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第二版)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王仰麟 著
图书标签:
  • 景观生态学
  • 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生物地理学
  • 生态系统
  • 景观规划
  • 生态工程
  • 可持续发展
  • 空间生态学
  • 应用生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00096
版次:2
商品编码:120224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6
字数:58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第二版)》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全书共分11章,重点论述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景观的动态模拟、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以及景观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研究中的应用。特点是系统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与应用相结合,并且融入了作者在国内的实际研究工作。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第二版)》适合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自然保护等专业的科研和教学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
1.1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1.1.1 景观
1.1.2 景观生态学
1.2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1.2.1 景观生态学的萌芽阶段(1806~1939年)
1.2.2 景观生态学的形成阶段(1939~1981年)
1.2.3 景观生态学的全面发展阶段(1981年至今)
1.3 景观生态学的展望
1.3.1 景观生态学理论发展
1.3.2 景观生态学方法
1.3.3 景观生态学领域拓展
参考文献

第2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核心
2.1 理论基础
2.1.1 系统论
2.1.2 等级理论
2.1.3 地域分异理论
2.2 重要理论
2.2.1 岛屿生物地理学
2.2.2 复合种群理论
2.2.3 渗透理论
2.3 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格局、过程与尺度
2.3.1 格局与过程
2.3.2 尺度与尺度转换
2.3.3 格局、过程相互作用及其尺度依赖性
参考文献

第3章 景观格局与分析
3.1 景观发育
3.2 景观要素
3.2.1 斑块
3.2.2 廊道
3.2.3 基质
3.2.4 附加结构
3.3 景观格局特征
3.3.1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3.3.2 景观对比度
3.3.3 景观粒径
3.3.4 景观多样性
3.3.5 景观异质性
3.4 生态交错带与生态网络
3.4.1 生态交错带与边缘效应
3.4.2 生态网络与景观连通性
3.5 景观格局指数
3.5.1 景观单元特征指数
3.5.2 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指数
3.5.3 FRAGSTATS软件
3.6 景观格局分析模型
3.6.1 空间自相关分析
3.6.2 地统计分析
3.6.3 谱分析
3.6.4 小波分析
3.6.5 聚块方差分析
3.6.6 分形几何分析
3.6.7 趋势面分析
3.6.8 亲和度分析
3.6.9 元胞自动机
参考文献

第4章 景观生态过程
4.1 景观中的物种运动
4.2 景观中水分和养分的迁移
4.3 景观中的人文过程
4.4 干扰的景观生态效应
4.5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
参考文献

第5章 景观动态与模拟
5.1 景观稳定性
5.2 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
5.3 景观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4 景观变化的动态模拟
参考文献

第6章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
6.1 景观生态分类
6.1.1 景观生态分类的发展
6.1.2 景观生态分类目的与体系
6.1.3 景观生态分类方法
6.1.4 景观生态系统功能类型
6.2 景观生态评价
6.2.1 景观适宜性评价
6.2.2 景观生态健康评价
6.2.3 景观安全格局评价
6.3 景观生态管理
6.3.1 景观生态管理的基本目标
6.3.2 景观生态管理的主要原则
6.3.3 景观生态管理的基本步骤
6.3.4 景观生态管理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7章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7.1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
7.1.1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内涵
7.1.2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
7.2 景观生态规划
7.2.1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
7.2.2 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7.2.3 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
7.2.4 景观生态规划的类型
7.2.5 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
7.3 景观生态设计
7.3.1 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
7.3.2 景观生态设计原理
7.3.3 景观生态设计的步骤
7.3.4 景观生态设计类型
参考文献

第8章 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8.1 生物多样性
8.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8.1.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求
8.2 景观格局与生物多样性
8.2.1 斑块与生物多样性
8.2.2 廊道与生物多样性
8.2.3 基质与生物多样性
8.2.4 景观格局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
8.3 景观生态学与自然保护区设计
8.3.1 自然保护区设计的景观生态学原理
8.3.2 自然保护区设计
8.3.3 自然保护区景观结构设计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第9章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9.1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9.1.1 可持续性科学
9.1.2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概念
9.1.3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景观生态学基础
9.2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9.2.1 土地质量指标
9.2.2 生态指标
9.2.3 经济指标
9.2.4 社会指标
9.2.5 环境效应指标
9.2.6 景观指标
9.3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9.3.1 一般问题
9.3.2 初步商讨
9.3.3 土地利用方式评价
9.3.4 土地利用系统评价
9.3.5 景观或区域评价
9.3.6 综合评价、成果与监测
9.4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案例研究
9.4.1 大南沟小流域概况
9.4.2 调查与评价方法
9.4.3 土地适宜性评价
9.4.4 不同土地利用方案的水土保持评价
9.4.5 不同土地利用方案的经济效益评价
9.4.6 不同土地利用方案的社会接受性评价
9.4.7 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
参考文献

