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基本行为
政治文明的基础概念
没有妥协就没有宽恕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这是一本关于“妥协”观念史的学术著作,从历史与哲学的高度梳理并分析了作为政治观念的“妥协”概念及其演变,区分了英国与法国妥协观念的两条线索,重点阐述了:何时妥协是有利的,何时该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妥协。
在现代世界早期,英国人对妥协持积极的看法,将其视为自由政治的健康属性;法国人却鄙视妥协,将其视为对自己内心良知的背叛。针对这种现象,作者阿林·弗莫雷斯科梳理了“妥协”这个重要却被污名化的概念谱系,通过追溯从雅典、罗马到近代早期欧洲的思想根源,将欧洲古代、近代至现代对妥协的哲学探讨连接起来,重建了“妥协”的观念体系,在政治学的空白处获得了成功。其洞见引起历史学家、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执政者的重视。
阿林·弗莫雷斯科(Alin Fumurescu)
美国休斯敦大学政治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欧美政治思想史,其论文在多种著名政治学刊物上发表。博士论文荣获2013年美国政治学学会“列奥·施特劳斯奖”。《妥协:政治与哲学的历史》被媒体选为年度25部杰出学术专著。
-font-size:16px;font-family:宋体;mso-bidi-font-family: 宋体'>在现代世界早期,英国人对妥协持积极的看法,将其视为自由政治的健康属性;法国人却鄙视妥协,将其视为对自己内心良知的背叛。针对这种现象,作者阿林·弗莫雷斯科梳理了“妥协”这个重要却被污名化的概念谱系,通过追溯从雅典、罗马到近代早期欧洲的思想根源,将欧洲古代、近代至现代对妥协的哲学探讨连接起来,重建了“妥协”的观念体系,在政治学的空白处获得了成功。其洞见引起历史学家、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执政者的重视。
这是出色的“妥协”思想史,呈现了这个自16世纪就已产生,到现在却仍处于理论初建阶段的道德和政治的概念谱系。作者考察了从古典时代到中世纪,再到当今世界的政治冲突,通过对欧洲大陆和英美世界相关著作的研究,最终形成了一部内容涵盖广泛,知识底蕴深厚,却毫不艰涩的作品。今后对政治学与思想史的研究都绕不过这部新奇而又深刻的著作。
——马丁·P.汤普森(美国杜兰大学)
作者对历史和哲学的把控功力令人佩服,本书不仅考察了“妥协”概念的词源语义,还探究了“妥协”含义历史演变的原因及思想与实践后果。虽然是严肃的历史和政治理论著作,却文笔生动别致,我愿意极力推荐给每一个人。
——Choice杂志编辑 M.柏海德
什么时候妥协,什么时候不妥协?这是政治行为的关键问题。英国和法国在社会和政治实践上长期存在分歧,这直接影响了近几百年来人们对妥协认识的差异。如果我们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就能用本书绘制妥协的未来蓝图,可以预期这个未来会成为一种极具价值的暴力替代品。
—— 约翰·克里斯汀·劳尔森(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致 谢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机 遇
第二节 挑 战
第三节 妥协与自我表现
第四节 妥协与政治代表
第五节 论证的结构
第六节 初步结论
第二章 关于妥协的不妥协
第一节 妥协之前的妥协?
第二节 妥协:从方法到原则
第三节 没有损害的妥协?
第四节 妥协的道德 /
第五节 作为国家或民族特征的妥协?
