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草地资源及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研究》以内蒙古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结合典型样地定位监测、草地历史资料、社会经济数据及气象数据等多种数据源,对内蒙古草原典型区域的景观多样性、植物多样性、牧草产量质量动态、主要群落变化及草地生态环境变迁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研究,对内蒙古草原历史变迁进行准确定量评价,全面揭示了内蒙古草原典型区域近40年的时空变化。
作者简介
刘桂香,女,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农业部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地资源与灾害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农业遥感应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草原非生物灾害防灾减灾团队”首席专家。中国遥感协会理事,中国草学会草原火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及副会长。
长期从事草原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和草原非生物灾害监测评估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及其他各类研究项目近40项,在我国草地生态监测评价和草原非生物灾害监测预警研究中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苏尼特荒漠草原景观动态研究 1
第一节 引言 1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2
第二节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6
一、研究区概况 6
二、研究方法 9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16
一、一级景观动态 16
二、二级景观动态 25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42
一、结论 42
二、讨论 43
第二章 杭锦旗草地景观动态研究 48
第一节 引言 48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48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49
第二节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53
一、研究区概况 53
二、研究方法 55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59
一、一级景观动态分析 59
二、二级景观动态分析 66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81
一、结论 81
二、讨论 86
第三章 基于TM影像的内蒙古达茂旗草地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89
一、引言 89
二、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89
三、结果与分析 92
四、结论 95
第四章 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97
第一节 引言 97
一、研究意义和目的 97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100
第二节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06
一、研究区域概况 106
二、研究方法 108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116
一、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116
二、近20年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研究 122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131
一、结论 131
二、讨论 132
第五章 荒漠草原植物资源评价研究 137
第一节 内蒙古荒漠草原植物资源评价 137
一、荒漠草原植物区系的种类及组成 137
二、荒漠草原植物区系的特点 138
三、荒漠草原的饲用植物 139
四、有毒有害植物 141
第二节 荒漠草原主要草地群落 144
一、平原丘陵荒漠草原 145
二、山地荒漠草原 145
三、沙地荒漠草原 148
第三节 生态种、珍稀种及濒危种 150
一、生态种 150
二、珍稀种 150
三、濒危种 150
第四节 荒漠草原植物主要属性特征及营养成分研究 151
一、研究方法 151
二、研究内容 151
三、研究结果 151
第五节 新疆荒漠草原植物资源评价 158
一、新疆荒漠草原概述 158
二、荒漠草原的植物资源 162
三、饲用植物及评价 176
四、荒漠草原的主要草地群落 187
五、重要植物种类的保护 199
第六节 宁夏、甘肃、青海、西藏荒漠草原植物资源评价 204
一、荒漠草原简述 204
二、植物资源概述 205
三、饲用植物及其评价 207
四、荒漠草原的主要植物群落 209
五、重要植物种类的保护 215
第六章 应用MODIS数据对荒漠草原生物量监测的研究 218
第一节 荒漠草原生物量监测研究中植被指数选择的研究综述 218
一、引言 218
二、植被指数研究进展 218
三、MODIS植被指数 223
四、MODIS影像信息提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23
五、MODIS植被指数选择 224
六、结语 225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现状 225
一、研究意义 225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26
第三节 研究区概况 230
一、平原丘陵荒漠草原亚类概况 230
二、沙地荒漠草原亚类 232
三、山地荒漠草原亚类 233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5
一、信息源 235
二、数据分析软件 235
三、野外调查 236
四、MODIS影像的处理 236
五、生物量监测的植被指数选择及生物量监测模型的建立 237
六、荒漠草原区产量分析 237
七、技术路线流程图 238
