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倚云轩医案医话医论

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倚云轩医案医话医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方耕霞 著,李鸿涛,王柳青,张明锐 等 校
图书标签:
  • 中医药
  • 医案
  • 医话
  • 医论
  • 古籍
  • 珍善本
  • 点校
  • 倚云轩
  • 清代医学
  • 传统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475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39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6
字数:24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倚云轩医案医话医论》,清代手抄孤本,医案医话类著作。《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倚云轩医案医话医论》医案部分以病症类别为纲,以经验方剂为目,统案、统论。包括外感寒热、疟疾、痢疾、霍乱吐泻、咳嗽、中风瘅、三消、痰饮、肝气、虚劳、肿胀、噎膈反胃、淋浊、便血、黄疸、惊悸、杂症、妇人。医话部分详细分述各类病例,涵盖了病史、诊疗经过及作者治疗经验。医论部分包括外感伤寒、温病、瘟疫等病的病源、病机论述,并附有治法方药及分析。《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倚云轩医案医话医论》凝聚了方氏行医多年的治验体会,内容翔实可征可信,是一部具有参考价值的临证著作。

作者简介

  方耕霞(1844-1926年),名仁渊,号思梅,祖籍江阴顾山镇,早岁肄业于王旭高之门,中经太平天国战乱而辍学,后去苏州,从邵杏泉学业,业满,设诊于无锡蠡漍,嗣后定居于常熟城内草荡街。点校者简介李鸿涛医学博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供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中医科研、教学及临床医疗工作。先后主编著作4部,参编著作多部;发表论文多篇。“肝脾肾同治法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著名中医方药中学术思想传承研究”获二等奖,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目录

倚云轩医案(一)
外感寒热门
疟疾门
痢疾门
霍乱吐泻门
咳嗽门
中风痹门
三消门
痰饮门
肝气门
虚劳门
肿胀门附积聚
噎膈反胃门
淋浊门
便血门
黄疸门
惊悸门
杂症门
妇人门
喉症备用方论
吹药方
王应康梅毒掺药方
沐泰山珠黄十宝丹
又珠黄便毒散
凤衣散白喉吹方圣药
种牛痘须知
调经
倚云轩医案(二)
裴菊村尊宠小产后晕厥
耳似虫行头面痒
新产误表致热盛谵语
新产中风证误投潜阳熄风
新产中风服温补
产后夹食温邪
福山周总兵似秋温实痰饮病
再甥姚襄钦久病食复治验
姚芳小姐心惊语乱用半夏治法
产后春温之养气血法
老年春温肺肾虚治法
刘某感风寒头痛内服开痰降胃外熨头痛验
彻尘僧脘痛治验
……

精彩书摘

  《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倚云轩医案医话医论》:
  外感寒热门
  钱寒热转疟,疟转为痢,病经两月,频进清补,究竟湿邪未去,阳气大伤。发渴不欲饮,舌白罩灰,痢下无度,六脉弦涩,病情重险,固不待言。所幸胃脉和缓,稍有纳谷,此为一线生机,故进升阳益胃以提下陷之阳,附子理中以温中焦之气,转机乃吉。
  附子理中汤升麻柴胡独活陈皮半夏茯苓木香伏龙肝
  单幼身热无汗四日,嗽咳少痰,目赤唇红,冬温之邪蕴郁也,虑热甚生风。
  桑叶杏仁牛蒡元参黄芩丹皮连翘桔梗山栀川贝前胡茅根
  五冷汗不止,此阳脱也。语言无序,此神脱也。脉左尺弦大无情,右按模糊不齐,乃阴阳俱竭之象。病虽属于湿温,凡嗜好深极之体,外邪未及内陷,每每即见虚脱,当兹危险之秋,攻邪乎?扶正乎?热审两者之间,还当亟亟救正气,或能冀其万一。
  大熟地肉桂四分,拌,七八钱人参三钱制附子一钱白芍三钱炙草一钱归身一钱茯苓三钱大麦冬去,心,三钱牡蛎一分
  又冷汗渐收,阳回之象。言语清灵,神回之象。脉两手整齐,阴阳颇有来复之机矣。惟豁大不耐沉按,仍属肾中水火两亏之象,前方即见小效,且勿更其制。
  照前方去白芍,加五味子七分。
  宋湿温一候,汗出过多,表热由此而退。阳气亦由此而虚,湿邪未化,胸痞不舒,风邪未清,咳嗽不爽,嗜好之体,内虚未著,虚而恋邪,最易生变,亟亟温中开痞,佐以泄肺化邪。
  人参千姜川连半夏炙草川朴归须象贝苏子桔梗
  又咳嗽难减,冷汗肢冷,舌白不渴,脉濡无力,种种见端皆属太阴少阴之症。但太阴有腹满而无便血,少阴有便血而不腹满,今便血而不腹满者,其少阴为病乎?症已棘手,姑宗仲景法治之,须转机乃吉,否则防脱。
  人参制附子炙草白芍炮姜于术归须川朴杏仁茯苓新泽桔梗
  玺热九日,口渴喜饮,苔黄津涸,腹按之则痛,入夜神烦,热势更盛。邪热挟积,窜入阳明胃府,业经劫液伤营,此时若不通府泄热,承接阴气于一线,迨液涸风动,则难为力矣。大年七十有八,最虑正气不支。凉肠散五钱,白蜜四钱调生萝卜汁二两送下。
  吴暑湿病两候,热势起伏,面晄唇淡,里热未见炽甚,汗出亦畅。而病之所以不退者,由日吸洋烟致腹中之积滞不行,与邪热互相胶结为患耳。少腹作痛,舌白罩灰,是其症也,法当行滞利气,得积去,热亦自解。
  调胃承气汤合温胆汤,加萝卜汁一杯。
  张暑湿病两候,屡经汗下,仍然渴不多饮,胸痞不寐,舌白罩灰,右弦左小,尺部更细,此中气大虚,邪恋不化也。正虚邪实,极为棘手,姑拟仲景泻心法以冀弋获。姜汁炒黄连干姜半夏炙草黄芩枳壳陈皮茯苓蔻仁姜竹茹又进泻心法,夜稍得寐,热势略和,然舌仍罩灰,脉仍弦小,暑湿之邪,恋而未化,尚在险途。照前方去陈蔻,加杏仁、桔梗、荷梗。
  ……

