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图书请点击:
★世间烦恼,皆出渴爱,然心若自由,则惊恐自消。人总是在不断地渴望中烦恼和痛苦,殊不知每一段痛苦都藏着一份大智慧,不乱于心,不困于情,让自己释怀,唯有活在当下,不断精进,方能无悔。
★生命是绵延不绝的渴望,烦恼伴生期间,只要你不计较得失,还有什么苦难可以打倒你?不称心的事情,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在发生,竞争失败、和爱人生离、被同伴排挤、自己的意见不被接受……然而越过无数不幸的山峰继续向前,才是人生之道。再苦再悲也断不会笼罩着你,悲苦总有一天会离你而去。无论多大的伤痛都会被时间抚平而最终痊愈。
★因为有过许多故事,所以深解人生悲欢。濑户内寂听写的是生命的爱与孤独,真正传达的是通达之后的温暖与隽永。日本女人人手一本她的作品,女星酒井法子吸毒入狱还在读濑户内寂听。
作者以其九十年来的人生智慧和感悟,讲述人如何面对生命的无常,如何改变因渴爱而陷入苦恼深渊的境地,如何通过纯粹的慈悲善行来让自己的心获得宁静,实现与人的和谐,以及如何面对生死离别——达到“不乱于心,不困于情”,安住现世、寂然欢喜的境界。
濑户内寂听,1922年5月15日出生。日本畅销书作家,天台宗的尼僧,僧位是僧正。天台寺名誉主持。文化勋章获得者。旧名濑户内晴美。京都市、德岛市名誉市民。曾随丈夫在中国北京居住过一段时间。代表作《夏日终焉》《问花》《场所》《人生总要独自前行》等。近年关于《源氏物语》研究的著作多有问世。著名演员宫泽理惠曾在电视剧《女子一代记》系列中扮演过她。座右铭是“活着就是为了去爱”。
获奖作品
《女子大学生曲爱玲》获1956年新潮同人杂志奖;
《田村俊子》获1961年田村俊子文学奖;
《夏日终焉》获1963年女流文学奖;
《问花》获1992年谷崎润一郎奖;
《源氏物语现代语译》获1998年NHK放送文化奖;
《场所》获2001年野间文艺奖;
《风景》获2011年泉镜花文学奖。
★日本尼僧桂冠作家,与大江健三郎齐名、日本文化勋章获得者濑户内寂听著作,独揽多项大奖;安妮宝贝称她的作品“讲述世间变幻易碎之事,具有不可更改的美和佛性”。
★安妮宝贝、稻盛和夫、盐野七生、宫泽理惠、酒井法子、蔡澜等极力推荐;
Chapter 1
积累善行,远离渴爱
世间一切烦恼,皆出渴爱 / 02
慈悲是通往幸福的捷径 / 06
每一段痛苦都藏着一份大智慧 / 10
为了今天不再遗憾而好好生活 / 15
Chapter 2
佛陀在世时,烦恼比我们还多
建筑的伟大,在于它聚集了志同道合的人 / 22
为何释迦牟尼被称为如来佛 / 24
从忧郁的青年到抛家弃子的“负心汉”? / 31
“四门出游”确有其事? / 36
志向和热爱是伟大行为的双翼 / 40
最可怕的是因不幸而生成的怨恨 / 44
理想是人生的太阳,值得用一生去践行 / 49
点亮自己心中的明灯 / 55
Chapter 3
读懂了“四大真理”,便读懂了人生
不论人生多么不幸,坚强的人总会从中获得一点收益 / 60
人生必有风险,然而引人入胜亦在于此 / 65
只要你不计较得失,还有什么苦难可以打倒你? / 71
死不是最大的损失,虽生犹死才是 / 76
智慧的骄傲在于善于利用大自然和机遇的馈赠 / 81
绝不滥发粗浅道理的释迦牟尼 /90
Chapter 4
伟大的思想带来伟大的财富
