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人物十年典藏书系:国民党人物春秋

环球人物十年典藏书系:国民党人物春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环球人物》杂志社 著
图书标签:
  • 国民党
  • 历史人物
  • 传记
  • 政治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两岸关系
  • 历史
  • 传记文学
  • 中华民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530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8302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环球人物》10周年典藏书系

发行量破50万,《环球人物》10周年纪念重磅力作!

杨天石、学诚法师、罗伯特?库恩(《江泽民传》作者)、张颐武、孟宪实、蒙曼、潘石屹、梁小民、吴晓波等,诸多名家力荐!

把握历史演进的脉络,解读时代大气象,重温人文理性的光辉与魅力,见证改变世界的力量。


《国民党人物春秋》


◇知情人讲述,真实还原国民党高层人物形象

揭秘国民党近百年的发展演变

◇杨天石、罗伯特?库恩(《江泽民传》作者)、张颐武等鼎力推荐!封面人物:马英九

◇九位国民党领导人与中共的恩怨情仇

宋教仁遇刺背后的隐情

张学良评价蒋介石:是个投机取巧型的买办

沈醉曾想毒死毛人凤

宋子文,曾想取代蒋介石

王亚樵:蒋介石惧怕的民国杀手

国民党高级战俘改造真相

中国“黑室”英雄:预测珍珠港事件

马英九、连战交恶内幕

国民党内斗30年

国民党腐败史

内容简介

从蒋介石、张学良、宋子文,到蒋经国、连战、宋楚瑜、马英九……这些国民党高层人物,串接起国民党近百年的发展演变历程,也折射出百年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本书通过相关人物的后代或知情人士的叙述,立体还原了这些国民党高层的真实形象,也为人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解读与思考,提供了一个新的参照维度。


《环球人物》10周年典藏书系

本书系重新汇集梳理了《环球人物》创刊以来的精华内容,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重要领域,与读者一起重温人文理性光辉与魅力,见证那些改变世界的力量。


《环球人物》10周年典藏书系?总目

《百年政治家族》

《国际政要秘闻》

《蒋氏家族百年秘档》

《国民党人物春秋》

《大国士:忧患中国命运的大师们》

《先生们:他们传承了中华文明的气脉》

《商道》

《中国经济十年观察》

《影响力:中国领袖风云录》

《历史选择:中共传奇人物的档案》


作者简介

《环球人物》杂志社

《环球人物》杂志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是国内发行量大、非常有影响力的综合时政类期刊之一。杂志以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高端人物为报道对象,突出全球视野,兼顾时效性、可读性,一系列重大选题受到读者和业界广泛好评。

