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中獨行:萊辛自傳(1949-1962)

影中獨行:萊辛自傳(1949-196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多麗絲·萊辛 著
圖書標籤:
  • 自傳
  • 萊辛
  • 文學
  • 迴憶錄
  • 傳記
  • 英國文學
  • 女性作傢
  • 非洲文學
  • 20世紀文學
  • 個人經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88447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9603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8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作者多麗絲·萊辛是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當代傑齣的女性作傢,曾榮獲多個世界級文學奬項,在世界文壇極具影響力,擁有廣泛的讀者群。

  ◎該書是萊辛親筆自傳,是深入瞭解這位偉大作傢社會生活、心路曆程和創作思想的重要讀本。

  ◎部分生活照片首度公開,可以深入瞭解這一偉大作傢的生活。


內容簡介

  自傳的第二本,記錄瞭1949年到1962年的10多年間,萊辛從事《金色筆記》創作的過程和她當年的政治生活。書中各個章節根據她住過的一連串公寓寫成,於連續更換住處中,傳遞瞭女作傢的漂泊和流亡感。書中有很多細節信手拈來,夾雜著生活的點點滴滴,真實地呈現瞭這位偉大作傢的中年生活。

  作者以直率坦白的語言,犀利機智的思想,描述瞭自己波瀾壯闊的生命經曆,通過對復雜情感、情緒的描繪,非常容易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


作者簡介

  多麗絲·萊辛,英國女作傢,2007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曾12次獲諾貝爾文學奬提名,並獲多個世界級文學奬項。其作品涉及眾多主題,包括種族矛盾、文化碰撞、個體和集體的衝突等。她為人稱道的是對女性經驗的錶現和書寫,代錶作《金色筆記》被奉為“女權主義的教科書”。此外,主要作品還有《野草在歌唱》《幸存者迴憶錄》《第五個孩子》等。


目錄

導讀

登比路W11

肯辛頓的丘奇街

沃裏剋路SW5

朗廷路W1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登比路W11

  巨輪上,我高高地站在船舷邊,抱起小兒子:“看!那就是倫敦。”碼頭在前麵:混濁的水道和溝渠,暗灰色的朽爛的木牆和房梁,吊車、拖船、大大小小的輪船。我的孩子也許在想:這些輪船、吊車和海水還是開普敦的樣子,隻是現在大傢管它們叫“倫敦”。對我來說,真正的倫敦還在前麵。我真正的生活將在那裏開始。要不是戰爭阻斷瞭通往倫敦的道路,那種生活早在幾年前就應該開始瞭。潔淨的白闆,嶄新的一頁,一切都將要重新書寫。

  我滿懷信心和樂觀的憧憬,盡管我的財産少得不能再少,隻有幾乎不到150英鎊的現金和我第一部長篇小說《野草在歌唱》以及幾份短篇小說的手稿。《野草在歌唱》的手稿已經被約翰內斯堡 的一位齣版商買下瞭,他明確告訴我,這本小說的內容極具顛覆性,因此要花費很長時間纔能齣版。我隨身帶著幾箱書(我離不開它們),一些衣服,還有些不值錢的首飾。我母親要給我一些錢,那些錢少得可憐,我沒有要,因為她自己也一貧如洗。況且我整個遠行的意義就在於遠離她,遠離傢,

  遠離南羅得西亞 —那個可怕、狹隘的國傢。在那裏,人與人之間即便有什麼嚴肅的談話,話題也總離不開種族界限,離不開“黑人是如何如何無能”。現在我自由瞭,我終於完全成為我自己。我感到我是由我自己創造齣來的,我是自足的獨立個體。我描寫的是一位青少年的感受嗎?不,我當時已經接近30歲瞭,經曆過兩次婚姻,但我覺得我還沒有真正結過婚。

  我同時又感到精疲力竭,因為帶著孩子。在一個月的旅途中,我那兩歲半的孩子每天早晨五點就會醒過來,為新的一天歡呼雀躍,晚上到瞭十點還不肯入睡。從早晨醒來到晚上睡下,他一刻也不安靜,除非我給他講故事,或者唱著催眠麯哄他入睡。我每天要花四五個小時在這上麵,而他一路過得很開心。

  我像每個來自南非的人一樣,一看到是白人在碼頭上卸貨,心中就會閃過些許不安的念頭,或者說感受,因為在南非,這些重體力活都是黑人乾的。看到白人像黑人一樣工作,很多白人會覺得不自在,覺得自己的地位受到瞭威脅,但在我身上,事情沒有那麼簡單。這就是他們瞭,工人,工人階級。當時,我相信曆史的邏輯不可阻擋,工人們將接管整個地球。他們—那些肌肉結實、吃苦耐勞的硬漢—當然還有像我這樣的人,都是工人階級的衛士。我沒有故意把那時的想法寫得很滑稽,如果我這樣做瞭,就不夠實事求是瞭。當時,即便沒有幾億人,至少也有幾百萬人在那樣想,使用著那樣的語言。

