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阅读是数学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数学学习离不开阅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应提倡阅读自学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自学。近年来中考和高考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学阅读:认知与教学》在对国内外数学阅读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混合研究方法对国内数学阅读教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数学阅读:认知与教学》首先对数学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次,研究了影响学生数学阅读的主客观因素,学生的数学阅读障碍,以及数学阅读心理机制;然后,对数学阅读教学进行了实地研究;书末,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数学阅读概念教学、命题教学、解题教学以及数学阅读兴趣的培养进行了实验研究。
《数学阅读:认知与教学》对数学阅读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丰富了数学教育理论,对一线教学改革提出了若干观点或建议,适合作为数学教育类教师用书,也可供数学教育研究者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数学阅读的理论概述
一、数学阅读的意义
二、数学阅读发展概述
三、数学阅读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数学阅读教学现状
一、数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二、数学阅读教学现状统计
三、数学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第三章 数学阅读与数学学业之间的关系
一、数学阅读与数学学业关系的调查
二、数学阅读与数学学业关系的统计
三、数学阅读与数学学业关系的分析
第四章 认知结构和自我监控对数学阅读的影响
一、认知结构和自我监控对数学阅读影响的研究设计
二、认知结构和自我监控对数学阅读影响的分析
第五章 数学语言对数学阅读的影响
一、数学语言对数学阅读影响的研究设计
二、数学语言对数学阅读影响的统计分析
三、数学语言对数学阅读影响的综合分析
第六章 数学阅读障碍
一、数学阅读障碍研究设计
二、数学阅读障碍统计分析
三、数学阅读障碍综合分析
第七章 数学阅读心理机制
一、数学阅读特征分析
二、数学阅读心理机制模型构建
第八章 数学阅读教学叙事研究
一、数学阅读教学叙事研究设计
二、数学阅读教学叙事研究现场故事
三、数学阅读教学叙事研究综合分析
第九章 数学阅读交互式教学
一、数学阅读教学目标
二、数学阅读交互式教学概念
三、数学阅读交互式教学程序
四、数学阅读交互式教学策略
第十章 数学阅读教学实验
一、数学概念阅读教学实验
二、数学命题阅读教学实验
三、数学解题阅读教学实验
四、数学阅读兴趣的培养
附录A 数学阅读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数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C 数学阅读教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 数学阅读测试卷
附录E 个体CPFS结构测试卷
附录F 数学阅读自我监控能力测试卷
附录G 符号语言对数学阅读影响测试卷
附录H 图形语言对数学阅读影响测试卷
附录I 数学概念测试卷
附录J 数学阅读兴趣调查问卷
附录K 田野日记五则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学习离不开阅读,阅读是数学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都强调应提倡阅读自学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自学。近年来,中考和高考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践中,数学阅读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国内外尚缺乏对数学阅读深入系统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研究缺乏全方位的视角。心理学家关注的是阅读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探索,已有的研究也主要以中文和英文为载体,缺少以数学语言为载体的研究。数学教育家则习惯用演绎方式去推测数学阅读心理活动,缺乏深层面揭示数学阅读心理的实证研究。二是研究停留于经验层面。目前关于数学阅读教学的实践缺乏理论的指导,研究多属于经验汇总,缺乏对数学阅读深入系统的实证研究。上述情形在国内尤为突出,由此导致存在诸多的研究空白点。三是研究方法尚待完善。心理学家主要通过量的研究揭示阅读的心理过程和规律,数学教育家主要通过思辨来进行研究。将量的研究与质的分析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是发展的趋势。
本书运用将质的方法与量的方法相结合的混合方法进行研究。混合方法研究设计主要有并行、顺序性和转换性三种类型,总体上属于转换性设计。
本书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
1.对数学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数学阅读的认识、阅读动机、阅读兴趣、态度、阅读习惯、阅读策略、阅读元认知和阅读能力方面,公立中学成绩高于私立中学,普通中学高于重点中学。测试成绩从初一到高三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影响学生数学阅读的因素主要表现在缺乏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和阅读自我监控能力。缺乏正确的阅读动机、缺乏阅读兴趣、对数学阅读不重视以及意志的缺失等也会影响被试的阅读。数学语言是造成被试阅读困难的又一主要因素。
