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中精选了现今临床常用中草药456种,按入药部位分为六类,分别介绍每种中草药的别名、来源、识别特征、生境分布、采收加工、性昧归经、功效主治、用量用法、精选验方、养生药膳等知识,并配备精美的彩色手绘图。
本书集识药用药、去病养生于一体,文字简练、内容丰富,可作为普通读者认识和使用中草药的参考书,也可作为中医药爱好者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工具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从我国中草药宝库中精选了现今临床常用的456种中草药(包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的绝大多数品种),全书按各种中草药的入药部位进行分类,分为六大类:全草及干燥地上部分类;根、茎、叶类;花、果实及种子类;皮类;动物类;其他类。并分别介绍了每种中草药的别名、来源、识别特征、生境分布、采收加工、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用法、精选验方等知识。文字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图片清晰,易于识别;并收有使用注意,以提醒广大读者注意各种中草药的使用事项。书中为每种中草药一一配备了精美的彩色手绘图片,还增加了一些药物主要识别特征的局部放大图,以方便读者朋友们进行对照识别。
本书集识药、用药于一体,适合广大中医药专业学生、医生、药厂、药农、药材销售从业人员、中医药爱好者及医务工作者收藏和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1 全草及干燥地上部分类
一枝黄花
飞扬草
北刘寄奴
白屈菜
瓜子金
半边莲
半枝莲
地锦草
灯盏细辛
伸筋草
青叶胆
苦玄参
苦地丁
垂盆草
金钱草
卷柏
洪连
积雪草
浮萍
鹿衔草
紫花地丁
筋骨草
鹅不食草
蓝布正
蒲公英
矮地茶
颠茄草
翼首草
翻白草
三白草
大蓟
千里光
广金钱草
广藿香
小驳骨
小蓟
马齿苋
马鞭草
天山雪莲
天仙藤
木贼
瓦松
石吊兰
仙鹤草
冬凌草
亚乎奴
(锡生藤)
杠板归
连钱草
鸡骨草
青蒿
佩兰
金龙胆草
鱼腥草
贯叶
金丝桃
荆芥
茵陈
香薷
独一味
穿心莲1侣
鸭跖草
益母草
菥蓂
菊苣
野马追
篇蓄
蓍草
墨旱莲
薄荷
瞿麦
2 根、茎、叶类
人参
三七
三棱
三颗针
干姜
土木香
土贝母
土茯苓
山豆根
山药
干年健
川木香
川牛膝
川乌
川芎
天冬
天花粉
天南星
天麻
天葵子
木香
太子参
牛膝
升麻
丹参
巴戟天
玉竹
甘松
甘草
甘遂
石菖蒲
龙胆
北豆根
北沙参
生姜
仙茅
白及
白头翁
白芍
白芷
白附子
白茅根
白前
白蔹
白薇
玄参
半夏
地榆
西洋参
百部
竹节参
延胡索
防己
防风
红大戟
红景天
麦冬
远志
赤芍
芦根
两头尖
两面针
何首乌
羌活
苦参
板蓝根
刺五加
郁金
虎杖
明党参
知母
金果榄
金铁锁
狗脊
京大戟
细辛
茜草
草乌
胡黄连
南沙参
威灵仙
骨碎补
香附
重楼
禹州漏芦
独活
姜黄
前胡
……
3 花、果实及种子类
4 皮类
5 动物药
6 其他类
前言/序言
中草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草药是中医治疗疾病、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所使用的中草药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特点,不仅对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有较好的疗效,而且还能治疗一些疑难病症,历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同时,由于中草药具有药物易找、使用简便和花钱少等优点,所以,很多人应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和美容、保健。
然而,作为天然药物,准确识别中草药是合理使用的前提,由于中草药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应用历史非常悠久,一般群众往往只能认识几种到几十种中草药,这就极大制约了中草药的广泛应用。为了普及中草药知识、推广应用,继承和发掘中国医药文化遗产,使中草药在防治疾病中为人类健康服务,我们本着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和药物易找、实用的原则,选择了民间常用而且疗效确切的中草药品种,撰写了这本《新版国家药典中药识别图谱》(手绘版)一书。
本书从我国丰富的中草药宝库中精选了全国各地临床常用的456种中草药(包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的绝大多数品种),全书按各种中草药的人药部位进行分类,分为六大类:全草类及干燥地上部分;根、茎、叶类;花、果实及种子类;皮类;动物类;其他类。并分别介绍了每种中草药的别名、来源、识别特征、生境分布、采收加工、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用法、灵验偏方等知识。文字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图片清晰,易于识别;并收有使用注意,以提醒广大读者注意各种中草药的使用事项。书中为每种中草药一一配备了精美的彩色手绘图片(对于多来源的品种,原则上按第1种来源配图,特此说明),还增加了一些药物主要识别特征的局部放大图,以方便读者朋友们进行对照识别。
本书文字简练、图片清晰、内容丰富、版本袖珍、便于携带,具有很强的普及性和实用性。集识药、用药于一体,适合广大中医药专业学生、医生、药厂、药农、药材销售从业人员、中医药爱好者及医务工作者收藏和阅读。
《古韵生香:中国传统医药的奥秘与实践》 引言: 在中医药浩瀚的宝库中,藏着无数古老的智慧与精深的实践。它们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的不懈探索与追求。本书《古韵生香:中国传统医药的奥秘与实践》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寻这门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学科,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到微观的药物细节,从理论的精髓到实践的应用,全方位地揭示中国传统医药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我们不侧重于某一特定版本的药典图谱,而是力求呈现一个更广阔、更具深度和人文关怀的视角,让更多人理解、珍视并受益于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一章:溯源流长——中医药的千年回响 中国传统医药并非凭空而来,它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进程息息相关。本章将追溯中医药起源的漫长历史,从原始社会的萌芽,到先秦诸子的初步理论构建,再到汉唐的集大成,宋元的创新发展,明清的经验总结,直至近代至今的传承与变革。我们将梳理历代重要的医药著作,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探讨它们在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中的奠基性作用。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医药如何从朴素的经验积累,逐步发展成为一套具有独特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方法的医学体系。 远古的智慧: 早期人类如何观察自然,认识植物的药用价值,以及通过巫术、祭祀等方式进行的早期医疗活动。 奠基之石: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药理论的系统化,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核心概念的提出,构成了中医药认识人体和疾病的框架。 实践的升华: 《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分类和性味归经的阐述,为后世用药提供了重要依据。《伤寒杂病论》的出现,更是将辨证论治的原则推向了新的高度,对后世临床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承与创新: 宋元时期,由于社会发展和医学交流,中医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如《太平圣惠方》、《本草纲目》等著作的出现,不断丰富和完善着中医药的宝库。 近代的回顾与展望: 面对西医的冲击,中医药如何在传承中寻求创新,如何在现代医学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及其在当代健康领域的独特价值。 