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有人说: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贞观之治”,大唐王朝在他的时代威振四海:他派遣玄奘西天取经,创造了一个千古流传的神话传说:他“以史为鉴”,纳贤聚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贤良的君主。也有人说:
他蓄意发动“玄武门之变”,为从父皇手中夺取江山。心狠手辣地对亲生兄弟加以屠戮:他肆意篡改历史,使那一段历史出现了不应有的空缺:他离不开女色,又幻想长生不老,最终暴毙于服丹之后。可谓死得毫无价值。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英明帝王。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英明帝王。
内容简介
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在他的执政时代,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国库丰盈,民族团结和融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大力推广佛教,派遣玄奘赴天竺取经,为佛教在中国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目录
第一章 鸿鹄远志
“我长大之后也不要做什么大官了,我只要做皇上就行了,什么人都得听我的。”
第二章 天下朋友
李家人在慢慢地积蓄着能量,为自己的帝王之梦做着打算。一旦时机成熟,对权力的渴望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他们就要起来造反,推翻隋炀帝的政权,建立李家的天下。在此之前,李世民和他的父亲,还有兄弟们要结交更多的朋友。
第三章 起兵晋阳
隋炀帝的猜忌之心也会一天天变得更强烈起来,所有遭他怀疑的人都有生命之虞,起事反隋必须安排上日程。但是,令李渊最头疼的事情却还是缺乏一支能够供自己自由调遣支配的军队。晋阳城内虽然隋军不少,但如果自己真的起兵,究竟能有多少人响应影从,也还是一个未知数。于是,他便悄悄地展开了自己的计划。
第四章 一统天下
李渊夺得了天下,建立了李氏王朝。但是问题并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他的几个儿子都盯着这个位子,还形成了两大阵营,至于鹿死谁手,只有看各自的法力与招数了。李世民似乎处于下风,不过他并不担心,他有着自己的计划。
第五章 喋血玄武门
李建成答应一声,拨马就要和李元吉驰出玄武门。正在这时,不知是谁在他们背后叫了一声:“太子殿下,请留步!”
就这样,在一瞬间,中国的历史走上了另外一条路。
第六章 初担大任
听到李世民这句话,裴寂顿时如梦初醒,这才明白李世民为什么会大大方方地送给自己一千五百户封邑。对于他这样一个不甘于寂寞的人来说,这实在是比杀了他还难受。但是,他刚才已经谢过了李世民的封赏。
第七章 巡行天下
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个莽撞而英俊的少年,就是刚才还温柔地偎依在自己怀中的陆安儿。李世民又仔细地将眼前这个几乎看不出一点旧迹的安儿打量一番,是的,那眉,那眼,那调笑顽皮的样子。
第八章 初试锋芒
龙椅之上的李世民一听孟令升吐露真情,怒不可遏,猛地一拍桌子,大声地喝斥着,吓得孟令升双膝一软,“扑通”一下跪倒在地上,浑身抖如筛糠。不停地磕头求饶。其余文武百官一见李世民的怒火如此之盛,个个也都屏气噤声,不敢再说话。
第九章 天下为公
李世民勉强地点了点头,但却未动手中的筷子,而是仍旧忧心忡忡地说道:“话虽如此,可我一想到眼前的惨状就寝食难安。我们在京城之中,每天锦衣玉食却丝毫不以为意,而今在这乡村客栈中凑上一桌菜便要费上这么大的力气,真不知还有多少无辜百姓正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呢!”
看来,天下为公真的不是说说就行的,它需要真正的身体力行。于是,唐朝就有了后世称颂的“贞观之治”。
第十章 壮志饥餐胡虏肉
一支鸣镝带着凄厉的尖啸声穿透帐幕,直向李靖而去。黄明从自己的坐骑上一跃而起,让过箭头,一把握住箭杆。随后他才发觉箭的力道极其强大,几乎使他脱手,他连忙咬牙加力卡住了箭尾,人却也随之跌倒在地上。
第十一章 威播四海
李承乾正在睡梦之中与不知名的绝色女子大行交媾之欢,却不料一声巨响惊醒了他的美梦。他一下子便在朦胧的睡梦中从床上坐起来,迷迷糊糊地发现有一个人正坐在桌边。
第十二章 一江春水东流去
二人穿衣已毕,太宗端坐于床前,而武才人则跪在他面前。
“朕问你,你在宫外之时可有名字?”
“启禀皇上,才人在家时名为怡清,只不过女子无才为德,所以并无几个人知道。”
“嗯,你妩媚动人,风姿妖娆,又国色倾城,朕就赐你名为‘武媚’吧!”
“武媚多谢皇上赐名!”
