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银圆: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修订版)

百年银圆: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浩 著
图书标签:
  • 银圆
  • 机制币
  • 中国近代史
  • 钱币收藏
  • 古钱币
  • 民国币
  • 珍藏
  • 钱币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1137
版次:2
商品编码:11969422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64
字数:3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钱币收藏爱好者
  

  《百年银圆 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第一版出版于2012年8月,面世后受到广大钱币爱好者,尤其是机制银币收藏爱好者和研究者的肯定和赞赏,甚至有读者褒奖:“这是我见过的写得较好的银币书!”作为对读者的回馈,2016年6月推出的这个修订版,原汁原味地保留了第一版的风貌和内容,仅作了少许文字体例上的统一和订正,相信这个修订版能弥补没有买到第一版《百年银圆》读者的遗憾。对于已经买过第一版《百年银圆》的读者并深爱她的读者,这个修订版也是上佳的珍藏版本。


  

内容简介

  

  《百年银圆 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修订版)》依据国内外知名学者及收藏家的著作,结合晚近公开的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史料和近年来国外钱币学家的研究成果,以高质量图片结合文字描述的方式系统介绍中国近代银圆,尤其是存世量稀少的珍贵银圆,包括未公开发行的样币、试制币,并对它们的留传和拍卖记录作了详细描述;另外,《百年银圆——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修订版)》还介绍了与中国机制币渊源颇深的近代西洋人、鲜为人知的钱币模具雕刻师,以及新兴的第三方钱币鉴定评级等内容,是一部钱币收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进阶之书。

作者简介

  孙浩,钱币鉴定师,收藏家,银圆收藏界专家。研究、收藏中国银圆二十余年,在多家国内专业钱币杂志上发表文章。擅长高档银圆的鉴定、考证和钱币制造工艺研究。

目录

前言
壹·清代银圆——地方篇
1 广东省造银圆 2
2 湖北省造银圆 11
3 北洋造银圆 17
4 江南省造银圆 24
5 安徽省造银圆 33
6 奉天省与东三省造银圆 37
7 吉林省造银圆 44
8 四川省造银圆 51
9 浙江省造银圆 60
10 福建省造银圆 64
11 台湾省造银圆 66
12 “京局制造”银圆 67
13 湖南省造银圆 71
14 云南省造银圆 74
15 陕西省造银圆 80
16 山西省造银圆 82
17 新疆银圆 84
18 西藏地方银币 91

贰·清代银圆——总厂篇
1 造币总厂 94
2 “圆两之争”时期试制的样币 97
3 “宣统年造”大清国币系列样币 103
4 “宣统三年”试制的样币 105
5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之“曲须龙” 109

叁·民国银圆——人像篇
1 开国纪念币银圆 114
2 袁世凯像银圆 120
3 北洋政府造人像银圆 127
4 孙中山像试制样币 137
5 金本位银圆 141
6 孙中山像帆船银圆 145
7 孙中山像布图银圆 151

肆·民国银圆——地方篇
1 四川省造银圆 154
2 新疆省造银圆 158
3 云南省造银圆 162
4 湖南省造银圆 165
5 贵州省造银圆 166
6 甘肃省造银圆 171

伍·近代银饼与银两币
1 台湾“老公银”“如意”“笔宝”银饼 174
2 福建“漳州军响”银饼 180
3 上海银饼 181
4 贵州“黔宝”银饼 184
5 “上海壹两”与“关平壹两” 186
6 “富字一两”与“鹿头一两” 189

陆·近代金币与金章
1 大清金币192
2 袁世凯侧像洪宪飞龙金币 195
3 袁世凯洪宪飞龙金银章197
4 袁世凯像嘉禾金币 200
5 唐像金币与滇字金币 201
6 龙凤黻黼金币 204
7 孙中山像布图金币205
8 金圆券金币 206
9 伪“满洲国”金币 210
10 “中央造币厂”金条 212

柒·苏维埃红军银圆
苏维埃红军银圆 214

捌·币海掇英——延伸篇
1 臆造币 220
2 “铸币”与“机制币” 226
3 英国伯明翰造币厂史事 228
4 近代机制币著名人物列传 232
5 浅说钱币品相鉴定 245

