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多丽丝·莱辛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当代杰出的女性作家,曾荣获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在世界文坛极具影响力,拥有广泛的读者群。
◎该书是莱辛亲笔自传,是深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社会生活、心路历程和创作思想的重要读本。
◎部分生活照片首度公开,可以深入了解这一伟大作家的生活。
自传的第二本,记录了1949年到1962年的10多年间,莱辛从事《金色笔记》创作的过程和她当年的政治生活。书中各个章节根据她住过的一连串公寓写成,于连续更换住处中,传递了女作家的漂泊和流亡感。书中有很多细节信手拈来,夹杂着生活的点点滴滴,真实地呈现了这位伟大作家的中年生活。
作者以直率坦白的语言,犀利机智的思想,描述了自己波澜壮阔的生命经历,通过对复杂情感、情绪的描绘,非常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多丽丝·莱辛,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12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获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其作品涉及众多主题,包括种族矛盾、文化碰撞、个体和集体的冲突等。她为人称道的是对女性经验的表现和书写,代表作《金色笔记》被奉为“女权主义的教科书”。此外,主要作品还有《野草在歌唱》《幸存者回忆录》《第五个孩子》等。
导读
登比路W11
肯辛顿的丘奇街
沃里克路SW5
朗廷路W1
第一章 登比路W11
巨轮上,我高高地站在船舷边,抱起小儿子:“看!那就是伦敦。”码头在前面:混浊的水道和沟渠,暗灰色的朽烂的木墙和房梁,吊车、拖船、大大小小的轮船。我的孩子也许在想:这些轮船、吊车和海水还是开普敦的样子,只是现在大家管它们叫“伦敦”。对我来说,真正的伦敦还在前面。我真正的生活将在那里开始。要不是战争阻断了通往伦敦的道路,那种生活早在几年前就应该开始了。洁净的白板,崭新的一页,一切都将要重新书写。
我满怀信心和乐观的憧憬,尽管我的财产少得不能再少,只有几乎不到150英镑的现金和我第一部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以及几份短篇小说的手稿。《野草在歌唱》的手稿已经被约翰内斯堡 的一位出版商买下了,他明确告诉我,这本小说的内容极具颠覆性,因此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出版。我随身带着几箱书(我离不开它们),一些衣服,还有些不值钱的首饰。我母亲要给我一些钱,那些钱少得可怜,我没有要,因为她自己也一贫如洗。况且我整个远行的意义就在于远离她,远离家,
远离南罗得西亚 —那个可怕、狭隘的国家。在那里,人与人之间即便有什么严肃的谈话,话题也总离不开种族界限,离不开“黑人是如何如何无能”。现在我自由了,我终于完全成为我自己。我感到我是由我自己创造出来的,我是自足的独立个体。我描写的是一位青少年的感受吗?不,我当时已经接近30岁了,经历过两次婚姻,但我觉得我还没有真正结过婚。
我同时又感到精疲力竭,因为带着孩子。在一个月的旅途中,我那两岁半的孩子每天早晨五点就会醒过来,为新的一天欢呼雀跃,晚上到了十点还不肯入睡。从早晨醒来到晚上睡下,他一刻也不安静,除非我给他讲故事,或者唱着催眠曲哄他入睡。我每天要花四五个小时在这上面,而他一路过得很开心。
我像每个来自南非的人一样,一看到是白人在码头上卸货,心中就会闪过些许不安的念头,或者说感受,因为在南非,这些重体力活都是黑人干的。看到白人像黑人一样工作,很多白人会觉得不自在,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但在我身上,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这就是他们了,工人,工人阶级。当时,我相信历史的逻辑不可阻挡,工人们将接管整个地球。他们—那些肌肉结实、吃苦耐劳的硬汉—当然还有像我这样的人,都是工人阶级的卫士。我没有故意把那时的想法写得很滑稽,如果我这样做了,就不够实事求是了。当时,即便没有几亿人,至少也有几百万人在那样想,使用着那样的语言。
……
这本《影中独行:莱辛自传(1949-1962)》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仅仅是瞥见书名,便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思。莱辛,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的重量和故事。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这二十多年的时光,对于任何一个时代的个体来说,都是跌宕起伏、充满变革的时期。我想象着,在那个后二战的欧洲,在那个冷战初启的年代,莱辛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自我,又如何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摸索前进的。她的笔触,我一直觉得是犀利而深邃的,总能直击人性的幽暗与光明,撕开社会虚伪的面具,展现出个体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挣扎与求索。《影中独行》这个标题更是点睛之笔,它仿佛暗示着一种孤独的旅程,一种在喧嚣世界中坚持自我、独立思考的精神。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莱辛,她是如何在个人情感、政治思潮、文学理念等多重维度中 navigating,如何用她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那个时代,以及她自己内在世界的波澜壮阔。这是一段充满未知的旅程,但我已经被深深地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踏入她所描绘的那个“影中”的世界。