《环球人物》是中国邮政畅销报刊、全国“百强报刊”,也是全国两会、博鳌亚洲论坛和达沃斯论坛入会重点阅读刊物。


目录

历史风云

姐妹保镖两救孙中山 / 003

在伦敦被绑架 / 003

在南京遭行刺 / 006

在日本躲暗杀 / 008

在广州遇叛变 / 010

宋教仁遇刺背后的隐情 / 012

两位女性对其影响深远 / 012

遇刺背后有隐情 / 014

传承“渔父精神” / 016

汪精卫,历史旋涡中的鲸须 / 018

与溥仪的恩怨情仇 / 018

既生蒋,何生汪 / 019

被暗杀的暗杀者 / 020

宋子文,曾想取代蒋介石 / 023

“临危受命”中走上峭壁 / 023

他不是“蒋身边的人” / 025

“欧美派”策划架空蒋介石 / 027

沈醉女儿回忆沈醉与戴笠、毛人凤 / 031

戴笠主宰我父亲命运 / 031

父亲曾想毒死毛人凤 / 039

从拜把兄弟到死对头:暗杀大王和戴笠的生死恩怨 / 046

在上海“砍”出一片天 / 046

被蒋介石看中 / 048

刺杀汪精卫 / 049

旧上海真实的谍战风云 / 052

比间谍还厉害的记者 / 053

头面人物有多重身份 / 054

3000遗骸背后的英雄往事 / 056

牺牲将士多来自湖南 / 056

师长鲜为人知的传奇 / 058

不能忘却的记忆 / 059

中国“黑室”英雄:预测珍珠港事件,破译山本五十六行踪 / 062

受“美国黑室”启发而设立 / 062

中国谍海战线上的第一外援 / 063

破译奇才的回归 / 064

令日本军方百思不得其解 / 066

国民党高级战俘改造真相 / 068

进了高俘团还赋诗要“逐鹿中原” / 069

两名高级战俘的改造历程 / 070

也有秘密潜逃的个案 / 073

改编傅作义部队的28天 / 074

和傅作义部队交朋友 / 074

复杂的派系之争 / 076

把最反动军官调去集训 / 078

“共产党真有办法” / 078

湖南名媛黄美之:与孙立人相爱,很陶醉又后悔 / 081

母亲是妇女运动先驱 / 082

爱情一点就燃 / 083

热恋的代价 / 084

多了一份对生命的感悟 / 085

往事追忆

曾祖王亚樵:蒋介石惧怕的民国第一杀手 / 089

三代人研究王亚樵 / 090

曾是斯文的秀才 / 091

“乱七八糟的好汉” / 092

“暗杀大王”生涯 / 093

兄弟情义延续 / 094

戴安澜,远征缅甸的“第一将军” / 096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 096

“你一定愿意要英雄父亲” / 097

“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 / 099

“国家没有忘记抗日英雄” / 100

抗战老兵:我给史迪威当警卫 / 102

看中了“娃娃上尉” / 102

官兵叫他“美国大叔” / 104

从缅甸逃出来是奇耻大辱 / 106

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 / 107

张友坤:张学良最大胆的口述史 / 109

“不过名义上我是主角了” / 110

“蒋介石没有中心思想” / 112

“我最爱的在纽约” / 114

汪精卫女儿女婿细数往事:河内遇刺,惊魂一夜 / 116

长女曾在农场卖花 / 116

替蒋介石挨了三枪 / 118

“河内刺汪”疑点重重 / 120

五子女的下落 / 123

张灵甫遗孀王玉龄:乱世佳人的爱情故事 / 124

理发店初识张灵甫 / 124

火车上度过新婚夜 / 125

丈夫写下绝笔书 / 127

接受粟裕之子邀请,前往孟良崮 / 128

真相解密

九位国民党领导人与中共的恩怨情仇 / 133

孙中山:与中共真心做朋友 / 133

张静江、胡汉民:国民党右派“反共清党” / 134

蒋家父子:和中共纠缠一生 / 136

李登辉:以“台独”倒台 / 137

连战、马英九、吴伯雄:相逢一笑泯恩仇 / 138

国民党内斗30年 / 140

“司法说情”,马英九“开铡斩王” / 140

诉诸法律,“马王斗”进入“第二季” / 143

连战“挺王”,马英九腹背受敌 / 144

同争主席,马王十年恩怨 / 145

事态将会如何发展 / 148

第一次分裂:“非主流派”全面失败 / 150

第二次分裂:宋楚瑜脱党自立 / 152

第三次分裂:李登辉被清除出党 / 154

分裂根源:国民党是“利益的结合” / 155

腐败是国民党的毒瘤:国民党腐败史 / 158

林益世涉贪重创马英九 / 158

黑帮参政贿选盛行:2000年,因“黑金政治”败选 / 167

官员忙“劫收”,将领忙抛售:“腐败狂欢”丢政权 / 172

两岸和谈50年幕后 / 180

江丙坤:两岸复谈好戏刚开始 / 181

两岸“密使”曹聚仁:给毛泽东与蒋介石牵线搭桥 / 186

汪辜绝配 / 192

唐树备与焦仁和五年拉锯 / 197

他在金门试验“一国两制” / 203

解放军与台军危急时刻配合秘闻 / 207

“海峡中线”相安无事 / 208

台军发信号“请通过” / 212

退役将领你来我往 / 216

真正的交流并非易事 / 219


精彩书摘

张友坤:张学良最大胆的口述史

走进张友坤北京家中简陋的会客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书架,正面墙壁上挂着毛主席像,左右侧墙壁上分别挂有周总理的简笔速写素描像和张友坤与张学良的合影。

“那是张学良在拱手致谢呢。”见笔者盯着墙上的照片,张友坤连忙解释起来。“1998年,我去夏威夷拜访少帅,赠送他一本我撰写的《张学良年谱》。我说:‘大陆的老百姓都很想念您,都希望您能回大陆老家看看。’张学良听后拱手说:‘谢谢他们!’”

