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是计算机科学、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 的重要研究问题,在舆情分析和网络营销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同类著作更多地站在传播学或管理学角度介绍信息传播的模型、原理和应用。而本书主要从计算机科学角度出发,介绍了该领域的经典问题和*新成果,包括传播模型、话题检测、影响力*大化等问题。此外,本书面向实际应用场景,阐述了如何开发舆情分析和网络营销系统。本书可供社交网络分析与数据挖掘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了解该方向的前沿基础工作,也可供信息传播与网络舆情领域的工程实践人员作为系统构建的参考和指导。
张熙,计算机学会会员,IEEE会员,2012-至今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2014年起担任可信分布式计算与服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上篇 理论研究
第1章 传播模型 2
1.1 引言 2
1.2 解释模型 4
1.2.1 问题描述 4
1.2.2 解决方案 5
1.3 预测模型 10
1.3.1 基于图形的方法 10
1.3.2 基于非图形的方法 15
1.4 本章小结 19
参考文献 20
第2章 热门话题检测 24
2.1 引言 24
2.2 热点话题(PT)模型 25
2.2.1 热点话题简介 26
2.2.2 热点话题 26
2.2.3 持续性话题 27
2.2.4 模型应用 27
2.3 在线话题模型(OLDA) 30
2.3.1 概率话题模型和LDA模型的应用 30
2.3.2 OLDA模型原理 31
2.3.3 OLDA模型的先进性 31
2.4 时间和社会话题评估(TSTE) 33
2.4.1 Twitter下的TSTE模型简介 33
2.4.2 内容提取 34
2.4.3 用户权威 35
2.4.4 内容衰退理论 36
2.4.5 从新关键词到新话题 37
2.5 话题预测分析 37
2.5.1 趋势预测 38
2.5.2 趋势变化的原因 39
2.6 异常检测算法下的话题发现 40
2.6.1 概率模型简介 41
2.6.2 概率模型方法 41
2.7 本章小结 44
参考文献 45
第3章 影响力最大化 47
3.1 引言 47
3.2 影响力最大化基本概念 48
3.2.1 影响力最大化的描述 48
3.2.2 社交网络的马尔科夫模型 49
3.3 影响力最大化基本算法 51
3.3.1 启发式算法 51
3.3.2 贪心算法 52
3.4 新鲜度衰减情况下影响力最大化算法 53
3.4.1 新鲜度衰减函数 54
3.4.2 独立级联模型下的新鲜度衰减 54
3.4.3 贪心算法的优化 55
3.4.4 影响力传播计算算法 57
3.5 社交网络中信息覆盖最大化 58
3.5.1 信息覆盖最大化问题简介 58
3.5.2 信息覆盖最大化问题的特征 59
3.5.3 信息覆盖最大化问题的解决方法 60
3.6 在线影响力最大化 61
3.6.1 在线影响力最大化问题描述 61
3.6.2 节点选择策略 62
3.6.3 更新不确定影响概率图 63
3.7 流式子图的增量算法 63
3.7.1 大规模网络下影响力最大化问题 64
3.7.2 增量算法的特征 65
3.8 线性阈值模型下的可扩展社交网络影响力最大化 65
3.8.1 问题描述 65
3.8.2 LDAG算法 66
3.9 本章小结 66
参考文献 66
第4章 收益最大化 69
4.1 引言 69
4.2 最佳营销策略模型 70
4.2.1 模型简介 70
4.2.2 正外部性 70
4.2.3 模型结果 71
4.2.4 市场策略 73
4.2.5 对称设置最佳营销策略 73
4.2.6 影响-拓展营销策略 75
4.3 影响-拓展策略的效率 76
4.3.1 营销策略的社交网络模型 76
4.3.2 影响-拓展策略的效率 77
4.4 线性阈值模型下的收益最大化问题 77
4.4.1 用户估值线性传播模型(LT-V) 78
4.4.2 定价策略 79
4.5 固定价格销售策略 81
4.6 商品数量受限时的收益最大化 82
4.6.1 问题陈述 82
4.6.2 PRUB算法 84
4.6.3 PRUB+IF算法 87
4.7 本章小结 88
参考文献 88
下篇 工程实践
第5章 舆情监测 92
5.1 引言 92
5.2 舆情监测相关技术 93
5.2.1 舆情热点自动监测设计 95
5.2.2 文档关键词提取设计 100
5.2.3 专题生成技术分析设计 102
5.2.4 主题生成技术分析设计 103
5.3 互联网舆情监测分析应用系统 104
5.3.1 互联网舆情监测分析系统结构 105
5.3.2 互联网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功能 107
5.4 典型舆情监测系统 108
5.4.1 信息采集子系统 111
5.4.2 舆情分析子系统 113
5.4.3 舆情处理子系统 115
5.4.4 舆情呈现子系统 118
5.4.5 统一管理平台 120
5.4.6 安全保障子系统 122
5.4.7 主要技术指标 123
5.5 其他舆情监测系统介绍 124
5.5.1 人民网舆情系统 124
5.5.2 拓尔思 124
5.5.3 鹰击系统 125
5.5.4 Buzzlogic 125
5.5.5 Nielsen 125
5.5.6 Reputation Defender 126
5.5.7 Visible Technologies 126
5.5.8 Cision 126
5.6 本章小结 127
参考文献 127
第6章 品牌推荐与保护 128
6.1 引言 128
6.2 网络口碑营销与网络水军 129
6.3 品牌推荐与保护关键技术 131
6.3.1 评论采集技术 132
6.3.2 自动评论技术 135
6.3.3 评论情感倾向性分析 139
6.4 品牌推荐与保护系统 142
6.4.1 系统架构 142
6.4.2 系统功能 145
6.4.3 系统数据存储 151
6.5 网络水军识别研究现状 152
6.5.1 网络水军识别简介 152
6.5.2 网络水军识别的关键技术研究 154
6.6 本章小结 156
参考文献 157
第7章 网站验证码识别 162
7.1 引言 162
7.2 验证码识别 163
7.2.1 验证码的概念 163
7.2.2 验证码分类 164
7.2.3 验证码识别框架 165
7.3 图片预处理 166
7.3.1 图像灰度化 168
7.3.2 图像二值化 169
7.3.3 图像去噪 170
7.3.4 干扰线去除 171
7.4 字符分割 173
