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全集:论艺术

徐复观全集:论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复观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理论
  • 徐复观
  • 中国美术
  • 美学
  • 文化
  • 学术
  • 论著
  • 艺术批评
  • 近现代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254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939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1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论艺术》一书除收录徐复观先生探讨中西艺术的各短篇文章外,还有与徐复观先生经典著作——《中国艺术精神》密切相关的卢鸿《草堂十志图》、王诜《西塞渔社图》、《兰亭》、黄大痴两山水长卷等作品的真伪辨证专文。
  尤其是上述有关诸名作的文章,反映了徐先生在艺术研究方面一贯的方法和态度,他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文字的考订,对于前人的说法提出了有力有据的挑战。

内容简介

  《论艺术》收录了徐复观先生对于中国古典书画艺术等进行研究的单篇文章。徐先生从古典的审美观点出发,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了对传统书画的鉴赏与辨伪、与古典书画家的交游,此外还旁涉现代西方艺术思潮、艺术对于人生之意义等问题。

相关视频请点击:

作者简介

  徐复观教授,始名秉常,字佛观,于一九〇三年元月卅一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徐家坳凤形塆。八岁从父执中公启蒙,续在武昌高等师范及国学馆接受中国传统经典训练。一九二八年赴日,大量接触社会主义思潮,后入日本士官学校,因九一八事件返国。授身军职,参与娘子关战役及武汉保卫战。一九四三年任军令部派驻延安联络参谋,与共产党高层多次直接接触。返重庆后,参与决策内层,同时拜入熊十力先生门下。在熊先生的开导下,重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并从自身的实际经验中,体会出结合中国儒家思想及民主政治以救中国的理念。年近五十而志不遂,一九五一年转而致力于教育,择菁去芜地阐扬中国文化,并秉持理念评论时事。一九七

目录

毁灭的象征——对现代美术的一瞥
一个原子物理学家论科学与艺术
非人的艺术与文学
达达主义的时代信号
现代艺术的归趋
现代艺术的归趋——答刘国松先生
从艺术的变,看人生的态度
艺术与政治
爱与美
现代艺术对自然的叛逆
泛论形体美
艺术的胎动,世界的胎动
艺术的社会性问题
中国画与诗的融合——东海大学建校十周年纪念学术讲演讲稿
现代艺术的永恒性问题
故宫卢鸿《草堂十志图》的根本问题(附后记)
故宫卢鸿《草堂十志图》的根本问题补志
张大千《大风堂名迹》第四集王诜《西塞渔社图》的作者问题
摸索中的现代艺术
与张大千先生的两席谈
我国绘画中树干的颜色问题
论萧立声的人物画
兰千阁藏褚临《兰亭》的有关问题
评江青的样板艺术
谈抽象艺术
由精能向纵逸——读唐鸿先生的画
中国艺术杂谈
毕加索的时代
再论毕加索
《兰亭》争论的检讨
董邦达《西湖四十景》
一颗原始艺术心灵的出现——论台湾洪通的画
看画杂缀
溥心畬先生的人格与画格
《黄大痴两山水长卷的真伪问题》自序
中国画史上最大的疑案——黄大痴两山水长卷的真伪问题
中国画史上最大的疑案补论——并答饶宗颐先生
由疑案向定案——对疑难者的总答复
定案还是定案

