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资源及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研究

草地资源及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桂香,李景平,玉山 著
图书标签:
  • 草地资源
  • 草地环境
  • 环境质量
  • 生态监测
  • 生态评价
  • 草原生态
  • 遥感监测
  • GIS应用
  • 土地利用
  • 可持续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086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691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3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草地资源及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研究》以内蒙古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结合典型样地定位监测、草地历史资料、社会经济数据及气象数据等多种数据源,对内蒙古草原典型区域的景观多样性、植物多样性、牧草产量质量动态、主要群落变化及草地生态环境变迁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研究,对内蒙古草原历史变迁进行准确定量评价,全面揭示了内蒙古草原典型区域近40年的时空变化。

作者简介

  刘桂香,女,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农业部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地资源与灾害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农业遥感应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草原非生物灾害防灾减灾团队”首席专家。中国遥感协会理事,中国草学会草原火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及副会长。
  长期从事草原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和草原非生物灾害监测评估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及其他各类研究项目近40项,在我国草地生态监测评价和草原非生物灾害监测预警研究中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苏尼特荒漠草原景观动态研究 1
第一节 引言 1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2
第二节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6
一、研究区概况 6
二、研究方法 9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16
一、一级景观动态 16
二、二级景观动态 25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42
一、结论 42
二、讨论 43
第二章 杭锦旗草地景观动态研究 48
第一节 引言 48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48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49
第二节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53
一、研究区概况 53
二、研究方法 55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59
一、一级景观动态分析 59
二、二级景观动态分析 66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81
一、结论 81
二、讨论 86
第三章 基于TM影像的内蒙古达茂旗草地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89
一、引言 89
二、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89
三、结果与分析 92
四、结论 95
第四章 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97
第一节 引言 97
一、研究意义和目的 97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100
第二节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06
一、研究区域概况 106
二、研究方法 108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116
一、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116
二、近20年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研究 122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131
一、结论 131
二、讨论 132
第五章 荒漠草原植物资源评价研究 137
第一节 内蒙古荒漠草原植物资源评价 137
一、荒漠草原植物区系的种类及组成 137
二、荒漠草原植物区系的特点 138
三、荒漠草原的饲用植物 139
四、有毒有害植物 141
第二节 荒漠草原主要草地群落 144
一、平原丘陵荒漠草原 145
二、山地荒漠草原 145
三、沙地荒漠草原 148
第三节 生态种、珍稀种及濒危种 150
一、生态种 150
二、珍稀种 150
三、濒危种 150
第四节 荒漠草原植物主要属性特征及营养成分研究 151
一、研究方法 151
二、研究内容 151
三、研究结果 151
第五节 新疆荒漠草原植物资源评价 158
一、新疆荒漠草原概述 158
二、荒漠草原的植物资源 162
三、饲用植物及评价 176
四、荒漠草原的主要草地群落 187
五、重要植物种类的保护 199
第六节 宁夏、甘肃、青海、西藏荒漠草原植物资源评价 204
一、荒漠草原简述 204
二、植物资源概述 205
三、饲用植物及其评价 207
四、荒漠草原的主要植物群落 209
五、重要植物种类的保护 215
第六章 应用MODIS数据对荒漠草原生物量监测的研究 218
第一节 荒漠草原生物量监测研究中植被指数选择的研究综述 218
一、引言 218
二、植被指数研究进展 218
三、MODIS植被指数 223
四、MODIS影像信息提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23
五、MODIS植被指数选择 224
六、结语 225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现状 225
一、研究意义 225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26
第三节 研究区概况 230
一、平原丘陵荒漠草原亚类概况 230
二、沙地荒漠草原亚类 232