第10章 景观生态学与全球变化
10.1 全球气候变化
10.1.1 气候变化的事实
10.1.2 气候变化研究的尺度
10.2 景观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0.2.1 景观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10.2.2 景观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10.3 景观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10.3.1 全球气候变化对景观变化的影响
10.3.2 不同景观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0.4 景观生态学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10.4.1 景观尺度上全球变化的研究
10.4.2 景观生态学在全球变化下自然资源适应性管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11章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11.1 遥感及其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11.1.1 遥感技术基本原理与特征
11.1.2 遥感技术在景观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11.2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11.2.1 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与特征
11.2.2 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11.3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11.3.1 全球定位系统基本原理和特征
11.3.2 全球定位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第一版出版已近10年,历经10余次印刷,发行近2万册。这10年是景观生态学快速发展的10年,其理论与方法不断完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进入了她的而立之年,已成为科学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花。面对这一快速发展的学科,应读者和编辑的要求,作者对原书进行了系统的修改和整理,吸收了景观生态学最新的理论发展和应用研究成果,补充了大量新的内容和最新研究文献,归并了原有的一些章节,建立了逻辑更加紧凑和清晰的框架结构,使书稿更加完整和系统。具体修订如下。
  第1章归纳和梳理了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对1981年至今的景观生态学全面发展阶段进行了详细补充;增加了景观生态学展望部分,从理论发展、方法创新和领域拓展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2章由理论基础、重要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的核心3部分构成,格局、过程与尺度为新增内容。第3章在原书第三章景观结构和第八章景观生态学数量方法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最新进展,将景观格局与格局分析方法合并,形成景观格局与分析,加强了景观整体特征分析。第4章新增了“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一节,对原书的景观生态过程进行了更新和调整,对景观中人文过程有关内容进行了梳理,从景观利用过程、景观改造过程、景观融合过程三个方面展开。第5章补充了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及驱动因子的识别和景观动态分析与模型模拟。第6章新增了景观生态分类的研究进展与现状、景观生态评价和景观生态管理,删除了原版中“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评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等内容。第7章梳理了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过程,增加了基于格局优化的景观生态规划和景观生态设计的步骤;结合现代景观生态设计的热点,补充了绿色节能的城市景观设计、浓郁文化的校园景观设计和天地人和的新农村景观设计等。第8章对原书结构和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基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的研究及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的最新研究进展。第9章增补了可持续性的概念,进一步完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增加了土地可持续利用案例研究。第10章对全球气候变化部分进行了补充和梳理,加强了景观生态学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结合。第11章加强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体系的发展及其在景观生态学中应用的部分,增加了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本书第1章由傅伯杰和苏常红修改,第2章由吕一河和傅伯杰修改,第3章由马克明修改,第4章由陈利顶修改,第5章由郭旭东修改,第6章由王仰麟、彭建和沈虹修改,第7章由王军修改,第8章由张育新和马克明修改,第9章由邱扬修改,第10章由刘国华修改,第11章由冯晓明和陈利顶修改。全书由傅伯杰和陈利顶统稿。
图书名称: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图书简介: 水,生命之源,是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随着全球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工业化进程加速以及不合理的用水模式,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和水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对人类福祉和生态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本书聚焦于当代水资源管理的核心议题,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知识体系,探讨如何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背景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有效保护。 本书内容涵盖了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演进、关键技术方法、政策法规框架以及面向未来的创新解决方案。我们首先从水循环的科学原理出发,详细阐述了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赋存状态、补给与排泄机制,并深入分析了影响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气候、地质和人为因素。特别地,本书对水文过程的现代监测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资源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强调了数据驱动在精准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水资源评估与规划方面,本书提供了多种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模型和区域水量平衡核算方法。我们不仅关注水量平衡,更将水质纳入整体考量,探讨了水质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对于指导区域水资源配置、制定科学的开发利用计划至关重要。 气候变化是当前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本书专门辟出章节,系统梳理了气候变化对区域水文情景的影响,包括极端降水事件、干旱频率和雪线变化等。基于情景分析的方法,我们提出了适应性水资源管理策略,旨在增强水利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抵御气候风险的能力。 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修复是本书的另一核心板块。从点源污染到面源污染,从工业废水到农业面源径流,本书全面梳理了各类水体污染的来源、迁移转化规律和生态毒理效应。在治理技术层面,除了传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外,本书还重点介绍了新型的低影响开发(LID)技术、人工湿地系统在生态净化中的应用,以及基于生态系统方法的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策略。我们强调,有效的污染控制必须与上游的源头削减和下游的生态修复相结合。 水资源冲突与跨界合作是本书在社会经济维度上的重要探讨。随着用水需求的日益紧张,农业、工业、城市生活以及生态用水之间的竞争加剧,水事矛盾时有发生。本书分析了水权制度、水价形成机制和用水效率提升的技术途径,如精准灌溉、中水回用和非常规水资源(如雨水集蓄和海水淡化)的开发利用。此外,我们还详细讨论了区域水资源联合管理和跨界河流冲突的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强调了建立公平、透明和有效的利益攸关方协商机制的重要性。 在政策与法律框架层面,本书深入剖析了各国和地区的现行水资源管理法律体系,比较了不同管理模式(如集权式管理与分散式管理)的优劣。重点讨论了“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管理”(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IRBM)的理念和实施路径,以及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特别是与水相关的目标,融入国家和地方的水资源战略规划中。 最后,本书展望了智慧水利和数字化管理的前沿发展。利用大数据、物联网(IoT)、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水资源管理的实时感知、精准预测和智能决策。从智能调度水库群到建立城市“海绵体”监测网络,这些新兴技术为提升水资源管理的精细化和弹性提供了强大支撑。 本书的撰写立足于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全球范围内的工程实践案例,力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它不仅是水利工程、环境科学、地理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的权威参考书,也为政府决策者、水资源规划师以及水利部门的工程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指南。通过对水资源复杂系统的系统性认知和多维度管理方法的探讨,本书致力于推动全社会形成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共识,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人水和谐共生的目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色彩的搭配非常讲究,给人一种既专业又充满活力的感觉,尤其是那种墨绿和大地色的交织,让人联想到大自然的深邃与生机。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值得称赞,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图文排版非常清晰流畅,大量的精美插图和图表布局合理,不是那种堆砌信息式的设计,而是真正起到了辅助理解的作用。比如,那些关于生态系统边界和异质性的示意图,即便没有文字的详细解释,仅凭视觉效果就能让人迅速抓住核心概念。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编者在知识传授之外,对读者阅读体验的深切关怀。翻阅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学习过程变得愉悦起来,让人忍不住想一页一页地继续探索下去。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无疑为接下来的知识吸收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评分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方法论上所体现出的开放性和兼容并蓄的态度。在讨论任何一个关键的景观生态学问题时,作者似乎都在邀请读者参与一场跨学科的对话。例如,在涉及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时,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传统的遥感分类技术,还穿插介绍了基于Agent的模拟方法(ABM)如何用来预测人类行为对未来景观格局的塑造。这种处理方式的好处在于,它避免了将单一的方法论神化,而是鼓励读者根据研究目标和数据限制来灵活选择最合适的工具箱。它告诉我们,景观生态学不是一套固定的教条,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吸收新工具和新思维的实践领域。这种鼓励探索、拥抱复杂性的治学态度,极大地激发了我作为读者想要在实践中主动尝试不同模型的兴趣和勇气。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宏大格局。它并非仅仅罗列分散的生态学原理,而是试图建立一个贯穿宏观(如景观格局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到微观(如种群在破碎化斑块中的生存策略)的完整逻辑链条。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帮助我理清了不同尺度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在探讨廊道设计时,作者首先回顾了种群遗传学中的有效种群规模理论,然后才引出不同宽度和连接度的廊道在维持基因流上的差异。这种追本溯源式的讲解,让人感觉每学到一个新概念,都像是在一棵巨大的知识树上找到了一个新的坚实分支点,使得整个学科的脉络清晰可见,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对于自学或者需要快速构建学科框架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