因为与张学良关系密切并时有相关著作问世,很多人猜测张友坤是张学良的亲戚。对此,张友坤连连摆手,“没有的事”。他说:“我年轻时就很佩服张学良将军,对于他发动的西安事变特感兴趣。后来我有幸给吕正操将军(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当秘书,在1986年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看过不少关于西安事变的回忆录。根据周总理生前指示,要撰写《西安事变简史》,吕老曾是撰写该史的领导者之一。我是在他的鼓励支持下才走上研究张学良、东北军和西安事变之路的。”1990年张友坤转业后,到社科院从事历史研究工作,曾任“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副会长”和西安事变研究中心顾问。

研究了半辈子张学良,张友坤始终有一块心病——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所藏的一批“最权威”的张学良口述资料一直无缘问世。2009年,他与胡玉海、王海晨等,应当代中国出版社邀请,参与主编、整理《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存藏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下文称《口述历史》),经过多年的工作终于系统出版。张友坤也长舒了一口气。


“不过名义上我是主角了”


笔者:张学良口述史的版本很多,这一部《口述历史》与其他版本有何不同之处?

张友坤:张学良的口述历史,主要形成于86岁至99岁之间。这套《口述历史》出版前,有过录音的张学良访谈不下10次,但真正属于有计划、有准备、较为系统的访谈,并制作成文本或影像资料的,有以下四种:由张学良侄女张闾蘅录音,我整理加工的《海峡两岸大披露——张学良口述历史》;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撰写的《张学良口述历史》;日本NHK电视台采访张学良之后,根据录像带转成文稿的书籍《日本昭和史的最后证人——张学良》;张学良的忘年交郭冠英制作的电视纪录片《世纪行过——张学良传》。这四种版本都是张学良谈亲身经历,大同小异。

而“毅荻书斋”存藏的这批资料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采访时间长、次数多、内容丰富、有协约,并经过他本人审定。自1991年12月17日至1993年8月3日,前后共采访60次,共采得录音带145盘。内容达100多万字,涉及1100多个人物。张学良自西安事变后就被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直到1991年,才首次被允许离开台湾赴美探亲。“天下口述史第一校”哥伦比亚大学及时捕捉到这一机会,迅速成立了采访和整理张学良口述历史的专门小组。担任采访的是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的女学者张之丙及胞姐张之宇。

张学良用这么多时间接受采访,动机非常明确,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愿有人篡编或者歪曲事实”。为避免有些讲述给当事人带来困扰,张学良特意规定要等到2002年再将这些内容公开,没想到他于2001年仙逝,因此这些资料的出版只能一拖再拖。


笔者:两位学者采访张学良时,他的状态如何,说话是否完全没有顾忌了?

张友坤: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在地域的改变和自由度的提高,张学良对敏感问题谈得越来越多。一是在史实方面,他把许多历史的空白点补上了,许多模糊之处澄清了,许多“成说”否定了;二是在心理方面,他自揭自短,将自己丑陋的一面,包括他父亲的、家族内部的,都晾晒在光天化日之下;三是评价方面,对事对人常有不凡之论,甚或是惊人之语。

当然随着年龄增大,张学良在口述中也有说错的地方,并经常重复一些话题。其中有他痛心的事,如老师郭松龄反对他老爸张作霖;他痛恨的事,如皇姑屯炸车案;他愤愤不平的事,如杨虎城被杀;他得意的事,如东北易帜等。


笔者:有哪些敏感事件是过去没有谈到,这次首次披露的?