生活是绵延不绝的渴望,烦恼伴生其间 / 94
人生最大的喜悦在于为别人带来了幸福 / 100
我们和虚无的真正界线,不是死亡而是活动的停止 / 103
所谓信仰就是完全信任托付 / 108
唯有活在当下方能无悔 / 113
信仰是心中的绿洲,行为是它的投影 / 116
修养的本质,最终要归结到美德情操上来 / 121
人与动物的区别—— 在于懂得反省和忏悔 / 129
认真地审视当下,忍耐至关重要 / 131
人生需要不断精进,没有什么比昨天的成功更危险 / 133
Chapter 5
诚心正意,常怀感恩,人生才会更快乐
佛的慈悲是毫不惋惜地不断给予的爱 / 138
人性中最不容亵渎的是母性的光辉 / 141
有坚定信仰的人,才能活出无畏的人生 / 150
逃了“谦虚”这堂课,生活就会让不幸来给你补 / 154
没有信念,绝不会有内心的强大 / 158
所有帮助过你的人,都是菩萨的化身 / 174
Chapter 6
为什么《心经》是伟大的经典
《心经》全文 / 181
如果有玄奘的精神,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183
从6000000 字到266 字 / 189
内心宁静,智慧自出 / 192
心牢囚不住贪欲,我们就会沦为欲望的奴隶 / 200
为什么越在意越痛苦? / 207
做不好心如止水,很可能就成了心如死水 / 210
迷茫源自于内心对未知世界的恐惧 / 215
每个人的心中有一座富矿,等待自己去发掘 / 223
崇高的人格,在于为别人的幸福而努力付出 / 225
Chapter 7
苦才是人生,然而佛 却一再强调“世界的美好”
积极探索生命意义的动力,恰恰源自于死亡驱动力 / 234
命运必会厚待热爱生活的人 / 239
最真诚的怀念是继承前人的志向 / 245
有一种成功是用自己的方式过完一生 / 253
Chapter 8
想想人和人的“缘分”
祈福 / 258
以鲜花致以崇高的敬意 / 262
将负能量转化为动力 / 266
“和颜施”—— 微笑是最好的礼物 / 269
想想人和人的“缘分” / 27
无法分别,只因爱自己胜过爱他人
人类之爱即为渴爱,而渴爱皆为爱自己。
由于自己想被人重视,所以去爱他人。无论对恋人、丈夫、孩子多么体贴温柔,到头来后还是视自己为珍宝。
因为希望别人爱自己,所以自己去爱别人……大概这就是渴爱的真实含义吧。而“忘己利他”的佛门慈悲与渴爱正好相反。
以前,曾有一位女演员到我的寂庵中寻求指点。这位女演员非常时尚、优秀,而且丽质脱俗。若说起她的名字,恐怕大家也早有耳闻。
她有一个交往了七年的恋人,但是有一天她突然被告知那人要和她分手。她自然是不愿分开,但是她面对恋人的决绝也不知如何是好。
听完她的倾诉,我这样问道:“他既然已经决定和你分手,你就应该知道无法改变他的意念吧。那么你为什么还不果断放弃呢?”
随后,她告诉我说,相恋七年却不得不以这样的方式分道扬镳,自己是多么痛彻心扉。
她的遭遇固然令人怜悯,但这只不过是渴爱的结局。
她不愿和恋人分手,其因不在于她对他爱得深沉。也许我的表达听起来冷血无情,但这大概仅仅是因为她深感自己在七年间对爱情的执着付出付诸东流吧。
“回想这七年岁月,记忆中不会都是不堪回首的忧伤, 总会有快乐难忘的时光吧?你的心灵深处,也应该珍藏着他对你爱的回忆吧?”
我安慰她说:“回忆中只要有几段关于爱的浮光掠影,难道就不能称为幸福吗?”她说:“不,因为有回忆,反而更心酸。”
这也是渴爱之故吧?
