撑和行驶部件。 车架(非承载式车身): 介绍了钢板的下料、折弯、冲压、焊接(埋弧焊、CO2气体保护焊)等工艺。 悬架零部件(如控制臂、转向节): 介绍了锻造、铸造、机加工(镗孔、磨削)、表面处理(电泳、磷化)等工艺。 转向器零部件: 重点介绍齿轮、蜗杆等精密加工工艺,以及配合面的加工精度要求。 制动器零部件(如刹车盘、刹车鼓): 介绍了铸铁的铸造工艺,以及车削、磨削、表面处理。 第三篇:汽车总成装配工艺 第七章 汽车总成装配工艺基础: 本章介绍了汽车总成装配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流程。 装配精度与装配方法: 详细讲解了基准的选择、配合与公差的运用、装配顺序的确定等。介绍了强制配合、间隙配合、过渡配合等不同配合方式的装配技术。 装配工具与夹具: 介绍了各种通用装配工具(如扳手、千斤顶)和专用装配工具(如液压钳、扭矩扳手)的使用。重点讲解了装配夹具的设计原则、类型及其在提高装配效率和保证装配质量中的作用。 装配过程的质量控制: 介绍了装配过程中的检测方法(如尺寸检测、间隙检测、密封性检测),以及质量反馈和纠偏措施。 第八章 发动机装配工艺: 本章详细介绍了发动机各部件的装配顺序和关键技术。 缸体单元装配: 介绍了曲轴、主轴承的安装,以及轴瓦的间隙测量。 活塞与连杆组装: 讲解了活塞销的安装、活塞环的安装方法。 气门组装与配气机构调整: 介绍了气门导管的安装、气门弹簧的压装、气门间隙的调整。 发动机整体装配: 介绍了气缸盖的安装、正时系统的安装与调整、润滑系统和冷却系统的连接。 发动机的试运转与调试: 介绍了发动机的冷磨合、热磨合过程,以及怠速、功率等关键指标的调整。 第九章 变速器与驱动桥装配工艺: 本章重点介绍动力传递核心部件的装配。 变速器装配: 讲解了齿轮、同步器、拨叉、输出轴等部件的安装顺序,以及轴向和径向间隙的调整。 驱动桥装配: 介绍了主减速器、差速器、半轴的安装与调整。 第十章 汽车总成装配工艺: 本章涵盖了汽车整车的总装配过程。 白车身准备与涂装: 简述了白车身的防锈处理和涂装过程。 底盘装配: 介绍了发动机、变速器、悬架、转向、制动等系统的安装与连接。 车身附件安装: 介绍了车门、座椅、仪表板、车灯等附件的安装。 整车调试与检测: 介绍了整车的性能检测、排放检测、安全性能检测等。 第四篇:汽车制造中的先进技术与发展趋势 第十一章 汽车制造中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 机器人技术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 详细介绍了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搬运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等在汽车生产线上的应用场景和技术优势。 自动化生产线: 介绍了自动化装配线、自动化检测线的设计与构建,以及PLC、传感器、视觉系统等在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数字化制造与MES系统: 介绍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在汽车研发与制造中的应用。重点讲解了制造执行系统(MES)在生产过程监控、数据采集与分析、生产调度优化等方面的作用。 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工厂: 介绍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如何连接设备、数据和人,构建柔性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智能工厂。 第十二章 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 电动汽车电池系统制造: 重点介绍锂离子电池的电芯制造、模组制造、电池包集成技术,包括热管理、BMS(电池管理系统)集成等。 电动汽车电机与电控系统制造: 介绍了永磁同步电机、交流异步电机等驱动电机的制造工艺,以及IGBT、变频器等电控系统的集成与测试。 氢燃料电池汽车制造: 简述了燃料电池堆的制造工艺和储氢系统的技术特点。 第十三章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环保材料与节能工艺: 介绍了可回收材料、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涂料的应用,以及节能型制造工艺。 清洁生产与废弃物处理: 强调了生产过程中的清洁化,以及对废液、废渣、废气的处理与回收。 循环经济与再制造: 介绍了汽车零部件的回收、再利用和再制造技术。 特色与亮点 内容全面: 覆盖汽车制造工艺的各个重要环节,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满足机电类专业的教学需求。 结构清晰: 章节划分合理,逻辑性强,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和生产流程图,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 紧跟时代步伐: 融入了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当前汽车工业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图文并茂: 配备了大量的插图、表格和示意图,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面向实践: 强调工艺分析和方案设计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适用对象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机电类、车辆工程、工业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作为汽车制造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总结 《汽车制造工艺学(第3版)》是一本内容丰富、结构严谨、与时俱进的优秀教材。它不仅为学生系统地构建了汽车制造的知识框架,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具体工艺流程和先进技术的深入剖析,帮助学生掌握现代汽车制造的核心技能,为他们未来投身于汽车工程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本书的出版,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汽车工业人才的培养和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