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曆史從哪裏斷裂,就該從哪裏接續。
○私人語境裏的魯迅
○許壽裳遺墨
○曹聚仁的眼光
○麵對魯迅的老捨
○聶紺弩的“魯迅體”
○丸山升先生
○韓國的魯迅風
○魯迅還是鬍適
瞭解、討論現代中國,魯迅是一個繞不開的存在,不單是文學一個方麵。
2016年,魯迅離開我們整整八十周年。
在這八十年的紛亂世事變遷中,其實,先生一直都在,他的精神、著述影響瞭一代又一代的人。
然而,我們當下所看到的魯迅就是八十年前那個有血有肉活著的魯迅嗎?
未必。
即便是魯迅生前,其被誤讀者不少,更何況,齣於某些原因,有人人為地為魯迅塗上瞭各種色彩。
孫鬱先生這本著作就是一部正本溯源之作,試圖在源頭上尋找那個被誤讀的魯迅。
曆史從哪裏斷裂,就該從哪裏接續。
魯迅是什麼,不同時期的描述不同,在各自的錶述間,有時仿佛在講不同的人。
他的不幸在於,死後一方麵不斷被簡化地陳述,一方麵被封閉性處理,結果都腰斬瞭思想的要義。
這些年間青年一代對於魯迅遺産奇妙的對接,似乎證明瞭鬱達夫當年對於魯迅的判斷,熱愛自己傳統中的偉大存在的人們,是遠離奴隸之路的有希望的群落。
孫鬱,1957年齣生。曾任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北京日報》文藝周刊主編,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主要著作有:《民國文學十五講》(2015年)、《革命時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閑錄》(2014年)、《寫作的叛徒》(2013年)、《周作人和他的苦雨齋》(2003年)、《百年苦夢》(1997年)等。
私人語境裏的魯迅………………………… 001
餘音所在…………………………………… 029
國難聲中憶魯迅…………………………… 051
許壽裳遺墨………………………………… 061
澄明的朗照………………………………… 069
批評的良知………………………………… 083
曹聚仁的眼光……………………………… 097
麵對魯迅的老捨…………………………… 105
聶紺弩的“魯迅體”… ……………………… 113
詩人馮雪峰………………………………… 125
颱靜農的寂寞……………………………… 137
文章傢唐弢…………………………………… 145
“多”通於“一”…………………………… 159
廢名的轉嚮………………………………… 169
背叛的選擇………………………………… 179
孫犁的魯迅遺風…………………………… 185
抵抗者的自語……………………………… 205
丸山升先生………………………………… 213
關於木山英雄……………………………… 223
伊藤虎丸…………………………………… 231
仙颱魯迅之追憶…………………………… 239
韓國的魯迅風……………………………… 245
在《魯迅全集》的背後…………………… 251
魯迅還是鬍適……………………………… 257
魯迅畫像的種類…………………………… 265
難以言說的魯迅…………………………… 273
晚年周揚…………………………………… 281
夏衍之問…………………………………… 289
在魯迅的遺風裏…………………………… 301
[附] 莫言孫鬱對話錄…………………… 311
後記…………………………………………… 355
餘音所在
1
私人語境之外,在公共話語中,他的形象可以說是多色調的。
魯迅沒有從事小說創作前,文壇上的主角是些舊式的士大夫。文章的套路基本是從明清時代那裏來的。那是個世風大變的時代,不久就有瞭梁啓超、章太炎、蘇曼殊這樣的求新的人物,慢慢地改寫瞭文學地圖。這些人在學問上有突破,漸漸被人注意,像章太炎那樣的學者在思想史上占據瞭重要的地位。創作上有一點新風的是蘇曼殊,他用佛學和西洋浪漫詩學的精神創造瞭新的詩文。這些人和同光時代的詩人不同,近代性的因素增加瞭。於是文章多瞭偏離八股的新氣象。至於民間,是纔子佳人的舊小說流行,白話文有吳語的痕跡,江南文人的纔情與市井的因素纏繞著,對百姓都很有影響。
《新青年》提倡新文化運動,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其意義是彆於康、梁的思想的。那就是迴到民間和個人本位的立場,嚮現實挺進,也嚮內心挺進。不過陳獨秀、鬍適在最初沒有意識到白話文的更深的路嚮在哪裏。他們還停留在功利的層麵考慮白話文的使用問題,將新文學視為理性工具的一部分。魯迅作品的問世,是風嚮轉變的一個標誌,因為不僅解決的是功利主義層麵的問題,重要的是提升瞭白話文語言哲學的價值。由於他,中國白話文學翻開瞭新的一頁。
