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让人一看就忍不住莞尔一笑并且想收藏的艺术书籍,由艺术家、平面设计师安迪?图伊绘制当代52位重要艺术家风趣的肖像,辅以数百幅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并搭配上克里斯托弗?马斯特的精辟介绍,让这些当代大师突然亲切、易懂了起来!
安迪?图伊(Andy Tuohy)
风格独特的英国插画家、艺术家、平面设计师,拥有超过25年的设计经验。他的作品散见于各种商品、食品包装、室内设计上,绘画作品也被许多博物馆、画廊收藏。
前言 6
约瑟夫·亚伯斯 10
弗兰西斯·培根 14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 18
约瑟夫·博伊斯 22
路易丝·布尔乔亚 26
乔治·布拉克 30
马克·夏加尔 34
乔治·德·基里科 38
萨卢娃·朗达·秋卡尔 42
萨尔瓦多·达利 46
马塞尔·杜尚 50
易卜拉欣·埃尔-萨拉希 54
马克思·恩斯特 58
卢西安·弗洛伊德 62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66
芭芭拉·赫普沃斯 70
大卫·霍克尼 74
爱德华·霍普 78
马克布勒·菲达·侯赛因 82
罗伯特·印第安纳 86
贾斯培·琼斯 90
弗里达·卡罗 94
瓦西里·康定斯基 98
保罗·克利 102
草间弥生 106
费尔南德·莱热 110
罗伊·利希滕斯坦 114
勒内·马格利特 118
亨利·马蒂斯 122
胡安·米罗 126
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 130
皮特·蒙德里安 134
亨利·摩尔 138
本·尼克尔森 142
西德尼·诺兰 146
乔治亚·欧姬芙 150
巴勃罗·毕加索 154
杰克逊·波洛克 158
马克·奎安 162
亚历山大·罗德琴科 166
马克·罗斯科 170
科特·史维塔斯 174
斯坦利·斯宾塞 178
弗拉基米尔·塔特林 182
赛·托姆布雷 186
莫里斯·郁特里罗 190
比尔·维奥拉 194
安迪·沃霍尔 198
布莱特·怀特利 202
张晓刚 206
吉原治良 210
拉里·佐科斯 214
术语表 218
PICTURE CREDITS 223
致谢 224
张晓刚
中国人1958—
这位艺术家以独特的方式模仿旧式照片,创作了部分当代中国最知名的作品。尽管这些画面毋庸置疑带有重复性,但这恰恰是其要点之一——它们表达了中国艺术界在因循守旧的大背景下,亦允许个人的微光穿透这层灰霾。
张晓刚(1958年出生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在“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的动乱中成长,他的父母在那段时期里被远送他乡进行再教育。1977年到1982年,他就读于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当时的教学主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种具象风格主要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和工人阶级的英雄气概。张自己的早期作品因受到19世纪法国绘画的影响而侧重于风景画,他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发展出一种更为独特的风格。经过一段特别难熬的人生低谷之后,他于1992年造访德国期间忽然顿悟,由此重新思考他的国家身份和个人身份。
张居住在北京,并在这里创作了大量尤为出色的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单色调的人物画,这些人物看起来似乎由于传统家庭和社会契约而互相关联。例如在《全家福》系列画作中,《三个伙伴》(1994年)和《血统:大家族2》(1995年)总会反复出现一抹红色颜料,仿佛由此将这些人物串成一个整体。画中人物那种相似的恐惧模样增强了他们之间的亲属感。男人和女人没有太大的性别差异,大脑袋、长鼻子和小手使他们笼罩在一种怪异的气氛中。他们全都衣着朴素,且全都显得冷漠无情,加上那种正襟危坐、静止不动的姿势,使他们看起来更像人体模型而不是人。
除了这些表面上的共同点之外,这位艺术家与画中角色的关系却相当多样化。有些角色看起来是从近处的大特写,仿佛正被仔细端详,而另一些角色则以全身姿势出现。《我的梦想:小将军》(2005年)展示了一个小男孩的大部分身体。他的上半身穿着军装,腰部以下却裸着。这种怪异的混搭使画面显得既有英雄气概又很可笑,形成公众与个人之间的对比,以及外加角色和人性之间的对比。最意味深长的是男孩的脸上有一片颜料,就像老照片上的污渍一样。这种方式暗暗表达了一种自我身份的宣言,一种对世俗的小小反叛,尽管这种宣言从来不曾真正实现过。
张在绘画中所使用的技法使他的画中人显得更加默默无闻。柔和的聚焦点和暗淡的光泽模糊了一切容貌特征。那些呆滞的眼神和没有表情的面孔,使他的画中人物看起来就像耳聋目盲似的,他们筋疲力尽地追逐自己理想化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却不知何时到来。
去哪里欣赏张晓刚的作品?
