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米歇尔·帕斯图罗“色彩列传”系列的第三部。绿色似乎是一种复杂多面的色彩,其象征意义是模糊暧昧的:它一方面象征生命、活力、机遇和希望,另一方面又代表着毒药、不幸、魔鬼以及一切彼岸生物。本书从社会、艺术与符号象征意义等方面,勾勒出绿色在欧洲社会中,从古希腊直至今日的历史。他重点指出,在很长一段时期中,绿色曾是一种难以制造,更加难以固化在织物上的色彩,它不仅象征植被,更是命运的象征。绿色颜料和绿色染料的化学成分都是不稳定的,因此绿色曾经与一切善变不稳定的事物相关联,它能象征的东西包括:童年、爱情、机遇、赌博、巧合、钱财。直到浪漫主义时期,绿色象征自然的意义才固定下来,并且由此引申出健康、卫生、运动以及环保生态等象征意义。如今,人们已把拯救地球的希望寄托在它的身上。
《色彩列传·绿色》英文版获得2014年《卫报》更佳书籍奖,2014年The Australian.com更佳图书奖,以及2014年《环球邮报》评选的75本更佳圣诞礼品书之一。
“迷人的研究,配有大量照片和插图,这本书将使那些着迷于历史、文化和设计的人,产生极大的兴趣。”
——Library Journal
导言 ...1
1.混沌模糊的色彩
从创世之初到公元千年 ...001
古希腊人是不是绿色盲? ...004
古罗马的绿色 ...013
韭葱与祖母绿 ...021
赛马场上的绿色 ...028
《圣经》与教父们的沉默 ...034
中庸的色彩 ...040
伊斯兰之绿色 ...048
2.骑士精神的色彩
11—14世纪 ...055
绿色之美 ...058
绿色之地:果园 ...064
绿色的季节:春季 ...073
青春、爱情与希望 ...082
属于骑士的色彩 ...092
崔斯坦与绿色 ...100
3.危险的色彩
14—16世纪 ...105
撒旦的绿色追随者 ...108
邪恶的暗绿色 ...117
绿骑士 ...126
染坊里的染缸 ...136
“欢快的”与“灰败的”绿色 ...144
纹章中的绿色 ...152
诗人的绿色 ...159
4.次生的色彩
16—19世纪 ...167
新教伦理 ...170
画家的绿色 ...176
新的认知,新的分类 ...188
阿尔赛斯特的绶带与戏剧中的绿色 ...193
迷信与童话 ...199
启蒙时代的绿色 ...210
绿色浪漫吗? ...217
5.祥和的色彩
19—21世纪 ...227
时尚的色彩 ...230
回归画坛 ...236
科学家并不重视绿色 ...244
设计师也不青睐绿色 ...252
日常生活中的绿色 ...257
城市中心的绿化 ...263
今日的绿色 ...272
致谢 ...280
注释 ...281
您喜爱绿色吗?如今,这个简单的问题可以得到许多不同的答案。在欧洲,有六分之一的人将绿色列为最喜爱的色彩,但也有大约百分之十的欧洲人讨厌绿色,或者认为绿色能带来不幸。绿色似乎是一种复杂多面的色彩,其象征意义是模糊暧昧的:它一方面象征生命、机遇和希望,另一方面又代表着混乱、毒药、魔鬼以及一切彼岸生物。
本书中,我将试图从社会、文化与符号象征意义等方面,勾勒出绿色在欧洲社会中,从古希腊直至今日的历史。在很长一段时期,绿色都是一种难以制造、难以固化在织物上的色彩;它不仅象征植被,更是命运的象征。无论是绿色颜料还是绿色染料,其化学成分都是不稳定的,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绿色曾经与善变、短暂、不可靠等意义相关联,它象征的东西包括:童年、爱情、希望、机遇、赌博、巧合、钱财。直到浪漫主义时期,绿色象征自然的意义才固定下来,并且由此引申出自由、健康、卫生、运动以及环保有机等象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绿色在欧洲的历史上,是一部价值观颠覆的历史。这种色彩在很长时期都是不受喜爱,乃至被人唾弃的,但如今人们却把拯救地球的希望寄托在它的身上。
本书并不是一本孤立的作品,而是一套系列丛书中的第三部。该系列的前两部分别是:《色彩列传之蓝色》(2000)以及《色彩列传之黑色》(2008),均由同一出版社发行。在本书之后我还计划续写两部,分别是关于红色与黄色的历史。与前两部相仿,本书的结构也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组织:这是一部绿色的传记,而不是关于绿色的百科全书,更不是仅仅立足于当代的关于绿色地位的研究报告。本书是一本历史学著作,从各种不同角度出发,去研究绿色从古至今的方方面面。经常见到的现象,是对色彩历史的研究—说实话这样的研究实在是太少了—仅限于年代较近的过去,研究的主题也仅限于艺术领域,这样的研究工作是非常有局限性的。绘画史是一回事,色彩的历史是另一回事,而且比前者的范围要宽泛得多。如同本系列的前两部一样,本书从表面上看是一部专题著作,实则并非如此。一种色彩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当它与其他的色彩相互关联、相互映照时,它才具有社会、艺术、象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绝不能孤立地看待一种色彩。本书的主题是绿色,但必然也会谈到蓝色、黄色、红色甚至白色与黑色。
