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学堂.礼堂: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公共空间变迁

祠堂.学堂.礼堂: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公共空间变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贤勇 著
图书标签:
  • 祠堂
  • 学堂
  • 礼堂
  • 乡土社会
  • 公共空间
  • 中国近代史
  • 社会变迁
  • 文化人类学
  • 建筑史
  • 民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52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402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祠堂学堂礼堂(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公共空间 变迁)》是作者丁贤勇继《三代人·六十年:中国乡 土社会的40个故事》《倾听·记录·传承:飘散而去 的中国乡土世界》后关于“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口述 历史”系列著作之一。
  祠堂·学堂·礼堂是20世纪乡土中国尤为重要的 公共空间与精神载体。本利用现代史学中口述历史 的理论与方法,对上述有机相连的空间场域进行口述 访谈与田野调查,以乡村社会中的公共空间作为基点 ,记录乡土中国从传统“家族社会”向现代“人民社 会”转变的过程,审视传统血缘社会向现代地域社会 转变的历程,见证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公共空间的嬗 变与成长,揭示普通民众的公共生活及其精神世界中 的国家命运、家族事务和日常生活,反映近百年间中 国乡土社会从传统直至当代的急骤变迁进程,力图寻 找在现代化浪潮面前乡土重建过程中传统文化的血脉 传承与澎湃力量。

目录

序言
第一编 薪火相传
1 东湖后堡:越地乡间的家族村社
2 高湖佛坛:内冯祠堂的族姓印迹
3 筱溪潺潺:郑氏宗祠和村子礼堂
4 三丰沧海:西蓍草庵与新民学堂
5 四明芦田:王氏家庙的绵延岁月
6 药山檐下:惠泽犹记,台门依稀
7 翰坂八都:项家祠堂,沧桑有迹
8 桐城暮雪:尤氏赵氏程氏三祠堂
第二编 云程发轫
9 山阴安昌:繁盛水乡的娄氏宗祠
10 赤川溪口:余氏家厅的古闻昔颜
11 泗门塘河:文风善行,亘古不变
12 女埠渡渎:章氏门檐的明清家庙
13 太平温峤:戴氏祠堂的新旧繁华
14 田市李宅:耕读传家的山溪村落
15 腾桥黄堂:临川乡村的祠庙崇拜
16 桑庄鲁营:鲁氏祠堂与人民会堂
第三编 春祈秋报
17 彩烟山中:樟花梁氏的新老祠堂
18 凤山龙湖:赵氏祠堂的文化映象
19 临浦柏山:树德堂陈的百年昌盛
20 渔山葛村:葛氏祠堂的风雨历程
21 鲁山赵楼:娓娓道来的杨程故事
22 桂川榉溪:大山深处的孔氏家庙
23 龙川巧塘:卢氏长老述岁月远歌
24 青水坡兜:黄氏祠堂的默默守望
第四编 风雨怀人
25 五龙黄沙:海岛渔村的丰收礼堂.
26 双岗头上:翁家祠堂及其小古顺
27 临浦大庄:花甲书记的一二三事
28 木香石井:记忆深处的樟木礼堂
29 东洲上沙:余氏祠堂的新旧起落
30 枫泾咸水:杨氏宗祠与海瑞祠堂
31 塘栖朱角:大运河畔的人民会堂
32 黄岩坦前:王氏孤儿的沧桑岁月
第五编 隆替兴古
33 天台妙山:陈氏名门之诗书礼武
34 大慈狮山:溪东童氏及其余庆堂
35 畈田乔山:蒋氏宗祠与名人学堂
36 瓜沥航坞:百年树孝,北施流芳
37 义亭尚湖:金桂树下话胡氏往昔
38 银湖白沙:银杏树下的华封堂事
39 梅川孙境:孙氏古脉,慈孝绵长
40 普门拜圣:张璁祖祠传先贤遗风
后记