我们的悲哀在于,将他人的付出抛之脑后,心里想的全是自己的付出。诸如“那时我还给你买过东西”“我曾精心为你做过可口饭菜”之类,我们总是清楚地守着自己为别人做了什么,而别人为自己做了什么却丝毫不记得了。
此外,即便脑海中全是美好的回忆,我们也不会就此满足。打开回忆的匣子,越回想就会越期待更多的幸福感,所以到后来反而会品尝到种种酸苦。若真心爱对方,难道不该帮助对方实现其心中所想吗?若对方执意分手,那么即使心中有万般辛酸苦楚你也应该毅然决然地答应。
慈悲是通往幸福的捷径
不过,我们断不能去责备她。
不仅是她,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是因为爱恋人而去付出,我们只是期望自己沉醉于有爱的世界。皆因爱使人心情舒畅,所以我们会去爱他人。
正如我们想着收获他人之爱一样,别人也不会单单去爱我们。即便对方喜欢自己,但因为人类的贪欲没有止境,也全然不会对此心满意足。于是,人们妄想着得到“更多的、再更多的”爱。正因为这种爱是渴爱,所以爱得内心饥肠辘辘。如此一来,即便经历岁月流逝,人类也永远不会满足, 因此最终将深陷烦恼境地。
若说一切痛苦烦恼皆出自渴爱,这也绝非夸大其词。
上述例子虽为男女恋爱,然而父母子女、公司同事、朋友之间的爱,也是同样的道理。
看到辛辛苦苦养育大的儿子只知道疼爱娇妻,父母就会觉得儿子对自己不管不顾。如若记忆中只有自己疼爱儿子, 那么父母就会心怀不满。加之再不能从儿子那里得到关爱, 父母就会觉得忍无可忍,这样一来,一切罪责都会归咎到儿媳身上。
或者可以再举一例。某人在公司拼命工作,到后来却得不到任何人的认可,由此而导致的不满归根结底也是渴爱。本想着上司能表扬自己,结果却没有得到只言片语的鼓励赞美。要真能做到没有芥蒂不以物喜,他就会自得其乐、工作充实,其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然而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容易隐忍。人人都渴望得到认可,人人都盼望获得赞扬。故而此心不灭,烦恼自生。
摆脱苦难的渴爱地狱,布施纯粹的慈悲善行—— 此即为释迦牟尼的训示。如若放弃原本盼望得到对方爱的给予,那么此生将尽游极乐之地。
如果你的丈夫说:“你变成了黄脸婆, 我渴望年轻美女。”那么你最好泰然处之,别无他法。
丈夫变心,妻子自身也多少应负一些责任。回想我的经历,年轻时也没有浓妆艳抹,而丈夫一回家便呼呼大睡。和别人的丈夫相比,我也曾埋怨他一无是处,就连吃完饭也是只管擦擦嘴。在这种境况下期待丈夫的爱,岂不是有些过于缘木求鱼了吗?