第二章:乾坤之道——中医药的哲学基石 与西方医学的物质分析不同,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本章将深入剖析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中医药的核心概念,揭示它们在中医药认识人体、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将看到,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先贤对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妙概括,是理解中医药独特性不可或缺的钥匙。 阴阳相济: 阴阳学说的应用,如何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药物的寒热温凉等特性。 五行生克: 五行学说与人体的五脏、五志、五季、五色的对应关系,以及如何在临床上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气血津液的枢纽: 气、血、津液在中医药理论中的地位,它们如何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其失调又是如何导致疾病的。 脏腑的协同: 脏腑学说的精髓,不仅指解剖学上的器官,更强调其生理功能、相互关系及其在病理状态下的表现。 经络的脉络: 经络系统的作用,它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联系脏腑与体表、沟通全身的桥梁,与针灸、推拿等疗法的密切关系。 第三章:万物有灵——中药的药性与功效 中药是中医药实践的物质基础。本章将聚焦于中药本身,从其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我们不仅会介绍常见中药的典型代表,还会分析它们独特的药性如何决定其治疗作用,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进行科学合理的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本章将强调对中药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的理解,而非仅仅停留在图谱的表面识别。 药材的来源与采集: 各种中药材的来源(植物、动物、矿物),以及采集、炮制等环节对药效的影响。 性味归经的奥秘: 寒、热、温、凉四气,辛、甘、酸、苦、咸五味,以及如何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功效主治的原理: 升、降、浮、沉等作用,补、泻、扶、托等治疗方法,以及药物如何针对不同的病症发挥治疗作用。 经典名方的智慧: 通过对经典名方的分析,揭示不同药物之间的配伍原则,如君臣佐使,以及如何通过配伍来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 道地药材的价值: 探讨不同地区出产的同一种药材在质量和疗效上的差异,以及道地药材在中医药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章:辨证施治——诊断与治疗的艺术 “辨证施治”是中医药治病的灵魂。本章将详细阐述中医药的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四诊,以及如何通过望诊观察舌苔、面色,闻诊听声音、嗅气味,问诊了解病情,切诊感知脉象,来全面收集信息,进行辨证。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医如何根据辨证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方剂的组成、服法、以及其他疗法的配合应用。 四诊合参: 详细解析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以及它们在中医药诊断中的相互印证作用。 舌诊与脉诊的深度解读: 舌象和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窗口,本章将深入剖析不同舌象和脉象所代表的病理信息。 病因与病机的分析: 中医如何分析疾病的根本原因(病因)和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病机)。 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 介绍中医主要的辨证方法,如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八纲辨证,以及《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 治法与方剂的构成: 如何根据辨证结果选择合适的治法(如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以及方剂的组方原则和药物的配伍技巧。 第五章:养生康复——中医药的生活智慧 中医药不仅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更是一种注重预防和养生的生活哲学。本章将从食疗、药膳、情志养生、起居调摄、运动导引等方面,展现中医药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健康水平、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的独特价值。我们将强调“治未病”的理念,引导读者将中医药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实现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 药食同源的养生之道: 介绍常见食材的药用价值,如何根据季节、体质进行食疗,以及药膳的制作与应用。 情志养生的重要性: 探讨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情志来达到养生目的。 起居有常的规律: 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规律作息、适度劳逸的重要性。 运动导引的身心修炼: 介绍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导引术,以及它们在增强体质、调畅气血方面的作用。 中医药在康复中的作用: 探讨中医药在疾病康复期,如术后、病后恢复,以及慢性病管理中的独特优势。 第六章:现代视野下的中医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也在不断地接受现代科学的检验和发展。本章将探讨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如药理学、药效学、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应用。我们将辩证地看待中医药的现代化,既要坚持其独特性,也要积极吸收现代科学的成果,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中药的科学研究: 现代药理学、植物化学等领域对中药成分、作用机制的研究。 质量控制与标准化: 建立科学的质量标准,确保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安全有效。 中医药的国际化: 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中西医结合的探索: 如何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潜力: 探讨中医药在癌症、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等领域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结语: 《古韵生香:中国传统医药的奥秘与实践》并非一本枯燥的图谱,而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旅程。它邀请您一同走进中国传统医药的深邃世界,感受那份源远流长的智慧,体味那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我们相信,通过深入了解和科学实践,您将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运用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增添一份坚实的保障。中医药的魅力,在于其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在于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灵活运用,更在于其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宇宙观与人生观。愿本书能成为您探索中医药奥秘的忠实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