教师的数学阅读教学缺乏理论指导,处于无意识状态,一线教师数学阅读教学观念薄弱。
2.数学阅读与数学学业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数学学业成绩高的被试,其阅读能力也高;学业成绩低的被试,其阅读能力也低。反之,阅读成绩好的被试,其学业成绩也高;阅读成绩不好的被试,其学业成绩也会受到影响。
3.个体的CPFS结构和阅读自我监控能力与数学阅读成绩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个体CPFS结构和数学阅读自我监控能力对数学阅读成绩存在显著影响,前者的影响更大。个体CPFS结构与阅读自我监控能力在数学阅读中有独立的作用,二者不存在显著性相关,但可以相互补偿。个体CPFS结构、阅读自我监控对数学阅读的回归方程为:y=3.644+0.321x1+0.143x2。数学阅读、个体CPFS结构、阅读自我监控对数学学业的回归方程为:y=45.315+0.439x1+0.209x2+0.138x3。
4.数学语言对数学阅读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文字语言卷的成绩显著高于符号语言卷的测试成绩,而图形语言卷的成绩又显著高于文字语言卷。符号的抽象性与符号本身的结构会造成学生数学阅读过程的障碍。而图形的直观性,即图优效应是造成图形与文字认知差异的真正原因。
5.学生数学阅读中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字符编码障碍、语言转译障碍和综合理解障碍。而产生障碍的原因有主观、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主观因素可归纳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缺乏完善的CPFS结构和阅读自我监控能力是影响阅读的智力因素。缺乏正确的阅读动机和阅读兴趣、对数学阅读不重视、意志的缺失等是造成阅读障碍的非智力因素。而数学语言本身的特点是造成阅读障碍的客观因素。
6.数学阅读心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学阅读的心理机制可以概括为“两过程~两调控一三环节一三阶段”。通过该机制,明晰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如何发挥的,各种因素之间有怎样的相互联系。
7.数学阅读教学叙事研究结果表明,数学阅读教学的策略有“读两遍”“找关键词”“这是什么问题”“字缝里能读出什么”以及概述、语言互译、学生讲解。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潜能的教学观、精心备课、灵活运用、完善的制度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则是保障数学阅读教学顺利实施的必需条件。
8.对数学阅读教学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建构。在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学阅读教学目标,据此提出数学阅读交互式教学。数学阅读交互式教学是指在数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由教师和学生轮流担当讨论的指导者,必要时教师进行提示、评论和反馈,以此来培养学生阅读策略的教学方法。最后阐述了数学阅读交互式教学程序、教学策略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9.运用数学阅读教学法分别从概念教学、命题教学、解题教学以及数学阅读兴趣培养的角度进行了实验研究。
本书的出版得到下列项目的资助:山西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协同创新中心(XTB1608);山西省高校教改重点项目——“中学数学教学论”整体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2014047);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中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发展研究(GH-15015);校基金重点项目——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模式构建(ZJ1401);教改项目——“中学数学教学论”整体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SD2014JGKT-22);“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SD2013ZYGX-08);数学教学论课程组建设(SD2013KC2-17)。
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所给予的支持。
