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中学生与青年,地理知识爱好者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本分册则以太行山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貌的特征划分区域范围。
介绍太行山古老的发展历史,揭秘奇丽的嶂石岩地貌。
展现佛教圣地五台山独特的汉藏并存的宗教文化。
多方面呈现晋东地区的历史遗存:娘子关、小河古村、李牧祠、佛光寺……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内容简介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太行山脉作为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的天然界线,对整个中国的地貌分区有着深刻意义。《太行山》即以纵贯于晋冀豫三省之间的宏大山脉——太行山为主视角,对该山脉位于山西境内灵丘、五台、阳泉、左权等区域的地理状况进行具体阐述。本书内容涵括五台山、系舟山等山地系统,滹沱河、清障河、浊漳河等水系,以及被山地所分割又被河流所串联而成的一系列河谷盆地。同时,书中还有针对这一区域内生物群落和自然保护区,以及当地人因地制宜、利用山区资源发展起来的山地经济的介绍。这里在历史上曾为兵家必争之地,雁门关、娘子关等险关要隘扼守着中原门户;而境内的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圣地之首,又为此处熏染出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些内容在书本中都有较好的呈现。
内页插图
目录
区域地貌示意图 1
太行"天下脊" 2
一 自然地理 北高南低,坡度多缓 9
断块高山 9
褶皱断裂中山 10
溶蚀侵蚀山地 10
山间堆积盆谷 12
岩溶大泉发育 13
忻定盆地 13
繁代谷地 14
阳泉盆地 15
持续造山运动 16
中小地震密集带 16
晋获断裂带北段 16
五台山北麓断裂 17
五台群 18
绿岩带 18
闪长岩 19
东西向河流发育 19
五台山脉 20
恒山中段南坡 21
北方山脉 22
系舟山 22
秋林山脉 23
八赋岭山地 23
滹沱河中上游 23
桃河 26
温河 27
清漳河两源 27
背风坡少雨带 28
冷湖效应 28
山谷风显著 30
褐土广布 30
大南山地 31
太白山 31
灵丘盆地 32
桃花洞 33
鸡岭峡谷 33
城头会泉 34
唐河(灵丘段) 34
冉庄河 34
泰戏山 35
南峪口山前洪积扇 35
中虎峪村地裂缝 36
滹沱河源 36
羊眼河 37
青羊河 37
黑圪塔尖 37
馒头山 38
草垛山 38
天台山 39
茹山峡谷 39
峪河 39
佛光梁支脉 41
弓步山支脉 41
牛道岭 42
" 五台四盆" 42
十八盘莲花洞 43
五龙池 43
坪上岩溶泉域 44
清水河 44
泗阳河 44
紫荆山 45
天门关 45
崞山 46
五峰山 46
天涯山 46
玉皇峁 47
永兴河 47
阳武河 48
小五台山 48
陀罗山 48
平安山 49
金山 49
石岭关台地 50
禹王洞 50
奇村温泉 50
云中河 51
天翅垴 51
蔡嘴山 51
丛蒙山 52
纹山 52
平顶山 52
东峪峡谷 53
两岭山脉 53
白马山脉 54
藏山 54
越霄山 55
台子梁 55
红面山 56
盂城盆地 56
西烟盆地 56
万花洞 58
玉华洞 58
龙堂瀑布 58
寺平安温泉 59
龙华河 59
乌河 60
七岭山脉 60
狮脑山 60
保安沟 61
绵山 61
东浮山 62
张果老洞 62
娘子关泉群 63
平阳湖 64
南川河 64
方山 65
霍神山 65
寿阳盆地 66
白马河 66
白羊山 66
沾岭山 67
黄庵垴 67
石马山 69
蒙山 69
卧佛岩 70
龙岩大峡谷 70
虎套飞瀑 71
东西固壁泉 72
松溪河 72
赵壁河 73
阳曲山 73
北万山 74
东岭山 74
沙帽岭 74
天河梁 75
石佛洞 76
海眼寺泉 76
合山奇泉 76
水磨沟泉·水帘洞泉 78
里思河 78
香烟岭山脉 78
武乡岭主脉 79
老寒岭 79
十字岭 79
武军山 80
龙泉瀑布 80
南天池·北天池 81
空王佛山 81
黑神山 81
枣林沟土林 81
云簇河谷 84
河艾沟 84
浊漳北源 85
泉水河 85
云簇湖 85
特有种少 88
山地针叶、阔叶林 88
落叶阔叶灌丛 89
冰缘地貌植被 89
翠枫山原始次生林 90
花塔青檀林 91
南垴山白皮松林 91
小叶鼠李灌丛 91
野皂荚灌丛 92
诸龙山森林公园 92
龙泉国家森林公园 92
方山国家森林公园 94
栓皮栎 94
臭冷杉 94
侧柏 95
梓树 95
蒙椴 96
虎榛子 96
五台金腰 97
渥丹 97
榆社化石博物馆 97
盘羊古化石 98
灵丘黑鹳自然保护区 98
金钱豹 99
青羊 99
狗獾 100
石貂 100
红隼 101
玉带海雕 101
二 经济地理 以种植业为主 105
原始粟作农业 105
养蜂业 106
烧窑业 106
灵丘古道 107
香圪沱 108
普济桥 109
无烟煤生产基地 110
阳泉铝土矿 110
代县金红石矿 111
义兴寨金矿 111
花椒 111
代县辣椒 111
左权绵核桃 112
台蘑 113
酥梨 113
东峪柿子 113
繁峙黄芪 114
紫金山泉阿胶 114
寿阳羊 114
代县刺绣 114
台砚 115
五台山木碗 115
平定砂货 116
黄烧饼 116
原平锅魁 116
忻州瓦酥 117
寿阳油柿 117
三 历史地理 东山皋落氏 121
僧官制度 121
牵招任雁门郡太守 121
雁门事变 122
平型关大捷 122
忻口战役 123
十字岭突围战 124
灵丘 125
仇犹 125
阳白遗址 126
东段景遗址 126
赵武灵王墓 127
奇村战国墓 127
南巡碑 128
陆师嶂摩崖造像 128
曲回寺石像冢 129
娘子关 129
阳武关 131
黄泽关 131
固关长城 132
忻州北门城楼 133
南茹八路军总部旧址 133
"三十九堡十二联城" 134
代州古城 134
阳明堡古镇 135
小河古村 135
四 文化地理 太行民居村落 139
回黄赵氏民居 139
石家花园 142
阎锡山故居 142
腌菜文化 143
灵丘莜麦面 143
高粱面鱼鱼 143
繁峙疤饼 144
平定过油肉 144
分餐进食 145
逗公公 145
谷神节祭星 146
多神信仰 146
台怀"佛国" 146
佛光寺 147
南禅寺大殿 150
觉山寺 151
广济寺 152
赵杲观 152