张友坤:西安事变是张学良获誉的顶点,也是受辱的起点。最早对西安事变他闭口不谈,只是1986年跟晚辈谈到历史时,在末尾透露了一点说:“我做事向来是高深莫测,绝对不要人家知道。你们懂吗?看我脸在笑,可我要杀人,这才叫厉害。当年蒋‘总统’在西安也没有想到我会那样做。我今年86岁了才跟你们讲这个话。”他也曾经回忆:“很不客气地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发表的《蒋委员长西安半月记》都是假的……事实上是蒋介石嘱(托秘书)陈布雷于1937年2月在杭州新新旅馆闭门杜撰……”但真实的历史究竟如何,他并没有深谈。

这一次张学良谈了很多。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认为张学良是西安事变的主角。他则说:“他(杨虎城)是主角哇,不过名义上我是主角了。”张、杨捉住蒋介石后,发表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八项主张》,但它究竟为何人起草?许多论著和回忆录或语焉不详,或互相矛盾。在西安事变中当过张、杨新闻发言人的申伯纯写《西安事变纪实》时,记载是“张、杨授意几个秘书仓促草成的”。然而,究竟是哪几个秘书?说得最明确的是张学良的心腹、也参加过西安事变的应德田,他说:“稿子最后由黎天才拟出,大家看过,略做修改,于十二日抓蒋后发出。”张学良在口述中拨开了这些迷雾:“没有黎天才的事,怎么会出了个黎天才呢?是吴家象,他是我的秘书长,就是他,(写得)并不好。”


“蒋介石没有中心思想”


笔者:提到西安事变,就不能不说蒋介石和张学良之间的关系。据说,他们之间有很多误会,而有些误会是因为两人都说方言,彼此听不懂对方说话而引起的。是这样吗?

张友坤:张学良是东北人,直到晚年,乡音未改。他自己披露,和蒋介石的矛盾起源于蒋听不懂他的东北话。“误会很大,我这人有时说话转弯子,他就听反了。”张学良举例说,蒋介石问他愿不愿意去办某件事,他反问:“我为什么不去?”意思就是愿意去,蒋介石却认为这是疑问句,表示“不去”的意思。

张学良还说:“蒋先生一生气就讲奉化话,我简直听不懂。这听话听不懂有很大关系,你也不能老问他。”


笔者:除了语言误会,他们二人根本性的分歧是什么?

张友坤:政治观点上,说穿了就是对待共产党的态度不同。

张学良曾两次申请加入共产党。1992年,他在同张之宇谈话时说:“一般人都不知道我的心理……我可以说我就是共产党。”“我跟共产党有来往,早就有来往。政府是一点儿不知道。一点儿不知道?那就是他们做特务的工作!”“换句话说,我是同情共产党,我认为共产党对中国有益处,而且认为共产党是爱国的。”“不但同情他们,我拥护他们,这是真正我内心……”


笔者:在《口述历史》中,张学良多次评价蒋介石,说“蒋介石的贡献只有黄埔军校”。您认为这番话是根据事实,还是夹杂个人情感因素?

张友坤:当然会有一定的个人感情在里面。张学良被幽禁期间,条件一度很艰苦,连洗脸水都没有。过去种种原因,他不想或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态度。在这次的《口述历史》中能看到,就政治层面讲,张学良一反过去吹捧蒋介石、大骂共产党、贬低自己的态度,转而赞扬毛泽东、佩服周恩来。

谈到毛泽东和万里长征时,张学良说:“毛泽东这个人啊,天生能领导。都是带兵的,万里长征……我要领,会领没了,他(士兵)不跟你走,他跑了。他(毛泽东)能统御,他有这个力量。”

他点评周恩来:“连我的部下、杨虎城的部下都听他的。他说出的话很有道理。这个人好厉害,不但会讲,也能处置事情,是我佩服的一个人。”

对蒋介石,张学良如此评价:“我本来是很尊重蒋先生的,但后来就不尊重他了。他要有机会,他真能当皇帝。他的思想非常顽固……他没有中心思想,他的中心思想就是他自己……那是唯我的利益独尊主义。”他还讽刺地说:“蒋介石是个投机取巧型的买办,好吹,什么‘几年准备(反攻),几年成功’,这样只会失信于民。”“他不用人才,用奴才,何应钦就是一个奴才。”等等。


笔者:但是张学良一直尊称蒋介石为“蒋先生”,还在蒋去世之后写了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雠仇”。对于这副挽联,您是怎样解读的?

张友坤:张学良向来都是把政治问题与个人感情分开的,可惜的是他把个人感情看得太重,超过政治。我认为这既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张学良和蒋介石的关系是割不断、理还乱,恩恩怨怨几十年。他明知自己与蒋介石的政见之争已不可调和,但仍对其“讲忠讲义”。即使他承认蒋介石并不值得尊重,但写挽联时关怀依然放在政见前。


“我最爱的在纽约”


笔者:张学良的爱情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口述历史》中,张学良对自己的感情生活是如何评价的?