如果丈夫嘴里突然蹦出那样的话,那你就可以想着回他一句:“啊,好哇,那我也去找年轻帅小伙。”这样就会舒畅很多吧?尽量想开点,放松点,你的丈夫会在这期间放弃第三者而回到你的身边。故而你不必过于忧心。
如若他真心不归,我想那也是因为缘分已尽。即便百般苦恼也无济于事,反而会因这种渴爱而令自身痛苦不已。
20 多年前,一位声名显赫的女舞蹈家背叛了一直在她背后默默支持、陪伴她成长的男子,和小她13 岁的艺人结为连理,外界也对此事议论纷纷。
然而,因为年轻的丈夫相貌俊美,也颇有名气。所以七八年后他便和另一个年轻的女子恋爱起来,和比他年老的原配分道扬镳。被抛弃后,她痛苦不堪,形容枯槁。
我安慰她说:“你一身的舞蹈才能无人能及,所以希望你依靠自己这一技之长好好生活。即使你想挽回这个移情别恋的男人的心,结果注定也是惨痛的。”
后来她从痛苦中奋起,并果断选择了离婚,她的技艺也得到了很大精进,数年后她获得了舞蹈界最高奖项。
最近,和她离婚的那个男人的妻子拜访了她。告诉她虽然两人已结婚20 余年,但是丈夫仍然到处寻花问柳、喜新厌旧,并且要和自己离婚。而此时该女人面对的痛苦也正好和自己之前所带给别人的痛苦一样发酵了出来。
人生如此,而渴爱都是那样的虚幻无常。
本书自2000年4月由集英社首次出版以来,九年岁月一晃而过。今年也是我出家的第二十七个年头。现在我已经在京都嵯峨野结起寂庵,增建了嵯峨三贺堂,我在那里写经、讲法、坐禅,而且成了寂庵的主人。
此外,我还担任了坐落于岩手县北限净法寺町的天台寺住持一职,从而迎来了我与佛结缘的又一个春天。进山后, 我自然也成了天台寺的第八十三世住持。
大概就在那时,我还就任了敦贺女子短期大学的校长一职,走马上任后立刻就投入到工作中去。
总之,我成日里马不停蹄。
就在这忙碌的日子里,我除了完成本书的撰写外,还出版了几本其他著作。这一切宛若奇迹。
我对待工作和命运的态度都不是为求自己所需,而是尽可能自然处之,随遇而安。
这也许就是出家的功德吧。即使我内心仍有恐惧,但是依然在继续挑战未知的自己。
书中所写的便是通过当时我切身真实崭新的经历,将身心接受佛教的熏沐一点一滴,逐次呈现。
除了手之所触、身之所感和脑之所思外,本书再无其他游目骋怀之处。
所以,这本书栩栩如生地呈现出了我从对佛教一无所知到踏上出家这一人生大冒险后的吃惊、发现和感动的经历。
我想,这不正好可以让像我一样原本和佛教并无多少缘分的人去细读并理解吗?随着岁月流逝,读者日增,内心的充实感日渐加深。
我每日都会收到各种各样表达愉快感想的读者来信。
九年间,社会上呈现出了超出我们想象的各种纷繁芜杂、光怪陆离的众生相,导致的混乱,让人们不知所以然。每年有超过三万名自杀者的事实已不容小觑,而父母杀子、子弑父母的消息似乎也时有所闻,天崩地裂等自然灾害更是反常地频频来袭。
世界和平犹如梦幻。
何处发出声响——这是地狱。
纵然如此,我们也不可放弃。
从现在起,请平心静气,且让佛法萦绕耳际。何为真实,何为人类,我们必须用发现之眼重新审视。
我衷心地希望这本书对大家有所帮助。而手捧此书者, 也皆为有缘之人。
愿佛法普照大家!
濑户内寂听
2009 年8 月
这本书的名字,初见时便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某种共鸣。“不乱于心,不困于情”,寥寥数字,却像一束光,照亮了许多我曾徘徊的角落。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并未急于翻开,而是让这个名字在脑海中反复回响,试图去捕捉它所承载的沉甸甸的哲学意味。我猜想,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处理情绪的书,更可能是一条通往内心平静的道路,或者是一种历经世事后,看透繁华的智慧。我想象着作者是如何在字里行间,构建一个能够安抚躁动不安的心灵的空间,如何用文字的力量,解开缠绕在情感里的结。或许,书中会有无数的叩问,引导我去审视自己那些难以名状的焦虑和执着;或许,它会提供一些看似简单却深刻的道理,让我重新认识“情”与“心”的界限,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恰当的平衡。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故事、案例充满了好奇,它们是否能折射出我自身的生活经历?它们是否会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然后引发我对自己过往情感的深刻反思?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能获得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在纷繁的世界中,依然能够保持清醒、不被外界纷扰所裹挟的沉稳。
评分刚读完这本书,脑子里像炸开了锅,又好像被一股清泉洗涤过一样,感觉特别复杂。它里面讲的那些道理,不是那种大道理,而是特别实在,特别接地气。比如,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说的是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被“应该”和“想要”撕扯,但真正重要的是问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这让我猛然惊醒,我过去多少次为了迎合别人,或者为了“看起来”很正确,而放弃了自己真正的渴望?书里还讲到了“放下”,这可不是说让你变成无情无义的人,而是说,有些事情,我们真的要学会和它和解,然后把它留在身后。我以前总觉得,只要我还记得,我就还没放下,但这本书告诉我,真正的放下,是即使你想起了,心里也不会再有波澜,它只是变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阻碍你前进的包袱。还有关于“人际关系”的部分,讲得太到位了!它剖析了我们在与人交往中,那些隐藏的期待和不自觉的控制,让我看到原来我以为的“爱”,有时候也是一种“困”。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很多过去的影子,让我不得不去面对,去思考,然后去改变。