祠堂.学堂.礼堂: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公共空间变迁 内容梗概 本书深入探究了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中,祠堂、学堂、礼堂这三种典型公共空间的演变轨迹及其对农村社会结构、文化传承、权力关系和日常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地方志、口述史料以及田野调查资料的梳理与分析,揭示了这些空间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多元功能与意义的变迁,以及它们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从传统社会的重要支柱逐渐走向转型与重塑。 第一部分:祠堂:家族纽带与宗法秩序的载体 祠堂,作为供奉祖先、维系血缘宗亲的场所,在20世纪初的中国乡土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书首先聚焦于祠堂在传统社会中的功能,分析其如何成为家族认同的核心、祭祀活动的中心,以及处理家族内部纠纷、传承家族规范的重要机构。作者详细阐述了祠堂在维系宗法等级制度、强化族权统治方面的作用,以及其作为家族经济活动(如族田管理、慈善救济)平台的职能。 然而,随着20世纪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革,祠堂的地位与功能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本书深入剖析了土地改革、集体化运动等历史事件对祠堂产权、使用权以及宗族组织带来的冲击。在新的社会制度下,祠堂的祭祀功能被削弱,其原有的宗法秩序受到挑战。作者通过具体案例,展现了农民在集体生活中如何重新解读和利用祠堂空间,或是将其改作他用,或是尝试在新的政治语境下赋予其新的象征意义。晚近以来,随着乡土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自觉的兴起,一些地区又出现了祠堂的复兴现象,本书也探讨了这种复兴背后的复杂动因,以及它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部分:学堂:知识传播与社会启蒙的摇篮 学堂,从传统的私塾到新式学堂的兴起,是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教育变革的缩影。本书追溯了私塾在传统社会中作为儿童启蒙教育场所的角色,分析其教学内容、师生关系以及对乡土文化传承的贡献。私塾在某种程度上也承担了部分社会教化功能,传递着基本的道德伦理与社会规范。 20世纪初,随着“兴学救国”思潮的兴起,新式学堂在中国乡村迅速发展。本书详细探讨了新式学堂的出现如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引入了新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办学理念。这些新式学堂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是现代思想、科学精神和民主观念传入乡村的重要渠道。作者分析了新式学堂对乡土社会观念的冲击,例如它如何挑战传统的宗法权威,推动男女平等,以及培养新一代的社会精英。 本书也揭示了学堂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境。在战乱频仍、经济落后的年代,学堂的生存与发展往往举步维艰。在推行普及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作者通过对学堂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办学实践的考察,展现了中国农民对教育的渴望与追求,以及他们为了子女受教育所付出的努力。本书还关注了学堂与乡土社会之间的互动,例如学堂如何与地方精英合作,如何影响农村的社会流动,以及它在培养乡村建设人才方面的作用。 第三部分:礼堂:集会、宣传与集体生活的中心 礼堂,作为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中新兴的公共空间,其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本书首先考察了早期村级集会场所的功能,如宗族议事厅、乡约组织等,这些场所虽非现代意义上的礼堂,却承担着部分公共事务管理与社会动员的职能。 随着政治运动的深入和基层政权的建立,专门的礼堂开始在中国乡村大量涌现。本书重点分析了在不同政治时期,礼堂所承担的政治宣传、思想教育、群众集会等核心功能。例如,在革命时期,礼堂是传达革命精神、组织群众运动的重要阵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礼堂则成为普及政策、开展文化活动、进行思想改造的场所。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展现了礼堂如何成为动员农民参与集体生产、政治活动、文化娱乐的中心,以及它在塑造农民集体意识、强化国家动员能力方面的作用。 本书也关注了礼堂在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求方面的功能,例如作为村庄的集会场所、婚丧嫁娶的临时场所、以及进行文化娱乐活动(如放电影、办戏班)的平台。这些功能使得礼堂不仅是政治的、更是生活的空间,它见证了乡村社会的集体生活与日常互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社会的转型,礼堂的功能也面临着挑战。一些礼堂因年久失修而衰败,一些则因政治宣传功能的减弱而变得冷清。本书探讨了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如何对这些公共空间进行再利用与再激活,以及它们在现代乡村社会中可能扮演的新角色。 结论:公共空间的变迁与乡土中国的未来 《祠堂.学堂.礼堂: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公共空间变迁》一书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实,而是通过对这三种典型公共空间的细致考察,勾勒出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转型。这些空间的兴衰更替,不仅仅是建筑物的物理变迁,更是乡土社会权力结构、文化观念、社会组织乃至个体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映。 本书强调,祠堂、学堂、礼堂这三个空间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塑造了中国乡村的公共生活图景。祠堂维系的家族伦理,学堂传播的现代知识,礼堂承载的政治动员,三者共同作用,使得中国乡土社会在传统的根基上,经历了剧烈的冲击与重塑。 作者认为,对这些公共空间变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选择与行动,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演变的内在逻辑,以及理解现代性在中国乡村落地生根所经历的曲折过程。在当下中国乡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这些历史悠久的公共空间,对于思考乡村治理、文化传承、社区建设以及如何构建更具活力的现代乡村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乡土社会变迁的独特视角,引发对乡村公共空间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入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总觉得,研究公共空间,就是在研究社会记忆的物质化形态。对于乡土社会而言,公共空间绝不是空旷的背景板,而是行动、规训和认同构建的剧场。这本书如果能细致描摹出在祠堂里发生的祭祀仪式与在礼堂里举行的政治学习之间,那些无形的规训力量是如何流转和转换的,那将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观察。尤其是在二十世纪这个剧烈变革的时期,传统的礼仪规范与新兴的政治话语必然要在这些实体空间中进行激烈的碰撞与磨合。想象一下,一位老人可能一生中经历了在这三种截然不同的“公共”场景中的角色转变,他的身份认同将如何被这些空间塑形或撕裂?这种对“人居经验”的关照,往往比抽象的理论分析来得更加震撼人心。