张友坤:张学良对感情一向坦率,他曾说自己“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在谈到赵一荻时,他更是坦率得惊人,直言“她是对我最好的,但不是我最爱的,我最爱的在纽约”。《口述历史》中很多地方提及与张学良交往颇深的女性,但出于对当事人的尊重,内容做了删减,有些人则只保留了姓氏。


笔者:张学良曾评价自己的人生:“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他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张友坤:他终生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参加抗日战争。他多次上书蒋介石要求参加抗战,都被蒋介石拒绝。


笔者:张学良晚年为何定居夏威夷,既远离台湾,也不愿回大陆?

张友坤:我自己分析,应该有五方面的原因。一是政治期望。1991年,他在美国与吕正操将军会晤时表示,愿保留自己的特殊身份,不过于亲近两岸任何一方,一旦有需要,他可以两边走走,做点工作。二是环境干扰。张学良获得自由后常说,自己是远离政治旋涡的闲云野鹤,其实不然。他始终都是各方关注的人物,想回东北家乡走走,还须向“总统”请假,说明他并非寻常百姓。他怕回来会给两岸关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三是家庭方面。和他共患难的赵一荻怕好不容易获得的宁静生活又改变。四是身体原因。回来的最佳时间应是张学良赴美不久,那时他身体还健康,此后就日渐衰弱,赵一荻也一病再病,两位老人都只能靠轮椅行动。第五,张学良说,他回大陆的条件是两岸关系的缓和,越缓和,他回来的条件就越成熟。


笔者:研究了这么长时间张学良,您对他的认识是否改变过?

张友坤:民国不乏英雄,但像张学良这样多姿多彩者,鲜有其人。他集蓝色(国民党一级上将)、红色(说自己是共产党)、褐色(崇拜墨索里尼)、黑色(胡匪崽子)、粉色(花花公子)于一体。每个人对他都有不同的解读,但张学良一直很清醒。他说:“有人说我好,我也没有那么好;有人说我坏,我也没有那么坏,上帝那里有本账。我自己有缺点、有不足,我自己知道。”(撰文:《环球人物》杂志社)




国民党内斗30年


2013年9月11日,国民党考核纪律委员会(以下简称考纪会)决定撤销“立法院长”王金平的党籍。一宗横跨蓝绿阵营的“司法说情案”,引爆了国民党内的“九月政争”,震惊各界。岛内舆论将这场政治风暴称为“台湾政坛9?11”。


“司法说情”,马英九“开铡斩王”


“司法说情案”源起于“全民电通案”。1998年,民进党“立法委员”(简称“立委”)、全民电通投资公司总经理柯建铭通过股票违规买卖获得1200万元新台币(按现行汇率,1元新台币约合0.2元人民币),充抵他欠公司的债务。新竹市检方认为柯建铭涉嫌背信罪(即违背任务罪)及违反商会法案。2009年,新竹地方法院判处柯建铭有罪。柯建铭上诉到台湾“高等法院”,2013年6月18日,“高等法院”一审改判柯建铭无罪。

为了避免被检方上诉,柯建铭利用自己担任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集人的职务之便,向“立法院长”王金平求情。王金平接连打电话给“法务部长”曾勇夫、“最高法院检察署(简称高检署)检察长”陈守煌,要他们跟办案的“高检署检察官”林秀涛打招呼,不要上诉。林秀涛同意了,于7月8日以无罪定案。柯建铭逃过了上诉。

9月6日,“最高法院检察署特别侦查组”(简称特侦组)召开记者会,称在监听柯建铭案的过程中,监听到了王金平与柯建铭、曾勇夫、陈守煌的相关对话,领导特侦组的“检察总长”黄世铭已向马英九报告此事。当晚,曾勇夫宣布辞去“法务部长”一职,事件的焦点迅速集中到王金平身上。

9月7日,马英九表示,对王金平涉嫌司法说情“感到十分沉痛”,认为此事伤及司法公信力,重创国民党形象。马英九对正在马来西亚参加二女儿婚礼的王金平下“最后通牒”,要求其立刻返台,说明情况。