评分拿到这本《不乱于心 不困于情》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以为又是一本心灵鸡汤式的读物。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书中那股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文字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种近乎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人性的幽微之处,以及我们在情感漩涡中常常表现出的挣扎与彷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理论,而是通过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读者去自我探索。书中关于“心”的阐述,让我意识到,内心的平静并非来自外部世界的完美,而是源于我们自身对情绪的认知和管理。那些曾经困扰我的烦恼,在作者的笔下,似乎都找到了合理的解释,甚至变得不那么可怕了。而对于“情”的解读,更是充满了智慧。它并没有否定情感的重要性,而是提醒我们,在爱与被爱中,在付出与收获中,我们要保持一份清醒,不被占有欲、不被失落感所吞噬。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用他的人生智慧,悄悄地为你点亮一盏灯,让你在黑暗中,也能看到前行的方向,并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然。
评分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位智者在与我促膝长谈。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渗入我疲惫的心田,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我特别欣赏它对“心”的解读,那种不偏不倚,不急不躁的审视,仿佛带领我穿越了重重迷雾,看到了事物本来的面貌。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心若无澜,波澜不惊”,这句话简单却蕴含着极高的智慧。它并非要求我们压抑自己的情感,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情感的本质,去认识到,那些让我们痛苦的情绪,往往源于我们对事物预设的期待,以及我们对“应该”和“不应该”的执着。作者并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引导,让我自己去寻找答案。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方式,让我感觉自己是被尊重的,是被鼓励着去独立思考的。尤其是在关于“情”的探讨上,作者的视角极为独特,它不仅仅是描绘爱情的甜蜜与苦涩,更是将“情”的范畴拓展到了亲情、友情,乃至对事物、对生命的依恋。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在这些“情”中的位置,以及我是否被这些“情”所束缚,而忘记了自我。
评分这是一本会让你思考很久的书。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改变了。它讲的“不乱于心”,不是让你变得麻木,而是让你在面对各种纷扰时,依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一时的情绪所左右。我以前是个特别容易纠结的人,一点小事都能在心里琢磨半天,然后把自己搞得很累。这本书给了我一种新的视角,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乱”,是因为我们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太害怕犯错,太想控制那些无法控制的东西。作者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讲得特别生动。比如,他讲到一个人在职场上受了委屈,纠结于到底是忍耐还是爆发,最后却发现,真正的解决之道,不在于外在的冲突,而在于内心对这件事的定位。这让我茅塞顿开,我原来一直把注意力放在“怎么做”,却忽略了“怎么想”。而“不困于情”的部分,更是让我对“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说要无情,而是说,我们要看清楚“情”的本质,它有它的美好,也有它的局限性,我们不能让它成为束缚我们的枷锁。
评分美丽好书,文字精美,正牌好书!
评分质量不错,很好看,是正版书!
评分美丽好书,文字精美,正牌好书!
评分不错,很喜欢
评分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书很不错呢,喜欢,纸质也很好
评分大师经典之作,看后令人心情恬静,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真心喜欢的书,要多读书,努力提高自己,京东物流特别快,服务很好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