? 悉尼,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
? 堪培拉,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
? 布里斯班,昆士兰美术馆
? 深圳美术馆
你知道吗?
张的全家福照片是这位艺术家一个很重要的创作动力。有一回,他找到一张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发现里面的她跟印象中那位多灾多难的女人完全不同,他由此受到启发而创作了《全家福》系列作品。
前言
2011年,我自娱自乐地画了一系列当代艺术家的插画。那时,我万万没有想过这些图片会出版。就在我设计字母海报的时候,我决定把艺术家作为下一个
题材。结果画完一张又一张,最后竟然凑够了一本书。我觉得用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向新一代人绘声绘色地介绍这些20世纪和21世纪的艺术家,应该不至于过
时吧。幸运的是,我的出版商同意了我的观点。
这本书并非权威教科书,而且我也没有断言书中介绍的人物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顶尖的艺术家。乍一看,52这个数量似乎挺折中的,然而它远远不足以代表所有值得赞美的艺术家。要把那么多伟大的天才从中筛掉着实不易,也免不了有所遗漏。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并咨询了美术史学家克里斯多夫·马斯特斯之后,全书最终呈现出您现在所见的模样。我的选择标准是,这些艺术家必须给艺术界带来意义深远的影响;而该书所呈现的内容,应该在传统赞颂的基础上,更多地以一种全球眼光来描绘当代艺术。
我希望《看懂所有艺术家A-Z》这本书能激励读者去探索更多书中提到的非西方艺术家,包括苏丹的伊尔-萨拉赫、印度的菲达·侯赛因、日本的吉原和中国的晓刚等。
这些插画与说明文字的创作过程一波三折。这期间,我儿子出生了,失眠和截稿日期成为我不甚愉快的睡眠伙伴。不过,工作带给我无上的激情,我从未停止过画画。每一个艺术家的故事都鼓励着我,促使这些画作最终装订在一起,成为这本被您捧在手里的书。希望您从阅读中获得的享受,跟我在写写画画的设计过程中得到的一样多。
——安迪·图伊
这本《看懂所有艺术家A-Z》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艺术史充满好奇,但总觉得那些晦涩的理论和难以捉摸的风格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探索艺术世界的道路。首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清晰而系统的编排方式。从A到Z,每一个字母都代表着一位艺术大师,这种直观的命名方式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和艺术家的距离。我不再需要大海捞针般地去寻找某个特定艺术家,而是可以沿着字母表的顺序,轻松地认识和了解他们。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于每一位艺术家的介绍都恰到好处,既有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又有对他们代表作品的深入解读。那些我曾经觉得高深莫测的画作,在作者的妙笔生花下,变得生动有趣,仿佛就在眼前。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毕加索时,那种对立体主义的分解和重构的生动比喻,让我瞬间理解了那种打破常规的艺术语言。还有莫奈的光影变幻,读起来就像置身于他笔下的宁静花园,微风拂过,阳光斑驳。这本书不是那种枯燥的艺术史教材,而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着你一步步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情感,理解他们的思想。我常常会一边阅读,一边在网上搜索那些艺术家们的作品,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是我阅读过程中最大的乐趣。
评分我是一个对艺术充满兴趣,但又常常被其宏大叙事所压倒的读者。《看懂所有艺术家A-Z》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化繁为简,将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艺术大师们,变得亲切可感。它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这本书并没有追求“面面俱到”的全面,而是专注于那些“真正有影响力”且“风格独特”的艺术家。这种精选让我感到非常高效,我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过滤那些不那么重要的信息,而是可以集中精力去深入了解那些塑造了现代艺术格局的关键人物。书中对于每一位艺术家的介绍,都像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导览”,文字生动,配图精美,而且信息量适中。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时,那种“手把手”的讲解,仿佛我亲眼目睹了他们是如何从一块画布,一个想法,最终创作出传世之作的。例如,读到关于达芬奇《蒙娜丽莎》的章节,我被书中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多种解读以及他精湛的“晕涂法”技艺的描述所吸引,让我对这幅画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舒适,大开本、精美的纸张,让阅读本身也成为一种享受。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艺术的星空中,准确地找到那些最闪耀的星辰,并帮助我理解它们的光芒是如何照耀至今的。