马英九一向温和,此次却一反常态地迅速出手,直接拉高整个事件的基调。有人猜测,他的目的是突出此事的严重性,千方百计把王金平扯进这个案子,让王金平无法脱身。

在这种情况下,王金平若提早返台,就是心虚的表现。于是,王金平恰好有“女儿结婚无法即刻回台”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继续气定神闲地待在马来西亚,反倒显得马英九“不通情理”。与此同时,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出面表态:“这几年台湾的司法公信力一再降低……现在我们看到,一个政党内部的恶斗,弄到连社会的最后一道堤防——司法都要陪葬,我们非常忧心。”一番话直接把“司法说情案”引向国民党内部的“马王斗”。

9月8日下午,马英九再度召开记者会,痛批“如果这不是关说(意为说情),那什么才是关说”,怒斥王金平侵犯司法独立,认为“这是台湾民主法治发展最耻辱的一天”。“总统府”随即发新闻稿痛批王金平“公信破产”,国民党也放出打算把“立法院副院长”洪秀柱扶正的消息,“行政院长”江宜桦则表示“已经做好(面对一个)没有王金平的‘立法院’的准备”。

直到9月10日晚上,王金平才姗姗来迟,飞抵台湾。在数百名支持者及媒体的包围下,王金平在桃园机场举行了记者会。他嗓音沙哑,情绪激昂:“本人打电话给‘法务部长’曾勇夫及‘高检署检察长’陈守煌,目的是提醒‘法务部’及‘高检署’要依法不要有滥权上诉的情形,并非关说……特侦组在未有本人说明的情况下,片面认定事实,趁本人‘出国’期间召开记者会,指控本人涉及司法关说的行政不法事件,等同未审先判,根本违反程序正义,特侦组实属滥权。”王金平还强调,从政多年来,自己与国民党始终同舟共济、不离不弃,“如果因为片面认定金平违法,错失了全党团结的契机……甚至造成党的分崩离析,而导致执政优势完全失去,支持本党之民众将无法接受这一后果”。

但马英九似乎铁了心要将王金平逐出国民党。9月11日上午8点30分,马英九赶在国民党考纪会开会前召开记者会,抢先定调,称王金平“已不适合担任‘立法院长’”,劝其知进退,“为国民党保留最后一丝尊严”。一个多小时后,王金平抵达国民党中央党部,仅停留15分钟,递交了一封署名“中国国民党永久党员”的陈情书,便离开了。

王金平前脚刚走,马英九后脚就赶到,强调此事让自己心情沉重,“难过到睡不着觉”,但基于大是大非,“仍须有所选择”。一位与会人士向笔者转述称,马英九一度激动得哽咽,红了眼眶。随后,马英九一直坐镇国民党中央党部。两小时后,国民党考纪会以损害党誉为由,撤销王金平党籍。台湾《中国时报》将这一幕形容为“开铡斩王”。