精彩书摘

  我为什么年来提倡把考据的方法应用到书画鉴别中去呢?第一,因为我国对书画的伪造工作,源远流长,诡幻百出。加以正如日本有名的豆板复制创始人安滕正生在《新中国的复制画》一文中所说,中国人收藏陈挂的书画,重视作者的地位,而不大重视真伪,更增加了上述的气焰。……现代则“上海有个作伪集团”(张珩《怎样鉴定书画》)。《佩文斋书画谱》卷九十录有“记石田先生画”一条说向沈周求画的“堂寝常充牣”,“其后赝副益多。片缣朝出,午已见副本。有不十日,到处有之,凡十余本者。时昧者惟辨私印;久之,印亦繁,作伪之家,便有数枚。印既不可辨,则辨其诗。初有效其书逼真者。已而先生又遍自书之,凡所谓十余本者,皆此一诗”。不过伪造者的技术再高,但对书者、画者、藏者的背景,常常弄不清楚。如有文字可资考证,当然在鉴别上是一大帮助。
  第二是就书画本身来鉴别真伪,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里也只举一二例。
  元柯九思为鉴书博士,这是以鉴别为专业的。他与倪云林相知好,倪在一首怀念九思诗的前面说“……其诗文书画,鉴赏古迹,皆自许为当代所少。狂逸有高海岳之风,但目力稍恕耳。今日哪可得耶”(《倪云林诗集》卷三)。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恽南田所记黄大痴《秋山图》始末(见《骨董琐记》卷一)。五十年间,王时敏、王石谷对此画的评价顿异。迷离幻化,到底不知问题是出在图轴的本身,还是出在鉴赏者前后的心情与眼力?姜绍书《韵石斋笔谈》卷下述董其昌于万历甲辰在王宇泰家所见黄子久《天池石壁图》,与宏光间董的长子在京师所携经其父标题的此图,大为“异殊”,而暗示董评之不甚可信。与《秋山图》故事略同。
  《明报月刊》一一○期有傅申先生充满信心的《谈鉴别》一文。傅先生作为鉴别的前提是“不知伪,何以知真?”他即以这句话作副标题。但谢稚柳在《论书画鉴别》一文中说“伪是依附于真的,因此,不能认识真,就失去了认识伪的依据。真的认识了,然后才能认识伪”。傅文专为张大千伪石涛作品而发。假定只有大千一人伪石涛的作品,而傅对张的能耐又能完全把握,则傅先生的大前提或可以成立。但事实上伪作石涛的,在大千以前,有的出自扬州、广州,即上海一地,也决非大千一人。而我对张的能耐的评价,较傅先生所评者为高,傅先生并未能全面把握到大千的能耐,所以谢稚柳虽然完全不懂考据,不了解考据在鉴别上的功用,但就鉴别而言,似乎比傅先生更多领会到一点辛苦。至于谢氏及张珩所提出作为鉴别准据的“时代风格”、“个人风格”,话是说得不错,但应用起来,多少使人有空广旷阔、无从下手之感吧。假定有可资考据的材料,又能作客观的处理,便不会如此。
  还得一提的是书画上的题跋,当然是考据的重要材料。但题跋有伪造及移易的情形,所以这种材料的可靠性,不及与真伪无关的诗文集中的材料。因此,搜集某人散见的题跋,补入到某人诗文集中去,可以说是有意义的工作,同时,也是鱼目混珠的危险工作,即使不是伪造,未经移易的真跋,也正如彭元瑞在《知圣道斋读书跋》卷二《跋清河书画舫》中所云“从来赏鉴家多不学,即文(徵明)、董(其昌)亦不免”。所以对真跋也必须加以考据批评的工作,而不可完全信赖。鉴别是要综合各种因素的,考据是各种因素中较有把握的因素。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论集》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徐复观全集:论艺术》。 ---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论集 思想的脉络与精神的疆域:重探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的智慧遗产 图书简介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论集》汇集了十余篇精心遴选的学术论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进脉络、核心议题及其对后世文化构建的深远影响。本书跳脱出传统的概念梳理框架,侧重于思想家群体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所面对的现实挑战与精神突围,力求还原彼时彼刻思想勃发的真实情境。 本书的探讨范围横跨先秦的群星璀璨,直至魏晋南北朝的玄思与形神之辨,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精要,并对汉代经学、玄学兴起等重要转折点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先秦诸子的思想建构”、“秦汉经学与形神之辨”、“魏晋玄学的精神流变”,以及“方法论与史学视野”。 第一部分:先秦诸子的思想建构 此部分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轴心时代”的奠基工作。 1. 论“仁”的社会性基础与个体实践:《论语》中的政治伦理再探 本章聚焦于孔子思想中的“仁”概念。作者认为,“仁”并非一个纯粹的道德内省词汇,而是与特定的社会结构、宗法制度紧密结合的政治实践。通过细致比对不同篇章中“仁”的应用情境,解析了其在维系周代礼乐秩序崩塌背景下的重建努力。重点分析了“克己复礼”与“为仁由己”之间的辩证张力,指出孔子试图在维护既有秩序与激发个体觉醒之间寻找的平衡点。 2. 道家“自然”观的谱系比较:从《老子》的“无为”到《庄子》的“逍遥” 本研究将《老子》与《庄子》的“道”论进行纵向对比。区别于将二者视为完全统一的观点,作者强调了《老子》中“反者道之动”所蕴含的朴素辩证法,以及其对权术性治理的潜在警示意义;而《庄子》则将这种“道”的实践提升至个体精神超越的维度,探讨了“齐物论”如何提供了一种面对外在僵化规范的精神解脱路径,即“逍遥游”的哲学意涵。 3. 墨家“兼爱”的逻辑结构与社会功能 本章对墨家“兼爱非攻”的核心主张进行了严谨的逻辑重建。研究分析了墨子如何通过“利害之分”的功利主义框架来论证其伦理主张的合理性,探讨了“尚贤”与“节用”等规范性原则在墨家社会实践中的作用。