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第二版)》係統全麵地論述瞭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及應用。全書共分11章,重點論述瞭景觀生態學的基本理論、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景觀的動態模擬、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以及景觀生態學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地可持續利用和全球氣候變化等研究中的應用。特點是係統性強、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方法與應用相結閤,並且融入瞭作者在國內的實際研究工作。
《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第二版)》適閤生態學、地理學、環境科學、自然保護等專業的科研和教學人員閱讀,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景觀生態學的概念及發展
1.1 景觀與景觀生態學
1.1.1 景觀
1.1.2 景觀生態學
1.2 景觀生態學的發展曆程
1.2.1 景觀生態學的萌芽階段(1806~1939年)
1.2.2 景觀生態學的形成階段(1939~1981年)
1.2.3 景觀生態學的全麵發展階段(1981年至今)
1.3 景觀生態學的展望
1.3.1 景觀生態學理論發展
1.3.2 景觀生態學方法
1.3.3 景觀生態學領域拓展
參考文獻
第2章 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與核心
2.1 理論基礎
2.1.1 係統論
2.1.2 等級理論
2.1.3 地域分異理論
2.2 重要理論
2.2.1 島嶼生物地理學
2.2.2 復閤種群理論
2.2.3 滲透理論
2.3 景觀生態學的核心:格局、過程與尺度
2.3.1 格局與過程
2.3.2 尺度與尺度轉換
2.3.3 格局、過程相互作用及其尺度依賴性
參考文獻
第3章 景觀格局與分析
3.1 景觀發育
3.2 景觀要素
3.2.1 斑塊
3.2.2 廊道
3.2.3 基質
3.2.4 附加結構
3.3 景觀格局特徵
3.3.1 斑塊-廊道-基質模式
3.3.2 景觀對比度
3.3.3 景觀粒徑
3.3.4 景觀多樣性
3.3.5 景觀異質性
3.4 生態交錯帶與生態網絡
3.4.1 生態交錯帶與邊緣效應
3.4.2 生態網絡與景觀連通性
3.5 景觀格局指數
3.5.1 景觀單元特徵指數
3.5.2 景觀多樣性和異質性指數
3.5.3 FRAGSTATS軟件
3.6 景觀格局分析模型
3.6.1 空間自相關分析
3.6.2 地統計分析
3.6.3 譜分析
3.6.4 小波分析
3.6.5 聚塊方差分析
3.6.6 分形幾何分析
3.6.7 趨勢麵分析
3.6.8 親和度分析
3.6.9 元胞自動機
參考文獻
第4章 景觀生態過程
4.1 景觀中的物種運動
4.2 景觀中水分和養分的遷移
4.3 景觀中的人文過程
4.4 乾擾的景觀生態效應
4.5 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
參考文獻
第5章 景觀動態與模擬
5.1 景觀穩定性
5.2 景觀變化的驅動因子
5.3 景觀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5.4 景觀變化的動態模擬
參考文獻
第6章 景觀生態分類與評價
6.1 景觀生態分類
6.1.1 景觀生態分類的發展
6.1.2 景觀生態分類目的與體係
6.1.3 景觀生態分類方法
6.1.4 景觀生態係統功能類型
6.2 景觀生態評價
6.2.1 景觀適宜性評價
6.2.2 景觀生態健康評價
6.2.3 景觀安全格局評價
6.3 景觀生態管理
6.3.1 景觀生態管理的基本目標
6.3.2 景觀生態管理的主要原則
6.3.3 景觀生態管理的基本步驟
6.3.4 景觀生態管理的主要內容
參考文獻
第7章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
7.1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的發展
7.1.1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的內涵
7.1.2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的發展
7.2 景觀生態規劃
7.2.1 景觀生態規劃的概念
7.2.2 景觀生態規劃的原則
7.2.3 景觀生態規劃的步驟
7.2.4 景觀生態規劃的類型
7.2.5 景觀生態規劃的應用
7.3 景觀生態設計
7.3.1 景觀生態設計的概念
7.3.2 景觀生態設計原理
7.3.3 景觀生態設計的步驟
7.3.4 景觀生態設計類型
參考文獻
第8章 景觀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8.1 生物多樣性
8.1.1 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8.1.2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需求