参考文献 248
后记 250


前言/序言

  回首望长安·往事不如烟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一名句来形容中国银圆的兴衰与其集藏、研究是非常贴切的。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 华夏文化的悠久性与独立性无庸置疑, 许多领域对人类发展都有卓越的贡献,中国也是最早使用硬币的国家之一。然而,旧时代的中国没有像欧洲国家那样,在学习新事物后对之加以改良,脱胎换骨进而突飞猛进。老祖宗的东西用上几百年甚至于千年也不改进; “既创新,又陈腐”的程度令人惊讶, 诚如中国货币史与钱币学权威彭信威教授所言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 中国古代的货币,是没有制度可言的” 。他指出,中国古代货币有四大特点。首先是货币的各种职能不集中于一体。金银虽自古即有价值,但“没有铸造金银圆,也不用金银为流通手段。流通手段,基本上都是用铜钱。历代虽有金银钱的铸造,但这种金银钱,只具备货币的形式,目的不是为了流通。铜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货币的各种职能。有些职能主要不是用铜钱,甚至于有时完全不用铜钱,例如宝藏手段,主要是用金银” 。其他三个特点分别是 : 制造与流通的地方性、制造工艺的不进步及长期以来铜钱的重量几乎不变。最后一个特点,如 621 年(唐武德四年)铸行开元通宝和 1889 年(清光绪十五年)广东用机器所造之光绪通宝制钱,两者间隔千余年而重量是相同的。 “只有晓得这个特点,才能说明中国货币史上的许多现象” 。明嘉靖以后,中国的币制大体上是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铜钱与银两间维持一定的比价。铜钱使用是论枚计价,白银在作为交易媒介之时是以成色及重量来计价,然而各地习用的成色与秤法不一,且银子有不同的形状,在鉴定及重量的换算上十分麻烦。外国银圆流入中国后,因其制作精美及成色、重量的划一,可以论枚(圆)使用,非常方便,慢慢成为民间交易的工具,银两在流通上的影响力逐渐式微。道光年间, “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 ,1838 年(清道光十八年)台湾仿洋银形式首创老公银饼。外国银圆的泛滥造成弊端丛生,自制银圆抵制外币之议由初期的受排斥转为逐渐受到重视。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向英国订购机器于广州大东门外黄华塘勘地建 “广东钱局” , 此乃中国正式设立专业机器造币厂之始。1889 年 (清光绪十五年)开制制钱,1890 年(清光绪十六年)开制银圆,由于绩效良好,持续运作,各省纷纷跟进,中国自此而始全面以机器造币。当时,清政府尚无划一的币制,广东龙洋的发行仅仅是权宜措施,因此在 19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在制定币制、确定主币重量时,有主张仿洋银一圆的七钱二分制的,也有主张中国传统用银习惯的“两”制的,此即所谓的“圆两之争” 。在未定案之际,尚有倡议制作金币及施行金汇兑本位制的主张。币制的讨论由光绪朝延至宣统帝登基,后虽有结果,并开制新国币,后因武昌起义,国体变更,新币制未行,紊乱依旧。民国时期,财政部继续推动币制改革。1914 年(民国 3 年)制定《国币条例》 ,发行以袁世凯头像为图案的新国币,此俗称“袁大头”的新银圆制作精美,成色、重量划一,颇受民众欢迎,在完善的策划及大力推行下, 很快将外币驱逐殆尽。仅数年光景, 中国原本最通行的墨西哥鹰洋已大量消失,不是熔化改制,就是运送出口,影响力无法与昔日相比,中国的银圆被“袁大头”统一了。北伐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政令趋向统一,随即进行币制整顿。讨论的过程中曾有金本位制之议,因各界质疑而仍实行银本位制。1933 年(民国 22 年)颁布的“废两改元”政令正式宣告了银两制度的终结。然而,20 世纪初西方主要国家皆已放弃贵金属本位币制,改行管理通货的信用纸币制,使白银从货币变成了商品。在这历史的转折之际,全球银价却剧烈波动,导致我国银圆外流,造成通货紧缩,进而发生金融危机。国民政府因此在1935 年(民国 24 年)11 月紧急实施法币政策, 改行信用纸币制,废除了银本位,使中国的货币自此与白银脱钩。法币政策实现了币制的统一,堪称成功,但因紧接着的抗日战争波及皆为较富庶的省份,以至法币贬值,各地物价上扬。之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通货膨胀严重至无法收拾的地步。法币信用一落千丈后,当局拟以发行金本位制的金圆券,并试图筹措发行金币来稳定局势,但因军事失利纸币彻底崩溃,各地纷纷恢复使用银圆。然而,此情形如昙花一现。在世界潮流与物价的变动下,二战之后,仅有少数国家还发行银币流通,20 世纪 60 年代末银币完全退出流通货币的领域,走入历史的长河。世界各地的硬币逐渐减重缩小,改以廉价金属制作,发行权由中央政府独占,成为信用货币。在旧中国进行货币改革的时候,由于缺乏现代工业,刚开始仿西洋方式造币时,无可避免地仰赖外力。此时,除了经济以外,社会、政治与国际局势都发生了剧烈动荡,造成许多文献的散失,导致今人查证上的困难,所幸有些海外的原始文献保存尚属完整,在“礼失求诸野”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还原部分真相,本书与其他同类书籍较为不同之处,即在于引用大量来自英美造币厂与其官方机构的原始资料,以及外籍钱币学者的研究心得。由于泉学博大精深,浩瀚无垠,笔者所知有限,但秉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的原则,对于不熟悉的领域仅能点到为止或略过,若为求全而勉强纳入,实系超过个人能力范围。