评分作为一个曾经有过艺术学习经历的人,我一直试图在浩瀚的艺术史中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看懂所有艺术家A-Z》的出现,虽然不是我艺术学习的起点,却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梳理和深化我的理解。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史叙事,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家并列展示,形成一种“横向”的对比和碰撞。我惊喜地发现,在同一页上,我可以看到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和印象派大师的作品,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艺术发展的演变和不同流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当我阅读到关于梵高《星夜》的章节时,书中不仅详细分析了他的笔触和色彩运用,还将其与后来的一些表现主义艺术家进行了对比,让我深刻理解了梵高是如何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关键人物。此外,本书在对每位艺术家作品的分析上,也更加注重其在艺术史上的“创新性”和“影响力”。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对作品表面的描绘,而是会深入探讨这些作品是如何挑战当时的主流观念,以及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怎样的启示。这种更具深度和批判性的解读,对于我这样有一定艺术基础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启发性,它帮助我重新审视了很多曾经熟悉的作品,也让我对艺术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优秀的艺术普及读物,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看懂所有艺术家A-Z》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教条”,而是“引导”。它用一种非常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呈现每一位艺术家独特的艺术世界。我喜欢书中对于每一位艺术家的背景介绍,它不仅仅是罗列生平,而是会去挖掘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细节,比如某位艺术家在创作低谷时的挣扎,或者某个灵感的突发时刻。这些故事让我觉得,艺术大师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的创作过程充满了情感和挑战。当我阅读到关于弗里达·卡罗的章节时,书中没有回避她身体的痛苦和情感的创伤,而是将这些经历视为她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这让我对她的自画像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它时而热情洋溢,时而娓娓道来,始终保持着一种引人入胜的节奏。它不会强迫你接受某种观点,而是鼓励你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解读。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不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变成了一种更加感性、更加个人化的体验。我开始主动去寻找那些书中提到的艺术家的作品,并且在欣赏的过程中,不断地与书中的解读进行对话,这种探索的过程,让我感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艺术小白”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艺术离我太遥远,那些名字听起来都很响亮,但具体是干什么的,又有什么值得欣赏的,我是一点概念都没有。直到我翻开了《看懂所有艺术家A-Z》,我才发现,原来理解艺术并不是一件那么困难的事情。《看懂所有艺术家A-Z》的魅力在于它的“接地气”。它没有使用那种让人头晕的专业术语,而是用最简洁、最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艺术流派和创作理念解释得一清二楚。比如,当我看到关于达利的超现实主义时,我原以为会看到很多我无法理解的奇思妙想,但书中却用一种非常形象的方式,将他的作品与梦境、潜意识联系起来,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那种“现实与虚幻交织”的独特风格。而对于波普艺术,书中不仅介绍了安迪·沃霍尔的丝网印刷,还把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商业元素,比如可乐罐、香蕉,变成了艺术作品,让我惊叹于艺术原来可以如此贴近生活。最棒的是,书中的每一页都仿佛在和我对话,它鼓励我独立思考,去发现自己对不同艺术家作品的感受。读完关于某个艺术家的一章,我不再是茫然无知,而是能够带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去欣赏他们的作品。这本书让我不再害怕去美术馆,因为我知道,我不再是那个只能看热闹的观众,而是能看到门道,懂得欣赏的“内行人”了。
评分不错,图文并茂
评分好书。 送货很快~
评分我很喜欢的一套书,那天在书店看到然后转身就下单了。
评分书不错,快递包装不好,希望改进
评分一本书就能看懂所有艺术家?想的美!
评分精美又便宜,比在书店买便宜好多。
评分已收到货,还没拆箱,希望质量好吧。
评分讲的比较少 内容太少 一个人就两页还都是大图 文字好少
评分中英合作印刷,从封面到版式,100%保留作者原设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