前言/序言

  在当前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时期,核心工作之一是收集、整理、研究历代中医药的典籍。在多种医著中,寓有儒、理、释、道和杂家等诸多论述,这无疑是极可珍视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中医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的编纂,在古籍图书(包括若干优选的古抄本)的精选方面多所致意。整理者针对所选的每一种医著,撰写《导读》,提示该书的学术精粹,运用古今哲学思想,结合学术临床,指导读者阅习的重点,使该丛书在规范传承的基础上,具有更高的学术品位。
  这套丛书的主编曹洪欣教授,是中医名家,曾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担任院长,多年来一直从事学术与临床研究。他十分重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收藏的中医药珍本、善本的整理与研究,并与相关专家合作有宏编刊行于世。
  “中医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所选录的医籍只有符合“淹贯百家”、世传刊本少、学术临床独具特色的特点方能入编,同时,通过整理、研究和撰写《导读》,使读者从中选阅、借鉴,这是整理者们对弘扬中医药文化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倚云轩医案医话医论》并非一本孤立的医学著作,而是中华医药浩瀚古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隶属于“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这一重要学术项目。本书的价值,首先在于其所处的丛书背景。 “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的编纂,旨在对历代流传下来的珍贵中医古籍进行系统性的整理、校勘与注释,以期恢复古籍原貌,纠正讹误,并融入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丛书的每一部选本,都是经过严谨的学术评审,遴选出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临床参考价值的珍善本。这些古籍不仅承载着历代医家宝贵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更是研究中医药发展脉络、理论演变、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 《倚云轩医案医话医论》作为丛书中的一员,其内容自然汲取了这一丛书项目的精神。它所收录的,并非当代人的臆测或凭空捏造的理论,而是源自一位或多位深耕歧黄、学验俱丰的古今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所积累的案头精华。《医案》部分,记录了真实病患的诊疗过程,从病因病机的辨析,到遣方用药的斟酌,再到病势的转归,乃至医者在诊疗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思维方式和临证技巧,都得以详尽呈现。这些医案,或病症复杂,或治疗棘手,医家往往能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经典方剂,或损益化裁,或自拟新方,展现了高超的临床智慧。通过研读这些医案,读者不仅能学习到具体疾病的诊治方法,更能领略到医者在实践中如何融汇贯通理论,因人施治的精髓。 《医话》部分,则更为侧重于医者对医学理论的阐发、对临床实践的感悟,以及对医学现象的细致观察和独到见解。医话的篇章,或就某个医学概念进行深入剖析,如对“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认识,对“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基本病机范畴的理解;或对某个经典方剂的功效、主治、配伍、禁忌进行辨析;或对某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甚至可能包含对医学史、医学哲学的思考。医话的行文,往往更为自由,或散文式的叙述,或问答式的探讨,语言或朴实直白,或典雅精炼,充满了思想的火花和临床的智慧。它们如同医家与后世读者进行的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引领我们深入思考医学的本质。 《医论》部分,则是对某一医学理论体系、某个学派思想,或者某一类疾病的病因、病理、治则等进行系统性的论述和阐发。这部分内容往往更具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可能涉及对经典著作的解读,对历代医家观点的评述,以及作者本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创新和发展。医论的篇章,通常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能够展现医家在学术上的造诣和思想的成熟度。通过阅读《医论》,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某一医学理论的来龙去脉,把握其核心要义,并了解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与争鸣。 总而言之,《倚云轩医案医话医论》并非泛泛而谈的医学读物,而是经过精心遴选,凝聚着历代医家宝贵经验与深刻洞见的医学瑰宝。其内容的价值,体现在: 文献价值:作为“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的一员,其本身的校勘与注释工作,保证了文本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原始资料。 学术价值:无论是医案中精妙的辨证论治,医话中独到的见解,还是医论中深刻的理论阐发,都能够极大地丰富和深化我们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 临床价值:医案的实用性,医话中蕴含的临证经验,医论中关于治则的指导,对于广大临床中医师在面对各种疾病时,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发作用,能够提升诊疗水平。 传承价值:本书的出版,是中医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诊疗体系,以及其背后深厚的哲学思想,为培养新一代中医人才提供宝贵的养分。 通过对《倚云轩医案医话医论》的深入研读,读者将能够: 掌握辨证论治的艺术:通过对医案的分析,学习如何准确地辨识病因病机,如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领略中医的智慧:从医话和医论中,体会中医独特的思维模式,理解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等哲学理念在医学实践中的体现。 拓展医学视野:接触到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医学思想,了解中医理论的演变与发展,从而形成更为全面和系统的医学认知。 提升临床实践能力:借鉴医家们在诊疗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学习如何灵活运用方药,如何处理疑难杂症,从而在临床上取得更好的疗效。 