此系列的前三部以及未来的后两部,旨在为这样一门学科奠定基石:从古典时代到19世纪,色彩在欧洲社会的历史。我为了这门学科的建立已经奋斗了近半个世纪。尽管读者将会看到,本书的内容有时会不可避免地向前或向后超出这个时间范围,但我的主要研究内容还是立足于这个历史时期之上—其实这个时期已经很长了。同样,我将本书的内容限定在欧洲范围内,因为对我而言研究色彩首先是研究社会,而作为历史学家,我并没有学贯东西的能力,也不喜欢借用其他研究者对欧洲以外文明研究取得的三手、四手资料。为了少犯错误,也为了避免剽窃他人的成果,本书的内容将限制在我所熟知的领域之内,这同时也是三十多年以来,我在高等研究应用学院和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的授课内容。
即便是限定在欧洲范围内,为色彩立传也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甚至可以说是一项特别艰辛的任务。直至今日,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艺术史乃至绘画史的研究者都纷纷回避,拒绝致力于此。诚然,研究过程中的困难数不胜数。在本书的导言中有必要谈谈这些难点,因为它们正是本书主题的一部分,也有助于理解我们已知的和未知的东西为何如此地不对等。 在本书中,历史学与历史文献学之间的界限将更加模糊,甚至不复存在。
我们可以将这些难点归于三类。第一类是文献资料性的难点:我们今日所见的古建筑、艺术品、物品和图片资料,并不是几个世纪之前这些东西的原始色彩,而是历经岁月洗礼变化而成的颜色。它们的原始状况和如今呈现给我们的面貌之间,其差别经常是巨大的。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是应该予以复原,不惜代价地让它们恢复昔日的颜色,还是应该承认时间因素造成的影响本身就是历史资料的一部分呢?此外,我们今天看到的颜色,与以往相比处于完全不同的照明条件之下。火把、油灯、煤气灯以及各种蜡烛发出的光线与电灯是不一样的,这个道理很浅显,然而当我们参观博物馆或展览时,有谁还记得这一点?有哪个历史学家在研究中曾考虑到这一点?文献资料类的最后一个难点,在于多年以来,历史学者都已习惯于根据黑白图片对器物、艺术品和建筑进行研究:早期是黑白版画,后来是黑白照片。造成的结果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似乎都受到了黑白图片的同化影响,他们习惯于通过黑白书籍和黑白照片展开研究,他们脑海中的历史似乎也变成了一个黑白灰的世界,变成了一个色彩完全缺失的世界。
第二类难点是有关研究方法的。每当历史学家尝试去理解图片、器物或艺术品上颜色的地位和作用时,就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材料问题、技术问题、化学问题、艺术问题、肖像学问题、符号学问题—这些问题纷至沓来,使历史学家手足无措。如何将这些问题归类?如何展开调研?应该提出哪些问题?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迄今没有一个研究者或是研究团队能针对色彩历史的研究,提供一套系统的、可供整个学术界使用的研究方法。因此,面对大量的疑问和大量的参数资料,任何一个研究者—恐怕首先就是我本人—总会倾向于过滤掉干扰自己的那些信息,只保留有助于论证自己的论点的那些资料。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研究方法,但也是最常见到的一种现象。
第三类则是认知方面的难点:我们今天对色彩的定义、概念和分类是无法原封不动地投射到历史之上的,这一点必须谨慎。我们今天对色彩的认知与过去的人们不一样(很可能未来的人类与我们也不一样)。人的感觉与知识总是密不可分的,如在古代人或中世纪人眼中,对色彩与色彩对比的感觉就与21世纪的我们截然不同。无论哪个时代,人的目光总带有强烈的文化性。因此,在历史文献的每个地方,都存在可能诱导研究者犯错的陷阱,尤其是涉及光谱(17世纪末之前光谱还不为人知)、原色与补色的理论、暖色与冷色之间的划分、色彩即时对比定律以及所谓的色彩对人的生理与心理影响等课题时,犯错的陷阱会变得更多:我们今日的感受、知识、“科学真理”与过去的人类不一样,也与未来的人类不一样。
以上所述的这些难点,都突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切有关色彩的课题都与文化相关。对于历史学家—也包括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而言,色彩的定义首先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不是一种物质,更不是光线的碎片或者人眼的感觉。是社会“造就”了色彩,社会规定了色彩的定义及其象征含义,社会确立了色彩的规则和用途,社会形成了有关色彩的惯例和禁忌。因此,色彩的历史首先就是社会的历史。如果不承认这一点,狭隘地把色彩当作一种生物神经现象,就会陷入危险的唯科学主义。