《环球人物十年典藏书系:国民党人物春秋》—— 一部国民党人物的深度考察与历史叙事 《环球人物十年典藏书系:国民党人物春秋》并非一本泛泛而谈的通史,也非简单的传记汇编,而是一部以《环球人物》杂志十年间对国民党重要人物的深度报道为基石,经过精心梳理、重塑和精炼而成的历史画卷。本书聚焦于国民党发展脉络中的核心人物,从他们的视角出发,折射出中国近现代政治格局的跌宕起伏,及其在历史洪流中的演变轨迹。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叙事视角与严谨的内容考证。它不满足于呈现人物的生平事迹,更深入地挖掘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决策、所秉持的理念、所经历的心路历程。通过对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意识形态演变、社会思潮互动、以及与国内外政治力量的角力等复杂议题的细致呈现,本书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多元、富有深度的国民党人物群像。 穿越历史的迷雾:国民党人物的抉择与命运 《环球人物十年典藏书系:国民党人物春秋》选取了国民党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关键人物,他们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一同审视这些人物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所做出的每一个重要抉择。 孙中山与国民党早期奠基者: 书中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宏大叙事,而是会深入挖掘他在组建国民党、联俄容共、改组国民党等一系列关键节点上的策略考量与现实困境。我们会看到,这位“国父”在理想主义与政治现实之间如何权衡,他如何试图凝聚革命力量,又为何在时代洪流中屡屡面临挑战。同时,本书也会关注早期国民党内其他重要人物,例如宋教仁、廖仲恺等,他们的政治主张、组织能力,以及他们的命运如何与国民党初期的发展紧密交织。我们会通过详实的资料,还原他们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独特贡献和历史地位,而非简单地将其视为孙中山的附属。 蒋介石的崛起与统治: 蒋介石无疑是国民党历史上最具争议和影响力的领导人。本书将细致剖析他如何从一个地方军阀崛起为国民党最高领袖,以及他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决策过程。我们将看到他如何运用军事力量、政治手腕、以及意识形态宣传来巩固其统治,同时也深入探讨他面临的内部派系斗争、经济危机、以及来自共产党的严峻挑战。本书不会回避蒋介石的功过,而是力图呈现一个复杂、多面的领导人形象,分析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境、所做出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关于“联俄容共”政策的动摇与反思,关于抗战时期的战略部署,以及国共内战中的失利原因,都将是本书深入探讨的重点,旨在提供一种更具洞察力的历史解读。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精英: 在抵御外侮的烽火岁月中,国民党涌现出众多为国捐躯、鞠躬尽瘁的将领和政治家。本书将聚焦于那些在抗日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国民党人物,如李宗仁、陈诚、白崇禧等。我们将不仅仅是列举他们的战功,更会深入探究他们在战略指挥、后勤保障、外交斡旋等方面的具体贡献。本书会通过大量细节,还原他们在大敌当前时的民族担当、政治智慧,以及在艰苦卓绝的抗战环境下,他们如何带领军队与日寇殊死搏斗。同时,我们也会关注他们之间微妙的政治关系,以及他们在统一战线内部的合作与分歧,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抗战时期国民党政权的运作模式。 迁台后的国民党: 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在新的环境下开始了其政治遗产的延续与转型。本书将考察这一时期的国民党人物,例如蒋经国、李登辉等,分析他们在台湾的政治改革、经济发展、以及两岸关系上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我们将深入了解国民党如何在新形势下调整其发展战略,如何面对台湾社会的变迁,以及如何塑造“中华民国”在台湾的政治身份。本书会关注这一时期国民党内部的权力交接、意识形态的调整,以及其在两岸关系中的策略变化,旨在呈现国民党在失去大陆政权后,如何在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寻求生存与发展。 其他重要国民党人物: 除了上述几类代表性人物,本书还将触及国民党历史上其他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例如在党务、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做出贡献的各色人物。这些人物或许不像最高领导人那样广为人知,但他们的存在与活动,同样是构成国民党历史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通过对他们的深入挖掘,展现国民党内部的多元生态,以及不同群体在推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深度挖掘与历史还原:本书的内容特色 《环球人物十年典藏书系:国民党人物春秋》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扎实的史料基础: 本书的素材来源于《环球人物》杂志十年间积累的大量一手采访、深度调查和专题报道。这些报道往往具有时效性,能够捕捉到人物最真实的状态和最前沿的思考。本书在原有基础上,经过严谨的史料考证与梳理,力求呈现最准确的历史信息。 多角度的人物解读: 书中对人物的解读并非单一评价,而是力求呈现其多面性。我们会看到他们的政治抱负、军事才能,也会关注他们的性格弱点、情感经历。通过分析人物的成长背景、教育经历、人生际遇,来更全面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形成和行为逻辑。 历史语境下的分析: 任何人物的活动都无法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本书在介绍人物的同时,会大量铺陈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包括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格局、经济状况、国际关系等。通过将人物置于宏大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分析,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决策的动因和影响。 避免脸谱化和简单化: 本书坚决反对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标签化定性。它更倾向于通过展现人物的复杂性、矛盾性,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来引发读者的独立思考。即使是备受争议的人物,本书也力图呈现其言行的历史逻辑,而非一味批判或赞美。 叙事艺术与历史的结合: 作为《环球人物》十年典藏系列的一员,本书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也注重叙事的可读性。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让历史人物仿佛跃然纸上,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历史体验。本书旨在将枯燥的史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历史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环球人物十年典藏书系:国民党人物春秋》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关键窗口: 国民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通过对其核心人物的深入考察,读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国民党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本书为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以人物为切入点的视角。 反思历史经验教训: 历史是面镜子,照鉴当下。本书通过对国民党人物的命运轨迹和决策过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反思历史的经验教训,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好地应对当前的挑战。对于研究政治史、军事史、社会史的学者而言,本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与研究视角。 丰富国民党历史叙事: 长期以来,关于国民党的历史叙事存在着各种解读和争论。本书力求以更全面、更客观、更深入的态度,丰富对国民党人物的解读,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具参考价值的历史视角。它不是要取代已有的研究,而是要提供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更加立体化的理解方式。 激发读者对历史的兴趣: 通过生动的叙事和鲜活的人物刻画,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去了解和思考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对于广大历史爱好者而言,本书是一本集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 总而言之,《环球人物十年典藏书系:国民党人物春秋》是一部集学术性、故事性、思想性于一体的优秀历史读物。它以《环球人物》杂志十年间对国民党人物的深度报道为基础,通过严谨的考证、多角度的解读、以及生动的叙事,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鲜活的人物画卷,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去理解那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以及他们所塑造的历史。本书不仅是对国民党历史的一次深刻梳理,更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次精彩回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观看一部宏大的历史纪录片,只不过是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它聚焦于“人”,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国民党人物群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关注那些站在历史舞台中央的显赫人物,也描写了一些在幕后默默奉献、或者做出关键决定的普通党员。他们身上承载的时代印记,以及他们的个人命运与宏大历史的交织,都让我感触良多。特别是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发生,书中往往会从多个当事人的视角去解读,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让事件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晰,也让我对历史的真相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套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历史,更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历史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所书写,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命运,共同构成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评分