7.4.1 字符分割简介 173
7.4.2 K-Means聚类分割 174
7.4.3 投影分割 175
7.4.4 改进的连通区检测 176
7.4.5 滴水分割算法 178
7.4.6 基于连通区检测和投影算法结合的分割方法 180
7.5 字符识别 182
7.5.1 字符特征建模 182
7.5.2 特征库生成 188
7.5.3 识别方法 190
7.6 实验结果及分析 190
7.6.1 使用轮廓走势特征的识别 191
7.6.2 分割并使用统计特征的识别 195
7.6.3 不分割且使用位图特征的识别 199
7.7 验证码识别理论和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03
7.8 本章小结 205
参考文献 205
前 言
随着互联网进入Web 2.0时代,以新浪微博、网络社区、Twitter和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得到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社会形态。深入理解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模式和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如能将其合理利用,将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涉及计算机科学、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目前,同类著作更多地站在传播学或管理学角度介绍信息传播的模型、原理和应用,而本书主要从计算机科学角度出发,基于近些年在数据挖掘和社交网络分析领域的研究经历与相关成果,系统梳理了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经典问题和最新研究成果。另外,面向实际应用中的需求,介绍了如何实现对传播信息和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和处理。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共7章。上篇从理论研究出发,第1章传播模型,介绍了社交网络中信息的两种传播模型,分别解释模型和预测模型;第2章热门话题检测,介绍了几种话题检测的算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第3章影响力最大化,总结分析了几种社交网络影响力最大化传播模型及其优化算法;第4章收益最大化,介绍并分析了营销模型及策略,描述了相关的算法。下篇从工程实践出发,介绍了作者团队近年来开发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第5章)、品牌推荐和保护系统(第6章),以及其中涉及的一项核心技术——网站验证码识别(第7章)。
本书可供社交网络分析与数据挖掘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了解该方向的前沿基础工作,也可供信息传播与网络舆情领域的工程实践人员作为系统构建的参考和指导。
感谢参与本书内容讨论、资料收集、内容编纂、成果贡献和审查校对的北京邮电大学可信分布式计算与服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吴旭老师和颉夏青老师,博士生苏援和许晋,硕士生侯玉锋、李金兰和曲思宇,以及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的高炘、麦艺琼、吕浩然和郭鲲鹏同学。感谢“973”项目“社交网络分析与网络信息传播的基础研究”对本书的支持。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自从读了《社交网络信息传播》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社交媒体的眼光都变了。以前觉得就是大家随便发发东西,现在才发现里面学问可大了。书里对“信息瀑布”和“信息回声”的描述,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很多信息,好像都是在重复强调同一个观点。作者还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信息过滤”的过程,我这才知道,原来我们看到的信息,早就经过了各种算法和人为的筛选。这让我对“客观真实”这个概念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而且,书中关于“群体注意力”的研究,也让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有些话题能瞬间成为热点,而有些则沉寂无声。这背后是有强大的操纵和引导力量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信息不对称”的探讨,它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某些人能够利用信息优势来影响他人。这让我对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信息如何传播”,更是教我们“如何在这个信息时代生存”。
评分不得不说,《社交网络信息传播》这本书,确实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阅读之前,我对社交网络信息的传播,更多的停留在“看到什么就相信什么”的模糊认知层面。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系统和科学的方式,剖析了信息在社交网络中流动的内在逻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节点”和“链接”的分析,这让我明白,信息传播并非是随机发生的,而是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动力。书里关于“病毒式传播”的案例分析,生动形象,让我对某些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的事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运气好”,而是背后有一系列精密的传播机制在起作用。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信任度”和“情感连接”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相信并转发一条信息,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的情感,或者来自于我们信任的人。这对于我理解为什么有些谣言会如此迅速地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没有过多生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流畅、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