要为色彩立传,历史学家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他必须致力于对历史上不同社会阶段中的色彩世界进行巨细无遗的描述:色彩的命名词汇、颜料和染料的化学成分、绘画和染色的技法、着装习惯及其背后的社会规则、色彩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政府当局有关色彩的法规、教会僧侣有关色彩的谕示、学者对色彩的思辨、艺术家对色彩的创作。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领域有很多,也向研究者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某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地域内,还要从一切角度出发,随着时代的演变,观察研究与色彩相关的创造、变迁、融合与消亡。
在着手进行这两方面工作的时候,不能忽视任何文献资料,因为从本质上说,对色彩的研究是一个跨文献并且跨学科的领域。但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几个学科对研究色彩更有用,也更可能取得成果。例如词汇学:对于词汇历史的研究能够给我们带来大量有用的信息,增进对历史的了解;在色彩这个领域,词汇的首要功能就是对色彩进行分类、标记、联系或对比,在任何社会都不例外。类似的还有对染料、织物和服装的研究。在染料、织物和服装的制造中,化学、技术、材料问题与社会、意识形态和符号象征观念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词汇、织物、染料:在色彩方面,诗人和染色工人能够教给我们许多东西,至少不逊色于画家、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绿色在欧洲社会中的历史,正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范例。
……
我通常更偏爱情节驱动的小说,但这次被《色彩列传:绿色》的独特视角彻底征服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线性铺陈,而是以“主题”为轴心展开。比如,有一个章节专门聚焦于“水与苔藓的绿色”,探讨了潮湿环境中生命力的表现形式;另一个章节则聚焦于“权力的绿色”,分析了皇家徽章、军服以及特定宝石(如祖母绿)如何被用来彰显统治阶级的地位。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次翻页都像是在探寻一个全新的绿色迷宫。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保持的克制感——他从不试图给出最终的、绝对的定义,而是呈现了绿色在不同文化中不断流变和碰撞的动态过程。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开放式的讨论集,激发读者自己去思考:对我而言,绿色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那些渴望深入了解事物表象之下的复杂性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深邃的哲学土壤。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的年度惊喜!当我翻开《色彩列传:绿色》时,我原本以为这不过是又一本枯燥的色彩理论教科书,充斥着让人昏昏欲睡的色谱图和晦涩的专业术语。但事实是,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绿色”这个看似简单的颜色,解构并重塑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历史感和哲学思辨的宏大叙事。它不仅仅是在讨论颜料的混合比例,而是深入挖掘了绿色在人类文明中的深层含义。从史前洞穴壁画中矿物颜料的粗粝质感到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对植物染料的精妙运用,再到工业革命后合成染料带来的视觉冲击,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博物馆之旅。