8.2 景觀格局與生物多樣性
8.2.1 斑塊與生物多樣性
8.2.2 廊道與生物多樣性
8.2.3 基質與生物多樣性
8.2.4 景觀格局多樣性與物種多樣性
8.3 景觀生態學與自然保護區設計
8.3.1 自然保護區設計的景觀生態學原理
8.3.2 自然保護區設計
8.3.3 自然保護區景觀結構設計案例研究
參考文獻
第9章 景觀生態學與土地可持續利用
9.1 景觀生態學與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
9.1.1 可持續性科學
9.1.2 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基本概念
9.1.3 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景觀生態學基礎
9.2 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
9.2.1 土地質量指標
9.2.2 生態指標
9.2.3 經濟指標
9.2.4 社會指標
9.2.5 環境效應指標
9.2.6 景觀指標
9.3 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過程與方法
9.3.1 一般問題
9.3.2 初步商討
9.3.3 土地利用方式評價
9.3.4 土地利用係統評價
9.3.5 景觀或區域評價
9.3.6 綜閤評價、成果與監測
9.4 黃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可持續利用案例研究
9.4.1 大南溝小流域概況
9.4.2 調查與評價方法
9.4.3 土地適宜性評價
9.4.4 不同土地利用方案的水土保持評價
9.4.5 不同土地利用方案的經濟效益評價
9.4.6 不同土地利用方案的社會接受性評價
9.4.7 土地可持續利用模式
參考文獻
第10章 景觀生態學與全球變化
10.1 全球氣候變化
10.1.1 氣候變化的事實
10.1.2 氣候變化研究的尺度
10.2 景觀變化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10.2.1 景觀變化與全球氣候變化的關係
10.2.2 景觀變化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
10.3 景觀變化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
10.3.1 全球氣候變化對景觀變化的影響
10.3.2 不同景觀類型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10.4 景觀生態學在全球變化研究中的應用
10.4.1 景觀尺度上全球變化的研究
10.4.2 景觀生態學在全球變化下自然資源適應性管理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11章 遙感、地理信息係統和全球定位係統在景觀生態學中的應用
11.1 遙感及其在景觀生態學中的應用
11.1.1 遙感技術基本原理與特徵
11.1.2 遙感技術在景觀生態研究中的應用
11.2 地理信息係統及其在景觀生態學中的應用
11.2.1 地理信息係統基本原理與特徵
11.2.2 地理信息係統在景觀生態學中的應用
11.3 全球定位係統及其在景觀生態學中的應用
11.3.1 全球定位係統基本原理和特徵
11.3.2 全球定位係統在景觀生態學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第一版齣版已近10年,曆經10餘次印刷,發行近2萬冊。這10年是景觀生態學快速發展的10年,其理論與方法不斷完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進入瞭她的而立之年,已成為科學百花園中一朵絢麗的花。麵對這一快速發展的學科,應讀者和編輯的要求,作者對原書進行瞭係統的修改和整理,吸收瞭景觀生態學最新的理論發展和應用研究成果,補充瞭大量新的內容和最新研究文獻,歸並瞭原有的一些章節,建立瞭邏輯更加緊湊和清晰的框架結構,使書稿更加完整和係統。具體修訂如下。
第1章歸納和梳理瞭景觀生態學的發展曆程,對1981年至今的景觀生態學全麵發展階段進行瞭詳細補充;增加瞭景觀生態學展望部分,從理論發展、方法創新和領域拓展三個方麵進行瞭論述。第2章由理論基礎、重要理論和景觀生態學的核心3部分構成,格局、過程與尺度為新增內容。第3章在原書第三章景觀結構和第八章景觀生態學數量方法的基礎上,補充瞭一些最新進展,將景觀格局與格局分析方法閤並,形成景觀格局與分析,加強瞭景觀整體特徵分析。第4章新增瞭“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一節,對原書的景觀生態過程進行瞭更新和調整,對景觀中人文過程有關內容進行瞭梳理,從景觀利用過程、景觀改造過程、景觀融閤過程三個方麵展開。第5章補充瞭景觀變化的驅動因子及驅動因子的識彆和景觀動態分析與模型模擬。第6章新增瞭景觀生態分類的研究進展與現狀、景觀生態評價和景觀生態管理,刪除瞭原版中“生態係統的服務功能及其評價、生態係統健康評價和生態係統綜閤評價”等內容。第7章梳理瞭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的發展過程,增加瞭基於格局優化的景觀生態規劃和景觀生態設計的步驟;結閤現代景觀生態設計的熱點,補充瞭綠色節能的城市景觀設計、濃鬱文化的校園景觀設計和天地人和的新農村景觀設計等。第8章對原書結構和內容進行瞭適當調整,增加瞭基質與生物多樣性關係的研究及景觀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的最新研究進展。第9章增補瞭可持續性的概念,進一步完善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係,增加瞭土地可持續利用案例研究。第10章對全球氣候變化部分進行瞭補充和梳理,加強瞭景觀生態學與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結閤。第11章加強瞭遙感和地理信息係統技術體係的發展及其在景觀生態學中應用的部分,增加瞭全球定位係統及其在景觀生態學中的應用。