第三章 妥协的系谱及其难以预测、令人费解的变化
第一节 作为仲裁的妥协
第二节 作为选择的妥协
第三节 法国人对妥协的戒心
第四节 英文中的妥协的优点
第四章 个人的辩证关系
第一节 基督教的矛盾心理
第二节 一个个人,两个领域
第三节 两个领域,一个教会
第四节 一个共和国,两个领域
第五节 个人与代表
第五章 妥协与向心的个人主义
第一节 向心的个人主义的出现
第二节 万变不离其宗
主权:意志与理性之间
第三节 国家对阵人民
第四节 向心的个人主义与亲自实践的政治
第六章 妥协与离心的个人主义
第一节 “于是不列颠与整个世界彻底分离”
第二节 个人的公共福利
第三节 两个领域的崩溃
第四节 离心的个人主义、妥协与非自利的契约论
第五节 议会与自下而上的代表
第六节 作为政治惯例的妥协
第七节 光荣的妥协
第七章 被遗忘的代表之路:欧洲大陆的契约主义理论
第一节 法国的“理性契约”
第二节 契约理论在欧洲大陆的其他版本
第三节 霍布斯和洛克以后的法国的非自利的契约论
第八章 英国的作为妥协的契约
第一节 父权主义与非自利的契约论
第二节 共和主义与非自利的契约论
第三节 政治领域内“新”妥协的出现
第九章 结 论
第一节 妥协与两个维度的人
第二节 妥协与一个维度的人
第三节 妥协与文明社会
第四节 妥协与自下而上的代表
第五节 属于妥协的归妥协……
第六节 政治妥协的未来
索引
妥协与文明社会
文明社会的思想之所以有如此吸引力……是因为它体现综合了私人和公共的“善”以及个人和社会的迫切需要的因素。
——亚当·B.塞利格曼(Adam B.Seligman)
妥协与契约的同化导致了文明社会和政府的诞生,也给英国人提出了另一个谜题:既然民事领域和政治领域的产生都是个人意志的结果,那么文明社会是不是政治的?既然公共和私人领域都是人造的产物,内在领域与外在领域之间的区别又消失了,那么应当如何维持公共与私人领域的区别?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新的妥协和古典式即古罗马的妥协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我们在第三章中看到,古典式妥协是私人之间的口头契约,本意是避免正式的司法审判体系及其缺点,却得到了这个司法体系——也就是公共领域的承认和强化。新的妥协也具有这种歧义。它被理解成一种政治的公共的方法,设计目的是保护私人领域免受公共领域的干扰。
马克思领会到政治是个人的,指向“使人分裂成公共和私人两面”,是政治上的国家和文明社会的分裂导致的现代政治发展,此言部分正确。他还正确地评述道,在中世纪时期“古老的文明社会具有直接的政治的性质”。我们已经看到,属于一个或多个团体是构成人的身份的一部分。家庭、宗教、职业等等“以这种形式界定了个人与作为整体的国家的联系,也就是说个人的政治关系”。然而他未能注意到在个人内部运作的辩证关系,所以他的最后分析和结论都错了。内在领域与外在领域的辩证关系在中世纪时曾经存在,渗透进了唯一性与相似性,以及公共与私人领域之间的辩证关系。人没有被简化成仅有一个作为某些团体成员的公共维度,虽然马克思和追随他的脚步的学者们如此认为。如果说文明社会的政治性质在近现代要么被废除了,要么广受欢迎,那是因为私人和公共领域要么互相矛盾,要么崩溃了。
现在我们能够看出其中的讽刺意味:一旦具现化,这种在个人内部运作的遭到遗忘的辩证关系就引起了相反的效果。法国的向心的个人主义加上内在领域与外在领域的彻底分离,以公共与私人领域的混乱而告终。从此以后,欧洲人时常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不得不面对个人的是政治的这种主张。另一方面,英国的离心的个人主义加上两个领域坍缩至一个维度的人,一旦具现化,结果导致政治与私人个体的完全疏远,这就是个人的政治化的反作用。
考虑到混乱,对于“个人退回到自己的私人利益和异想天开的世界,脱离社群”的问题,马克思的解决方案是完全废除国家进而抹消公共与私人领域的区别,这不足为奇。于是废除私有财产、资产阶级的家族等等便成了必要的步骤。近年来,多元文化论的信徒和女权运动的某些论述从不同的方向应对同样的问题,但是也伴随着两个领域的混乱。构成个人的特点——比如性别、种族、宗教等等——变成了决定性的特点。还有另一种曲解,马克思和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私人合并入公共领域会导致私人与公共的区别消失,而对政治持经济的“现实主义的”观点的支持者认为,私人与公共的区别会由于私人领域接管公共领域而消失。自不必说,前者自愿妥协的可能性近乎为零,而对于后者来说,妥协享有无可争议的优越地位。
显而易见,由于妥协的内置的歧义,在与公共与私人领域的区别或缺乏区别的实际斗争中,大多数人认为文明社会作为两者的中介给当代的危机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文明社会的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再度流行,它如此的模棱两可以至于不仅吸引了自由主义者,而且吸引了保守派和新马克思主义者。“构成文明社会的公共与私人领域的辩证关系和紧张状态”似乎有足够的吸引力,鼓动起了许多学者的干劲。,但是如果像我们试图阐明的那样,私人与公共的交叉从个人内部开始,那么文明社会就在很大程度上以扭曲的形式投射了自我的两个领域的这种失落的辩证关系。倘若如此,我们理解文明社会的方式就与我们理解自己的方式有密切的关联。再者,就历史学角度而言,它仍然与代表的自下而上的认识联系在一起。
致 谢
多年(太多年)以来我一直确信,很多书里出现的“致谢”仅仅是一种出于礼貌的惯例,直到我自己动笔才改变了看法。现在我明白并且确信,假如没有许多人的帮助,这部作品就不可能出版,他们值得我无条件地感谢。