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绿色”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象征意义的剖析——它既是希望、新生和丰饶的代名词,又是嫉妒、疾病和未知的象征。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对日常所见的绿色产生了全新的敬畏感。这本书的行文流畅,叙事张弛有度,仿佛作者本人就是一位行走在历史长河中的色彩向导,引领我们穿梭于艺术、科学、神话和日常生活的交汇点。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传记式”的书籍通常抱持审慎态度,总担心它会变成故作高深的堆砌。然而,《色彩列传:绿色》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无可挑剔的学术严谨性与极其个人化的叙事风格达到了完美平衡。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古典文献和最新的环境科学研究,比如关于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的论述,竟然能与拜占庭马赛克的绿色玻璃制作工艺并置,读起来毫无违和感,反而构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语言功力令人叹服,他能够在一句话内同时传递出化学公式的精确性和历史事件的戏剧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绿色错觉”的章节,探讨了人类视觉系统如何处理和记忆绿色,这简直是为神经科学爱好者准备的甜点。这本书的配图选择也极其考究,每一张图例——无论是莫奈画作中光影下颤动的叶片,还是古代炼金术士关于铜绿生成过程的记录——都精准地服务于文本,而非仅仅是装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看”的方式都变得更清晰锐利了。
评分对于一个纯粹的艺术爱好者来说,我最初被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吸引,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对材料科学的精妙描述。《色彩列传:绿色》超越了传统艺术史的范畴,深入到了颜料的物理和化学层面。作者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讲解了氧化铜、铜绿以及各种植物提取物(比如菘蓝靛蓝和洋葱皮)是如何在不同的酸碱度和温度下转化为我们所见的绿色。他甚至详细描述了古代手抄本插画师如何使用微小的研钵和杵来研磨矿物,力求达到最纯净的色调。这种对“制造过程”的尊重和记录,让我对每一幅古代画作的理解都提升了一个层次,仿佛我能闻到那些古老作坊里弥漫的化学气味。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实验室的精确性与艺术家的感性之间的桥梁,它证明了,要真正理解一种颜色,就必须理解它从自然中被提取、被转化的全部艰辛历程。我强烈推荐给任何对工艺史、材料学或纯粹的“动手实践”抱有好奇心的人。
评分这绝对是一部需要慢读、值得反复咀嚼的作品。它不像快餐读物那样追求即时满足,而是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心智去品味其文字的密度。书中关于“绿色在政治宣传中的运用”那一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作者细致地梳理了从早期环保运动到现代商业营销中,绿色符号是如何被提炼、简化并被用作强有力的动员工具的。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漂绿”(Greenwashing)背后的逻辑和心理操控手段,其分析之犀利,让我不禁对我日常购买的“环保产品”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更令人惊喜的是,作者在探讨这些严肃主题时,语言风格依然保持着一种近乎于古老手稿的庄重感,却又偶尔穿插着极具现代感的反讽,这种混搭风格非常新颖。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停下来,合上书本,走到窗边,重新审视周围世界色彩构成的心灵工具书。
评分不错不错一糸列都挺好的。
评分色彩学!!!!!色彩哲学!
评分很好很不错,还没看,就先这样吧,看了再说,不过这个系列都不错的,不会后悔的!
评分还有蓝色和绿色 以后也会买的
评分买了这一套三本,内容很有趣
评分三联出版的书,质量高,印刷好。内容棒
评分棒呆棒呆棒呆
评分京东物流快,货物好,点赞!
评分京东自营书籍,质量过硬,送货及时,且送货到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