第五节 MODIS影像的处理以及植被指数的计算 238
一、MODIS卫星数据产品的特征 238
二、MODIS影像bow-tie纠正 239
三、MODIS影像的几何校正 240
四、植被指数的提取 242
第六节 荒漠草原区生物量监测模型的建立 249
一、MODIS植被指数与草地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 249
二、草地植被生物量监测模型的建立 252
三、模型精度检验 257
四、荒漠草原研究区产量分布图及其分析 259
第七节 结论与讨论 267
一、结论 267
二、讨论 268
《古籍修复技术与数字化保护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古籍修复的历史沿革、核心理论与现代实践,并深入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古籍资源保护与传承中的前沿应用。全书内容涵盖了从纸张与墨迹的材料科学分析,到传统修复技艺的精细操作,再到现代高科技手段在抢救性保护中的整合应用,旨在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图书馆及档案馆专业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专业指南。 第一部分:古籍载体材料的科学解析与劣化机理 本部分聚焦于古籍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纸张、绢帛、墨、印泥及装帧材料。 第一章:传统纸张的微观结构与化学特性 详细分析了麻纸、皮纸、竹纸、宣纸等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特色纸张的纤维构成(如植物纤维的类型、排列方式和交织密度)。重点阐述了植物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在自然老化过程中的水解、氧化和酸催化降解反应。讨论了施胶剂(如淀粉、动物胶)的稳定性及其对纸张酸化的影响。引入了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等无损分析技术,用于鉴定纸张的基底材料和早期修补残留物。此外,还深入剖析了“汗渍”、“虫蛀”、“霉变”等常见劣化现象背后的生物化学过程。 第二章:墨与印文的物理化学稳定性 探讨了古代制墨技术,包括油烟墨(松烟、桐油烟)和矿物墨(如朱砂、石青、石绿)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了碳黑颗粒在介质中的分散状态及其对字迹保存的影响。重点研究了酸性环境和光照如何导致墨迹的“洇散”和“褪色”。针对泥金、银箔书写材料,详细描述了金属氧化与硫化导致的变色与剥落机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稳定化处理方案。 第三章:装帧形制的演变与结构应力分析 梳理了自汉代简牍、魏晋以来的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主要装帧形制的演变脉络。从结构力学的角度,分析了不同装帧方式在日常翻阅、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对书页和脊背产生的应力分布。探讨了传统装订材料(如丝线、麻绳、纸质或皮革封面)的老化对整体结构稳定性的破坏作用,为后续的形制恢复与加固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传统古籍修复技艺的精湛传承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详细介绍了非损伤性与微介入性修复的系列工艺流程与操作规范。 第四章:文献整理与预处理技术 强调了“保护优先”的原则。细致阐述了文献的清扫、除尘、灰尘的吸附方法(如使用特制的软毛刷、低压吸尘器和静电除尘布)。介绍了针对霉菌和微生物污染的“干燥消毒法”与“辐射灭菌法”的选择标准与操作流程,确保在不损伤载体的条件下,控制生物活性。 第五章:科学去酸与纤维重构 深入讲解了文献去酸的化学原理,包括非水溶液去酸法(如使用氧化镁或碳酸镁分散液)和水溶液去酸法的适用范围。对比了不同去酸剂对纸张强度和pH值的长期影响。在纤维重构方面,系统介绍了传统“薄页纸镶补法”和“全页托裱法”的技术要点,包括浆糊的调制(米浆、面浆的配比与熬制火候的控制),以及如何通过精准控制湿度和张力实现纤维的自然融合。 第六章:残损页面的修复与补洞技术 详细展示了针对性修复技术,如“渍痕淡化处理”、“虫洞的微细填充”和“纸张强度重建”。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与原书纸张纤维属性相近的特制修复纸(如蝉翼纸、仿古纸)进行精准配比和裁切,通过“打浆”和“接纸”工艺,使修复痕迹与原貌达到最大程度的隐蔽与和谐。 第七章:装帧复原与形态矫正 涵盖了对散佚书页的重新组配、折痕的展平处理、以及对严重受损书脊的加固与重制。介绍了传统仿制皮面、绫布、纸面的技术,以及在保证文献安全的前提下,恢复其历史原貌或适应现代典藏环境所需的结构性调整。 第三部分:数字化技术在古籍保护中的前沿应用 本部分将传统修复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探索未来保护路径。 第八章:高分辨率成像与缺陷三维建模 介绍了专业古籍扫描设备(如非接触式大画幅相机系统)的参数设定,以捕捉纸张的微观纹理、墨色的细微变化和纸张的透明度。探讨了多光谱成像技术(如紫外、红外反射与荧光成像)在揭示“隐写”内容、鉴别不同时期墨迹以及评估修复效果方面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利用结构光或激光雷达技术对古籍的厚度、弯曲度和装帧形变进行精确的三维建模。 第九章:数字化修复与虚拟复原 阐述了如何将采集到的高精度图像数据导入专业图像处理软件中进行“虚拟修复”。这包括色彩校正、噪声去除、污渍的局部抑制、以及基于算法的图像增强,以最大化文本的可读性。重点讨论了利用数字技术重建因物理损坏而缺失的文字或图像部分的理论模型与伦理边界,即“数字仿真”与“原真性”的平衡。 第十章:数据管理、长期存储与访问安全 探讨了古籍数字化成果的元数据标准(如METS/ALTO标准)的构建与应用,确保信息资源的互操作性。介绍了针对高价值数字图像集的长期数字保存策略(如“3-2-1”备份原则),包括磁介质、光盘和云存储的组合应用。最后,分析了如何通过权限管理和区块链技术,在保证古籍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的同时,向公众提供安全、高效的远程访问服务。 结语:跨学科合作与未来展望 总结了材料科学、化学、历史学、信息技术与传统手工艺在古籍保护领域交叉融合的趋势,强调了人才培养和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展望了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和环境控制方面的潜在应用,为古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