杨忠武祠 152
李牧祠 154
定襄关王庙 155
盂县大王庙 155
代州文庙 155
榆社文峰塔 156
阿育王藏式塔 156
天宁寺双塔 157
响堂寺石刻 157
佛寺五彩画 158
马尾猴木偶戏 159
灵丘罗罗腔 159
繁峙秧歌戏 160
原平凤秧歌 160
小花戏 160
阳泉评说 161
左权开花调 161
寿阳坐唱 162
五台山佛乐 162
五台鼓吹 163
平定武迓鼓 163
榆社霸王鞭 164
峨口挠阁 164
牛斗虎 165
二鬼摔跤 165
挠羊赛 165
爱社 166
原平墙围画 167
冠山书院 168
牛郎织女传说 168
慧远 168
昙鸾 169
元好问 169
傅山 170
徐继畲 170
张穆 171
徐向前 171
前言/序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地关系的中国式表述。基于这一认知,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尝试以地理学为基础,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对中国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共处的历史和现状以全方位视野实现一次全面系统、浅显易懂的表述。学术界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实现这种尝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丛书力图将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读者所乐见的形式呈现,借以充实地理科普读物品种,实现知识的“常识化”这一目标。
为强化本丛书作为科普读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区域的相对完整和内在联系,本丛书根据中国的山川形胜,划出数百个地理单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诸岛”“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单元全部拼合衔接,即覆盖中国全境。以这些独立地理单元为单位,将其内容集结成册,即是本丛书的构成主体。除此之外,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示中国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单元分册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另外两种类型的分册:其一以同类型地理事物为集结对象,如《绿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为叙述对象,如《长江》《长城》《北纬30度》等。以上三种类型的图书共同构成了本丛书的全部内容,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视野幅宽,自由选读其中部分分册或者丛书全部。
本丛书的每一分册,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单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质、地貌、气候、资源、多样性物种等,以及在此间展开的人类活动——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为叙述的核心。为方便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系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各分册的内容不做严格、细致的分类,而只依词条间的相关程度大致集结,简单分编,使整体内容得以保持有机联系,直观呈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每分册由4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自然地理,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物种、生态等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经济地理,容纳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物产等相关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历史地理,主要为与人类活动历史相关的内容;第四部分为文化地理,收录民俗、宗教、文娱活动等与区域文化相关的内容。
本丛书不是学术著作,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但为了容纳尽量多的知识,本丛书的编纂仍采用了类似工具书的体例,并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兼具通俗读物之生动有趣与知识词典之简洁准确的科普读本——各分册所涉及的广阔知识面被浓缩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纷繁的信息被梳理为明晰的词条,并配以大量的视觉元素(照片、示意图、图表等)。这样一来,各分册内容合则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分则为一个个简明、有趣的知识点(词条),这种局部独立、图文交互的体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随机或跳跃式阅读,给予读者最大程度的阅读自由。
总而言之,本丛书希望通过对“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让读者对自身所栖居的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读者倘能因此而见微知著,提升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进而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则更是编者所乐见的。