特别指出,墨家的社会关怀并非仅仅停留在情感层面,而是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社会工程学视角。 4. 法家“势治”思想的历史必然性 在秦代大一统的背景下,本章审视了韩非子的集大成思想。分析了法家如何系统地解构了儒家传统的血缘政治和道德诉求,代之以“法、术、势”三位一体的权力运行逻辑。重点讨论了韩非如何吸取了商鞅的严苛与申不害的权谋,最终形成了一套旨在绝对维护君主专制权威的理论体系。 第二部分:秦汉经学与形神之辨 秦汉时期,哲学思想的主要战场转向了对经典义理的阐释以及“天人关系”的理论构建。 5.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经学基础与政治目的 本章探讨了汉代“独尊儒术”过程中,董仲舒如何成功地将阴阳五行学说融入儒家经典解释体系。阐释了“天人感应”如何从一种朴素的宇宙观,转化为维护皇权神圣性的政治哲学工具,分析了其如何通过灾异之说来规范君王的政治行为。 6. 扬雄《太玄》对“易学”的结构重塑 本节考察了扬雄在汉代“易学”发展中的独特地位。扬雄试图超越占筮的功利性,通过创设“玄”这一本体论概念,对《周易》的符号体系进行了哲学化的提升。对比其“九九”的结构与《周易》的结构,揭示了其试图建立一套更具思辨性的宇宙生成模型的努力。 第三部分:魏晋玄学的精神流变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形神、有无的争论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 7. “贵无论”与“名教自然”的张力:嵇康思想研究 本章聚焦嵇康,探讨其在维护个体生命纯粹性与社会伦理规范之间的挣扎。分析了嵇康如何通过“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激进姿态,挑战既有的名教体系,试图为士人阶层寻找一个超越世俗政治的“养生”哲学,即“自然”的价值优先性。 8. 王弼对“有”与“无”的本体论转化 本节精研王弼对《老子》和《周易》的注疏。重点分析了王弼如何将老庄的“无”概念,转化为一种具有思辨逻辑的本体论起点,即“无”是“有”的根源。考察了其“贵无论”对后世佛学和道家诠释学的影响,揭示了形而上学思辨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成熟标志。 9. 竹林名士的“清谈”:社会文化语境下的言说模式 本章将清谈置于魏晋政治衰败、士人阶层受压抑的社会背景下考察。分析了“清谈”的语言风格、话题选择(如“如何看有无”、“怎样论虚无”)与其背后的政治不合作态度之间的关联,揭示了这种看似超脱的话语实践,实则是一种隐晦的社会批判与自我定位方式。 第四部分:方法论与史学视野 本部分侧重于对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和整体视野的探讨。 10. 概念史视野下的“心性论”源流追踪 本研究主张,对“心性论”的探讨不能孤立于其所处的时代语境。通过追溯从先秦到宋明,特定术语(如“性”、“心”、“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指涉变化,展示了哲学术语如何经历一个动态的、累积性的概念史过程。 11. 中国古代思想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的祛魅 本书最后一部分对当前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弊病进行了反思。强调了避免以古希腊哲学或近现代西方哲学范式来生硬套用或评判中国思想体系的必要性。主张应构建更具内在逻辑自洽性的评价体系,从而更真实地理解古代思想家构建的世界图景。 总结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论集》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入文本基础的古代思想研究范本。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场思想的深度漫步,带领读者重返那个充满辩驳、建构与创新的智慧年代,感受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在面对时代困境时所迸发出的持久而深刻的探索精神。 ---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非要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这套文集带给我的感受,那它更像是一部精雕细琢的古乐器,需要学习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调音、去练习,才能奏出其蕴含的深邃和鸣。它不同于那些用合成器制作的、音色亮丽却缺乏底蕴的流行音乐。这部文集所探究的议题,如“超越性”、“主体性”的消解与重构,都是人类思维史上绕不开的险峰。作者的论述结构极其精密,如同一个复杂的机械装置,各个部件之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初读时,你或许只能看到零件的形状,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整个装置的运行逻辑便会豁然开朗,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内在秩序。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一种抵达更深刻问题的路径图。对于那些渴望在知识的广袤星空中,找到一颗可以稳定航行的北极星的求索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宝藏。