我对其中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章节印象最为深刻,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环境科学的片面认知。作者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功能描述层面,而是大胆地引入了经济学和量化分析的视角。书中详尽地阐述了从碳汇固存到授粉服务等不同类型的服务如何被有效地货币化,并提供了多种实用的评估模型,比如支付意愿法(WTP)和现值法等。让我尤其佩服的是,它没有回避不同方法论之间的争议和局限性,而是客观地列出了每种方法的适用场景和潜在偏差。这使得读者在学习时,不会形成僵化的思维定势,而是能够培养出批判性地看待评估结果的能力。在实际案例的引用上,作者选取了跨越不同地理尺度和生态类型的例子,这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理论应用的想象空间,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让人感觉手中的知识工具箱被极大地丰富了。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严谨而又充满洞察力的,它既有科学著作的精确性,又避免了过度晦涩的行话堆砌。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善于使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生态过程具象化。比如,描述“斑块边缘效应”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类比了一个“城市中心与郊区的生态压力梯度”,让读者立刻就能领悟到边界区域脆弱性的来源。此外,书中对新兴交叉领域的关注度非常高,尤其对城市生态学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景观适应性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显示了编者紧跟时代前沿的学术敏感度。它不仅仅是在复述经典理论,更是在引领读者思考未来景观规划将面临的核心挑战,这种前瞻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教科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份对行业未来的深度研判报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