评分

读完(或者说,光是想象这本书的内容)就让人忍不住要去探究,在那个乡村社会内部,空间是如何被“编码”的。祠堂,无疑是宗族权力和祖先崇拜的物理载体,它的布局、朝向、使用的仪式,无不彰显着森严的等级和不可侵犯的伦理。而学堂的出现,是否意味着一种新的、更具流动性的知识权力开始介入?知识的传播是否打破了血缘的垄断?再说到礼堂,它似乎代表了一种更宏大叙事——国家的、集体的、现代的意识形态的渗透。这种空间上的三级跳,简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社会现代化史。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跨越时空的叙事张力的,是把它当作一个线性的、进步的演变,还是看到了其中充满断裂、抵抗与融合的复杂性?如果能深入挖掘不同阶层的人在这些空间中的切身体验,那就太棒了。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聚焦在“变迁”上,这意味着它必然要处理“消失”与“存续”的辩证关系。当古老的祠堂功能弱化,它的空间价值是彻底消亡了,还是以某种新的、可能被扭曲的形式被保留了下来?比如,它是否被改造成了会议室,抑或是被新的官方建筑所遮蔽和边缘化?这种空间意义的“换装”,往往是文化冲突最直观的体现。我特别希望看到作者能够捕捉到那些处于变迁边缘的声音——那些试图维护旧有空间秩序的乡村精英,以及那些积极拥抱新空间带来的新机会的年轻一代。空间作为一种历史的容器,如何记载了这些不同群体在面对时代洪流时的挣扎与适应,这才是最耐人寻味的。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真是吸引人,它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充满历史厚重感的过去。我总是在想,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些城市空间,它们是如何演变到今天的模样的?尤其是那些根植于乡土社会的公共空间,它们承载了多少传统伦理、家族情感和日常生活的细碎记忆?这本书的标题暗示的正是这种深刻的变迁——从祠堂到学堂再到礼堂,这不仅仅是建筑形式的更迭,更是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乃至思想观念的迭代。我特别期待能从中看到,在那个动荡的二十世纪,乡村的“场域”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和塑造的。那些曾经是家族祭祀和血缘维系的中心,是如何逐渐让位于教育和教化(学堂),最终又被更现代、更具国家意志的公共机构(礼堂)所取代或吸收的?这种空间叙事背后隐藏的,必然是关于“人”与“群”关系的复杂张力。

评分

从学术角度来看,以“祠堂、学堂、礼堂”为纲络,构建一个研究二十世纪中国乡土社会的公共空间史,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创见性的分析框架。它避开了宏大叙事中常见的单一焦点,而是通过三种具有明确社会功能和意识形态指向的空间类型,巧妙地编织了一张展示社会权力结构变动的细密网络。这种通过“场所研究”来反观“社会变迁”的方法论,本身就值得称道。我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出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不仅仅是建筑学的考量,更是社会学、人类学的洞察力,让那些曾经沉默的乡土日常,在历史的尘埃中重新焕发出清晰的光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