李世民决然想不到,这个女人险些推翻了他辛苦缔造的大唐帝国。这个女人,就是武则天。
精彩书摘
公元604年,即隋文帝仁寿四年的一月二十三日,陕西武功县南郊的一座极大的宅院里,一个家人打扮的人正抱着一个眉清目秀、唇红齿白的孩子漫步在水榭凉亭间,而且还不时地往远处指指点点。清亮的水中不时有耐不住寂寞的鱼儿挺着身子蹦出水面,旋即又潜入水中,消逝无踪,却荡起一波一波的涟漪接连不断地在水面上扩散开来。孩子不时将手中攥着的鱼食抛入水中,立刻引得群鱼往来反复地追逐着,争夺着在水中漂荡沉浮的鱼食。
忽然,远处偏厅的门打开了,一群人从里面走了出来。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个五短身材的人,气势极其傲慢,肚子使劲地朝前腆着,下巴也撅得老高,满脸都是不屑的神情。后面有一群人紧紧跟随着,个个都是一副低眉顺眼的样子。走在前边的那个人不时地随意用手指在园中指指点点,后面的则赶紧笑容满面地随声附和,一点儿反驳的话都不敢说。
孩子眼尖,早就看到了那群人,而且眼珠骨碌碌地跟着他们的走动来回直转。突然,他兴奋地大叫起来:
“哎,李安,你看,那个人不是爹爹吗,他在干什么呢?”
“哎呀,我的二少爷,你不要吵!”那个名叫李安的仆人慌得乱作一团,“老爷正和朝廷派来的孙大人商量事情呢。”
“咦,不对呀,为什么那个姓孙的一脸傲慢的样子走在前面,爹爹他们却老老实实地跟在后面呢?”
“孙大人的官大,老爷他们的官小呗!”
“他的官很大吗?”
“那当然,孙大人贵为当今丞相,皇上跟前的红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听说他这次来我们这里是检查防务的。”
孩子听了之后,一脸的不屑,满不在乎地说:“好歹爹爹也是一个刺史,你们都对他很听话的,爹爹干什么要怕那个姓孙的!”
“二少爷,你是不知道,在朝为官,官大一级压死人啊,何况孙大人还是皇上跟前的红人呢!”
“那……那就没有人能管得了他了吗?”孩子一脸的失望,却仍心有不甘地问道。
“当然有啦!他官职再大也大不过皇上啊,天下的官都是皇上一个人封的!”
“那好,我长大之后也不要做大官了,我只要做皇上就行了,什么人都得听我的。”孩子得意洋洋地说。
前言/序言
在中国历史上,唐宗宋祖被人们看做古代帝王的楷模,他们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使当时社会繁荣富强,可谓大有作为。伟人毛泽东就曾在诗词中特别提到了五个皇帝,其中就包括了这两位,而其中的贞观皇帝李世民位列其中。李世民集中了古代帝王应有的一切优秀品质,文可安邦,武能定国,广揽贤才,虚心纳谏。“贞观之治”是他亲手缔造的、在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太平盛世之一。清代最有作为的两大帝王——康熙、乾隆也特别推崇他,视他为治天下的圣君。“聪明一世,懵懂一时的英明帝王”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对他的最公正的评价。
李世民未及弱冠,便出奇计使隋炀帝脱困于万人兵马包围之中。跟随李渊往来冲杀,平定天下,他又广结英豪,暗中积蓄力量,显示了与其年纪极不相称的胆识与豪气,为李唐代隋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晋阳起兵之后,每当其父李渊踌躇为难之际,都是李世民处变不惊,力挽狂澜。天下已定,高祖老迈,兄弟争锋,李世民审时度势,不为俗礼所拘囿,大刀阔斧,喋血长安城,夺取皇位。而后,环顾海内,运筹帷幄,和亲或怀柔,挥鞭或镇压,转瞬之间,宇内臣服,四海来朝,遂成盛世。修订旧法,减轻刑罚,而后成法制于天下。以古为鉴,察纳雅言,惩治腐败,大开进谏之门,微服私访,以天下为己任。他虽身在宫中,而心系天下臣民。
同样,李世民是人而非神,他也有七情六欲,喜怒无常,甚至也有常人无法想象的残暴一面。在玄武门事变后,他大肆杀戮兄长和弟弟的子嗣,将自己敌对派别的亲属几乎屠戮殆尽。还有学者认为,他还大量删改当时的历史文献,留下的全是歌功颂德的部分,把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全部消除,使得后世研究那段历史困难重重,可谓非常之举。
尘封的辉煌:一位传奇帝王的隐秘人生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帝王的名字如同星辰般闪耀,他们的功过是非,早已被后人反复评说。然而,即便如璀璨的星辰,也总有被尘埃遮蔽的角落,有不为人知的侧影,有被掩盖的挣扎与深思。本书并非要复述那位伟大的“大唐盛世的荣耀皇帝”的赫赫武功与辉煌篇章,那些早已是街谈巷议、妇孺皆知的历史定论。本书的笔触,将更深入地探寻这位千古帝王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聚焦于那些不曾被史书浓墨重彩描绘,却深刻影响其治国理政,甚至塑造其个人性格的隐秘经历与心路历程。 我们试图穿越历史的迷雾,去触摸那些细微而真实的情感触动。比如,在他年少之时,那些在刀光剑影中磨砺出的坚韧与野心,是否也伴随着一丝少年人的迷惘与不安?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面对血与火的洗礼,在权力巅峰的诱惑与挑战面前,他内心的道德准则与生存法则之间,又曾有过怎样的激烈交锋?那些曾经生死与共的兄弟,那些曾经肝胆相照的战友,在命运的洪流中,又有怎样的悲欢离合,而这些经历,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对臣属的信任与猜忌? 更进一步,本书将聚焦于这位帝王在处理复杂政治格局时的深层考量。在权力高度集中的王朝,一位真正的领导者,不仅要有决断乾坤的魄力,更要有洞察人心的智慧。