这是一套沉甸甸的书,光是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分量。翻开它,仿佛打开了一扇穿越时空的门,无数鲜活的面孔在眼前浮现。我特别喜欢里面那些细节的描绘,不仅仅是宏大的历史事件,还有人物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是那些不为人知的性格侧面。比如,关于某位早期国民党领导人,书中不只提及了他的政治抱负,还生动地描绘了他对待家人时的温情,以及在艰难岁月里如何坚持读书的场景。这些细微之处,让人物不再是冰冷的历史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位历史人物促膝长谈,感受他们的选择,理解他们的困境,也从中汲取力量。这套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国民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从早期革命家到后期领导者,他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其中,对于一些关键历史转折点的分析,更是引人深思,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这套书,心里还有点小小的忐忑,担心会过于枯燥,都是些政治术语和陈年旧事。但真正翻开后,我惊喜地发现,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心打磨的人物传记合集,每个故事都饱含着鲜活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不仅仅是他们公开场合的表现,还深入挖掘了他们性格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矛盾与闪光点。比如,书中对某位早期国民党女性领导人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她如何在那个男性主导的时代,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在政治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并且在个人生活中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不易,也感受到了她们的力量。这套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吸引人,流畅而富有感染力,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反而让人越读越想读下去,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史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人”的百科全书。它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国民党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并没有回避人物身上的争议点,而是尽可能地呈现了多方观点和史实,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和思考。读到书中关于某位战时将领的章节,我被他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的精神深深打动。书中不仅讲述了他指挥的著名战役,还穿插了他写给家人的信件,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国家和家人的深沉情感。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巧妙结合的写作手法,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独特和引人入胜。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视角,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洪流中,每一个个体都曾有过自己的挣扎、坚持与牺牲,他们的选择,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评分

这套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历史的厚重感与人物的鲜活性并存。它不是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大背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小故事的呈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往往能折射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背景。例如,书中关于某位国民党元老的一次宴请,描绘了当时桌上的一些菜肴,以及大家谈论的话题,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际交往方式。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不同人物的评价,也充满了历史的辩证法,没有一味的赞扬或批判,而是展现了人物的多面性,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对他们选择的影响。这让我更加理解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物的无奈,也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京东好书,值得信赖,京东物流,熊冠全球!

评分

正品,字迹清楚,对于了解那头的历史有帮助。

评分

对京东产品和服务表示非常满意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非常好的书籍!

评分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發 v 好非常好

评分

速度非常快,包装完好!

评分

好书,教学科研用书,深入浅出,很好的参考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