  ……

前言/序言


側影與光影:一部橫跨戰後與冷戰的知識分子史詩 本書並非聚焦於任何特定的個人傳記,而是以廣闊的社會、文化和思想史的視角,深入剖析二戰後至冷戰高峰期(約1945-1965年間)歐洲知識界的動蕩、轉型與掙紮。 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在意識形態的劇烈衝突中艱難前行的思想傢、作傢和藝術傢群體,探討他們如何在一個被原子彈陰影籠罩、意識形態壁壘日益堅固的時代,試圖定義“人道主義”、“自由”與“真實”的內涵。 本書的敘事綫索並非圍繞某一個體的人生軌跡展開,而是構建起一張由多個知識領域交織而成的復雜網絡。我們首先將迴顧戰後歐洲知識界普遍彌漫的“廢墟美學”與精神重構的迫切需求。納粹主義的徹底失敗,以及隨之而來的對現代性承諾的深刻幻滅,促使一代人不得不重新審視啓濛理性、曆史進步觀乃至傳統哲學體係的根基。存在主義思潮的勃興,如薩特的現象學人本主義、加繆對荒謬的道德抗爭,以及海德格爾對“存在”的深沉追問,構成瞭這一時期歐洲思想圖景的底色。這些哲學思潮如何從沙龍和咖啡館走嚮大眾的文化視野,成為抵抗平庸化和虛無主義的精神武器,將是本書開篇重點探討的方嚮。 我們隨後將深入分析意識形態的對立如何重塑知識生産與傳播的格局。隨著冷戰的全麵展開,知識分子麵臨著日益嚴峻的站隊壓力。在東方,文學藝術被要求為集體主義的理想服務,其創作自由與錶達的深度受到嚴格的審查與規訓。而在西方,馬剋思主義的吸引力並未完全消退,但資本主義社會中技術官僚化、消費主義蔓延所帶來的異化感,也催生瞭諸如法蘭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興起。本書將詳細梳理阿多諾、霍剋海默等人如何對大眾文化工業進行解構性批判,揭示其在看似愉悅的錶象下如何鞏固權力結構,保持思想的“負嚮性”成為一代知識精英的核心使命。 文化領域是本書的另一個重要維度。戰後戲劇經曆瞭從現實主義嚮荒誕派的劇烈轉嚮。貝剋特、尤內斯庫等人的作品,以其對語言失效、意義崩塌的精準捕捉,反映瞭時代最深層的焦慮。這種對傳統敘事結構的顛覆,不僅僅是一種美學實驗,更是對僵化政治語言和虛假承諾的有力反抗。同時,電影藝術作為一種新興的、具有強大社會滲透力的媒介,也成為知識分子錶達復雜性的戰場。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對戰後意大利普通民眾生活的細膩描摹,以及法國新浪潮對傳統電影規範的打破,都標誌著藝術不再滿足於宏大敘事,而是轉嚮瞭對個體經驗和日常細節的深刻挖掘。 在社會學和人類學方麵,本書將追蹤對“現代性危機”的係統性研究。社會結構的變化——從傳統共同體的解體到城市化的加速——引發瞭對社會粘閤劑的重新思考。社會學研究開始關注身份的流動性、群體的異化以及技術理性對人類生活方式的全麵滲透。例如,結構主義的興起,試圖在看似混亂的文化現象背後尋找深層的、普遍的、具有邏輯性的結構,這對人類學、符號學乃至文學批評産生瞭深遠影響。這種對“結構”的探索,本身就是對二戰後一切看似偶然的災難背後是否隱藏著某種必然規律的追問。 此外,本書不會迴避知識分子在具體曆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從對殖民主義遺産的反思與批判,到對新興民族獨立運動的支持與疑慮,知識界內部也經曆瞭關於何為“國際主義責任”的激烈辯論。對於政治參與的界限——是保持超然的批判姿態,還是投身於實際的政治鬥爭——不同思想流派給齣瞭截然不同的答案。這種內在的分歧與張力,正是那個時代知識圖譜的生動寫照。 總結而言,本書旨在描摹一幅宏大而精微的知識群像畫捲。它關乎在被撕裂的世界中,思想如何抵抗遺忘、抵抗被簡化、抵抗被禁錮。它探究的是,當傳統的道德羅盤失靈後,一代知識人是如何通過晦澀的理論、顛覆性的藝術和不倦的辯論,試圖重建一個可以安放人類尊嚴和自由意誌的精神傢園。 這是一部關於思想的韌性、時代的重負以及知識分子在宏大曆史洪流中,如何努力保持其獨特側影的史詩。

用戶評價

評分

讀過萊辛的一些小說,總覺得她筆下的女性角色,無論是在非洲的曠野,還是在倫敦的公寓裏,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堅韌和力量,仿佛她們體內蘊藏著一股原始的生命力,即使身處睏境,也從未真正屈服。而《影中獨行:萊辛自傳(1949-1962)》這個名字,讓我好奇她本人又是如何麵對生活的挑戰與塑造的。1949年到1962年,這段時間跨度,恰好是她從非洲移居英國,並開始在文壇嶄露頭角的關鍵時期。我想象著,她是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用文字安頓自己的靈魂;又是在怎樣的思想碰撞與社會觀察中,孕育齣那些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作品。她是否會像她筆下的主人公一樣,經曆情感的起伏,思想的掙紮,以及在社會規範與個體自由之間的拉扯?“影中獨行”這個詞,給我一種既孤寂又堅定的感覺,仿佛她就是在世界的邊緣,獨自前行,用她的目光審視著一切。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一個更加鮮活、更加有血有肉的萊辛,一個在文字之外,同樣充滿生命力的女性形象。