  本书所录的钱币图片以北京诚轩公司总经理左京华女士提供的钱币照片为主,其他图片提供者包括美国邦地尼奥机构(Ponterio) 、CNG 机构以及曾泽禄、何代水、何泰山、刘继武、周士杰及诸多前辈与同好,少数为个人藏品,图版由周沁园协助制作,谨在此一并申谢。由于图片来源不同,或许在视觉上无法达到整体的一致性,但这也正好说明了每一枚钱币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及与众不同的光彩。

  孙浩

  2011 年 10 月


好的,这是一份符合您要求的图书简介: 《古韵新风:近现代世界钱币收藏鉴赏指南》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近现代世界钱币(约18世纪末至今)发展脉络、设计艺术与收藏实践的专业著作。它旨在为广大钱币爱好者、历史研究者以及新兴收藏群体提供一份详尽、系统且富有趣味性的知识指南。全书内容横跨全球主要经济体和文化区域,重点聚焦于钱币作为历史载体、艺术品与经济符号的复杂身份。 第一部分:钱币的时代变迁——从王权到共和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近现代全球钱币铸造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我们首先回溯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欧洲工业革命如何彻底改变了钱币的生产方式,从手工打制向机械化铸造的过渡,以及这如何影响了货币的标准化与防伪技术。重点介绍了各国君主制国家如何利用钱币图案来宣扬其神授权力与帝国版图,例如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世界女王”形象如何投射到其殖民地铸币上。 接着,我们详述了20世纪初“共和化”浪潮对钱币设计哲学的颠覆。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殖民体系的瓦解后,钱币开始承载民族认同和民主理念。本章将详细比对法国“玛丽安娜”形象的演变、美国“自由女神”设计的不同时期特征,以及新兴独立国家如何通过钱币来构建国家叙事,例如拉丁美洲国家早期钱币中对“自由之帽”(Phrygian Cap)的偏爱,以及亚洲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取舍与创新。 第二部分:设计语言的密码——艺术、象征与技术 钱币不仅仅是流通的媒介,更是微型艺术品和政治宣传的载体。本书将“钱币美学”作为一个核心研究对象,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钱币的艺术风格流变。 在古典复兴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盛行的时期(19世纪),钱币设计往往追求对称、和谐与庄严,借鉴古希腊罗马的雕塑传统。我们会详细解析如何通过币边、人像侧面轮廓(如侧面浮雕的深度与光影处理)来判断其铸造时期的审美倾向。 进入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对钱币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将聚焦于包豪斯风格、装饰艺术(Art Deco)对铸币图案的渗透,例如摩洛哥、土耳其等国在二战前后发行的钱币中出现的几何抽象元素。我们还会探讨象征主义的运用,例如不同国家在描绘谷物、工业、海洋等主题时所选择的象征符号,以及这些符号如何跨越语言障碍传递特定的国家信息。 在技术层面,本章专门开辟章节讲解了不同铸币工艺的演变,包括凹版雕刻、高浮雕与低浮雕的区别,贵金属合金的配比对钱币色泽和耐磨性的影响,以及现代的图案蚀刻技术在纪念币设计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收藏实践与市场透视 对于收藏者而言,了解如何鉴别真伪、品相评级以及市场动态至关重要。本部分将提供一套实用的收藏操作指南。 首先,我们将详细阐述钱币的品相评级标准,深入解析“未经流通”(Uncirculated, UNC)、“近未流通”(AU)和“精美”(XF)等国际通用术语背后的具体磨损特征。我们将通过大量高清图例对比,教导读者如何辨识人像发丝、文字边缘的磨损程度,以及光泽(Luster)的保留情况。 其次,本书对造假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梳理,从早期的手工仿刻到现代的激光复制,重点分析了识别假币的几项关键指标,包括重量、尺寸公差、音色(Tap Tone)以及对原版模具特征的细微差异比对。 最后,我们提供了近现代世界钱币市场的宏观分析。这包括对“稀有性驱动因素”的探讨——为何某些发行量巨大的国家货币反而因历史事件(如战争爆发、货币改革)而变得稀有。本书还收录了近十年内部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钱币拍卖记录,分析不同版别、不同品相的钱币在二级市场上的价值波动规律,为收藏者提供科学的投资参考。 第四部分:专题研究——特殊主题钱币的解读 本部分选取了几个具有独特历史意义的专题进行深入挖掘: 1. 殖民地与附属地货币: 研究欧洲列强在非洲、亚洲和美洲殖民地发行的货币,分析这些货币如何平衡宗主国的权威与地方文化元素,以及它们在殖民体系瓦解后的历史残留价值。 2. 战时与紧急发行货币: 探讨在战争或恶性通货膨胀时期发行的纸币和代币(Token),这些钱币往往设计简陋,但却承载了最直接的社会动荡信息。 3. 世界博览会与纪念币: 分析各国为纪念重大国际事件而发行的纪念币,这些币种通常采用更高的艺术标准和贵金属材质,是研究当代国家形象塑造的绝佳样本。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流畅,兼顾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是所有对世界钱币历史、艺术与收藏感兴趣的人士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不仅是一本鉴赏手册,更是一部浓缩了近两百年来全球政治经济变迁的袖珍史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简直是钱币学界的一座里程碑。我注意到作者在界定版别,尤其是区分那些极易混淆的“祖版”、“母版”和细微的“改刻”时,所引用的数据和对比图是多么的费心费力。它不像市面上一些粗制滥造的指南那样人云亦云,而是真正做了扎实的考证工作,很多结论是建立在对存世稀有样本的反复比对之上。对于我这样的资深藏家来说,书中对于一些罕见品和臆造品的鉴别要点分析得极其精辟独到,提供了许多在其他著作中难以寻觅的“秘诀”。这种近乎于“吹毛求疵”的钻研精神,体现了作者对这门学问近乎虔诚的态度,让人由衷地敬佩。