之所以說是一個標誌,乃因為他寫齣瞭社會被遮蔽的隱秘,指齣專製文化奴役人的現實。根本點在於,傳統文化窒息瞭個人的潛能的發展,把精神矮化瞭。在創作裏,他一方麵還原瞭曆史麵貌,寫齣瞭人的畸形的形態,另一方麵,顯示瞭精神的另一種可能性。魯迅對現實的認識,是有種曆史的眼光的。在他的筆下,人在曆史的進程裏,而一切選擇都是舊夢的投射。這給他很大的痛苦。在他看來,不能達到個體生命的自立,總有些問題。人必須走齣鐵屋子,纔可能進入陽光之地。
研究界對魯迅藝術世界的成就,一直有很高的評價。
歸納起來一是對國民劣根性的批評,寫齣瞭阿Q這樣的人物。二是對自我的解剖,意識到認知的有限性。三是把悲愴的氣息和幽默的味道一體化,顛覆瞭一般文人的習慣錶達手段。還有,就是不斷改造自己領略世界的方式,與一切非人道的存在進行不妥協的戰鬥。這是全新的錶達。此間他大量的翻譯與整理國故的業績,都給人不小的驚奇。蔡元培在其身上發現瞭精神與學問的深度,毛澤東在他那裏看到瞭革命性,激進知識分子則在他那裏讀到反抗壓迫的快意。這些不同的讀解都在一個層麵進入瞭他的世界的隱秘,而其間的差異也顯而易見。不論從什麼角度來看,其內在的力量的衝擊波是被廣泛承認的。
有一個事實可以看齣他的影響力。20世紀20年代後,其著作得到不斷再版的機會。陳獨秀、鬍適、蔡元培等人都對他給予很高的評價。很快,日文、俄文、法文的譯本齣現瞭,他的作品成瞭那時候中國文學的一個象徵。從此,一個魯迅的話語方式便在中國悄悄齣現瞭。
關於魯迅給人的印象,張定璜的《魯迅先生》很有代錶,那文章大約受到歐洲批評傢的影響,寫得很傳神,似乎是最貼切地進入到魯迅的肌體,有著聲音和色彩的味道,也仿佛是一幅油畫,衝刷著讀者的心:
……
初次接觸《魯迅遺風錄》,我曾期待它能為我揭示魯迅先生在某個未被廣泛關注的領域所留下的思想火花,或是對某個社會議題的獨特見解。但當我沉浸其中,卻發現它是一種更為私人的、更為內在的錶達。書中的語言,不像那些政論或雜文那樣具有明確的指嚮性,它更像是一種對內心世界的探索,一種對生命哲學的低語。我沒有從書中找到關於曆史事件的詳細敘述,也沒有讀到對特定人物的評價。它所描繪的,是一種更為普遍的、更為普遍存在於人類情感中的體驗。那些字句,沒有強烈的批判性,也沒有激昂的號召力,而是以一種平靜的、近乎冥想的姿態,引導讀者去審視生活中的細微之處,去體會那些轉瞬即逝的情感波動。這讓我不禁思考,也許“遺風”並非是指思想的延續,而是指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對生命本質的關照。它不直接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而是讓我們去感受,去思考,去體會。這種閱讀體驗,對我而言是一種全新的挑戰,它要求我放下固有的期待,用一種更為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它讓我看到,在那個以批判現實著稱的偉大靈魂的內心深處,也曾有過這樣一片寜靜的港灣,孕育著對生命更為溫柔的理解。
評分《魯迅遺風錄》帶給我的,不是知識的增量,也不是觀點的衝擊。它更像是一種在閱讀過程中的“失落”,一種關於“失去”的感悟。我試圖從中尋找魯迅先生對於某個社會現象的深刻洞見,或是對某種國民劣根性的犀利剖析,但這些期待,在翻閱書頁的過程中,逐漸化為一種淡淡的失落。書中的文字,沒有那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也沒有那種振聾發聵的批判。它所呈現的,是一種更為內斂、更為婉約的敘述方式,仿佛是在描繪一幅幅褪色的老照片,又或是在傾聽一段段被遺忘的鏇律。我找不到可以明確引用的句子來概括它的主旨,因為它的“主旨”似乎彌散在字裏行間,化為一種難以言喻的情緒,一種淡淡的惆悵。然而,這種“失落”,並非是負麵的。它反而促使我反思,為什麼我會如此期待從這本書中找到我所熟悉的魯迅?為什麼我會忽略瞭,一個偉大的人,其內心世界必然是復雜而多層次的?這本書,也許正在以一種迂迴的方式,讓我感受到魯迅先生思想中,那些不曾被大眾所熟知的、更為柔軟和敏感的一麵。它沒有直接“告訴”我什麼,而是通過一種“不告訴”,讓我自己去發掘,去體悟,去感受。這是一種更為深刻的,也是更為個人化的閱讀體驗。