《数学阅读:认知与教学》图书简介 一部深入探索数学阅读理解机制与有效教学策略的权威著作 作者:[此处填写作者姓名,例如:李明 教授 / 王芳 博士] 出版社:[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内容提要:跨越文本与符号的桥梁 《数学阅读:认知与教学》是一部聚焦于当前教育领域核心挑战——“数学阅读”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本书摒弃了将数学视为单纯符号运算的传统视角,而是将其置于语言、认知与情境理解的广阔框架下进行审视。全书以严谨的理论构建为基石,辅以大量的实证研究与教学案例,旨在为数学教育工作者、课程设计者、认知心理学家以及一线教师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数学阅读理解理论模型与实践指南。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有效的数学学习,本质上是一种高阶的跨模态阅读过程。 它不仅仅要求学生解码代数表达式、几何图形或统计图表,更要求他们理解嵌入在特定语境(Context)中的数学语言(Language of Mathematics),并在概念(Concept)、符号(Symbol)和应用(Application)之间建立灵活的连接。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数学阅读的认知本质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数学阅读”的底层认知机制,将其置于现代阅读科学与认知心理学的交叉地带进行剖析。 第一章:阅读的拓维——数学阅读的界定与特性 本章首先界定了什么是“数学阅读”,明确其区别于一般文本阅读的独特性质。探讨了数学文本的高密度性、符号的歧义性与上下文依赖性。详细分析了阅读过程中的关键障碍: 词汇挑战: 区分日常词汇与数学专业术语(如“的”、“是”、“的根”等)在数学语境下的精确含义。 句法结构: 复杂嵌套的数学陈述句(如条件句、推理结构)对工作记忆的负荷分析。 语篇结构: 数学文本中论证的线性与非线性结构,以及如何识别关键的数学命题与支撑证据。 第二章:多模态信息的整合与符号表征 数学阅读极度依赖多模态信息的整合。本章探讨了大脑如何处理和整合来自不同感官通道的信息: 符号编码与解码: 分析了数字、变量、运算符号、几何图形和函数图像在不同认知阶段的表征方式。重点讨论了“符号的意义化”过程,即学生如何将抽象的符号转化为可操作的数学概念。 视觉素养(Visual Literacy): 深入研究图表、模型、流程图等视觉信息的阅读策略。探讨了“图文转换”的认知负荷,以及如何避免“看图不解意”的现象。 工作记忆与心智模型: 阐释数学阅读如何迅速占用有限的工作记忆资源,并提出了构建清晰、灵活的数学心智模型(Mental Model)的重要性。 第三章:数学语境与语用学的维度 数学知识并非真空存在,它总被嵌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本章将语用学理论引入数学教育,分析情境对理解的塑造作用: 真实性情境的构建与解读: 探讨应用题中情境描述的有效性与误导性。如何帮助学生识别“必要信息”和“干扰信息”。 隐含的数学假设: 分析教科书或测试题目中默认的数学约定(如默认变量为实数、图形比例等),以及这些隐含假设对初学者理解造成的认知壁垒。 数学交流能力: 将数学阅读视为一种对话的起点,探讨如何将阅读理解转化为有效的数学表达和论证。 第二部分:教学实践——赋能数学阅读的策略与干预 基于第一部分的理论分析,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实际的课堂教学干预,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数学阅读教学法(M-RTL)。 第四章:诊断性评估:定位阅读障碍 有效的教学始于精准的诊断。本章提供了识别学生数学阅读困难的工具和方法: 障碍类型分类: 将阅读障碍细分为词汇障碍型、句法解析障碍型、语境脱节型和符号转换障碍型,并提供相应的鉴别工具。 基于任务的诊断: 设计能够分离阅读技能与数学推理能力的诊断性阅读任务。例如,要求学生“复述”问题、解释某个符号的含义,而非直接求解。 眼动追踪与口语报告的应用: 介绍前沿研究方法在诊断阅读焦点和理解策略方面的应用。 第五章:前置性策略:为阅读搭建脚手架 本章重点介绍在正式阅读数学文本前,教师可以实施的预备性教学活动,以降低认知负荷: 数学词汇的系统化教学(Math Vocabulary Scaffolding): 不仅教授定义,更教授词汇在不同数学领域中的“角色转变”。 文本结构预习: 教授学生识别数学文本中的典型结构模式(如“定义-示例-定理-证明”结构)。 情境激活与背景知识链接: 引导学生将新问题与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相关学科知识建立联系,激活必要的背景知识图式。 第六章:阅读过程中的主动干预技术 本章聚焦于学生在阅读数学问题、定义或证明时的即时策略训练: “问自己”策略(Self-Questioning): 训练学生在阅读时主动提出关键问题,如“这个问题要求我做什么?”、“这个符号代表什么操作?”、“作者想证明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符号到语言”与“语言到符号”的转换练习: 设计大量的双向转换活动,强制学生在两种表征方式之间来回切换,以固化理解。 可视化与图形化支持: 教授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实时地将抽象概念“草图化”或“模型化”,将阅读转化为构建过程。 第七章:深度理解与证明的阅读 针对高级数学概念(如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数学证明,本章探讨了更深层次的阅读技能: 证明的逻辑流追踪: 如何阅读复杂的数学证明,识别其前提、中间步骤和结论之间的蕴含关系(“如果...那么...”的链条)。 反例阅读法: 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反例,以更深入地理解定理的边界条件和必要性。 概念的层次化阅读: 区分数学定义中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并能通过阅读精确界定概念的适用范围。 结语:面向未来的数学学习者 本书最后强调,提升数学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核心途径。它不仅关乎考试分数,更关乎个体在科学技术社会中进行有效理性思考的能力。《数学阅读:认知与教学》期望成为所有致力于提升学生数学理解力的教育工作者案头的必备参考书。 --- 目标读者群: K-12及高等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师 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与学者 教材编写者与课程标准制定者 有志于提升自身数学学习效率的成人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