评分

这本厚重的文集,仅仅翻开目录,便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智识洪流。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轻飘飘的文化读物,试图用几篇散文将读者哄骗着走过一个下午。恰恰相反,它像是一座精心规划的迷宫,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需要仔细辨认的岔路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宏大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执拗的“不妥协”。比如,他对“本体论”与“知识论”之间张力的反复叩问,那种层层剥茧、直抵核心的思辨路径,读起来虽然费力,却令人心悦诚服。它要求读者不仅仅是接收信息,更像是参与到一场与作者并肩的智力搏斗中。那种穿透力,仿佛能将我们这个时代许多浮在表面的论断,连根拔起,暴露出其下隐藏的哲学基石的松动与摇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许久,试图消化那种被猛然拉伸的认知边界。这种体验,远非仅仅“阅读”二字可以概括,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拓荒,令人既疲惫又振奋。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读者耐心的挑战,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马拉松。它不是用来在通勤路上消磨时间的消遣品,它需要一个安静、不受打扰的空间,以及一段可以沉浸其中的漫长时间。我必须承认,有些章节的晦涩程度,即便是略有哲学基础的读者也会感到吃力。但这种“吃力”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迫使你慢下来,重新审视那些你自以为已经掌握的概念。作者对于西方哲学经典的处理,常常带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姿态,他不会被现代学术的流行趋势所裹挟,而是坚持从文本本身去挖掘其最本真的意涵。这种批判性的继承与坚守,在当下这个追求快速反馈和即时满足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思想深度,往往是在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和艰苦的思辨之后才能沉淀下来的黄金。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如同其所探讨的议题一样,具有一种古典的、近乎刻板的严谨性,但这绝不是枯燥的代名词,而是一种对精确性的极致追求。作者的笔触,不像某些当代学者那样,热衷于使用花哨的术语来构建自身的壁垒,他的语言是坦诚的、直接的,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我注意到,在论述某个特定哲学流派的起源与演变时,他引用的史料和文本对照的细致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这已经超出了通常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更像是一场考古工作,将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关键细节重新打磨出来,让其重见天日。读到那些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话的段落时,我仿佛能听到两千多年前的学人彼此间的激辩声,那份精神上的交锋感是如此真实,以至于让人对“活的传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套文集,无疑是为那些渴望深入挖掘思想源头,不满足于二手解读的深度思考者量身打造的“硬核”读物。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部文集展现出一种宏大叙事的野心,它试图构建一个连贯的思想体系,而非简单地将散落的论文集结成册。尽管这些文章跨越了不同时期,但核心关切点始终如一,围绕着“人何以为人”的根本命题旋转。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情境伦理”的探讨尤为着迷。作者似乎总能在看似冰冷的哲学框架内,注入一股温暖而坚定的“人本关怀”。他拒绝将人简化为纯粹的逻辑机器或社会原子,而是强调个体在特定历史、文化情境中所承载的复杂重量。这种对“活的经验”的尊重,使得他的论述不仅停留在纸面上的思辨,更与我们的日常处境产生了强烈的共振。读完全部关于此主题的篇章后,我发现自己看待身边许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视角变得更加审慎和具有层次感,不再轻易地将事物归类为非黑即白。这种由内而外的思维重塑,是任何一本泛泛之作都无法给予的馈赠。

评分

不错,京东一向很好!

评分

京东折扣力度大,不到四折买的,书质量很好,物流超快,一如既往支持在京东购物

评分

一次偶然的机会知道了徐复观,一位南方的姐姐推荐我看的。那还是在研究生二年级。一直没买没看。现在终于有机会了。

评分

徐复观全集:论艺术 喜欢

评分

好书

评分

不错,期待阅读………………~

评分

朱家溍对古代美术史、明清历史、戏曲表演艺术造诣很深。他所主编的《国宝》成为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国元首的礼品,在海外则成为畅销书。他的文集《故宫退食录》被评为1999年十大畅销书之一。他所编著的《两朝御览图书》、《明清帝后宝玺》、《历代著录法书目》、《故宫藏珍本丛刊》等,以及主编的《中国美术全集》中《竹木牙角器》和《漆器》,《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明清漆器》等,均获好评。他还遵照父母遗嘱,与其兄弟共同将珍藏的古拓本碑帖七百种、善本书两万册、明清紫檀木家具、宋元书画和其他珍贵文物,分三次无偿捐赠给国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公认捐赠文物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备受各方赞扬。

评分

好书

评分

徐复观全集,散买比较便宜,可是有一本散买买不到,郁闷啊郁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