本書第1章由傅伯傑和蘇常紅修改,第2章由呂一河和傅伯傑修改,第3章由馬剋明修改,第4章由陳利頂修改,第5章由郭旭東修改,第6章由王仰麟、彭建和瀋虹修改,第7章由王軍修改,第8章由張育新和馬剋明修改,第9章由邱揚修改,第10章由劉國華修改,第11章由馮曉明和陳利頂修改。全書由傅伯傑和陳利頂統稿。
圖書名稱:水資源管理與可持續發展 圖書簡介: 水,生命之源,是地球上所有生態係統和社會經濟活動的基礎。隨著全球人口增長、氣候變化、工業化進程加速以及不閤理的用水模式,水資源短缺、水質惡化和水環境破壞等問題日益凸顯,對人類福祉和生態安全構成瞭嚴峻挑戰。本書聚焦於當代水資源管理的核心議題,旨在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知識體係,探討如何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全球背景下,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有效保護。 本書內容涵蓋瞭水資源管理理論的演進、關鍵技術方法、政策法規框架以及麵嚮未來的創新解決方案。我們首先從水循環的科學原理齣發,詳細闡述瞭地錶水、地下水資源的賦存狀態、補給與排泄機製,並深入分析瞭影響水資源可利用量的氣候、地質和人為因素。特彆地,本書對水文過程的現代監測技術,如遙感技術、地理信息係統(GIS)在水資源評估中的應用進行瞭詳盡的介紹,強調瞭數據驅動在精準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水資源評估與規劃方麵,本書提供瞭多種水資源承載力分析模型和區域水量平衡核算方法。我們不僅關注水量平衡,更將水質納入整體考量,探討瞭水質參數的動態變化規律及其對生態係統健康的影響。這部分內容對於指導區域水資源配置、製定科學的開發利用計劃至關重要。 氣候變化是當前水資源管理麵臨的最大不確定性因素。本書專門闢齣章節,係統梳理瞭氣候變化對區域水文情景的影響,包括極端降水事件、乾旱頻率和雪綫變化等。基於情景分析的方法,我們提齣瞭適應性水資源管理策略,旨在增強水利基礎設施和管理體係抵禦氣候風險的能力。 水汙染控製與水環境修復是本書的另一核心闆塊。從點源汙染到麵源汙染,從工業廢水到農業麵源徑流,本書全麵梳理瞭各類水體汙染的來源、遷移轉化規律和生態毒理效應。在治理技術層麵,除瞭傳統的物理、化學和生物處理技術外,本書還重點介紹瞭新型的低影響開發(LID)技術、人工濕地係統在生態淨化中的應用,以及基於生態係統方法的流域水環境綜閤整治策略。我們強調,有效的汙染控製必須與上遊的源頭削減和下遊的生態修復相結閤。 水資源衝突與跨界閤作是本書在社會經濟維度上的重要探討。隨著用水需求的日益緊張,農業、工業、城市生活以及生態用水之間的競爭加劇,水事矛盾時有發生。本書分析瞭水權製度、水價形成機製和用水效率提升的技術途徑,如精準灌溉、中水迴用和非常規水資源(如雨水集蓄和海水淡化)的開發利用。此外,我們還詳細討論瞭區域水資源聯閤管理和跨界河流衝突的國際經驗與國內實踐,強調瞭建立公平、透明和有效的利益攸關方協商機製的重要性。 在政策與法律框架層麵,本書深入剖析瞭各國和地區的現行水資源管理法律體係,比較瞭不同管理模式(如集權式管理與分散式管理)的優劣。重點討論瞭“以流域為單元進行綜閤管理”(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IRBM)的理念和實施路徑,以及如何將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特彆是與水相關的目標,融入國傢和地方的水資源戰略規劃中。 最後,本書展望瞭智慧水利和數字化管理的前沿發展。利用大數據、物聯網(IoT)、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實現水資源管理的實時感知、精準預測和智能決策。從智能調度水庫群到建立城市“海綿體”監測網絡,這些新興技術為提升水資源管理的精細化和彈性提供瞭強大支撐。 本書的撰寫立足於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全球範圍內的工程實踐案例,力求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它不僅是水利工程、環境科學、地理學等相關專業學生和研究人員的權威參考書,也為政府決策者、水資源規劃師以及水利部門的工程師提供瞭切實可行的理論指導和操作指南。通過對水資源復雜係統的係統性認知和多維度管理方法的探討,本書緻力於推動全社會形成珍惜水資源、保護水環境的共識,最終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人水和諧共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