分不同的类别来表示我的感谢可能比较简洁——我在学术、经济、情感等等方面得益于各种各样的人。不过那是无用的计划,因为首先帮助不是送上门的包装利索的包裹,每个上面都贴好了标签。事实上,帮助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为它的无限慷慨:它不是配给的,而是主动提供的;它不是单纯出于理性算计的显示(虽然在许多场合它必然如此),它还是一种“内心的习惯”。
因此请允许我没有损害地妥协。首先我想感谢布鲁明顿(Bloomington)的印第安纳大学的博士委员会成员:杰弗里·艾萨克(Jeffrey Isaac)、拉塞尔·汉森(Russell Hanson)和威廉·肖伊尔曼(William Scheuerman)。假如没有他们的忠告和毫不吝惜的帮助,就没有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也就没有这本书。奥雷利安·克拉尤图(Aurelian Craiutu)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批评和鼓励完全有可能结合在一起,他既是难以取悦的委员会主席,又是真正的朋友。
在过去这些年间,许多学者的专业知识令我获益,其中昆汀·斯金纳(Quentin Skinner)、南希·罗森布鲁姆(Nancy Rosenblum)、南内尔·基奥恩(Nannerl Keohane)和卡里·内德曼(Cary Nederman)的评论和建议尤其令我受益匪浅,它们在我写作过程的各个阶段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我只能希望他们关于新想法的热情依旧如我感受的一样有感染力。我在杜兰(Tulane)大学的第一年,viii原稿进行了最终评审,其间迈克尔·朱克特(Michael Zuckert)的帮助非常重要——虽然他本人不会承认,多亏玛蒂·汤普森(Marty Thompson)的支持和友谊——我是否有资格这样说?——我的原稿才得以完成。
最后我不得不承认一个并非最不重要的事实:尽管应该感谢很多人,假如没有我的妻子安卡(Anca)无条件的爱和耐心,这部作品就不可能完成。经过这些年之后,我在这一点上还是无法妥协。因此我把这本书和全部的爱献给她。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地来自于它对于“妥协”一词所蕴含的复杂性与多面性的揭示。我原本以为妥协就是一种简单的“你退一步,我退一步”,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妥协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政治策略。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家是如何理解和实践妥协的分析,展现了一个极其广阔的视野。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启蒙运动时期,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的思想碰撞,以及他们是如何在不断的争论和妥协中,逐渐形成了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并不回避那些激烈的冲突和尖锐的矛盾,反而通过对这些矛盾的深刻剖析,更加凸显了妥协的重要性。他指出,很多时候,妥协并非是对原则的背叛,而是一种为了实现更大目标而采取的策略性退让。同时,他也警示我们,过度或不当的妥协,也可能导致原则的丧失和秩序的崩塌。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让我对“妥协”这一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警惕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出明智的妥协,以及如何区分真正的智慧妥协与懦弱的退让。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内心涌起的是一种莫名的敬畏。作者对于“妥协”这一概念的理解,远超出了我之前的认知范畴。我原以为妥协仅仅是各方在利益上的让步,是权宜之计,是一种无奈之举。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将妥协提升到了一个更为宏观和深刻的哲学高度。他认为,妥协并非简单的妥协,而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无数个体和群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又不得不顾及他人、顾及整体,最终达成一种动态平衡的智慧结晶。书中对于不同文明体之间,不同宗教派别之间,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是如何通过漫长而曲折的妥协过程,才得以避免毁灭性的冲突,最终走向共存与融合的论述,让我深思。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宗教改革时期,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激烈对抗,以及最终如何在“三十年战争”的硝烟散尽后,通过《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原则,开启了近代欧洲政治格局的篇章。这种对历史的梳理,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事件背后,那些驱动力量——无论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还是出于对秩序的渴望,亦或是出于对某种普世价值的追求,都指向了“妥协”这一核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社会并非总是线性前进,而是充满了反复、曲折,而妥协正是推动这些曲折前进的润滑剂。