评分读过莱辛的一些小说,总觉得她笔下的女性角色,无论是在非洲的旷野,还是在伦敦的公寓里,都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坚韧和力量,仿佛她们体内蕴藏着一股原始的生命力,即使身处困境,也从未真正屈服。而《影中独行:莱辛自传(1949-1962)》这个名字,让我好奇她本人又是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与塑造的。1949年到1962年,这段时间跨度,恰好是她从非洲移居英国,并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关键时期。我想象着,她是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用文字安顿自己的灵魂;又是在怎样的思想碰撞与社会观察中,孕育出那些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作品。她是否会像她笔下的主人公一样,经历情感的起伏,思想的挣扎,以及在社会规范与个体自由之间的拉扯?“影中独行”这个词,给我一种既孤寂又坚定的感觉,仿佛她就是在世界的边缘,独自前行,用她的目光审视着一切。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一个更加鲜活、更加有血有肉的莱辛,一个在文字之外,同样充满生命力的女性形象。
评分对于像莱辛这样一位思想深邃、作品触及社会和人性诸多层面的作家,她的自传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吸引力。《影中独行:莱辛自传(1949-1962)》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人产生种种联想。1949年至1962年,这是一个承载着历史重量的时期,从战后重建的欧洲,到冷战格局的初步形成,再到社会变革的暗流涌动,无不深刻影响着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我猜测,在这本书里,莱辛的叙述或许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经历的流水账,更有可能是她对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社会现象、以及政治气候的深刻反思。而“影中独行”这个词,极富诗意,它让我联想到,在这段时期,莱辛是否经历过某种内在的孤独,或是某种不为人知的精神探索?她是否在不被理解的“影中”,坚持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和思想边界?我迫切地想知道,她是如何在这段充满变迁的岁月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用她独特的视角,观察和记录下这一切。
评分我一直认为,优秀的自传不仅仅是个人生平的回顾,更是时代剪影的折射,是思想激荡的记录。《影中独行:莱辛自传(1949-1962)》这个名字,就恰恰传达出了这样一种意境。1949年到1962年,这十多年的时间,对于经历过二战洗礼的欧洲而言,是一个重建、重塑、也充满着意识形态对抗的时代。我好奇,莱辛是如何在这种宏大叙事之下,勾勒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她是否会像她的小说一样,在看似平淡的日常中,揭示出深刻的个体困境与社会现实?“影中独行”这个词,让我感受到一种不落俗套的姿态,或许是她在思想上的不妥协,或许是她在艺术道路上的踽踽独行,又或许是她在个人情感世界中的一份坚守。我期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她如何在那段纷繁复杂的岁月里,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也如何用她犀利的笔触,为我们展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以及她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风景。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洞察时代脉搏并将其融入个人叙事的作家充满敬意,而莱辛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影中独行:莱辛自传(1949-1962)》这个标题,立刻激起了我的兴趣。1949年至1962年,这是一个充满巨变的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新的政治格局正在形成,社会思潮涌动,女性解放的呼声也逐渐高涨。我设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莱辛的创作和生活必然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这本书或许会为我们揭示,她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特别是以女性身份,进行文学创作的。她的“独行”是否象征着她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思考,还是她在文学道路上遭遇的孤独与挑战?“影中”又暗示着怎样的内心世界,是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思考,还是她对现实世界某种深层观察的写照?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窥探到这位伟大的作家,在那个动荡年代里,如何以她独特的方式,理解世界,也理解自己。
评分很好,是正版
评分还不错,价格不太贵,还不错,价格不太贵,比较实用
评分相信京东 品质很好 发货很快
评分还不错,价格不太贵,还不错,价格不太贵,比较实用
评分莱辛的自传,翻译的比以前的版本好多了就。
评分到货快。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评分相信京东 品质很好 发货很快
评分在机场等飞机时看过!喜欢、在京东购买
评分相信京东 品质很好 发货很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