評分

這本《影中獨行:萊辛自傳(1949-1962)》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僅僅是瞥見書名,便足以勾起我無限的遐思。萊辛,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太多的重量和故事。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這二十多年的時光,對於任何一個時代的個體來說,都是跌宕起伏、充滿變革的時期。我想象著,在那個後二戰的歐洲,在那個冷戰初啓的年代,萊辛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尋找自我,又如何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摸索前進的。她的筆觸,我一直覺得是犀利而深邃的,總能直擊人性的幽暗與光明,撕開社會虛僞的麵具,展現齣個體在宏大曆史背景下的掙紮與求索。《影中獨行》這個標題更是點睛之筆,它仿佛暗示著一種孤獨的旅程,一種在喧囂世界中堅持自我、獨立思考的精神。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萊辛,她是如何在個人情感、政治思潮、文學理念等多重維度中 navigating,如何用她獨特的視角去觀察和記錄那個時代,以及她自己內在世界的波瀾壯闊。這是一段充滿未知的旅程,但我已經被深深地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踏入她所描繪的那個“影中”的世界。

評分

我一直認為,優秀的自傳不僅僅是個人生平的迴顧,更是時代剪影的摺射,是思想激蕩的記錄。《影中獨行:萊辛自傳(1949-1962)》這個名字,就恰恰傳達齣瞭這樣一種意境。1949年到1962年,這十多年的時間,對於經曆過二戰洗禮的歐洲而言,是一個重建、重塑、也充滿著意識形態對抗的時代。我好奇,萊辛是如何在這種宏大敘事之下,勾勒齣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軌跡。她是否會像她的小說一樣,在看似平淡的日常中,揭示齣深刻的個體睏境與社會現實?“影中獨行”這個詞,讓我感受到一種不落俗套的姿態,或許是她在思想上的不妥協,或許是她在藝術道路上的踽踽獨行,又或許是她在個人情感世界中的一份堅守。我期望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她如何在那段紛繁復雜的歲月裏,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也如何用她犀利的筆觸,為我們展現那個時代的真實麵貌,以及她內心深處那些不為人知的風景。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洞察時代脈搏並將其融入個人敘事的作傢充滿敬意,而萊辛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影中獨行:萊辛自傳(1949-1962)》這個標題,立刻激起瞭我的興趣。1949年至1962年,這是一個充滿巨變的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尚未完全散去,新的政治格局正在形成,社會思潮湧動,女性解放的呼聲也逐漸高漲。我設想,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萊辛的創作和生活必然經曆瞭深刻的變革。這本書或許會為我們揭示,她是如何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特彆是以女性身份,進行文學創作的。她的“獨行”是否象徵著她不隨波逐流的獨立思考,還是她在文學道路上遭遇的孤獨與挑戰?“影中”又暗示著怎樣的內心世界,是那些不為人知的掙紮、思考,還是她對現實世界某種深層觀察的寫照?我非常期待能在這本書中,窺探到這位偉大的作傢,在那個動蕩年代裏,如何以她獨特的方式,理解世界,也理解自己。

評分

對於像萊辛這樣一位思想深邃、作品觸及社會和人性諸多層麵的作傢,她的自傳總是充滿瞭無限的吸引力。《影中獨行:萊辛自傳(1949-1962)》這個書名,就足以讓人産生種種聯想。1949年至1962年,這是一個承載著曆史重量的時期,從戰後重建的歐洲,到冷戰格局的初步形成,再到社會變革的暗流湧動,無不深刻影響著每一個生活在其中的個體。我猜測,在這本書裏,萊辛的敘述或許不僅僅是簡單的個人經曆的流水賬,更有可能是她對那個時代精神風貌、社會現象、以及政治氣候的深刻反思。而“影中獨行”這個詞,極富詩意,它讓我聯想到,在這段時期,萊辛是否經曆過某種內在的孤獨,或是某種不為人知的精神探索?她是否在不被理解的“影中”,堅持著自己的藝術追求和思想邊界?我迫切地想知道,她是如何在這段充滿變遷的歲月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用她獨特的視角,觀察和記錄下這一切。

評分

還不錯,價格不太貴,還不錯,價格不太貴,比較實用

評分

很好啊,是一本好書,給個好評。

評分

到貨快。值得推薦的一本書。

評分

很好,是正版

評分

到貨快。值得推薦的一本書。

評分

到貨快。值得推薦的一本書。

評分

相信京東 品質很好 發貨很快

評分

相信京東 品質很好 發貨很快

評分

很好啊,是一本好書,給個好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