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妥协”这个词语的联想,大多停留在一些相对负面的层面,比如“没有原则的退让”、“屈服于压力”等等。然而,随着我深入翻阅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思想和历史交织而成的宏大殿堂,看到了“妥协”一词所散发出的璀璨光芒。作者以极其宏大的视角,从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一直梳理到现代社会,深刻地阐述了妥协在政治秩序构建、社会稳定维系、以及文化多样性共存等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被书中对宗教战争结束后,欧洲各国在宗教自由问题上的漫长妥协过程的描绘所打动,那是一种血与火洗礼后的反思,一种对和平的极度渴望,最终促成了不同信仰者之间的共存。我也被作者对于不同政治体制下,妥协机制的分析所吸引,无论是议会制度中的协商,还是外交场合中的谈判,都体现了妥协在解决分歧、实现共赢方面的强大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妥协并非意味着放弃,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是通往持久和平与繁荣的必由之路,是人类在复杂世界中,不断探索与前行的重要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入胜。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上烫金的标题“妥协:政治与哲学的历史”,一股厚重而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拿到它的时候,就感觉到它并非一本轻松读物,而是一场穿越时空、探寻人类社会运作核心机制的深度之旅。我开始阅读时,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向你讲述他的人生阅历。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一些生动的历史片段入手,比如古希腊城邦之间的权力博弈,罗马共和国的政治改革,甚至是中世纪教廷与王权之间的角力。我尤其喜欢他在描述这些事件时,所使用的那些充满画面感的语言,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书中对于不同哲学思想流派是如何塑造政治实践的阐述,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哲学是阳春白雪,与现实政治有着遥远的距离,但这本书却清晰地展示了,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霍布斯的利维坦,从洛克的自然权利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这些思想的火花是如何点燃革命的火焰,又是如何构筑现代国家的基石。这种将抽象概念与具体历史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让我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多深刻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用一种既严谨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将古往今来关于政治与哲学的种种争论,以及其中蕴含的妥协智慧,娓娓道来。我发现自己常常会被一些意想不到的视角所吸引。比如,作者在探讨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同时,也巧妙地穿插了东方文明在处理权力与秩序方面的独特路径。虽然篇幅不至于过于庞大,但这种跨文化的对比,让我对“妥协”有了更为立体和包容的理解。书中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中庸”思想与西方社会契约论的比较,以及对不同文化如何在面对内部矛盾时,选择不同的妥协方式,从而塑造出迥异的社会形态的分析,都让我耳目一新。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某些复杂的政治博弈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功力。他能够将看似纷繁复杂的利益纠葛,还原到最基本的人性诉求和权力欲望,然后分析出各方是如何在相互制约、相互博弈中,最终达成某种程度的默契。这种对人性深度的洞察,以及对历史进程的精妙解读,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人生哲学读本,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不错的好书,推荐推荐啊。。。。
评分還沒看,看了再評論吧。
评分好!!!。!!!!!
评分很好,很好的书,值得收藏
评分很好,很好的书,值得收藏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精装的,还没有拆封,前辈推荐的
评分一本很好的书
评分名著啊可现在书真贵啊涨得太厉害啊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