《倚云轩医案医话医论》是中医药知识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学术思想的深度,以及临床实践的价值,都使其成为中医爱好者、学生、研究者和临床医生不可多得的案头必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套真正值得细细品味的书籍。从初翻开书页的那一刻起,就被那古朴的纸张和散发出的淡淡墨香所吸引,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内容上,作者笔下的医案,不仅仅是病症的记录,更是临床智慧的凝结。他观察入微,诊断精准,用药精当,每一次论述都充满了严谨的逻辑和深厚的功底。读着这些案例,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诊室,亲眼见证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体会医者仁心与精湛医术是如何化解病痛,挽救生命的。尤其是一些疑难杂症的论述,更是发人深省,提供了许多现代医学难以轻易触及的思路和方法。医话部分,则如同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甘醇而回味悠长。作者以其广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洞察,对医学的本质、发展、医者的修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医学的敬畏和热爱。这些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根植于丰富实践的感悟,读来既有启迪,又有共鸣。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中医了解不多,总是觉得它有些神秘和难以捉摸。但是,《倚云轩医案医话医论》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中医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中医的精髓展现在我的眼前。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医案,那些具体的病症描述和治疗过程,让我看到了中医是如何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像我想象的那样“玄之又玄”。尤其是作者在面对一些看起来很棘手的病症时,所展现出的细致观察和灵活运用方药的能力,让我对中医的治疗手段有了全新的认识。医话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它用很形象的比喻解释了很多中医的基本概念,让我觉得中医理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医学知识,更对中医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真的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沉迷于古籍阅读的爱好者而言,《倚云轩医案医话医论》无疑是一场学术盛宴。本书的编纂质量令人赞叹,古籍的点校工作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原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从我粗浅的阅读体验来看,点校者倾注了大量心血,力求还原原文风貌,使得我们能够更直接、更准确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合理,将医案、医话、医论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医案是临床实践的生动写照,医话则深入剖析了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而医论则拔高了对医学本质的认识。这样的编排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地掌握书中内容。对于研究中医史、中医临床的学者而言,本书更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其研究价值和学术地位不言而喻。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非常感兴趣,而这套《倚云轩医案医话医论》恰好满足了我对中医深度探索的需求。本书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它将历代名家的宝贵经验和独到见解汇集一堂,通过严谨的点校和梳理,使得这些原本可能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文献得以重见天日,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每一则医案都仿佛是一扇窗,让我们窥见到古人的智慧和对生命现象的深刻理解。作者在医话部分对许多疑难病症的剖析,角度新颖,逻辑严谨,对于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和整体观有着极大的帮助。他不仅在讲述病,更在讲述“人”,将个体生命特征与疾病紧密结合,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在语言上力求通俗易懂,使得即使是对中医理论稍有涉猎的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到知识和营养。阅读此书,如同接受一次中医理论和临床的系统性培训,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部医学典籍,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生活指南。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感情,无论是对病人的关怀,还是对医学的执着,都跃然纸上。阅读医案,我仿佛能听到病人痛苦的呻吟,也能感受到医者治病救人的焦急与欣慰。那些详实的脉象、舌苔的描述,以及药物的配伍考量,都展现了古人高超的诊疗技艺。而医话部分,更是将复杂的医学道理娓娓道来,用浅显的语言解释深奥的原理,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书中的一些养生之道和生活建议,更是贴近实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读来既学到了医学知识,又获得了生活的启迪。整体而言,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活智慧,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细细体味的佳作,推荐给所有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学苑版书价值高并且阅读时感觉特舒服 特级珍版书 对得起超高的书价

评分

学习使用,查阅留存的专业书籍。

评分

学习使用,查阅留存的专业书籍。

评分

这本书很好,作者是王旭高的徒弟

评分

学苑版书价值高并且阅读时感觉特舒服 特级珍版书 对得起超高的书价

评分

学习使用,查阅留存的专业书籍。

评分

!!!!!!!!!!!!!

评分

东西不错啊,非常满意的购物

评分

学苑版书价值高并且阅读时感觉特舒服 特级珍版书 对得起超高的书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