他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识别和启用真正有才干的臣子,同时又能警惕那些野心勃勃的阴谋家?那些看似波澜不惊的朝堂之上,实则暗流涌动,这位帝王又如何在不动声色中化解危机,维系王朝的稳定?本书将尝试从更为微观的视角,去解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政治博弈,是如何最终汇聚成影响国家命运的巨大力量。 我们还将目光投向那些不常出现在宏大叙事中的个体生命。历史的宏伟画卷,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串联而成。这位帝王身边,那些默默无闻的侍从、那些在后宫深宫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女性,甚至那些被他遗忘的故人,他们的命运又与帝王的轨迹有着怎样的微妙联系?他们的悲喜,是否也曾在他心中泛起涟漪?这些被边缘化的视角,往往能折射出更真实的历史肌理,也让我们对这位伟大的帝王,产生更为立体和深刻的理解。 此外,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位帝王在面对挫折与挑战时,其内心的成长与转变。历史舞台上的成功者,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失意时刻,在那些艰难决策的犹豫瞬间,在他如何从失败的阴影中重新振作,汲取教训,并最终走向辉煌?这些经历,或许比他所有的胜利都更能展现他作为一个人,一个决策者的真实魅力与内在力量。 本书并非要否定那位帝王的伟大成就,而是希望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发掘出更具人性光辉和思想深度的部分。我们将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梳理,对人物心理的深入揣摩,以及对历史背景的细致还原,力求呈现一个更全面、更真实、更立体的人物形象。这不仅仅是对一位伟大帝王的纪念,更是对历史本身的一次深刻的探索。它提醒我们,即便在最辉煌的时代,权力、智慧、情感、以及人性的复杂纠葛,也从未停止过它们的交响。 我们相信,一位真正的伟大,往往隐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而对这些角落的探寻,不仅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人物,更能从中汲取关于人生、关于权力、关于智慧的宝贵启示。本书的笔触,将如同探照灯一般,照亮那片被历史洪流所掩盖的隐秘地带,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传奇帝王,不为人知的真实面貌,感受他那颗在时代洪流中跳动过的,复杂而深邃的心灵。 想象一下,在深夜的宫殿中,万籁俱寂,只有孤灯残影。那位平日里威严赫赫的帝王,此刻是否也曾有过一丝孤独?在他面对那些艰难的抉择时,是否也曾有过内心的挣扎与彷徨?那些他必须挥去的犹豫,那些他必须压制的软弱,那些他必须承受的孤独,是否也曾是他人生中同样重要的篇章?本书正是要讲述这些,讲述那些在史书的字里行间,在我们不曾留意之处,真实发生在他身上的,不为人知的点点滴滴。 我们将审视他如何看待“民意”,又如何平衡“民意”与“王权”之间的张力。在一个王朝的建立与巩固过程中,“民心”的力量固然重要,但如何在尊重民意的同时,又保持统治的权威,这其中的尺度把握,实则是一门极深的学问。我们或许会发现,那些在史书上被轻易带过的“安抚百姓”、“轻徭薄赋”等政策背后,蕴含着他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思熟虑,以及他对于如何维系社会稳定的独特见解。 书中还会触及他在文化、艺术、以及思想领域的潜在影响。一位伟大的帝王,其视野往往不止于疆土与战事。他对于当时文化的扶持,对于学术的鼓励,甚至对于某些思想流派的默许或排斥,都在悄无声息地塑造着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我们可能会发现,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那些至今仍影响着我们审美的艺术作品,其背后都隐约可见这位帝王的影子,或是他的支持,或是他的审视,或是他对某种艺术精神的默许。 此外,本书还将深入挖掘这位帝王在处理家族关系时的复杂性。在古代皇权至上的时代,亲情与王权常常处于激烈的矛盾之中。他如何平衡对家人的情感与对国家的责任?在面对可能威胁皇权的潜在因素时,他又是如何做出抉择?那些关于亲情、关于忠诚、关于背叛的艰难取舍,或许也是构成他个人史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最后,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隐秘历史的挖掘,引发我们对历史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历史并非只有宏大叙事,更有细微之处见真章。通过深入剖析一位传奇帝王不为人知的侧面,我们不仅是在回顾一段历史,更是在反思权力、人性、以及时代变迁的深刻道理。它将带领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位“大唐盛世的荣耀皇帝”之所以伟大的真正原因,以及在那辉煌背后,所付出的不为人知的代价与心血。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历史深处灵魂的对话,一次对人性与权力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