受限于图书的篇幅与体量,也基于简明、方便阅读等考虑,以下诸项敬请读者留意:
1.本着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则,本丛书以决定性、典型性、特殊性为词条收录标准,以概括分册涉及的知识精华为主旨。
2.词条(包括民族、风俗等在内)释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观态度。
3.本丛书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万矢量地形要素数据(DLG)为基础绘制相关示意图,并依据丛书内容的需要进行标示、标注等处理,或因应实际需要进行缩放使用。相关示意图均不作为权属争议依据。
4.本丛书所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区、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等行政区划的标准名称,均统一标注于各分册的“区域地貌示意图”中。此外,非特殊情况,正文中不再以具体行政区划单位的全称表述(如“北京市朝阳区”,正文中简称为“北京朝阳”)。
5.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专有名词及计量单位等,本丛书均直接引用。
这套陆续出版的科普丛书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丛书的编、撰、审诸环节中,大量摄影师及绘图工作者承担了丛书图片的拍摄和绘制工作,众多学术单位为丛书提供了资料及数据支持,共同为丛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囿于水平之限,丛书中挂一漏万的情况在所难免,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并欢迎读者提供建议、线索或来稿。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太行山:中国巍峨脊梁的地理与人文画卷 太行山,这道横亘在中国华北平原西缘的雄伟山脉,犹如一条巨龙,蜿蜒盘踞,塑造着华北地区的地理风貌,也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人文历史。它不仅仅是一条山脉,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与血脉的象征,一部流动的地理史诗,一幅壮丽的人文画卷。 地理的雕塑:太行山的磅礴地貌 太行山脉,西倚黄土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长约400余公里,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之一,在气候、植被、水文等方面都展现出鲜明的过渡性特征。 山脉的构成与形态: 太行山并非一条孤立的山脉,而是由一系列山峰、高原、峡谷、盆地组成的复杂地貌系统。其主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不绝。从地质构造上看,太行山属于华北地台的构造隆起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巍峨景观。 高峰耸立,云雾缭绕: 太行山中不乏海拔较高的山峰,例如位于山西省与河北省交界处的太行山主峰——小五台山,其最高峰海拔超过2800米。这些山峰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春天绿意盎然,夏天郁郁葱葱,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云雾缭绕的山峦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壮丽,仿佛置身仙境。 深邃峡谷,鬼斧神工: 太行山以其险峻的地貌闻名,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那些深邃幽长的峡谷。例如,被誉为“百里画廊”的挂壁公路,就是太行山人民在绝壁上硬生生开凿出的生命通道,其工程之艰巨,景观之奇绝,令人叹为观止。红崖峡谷、王莽岭峡谷等,无不展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岩石的纹理、色彩在阳光的照射下,如同幅幅天然的巨幅画作。 高原盆地,地貌多样: 在太行山脉中,也分布着一些相对平坦的高原和低洼的盆地。这些区域往往是重要的农业区和居民聚居地,例如山西的晋中盆地、河北的太行山前平原。这些地貌的过渡性,为不同类型的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 奇特的岩石地貌: 太行山的岩石以红砂岩、石灰岩为主,经过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岩石地貌,如石柱、石拱、石蘑菇等,造型各异,栩栩如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穷的趣味。 水系的脉络:滋养生命的河流 太行山脉是华北许多重要河流的发源地或重要水源涵养区,其水系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河流的源头: 许多发源于太行山的河流,一路奔腾向下,滋养着广袤的华北平原。例如,沁河、丹河、漳河、卫河等,它们如同太行山的血脉,将山的灵气与养分输送到平原地区。 水土保持的屏障: 茂密的植被和复杂的地形,使得太行山在保持水土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它能够有效地拦截雨水,减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对下游的防洪以及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水资源的贡献: 太行山的丰富降水和地下水资源,为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生活用水以及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气候的过渡:冷暖交汇的魅力 太行山脉横跨中纬度地带,其气候特征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受季风气候和地形影响,呈现出区域差异。 