評分初拿到《魯迅遺風錄》,我心中湧動的是一種復雜的情感,既有對先生故去多年的感慨,又夾雜著一絲對“遺風”的好奇與探尋。然而,翻開扉頁,我看到的並非那些我們熟知的、直麵現實的銳利文字,也不是那些充滿象徵意義的寓言故事。這書的篇章,更像是在靜謐的午後,微風拂過窗欞,帶來的是一種久違的、細膩的感觸。它沒有那種驚心動魄的力度,也沒有那種振聾發聵的呐喊,而是以一種近乎低語的方式,在我腦海中勾勒齣另一番景象。我仿佛看到瞭先生在書房中,褪去戰鬥者的鋒芒,化身為一位沉思的智者,用一種更為內斂、更為溫柔的筆觸,描繪著生命中那些被忽略的、細微的美好。那些曾經在魯迅先生筆下被無情揭露的黑暗,似乎在這裏被一種淡淡的光暈所籠罩,不再是令人窒息的陰影,而是成為構成人生復雜肌理的一部分。我開始意識到,這本書可能是在試圖展現魯迅先生思想中更具人性化、更富有人情味的一麵,一種與他對國民性的批判同樣深刻,卻又不那麼張揚的思考。它沒有直接呈現曆史的片段,也沒有直接探討社會的弊病,而是通過一種更為抽象、更為象徵性的語言,觸及瞭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自我之間那份難以言喻的聯係。這種錶達方式,對於習慣瞭魯迅先生作品強勁力量的我來說,無疑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我期待著,在這字裏行間,能發現另一種不曾被廣泛提及的魯迅,一種更加立體、更加豐滿的魯迅。
評分我本以為,《魯迅遺風錄》會是關於魯迅先生生平軼事、未竟遺願,或是對後世影響的一種梳理與解讀。然而,事實與我的預設大相徑庭。這本書所呈現的,更像是一種意念的流淌,一種情感的低語,它不直接指嚮某個人物,也不直接聚焦於某個事件。讀來,我腦海中浮現的,並非是先生那些擲地有聲的論斷,也不是他那些充滿諷刺意味的短篇小說。反之,它更像是在構建一種氛圍,一種彌漫著淡淡愁緒,又帶著一絲超然的氛圍。書中那些文字,如同夜空中閃爍的星辰,雖不耀眼,卻有著持久而恒定的光芒,引領著我的思緒,在一種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中遊弋。我找不到具體的“內容”去概括它,因為它的“內容”似乎是分散在每一個字裏行間,彌漫在每一個段落的呼吸之間。它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的是我自身對於生活、對於時間、對於情感的理解與感悟。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在閱讀時,不自覺地將書中的某些意象與我個人的經曆進行連接,仿佛書中那些看似抽象的文字,卻觸及瞭我內心深處某些被遺忘的角落。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它讓我感受到一種與作者之間,在精神層麵的共鳴,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而這種對話,並非建立在對具體知識的傳遞上,而是建立在一種更為深沉的情感與理解之上。
評分閱讀《魯迅遺風錄》的過程,與其說是在“讀”這本書,不如說是在“感”這本書。它沒有給我那種需要咬文嚼字、反復推敲的智力挑戰,也沒有給我那種需要提煉大意、抓住主題的閱讀任務。相反,它像是一杯溫潤的茶,在不經意間,悄悄地滲透進你的內心深處。書中的語言,是一種極具畫麵感的語言,仿佛能夠直接在你眼前鋪展開一幅幅寜靜而又充滿詩意的畫麵。那些描繪,不是對具體事件的寫實,而是對某種意境的營造,一種彌漫在空氣中的、淡淡的憂傷,或是對逝去時光的溫柔懷戀。我常常在讀到某個詞語,或某句短語時,會不自覺地停下來,讓腦海中的思緒自由飄散。它讓我聯想到那些被時間衝刷得模糊不清的童年記憶,那些在現實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的、轉瞬即逝的情感瞬間。這本書似乎在提醒我們,即使在那個充滿激蕩與變革的時代,即使在麵對著尖銳的社會問題時,魯迅先生的內心,也一定有過這樣一份寜靜與柔軟。這份“遺風”,並非是指他的思想風格或戰鬥姿態,而是指那種深藏於他靈魂深處的、對生命本身的珍視與體悟。它像是在為那個時代,為那個偉大的靈魂,注入瞭一絲更為人性化的色彩,讓我們看到,在那個不屈的戰士背後,也曾有過這樣一位觀察者,他用一種更為細膩的視角,去捕捉那些不易被察覺的生命律動。
評分魯迅與那個時代的人和事,文字流暢優美,?質量很好,書漂亮!
評分滿減活動疊加勛章券後摺扣感人,京東快遞一如既往的快捷和可靠,講真,買書一直都在京東,不二之選!
評分好書,推薦這傢店。便宜的價格
評分最新閱讀,值得分享。
評分物流迅速,品相完美,內容喜歡,價格實惠,值得購買
評分好書
評分物流迅速,品相完美,內容喜歡,價格實惠,值得購買
評分不錯,很好用,下次再買,一定買
評分書不錯,喜歡魯迅的作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