评分

这本书的编撰风格是如此的平易近人,它成功地架起了专业学术与广大爱好者之间的桥梁。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即便是初次接触近代银元的朋友,也能顺畅地理解复杂的铸造历史和版别差异。它没有高高在上的学者腔调,反而充满了对这门古老艺术的热情和分享的愿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这些“老洋银”的喜爱又加深了一层,不再仅仅是出于物质价值的追逐,而是真正理解了它们背后的工艺美学和历史温度。这真是一本集知识性、艺术性、收藏指导性于一体的上乘佳作,值得反复品读和珍藏。

评分

这本《百年银圆: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修订版)》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收藏级别的享受。纸张的厚实感和光泽度都非常到位,尤其是那些珍贵银元的照片,色彩还原度高,细节清晰可见,即便是放大观察,铸造的纹路、龙鳞的精细刻画,乃至细微的磨损痕迹,都栩栩如生。装订方面也看得出用心,翻阅起来非常顺畅,让人感觉这本书是为真正热爱钱币的行家量身打造的。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设计上的考究,每一页的布局都兼顾了文献的严谨性和艺术欣赏的愉悦感,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图录,更像是一部融合了历史、工艺和美学的精装画册。对于我这种初窥门径的爱好者来说,光是抚摸着这些书页,欣赏着那穿越百年的金属光泽,就已经是一种极大的满足了。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其详尽的版别图录和清晰的收藏参考信息上。不同于那些只关注“大名誉品”的图册,它对普通流通品和一些地方小厂铸造的普通品种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细致的描绘,这对于普通藏家建立一个相对全面的体系非常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对钱币品相评级(如PCGS或NGC标准之外的更细致的中文描述)的独到见解,结合清晰的实物照片,读者可以更有效地训练自己的“眼力”。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还兼顾了“怎么找”和“如何避坑”,比如对那些常见的高仿假币的特征分析,真是及时雨,避免了不少初入行者的冤枉钱。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钱币知识,不如说是一场沉浸式的中国近代史探险。作者对每一枚钱币的时代背景、铸造流变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力,不仅仅罗列了版别和年号,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小小的金属圆片,置入了晚清民初那风云变幻的宏大叙事之中。比如提到某一枚地方省造币的细微变化时,作者往往会旁征博引,联系到当时地方财政的困境或是督抚的施政方针,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丰富了钱币的文化内涵。它让我意识到,这些银元不仅仅是流通的货币,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政治角力的无声载体。每一次翻阅,都仿佛能听到百年前市场上的喧嚣和政局变动的回响。

评分

非常好的工具书

评分

很满意,?好

评分

期待已久的书终于买到了,修订版值得珍藏于学习,真是一本了解银元的好书!

评分

读好书,好读书,书读好,读书好!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

评分

快,不错,装帧还行。内容待定

评分

喜欢,超级喜欢

评分

快,不错,装帧还行。内容待定

评分

不错,好书。

评分

速度快学习钱币知识不错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