四季分明,气候多样: 太行山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但由于海拔、坡向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山区冬季寒冷,夏季凉爽,而山前平原则较为温暖湿润。 风的通道与屏障: 太行山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来自西北方向的寒冷气流,也影响了东南方向湿润气流的输送,在区域气候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植被的画廊:四季斑斓的生命色彩 太行山多样的地貌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植被类型,构成了一幅幅四季斑斓的生命画廊。 森林的庇护: 山区覆盖着茂密的森林,针叶林、阔叶林以及混交林交替出现,尤其是在海拔较高的地方,云雾缭绕的原始森林更显神秘。这些森林不仅是生物的家园,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草甸与灌木: 在山地开阔地带和阳坡,则生长着各色的草甸和灌木,尤其在春天,野花盛开,色彩斑斓。 植物的多样性: 太行山地区拥有丰富的植物种类,许多是适应山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特有植物。其中不乏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极高的植物,它们共同构成了太行山地区独特的植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活力:生命的顽强脉动 太行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野生动物的乐园: 在太行山的深山密林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野生动物,包括各种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等。例如,金钱豹、野猪、狐狸、各种隼类等,它们在各自的生态位上,共同维系着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尽管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太行山仍然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保护好这片区域的生态环境,对于维护区域乃至更大范围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的印记:历史与文明的交织 太行山不仅是一片壮丽的自然景观,更是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历史的烽烟: 古代的军事重镇: 太行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便是重要的军事屏障和战略要地。许多重要的战役都曾在此展开,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例如,长平之战、赤壁之战等,虽然不直接发生在太行山,但太行山的战略地位对战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融合的熔炉: 太行山地区地处华夏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历史上曾是不同民族迁徙、交流、融合的重要区域。这种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革命的圣地: 在中国近代史上,太行山更是成为了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无数革命先烈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遗迹。八路军总部旧址、刘伯承纪念馆、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等,都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 文明的传承: 古老的农耕文明: 在太行山的山麓和盆地,孕育了悠久的农耕文明。勤劳智慧的太行山人民,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开垦梯田,种植庄稼,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独特的民俗风情: 太行山地区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民俗风情,如剪纸、皮影戏、戏剧、民间传说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例如,安阳的剪纸艺术,以及流传在太行山区的各种民间故事,都充满了地方特色。 古老的建筑艺术: 在太行山的山村中,依然保存着许多古老的民居建筑,如石墙、木结构的房屋,它们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了朴实而坚韧的生活哲学。 太行精神的象征: 太行山不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精神上的象征。它代表着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于攀登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古代人民征服自然、抵御外敌的壮举中,也体现在近代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牺牲中,更体现在今天太行山人民建设家园、追求幸福的努力中。 结语: 太行山,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它是一部地理的教科书,讲述着地球的演变与生命的奇迹;它是一部历史的史诗,回响着民族的奋斗与文明的传承。了解太行山,就是在理解中国,理解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