评分《社交网络信息传播》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我一直以为,社交网络就是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信息传播应该是相对自由和民主的。但是,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信息在社交网络上的传播,受到太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书里详细解释了“信息熵”的概念,以及它在社交网络传播中的表现,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很多时候,信息会变得越来越混乱和失真。我还对书中关于“社交证明”的分析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看到很多人都在转发或评论一条信息时,自己也更容易产生认同感。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很多行为,其实都受到了群体的影响。而且,作者还探讨了“平台机制”对信息传播的作用,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不同的社交平台,会出现不同的信息传播模式。这本书的结构非常严谨,逻辑性很强,每个章节的论点都得到了充分的论证。它让我对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评分初读《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作者非常接地气地将复杂的传播理论,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社交媒体现象来解释,比如抖音上的爆款视频是如何诞生的,微信群里的谣言是如何传播的,以及为什么有些观点会迅速获得大量认同,而另一些则无人问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意见领袖”的部分,书里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意见领袖,以及他们如何影响信息传播的走向,这让我思考,在众多的社交媒体博主中,哪些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关注和信任的。书里还提到了一个叫做“群体极化”的现象,我感觉自己就曾经陷入过这种状态,在某个话题下,因为不断看到支持同一观点的言论,就越来越坚定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绝对正确的。作者对此的分析,既有深度又有警示意义。而且,这本书里还提供了一些实操性的建议,比如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避免陷入信息误区,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社交媒体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些建议对于我这样一个每天都要和各种信息打交道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评分这本《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封面设计得挺有意思的。不是那种很传统的学术风格,而是带点现代感,色彩搭配也挺舒服的。翻开第一页,作者的引言就直击要害,聊到我们现在每天都在刷手机,信息爆炸,但真正有效的信息有多少?这个话题本身就很吸引人。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开篇就提到的那个例子,关于一个小小的新闻事件如何在朋友圈里发酵,最后变成很多人都在讨论的热点。这个过程的细节,作者描述得相当到位,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了自己最近经历过的类似情况。书里对“信息茧房”这个概念的解释,也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觉得自己的信息来源挺广的,但读完之后才意识到,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我也被算法推荐“喂养”了大量的同质化内容。书里提供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我觉得对于理解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以及我们自身如何参与信息传播,都很有帮助。特别是关于信息传播路径的图解,非常清晰地展示了信息是如何从一个点扩散到另一个点的,这让我对社交媒体的运作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总之,这本书让我对“信息”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审视角度,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社交网络中的角色。
评分这个书只能是娱乐用了,没有一点干货!京东快递运书不能包装好一点吗?!运过来都成旧书了!!!
评分这个书只能是娱乐用了,没有一点干货!京东快递运书不能包装好一点吗?!运过来都成旧书了!!!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该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介绍,表面看很全面,实则顾此失彼。内容上缺乏过度,有拼凑嫌疑。
评分很好
评分专业图书,有一定帮助
评分专业图书,有一定帮助
评分专业图书,有一定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