三、山地荒漠草原亚类 233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5
一、信息源 235
二、数据分析软件 235
三、野外调查 236
四、MODIS影像的处理 236
五、生物量监测的植被指数选择及生物量监测模型的建立 237
六、荒漠草原区产量分析 237
七、技术路线流程图 238
第五节 MODIS影像的处理以及植被指数的计算 238
一、MODIS卫星数据产品的特征 238
二、MODIS影像bow-tie纠正 239
三、MODIS影像的几何校正 240
四、植被指数的提取 242
第六节 荒漠草原区生物量监测模型的建立 249
一、MODIS植被指数与草地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 249
二、草地植被生物量监测模型的建立 252
三、模型精度检验 257
四、荒漠草原研究区产量分布图及其分析 259
第七节 结论与讨论 267
一、结论 267
二、讨论 268
《古籍修复技术与数字化保护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古籍修复的历史沿革、核心理论与现代实践,并深入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古籍资源保护与传承中的前沿应用。全书内容涵盖了从纸张与墨迹的材料科学分析,到传统修复技艺的精细操作,再到现代高科技手段在抢救性保护中的整合应用,旨在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图书馆及档案馆专业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专业指南。 第一部分:古籍载体材料的科学解析与劣化机理 本部分聚焦于古籍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纸张、绢帛、墨、印泥及装帧材料。 第一章:传统纸张的微观结构与化学特性 详细分析了麻纸、皮纸、竹纸、宣纸等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特色纸张的纤维构成(如植物纤维的类型、排列方式和交织密度)。重点阐述了植物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在自然老化过程中的水解、氧化和酸催化降解反应。讨论了施胶剂(如淀粉、动物胶)的稳定性及其对纸张酸化的影响。引入了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等无损分析技术,用于鉴定纸张的基底材料和早期修补残留物。此外,还深入剖析了“汗渍”、“虫蛀”、“霉变”等常见劣化现象背后的生物化学过程。 第二章:墨与印文的物理化学稳定性 探讨了古代制墨技术,包括油烟墨(松烟、桐油烟)和矿物墨(如朱砂、石青、石绿)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了碳黑颗粒在介质中的分散状态及其对字迹保存的影响。重点研究了酸性环境和光照如何导致墨迹的“洇散”和“褪色”。针对泥金、银箔书写材料,详细描述了金属氧化与硫化导致的变色与剥落机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稳定化处理方案。 第三章:装帧形制的演变与结构应力分析 梳理了自汉代简牍、魏晋以来的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主要装帧形制的演变脉络。从结构力学的角度,分析了不同装帧方式在日常翻阅、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对书页和脊背产生的应力分布。探讨了传统装订材料(如丝线、麻绳、纸质或皮革封面)的老化对整体结构稳定性的破坏作用,为后续的形制恢复与加固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传统古籍修复技艺的精湛传承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详细介绍了非损伤性与微介入性修复的系列工艺流程与操作规范。 第四章:文献整理与预处理技术 强调了“保护优先”的原则。细致阐述了文献的清扫、除尘、灰尘的吸附方法(如使用特制的软毛刷、低压吸尘器和静电除尘布)。介绍了针对霉菌和微生物污染的“干燥消毒法”与“辐射灭菌法”的选择标准与操作流程,确保在不损伤载体的条件下,控制生物活性。 第五章:科学去酸与纤维重构 深入讲解了文献去酸的化学原理,包括非水溶液去酸法(如使用氧化镁或碳酸镁分散液)和水溶液去酸法的适用范围。对比了不同去酸剂对纸张强度和pH值的长期影响。在纤维重构方面,系统介绍了传统“薄页纸镶补法”和“全页托裱法”的技术要点,包括浆糊的调制(米浆、面浆的配比与熬制火候的控制),以及如何通过精准控制湿度和张力实现纤维的自然融合。 第六章:残损页面的修复与补洞技术 详细展示了针对性修复技术,如“渍痕淡化处理”、“虫洞的微细填充”和“纸张强度重建”。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与原书纸张纤维属性相近的特制修复纸(如蝉翼纸、仿古纸)进行精准配比和裁切,通过“打浆”和“接纸”工艺,使修复痕迹与原貌达到最大程度的隐蔽与和谐。 第七章:装帧复原与形态矫正 涵盖了对散佚书页的重新组配、折痕的展平处理、以及对严重受损书脊的加固与重制。介绍了传统仿制皮面、绫布、纸面的技术,以及在保证文献安全的前提下,恢复其历史原貌或适应现代典藏环境所需的结构性调整。 第三部分:数字化技术在古籍保护中的前沿应用 本部分将传统修复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探索未来保护路径。 第八章:高分辨率成像与缺陷三维建模 介绍了专业古籍扫描设备(如非接触式大画幅相机系统)的参数设定,以捕捉纸张的微观纹理、墨色的细微变化和纸张的透明度。探讨了多光谱成像技术(如紫外、红外反射与荧光成像)在揭示“隐写”内容、鉴别不同时期墨迹以及评估修复效果方面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利用结构光或激光雷达技术对古籍的厚度、弯曲度和装帧形变进行精确的三维建模。 第九章:数字化修复与虚拟复原 阐述了如何将采集到的高精度图像数据导入专业图像处理软件中进行“虚拟修复”。这包括色彩校正、噪声去除、污渍的局部抑制、以及基于算法的图像增强,以最大化文本的可读性。重点讨论了利用数字技术重建因物理损坏而缺失的文字或图像部分的理论模型与伦理边界,即“数字仿真”与“原真性”的平衡。 第十章:数据管理、长期存储与访问安全 探讨了古籍数字化成果的元数据标准(如METS/ALTO标准)的构建与应用,确保信息资源的互操作性。介绍了针对高价值数字图像集的长期数字保存策略(如“3-2-1”备份原则),包括磁介质、光盘和云存储的组合应用。最后,分析了如何通过权限管理和区块链技术,在保证古籍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的同时,向公众提供安全、高效的远程访问服务。 结语:跨学科合作与未来展望 总结了材料科学、化学、历史学、信息技术与传统手工艺在古籍保护领域交叉融合的趋势,强调了人才培养和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展望了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和环境控制方面的潜在应用,为古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相当考究,封面的金色字体在墨绿色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服饰文化,特别是那些曾经辉煌却已逐渐被遗忘的宫廷服饰。我曾想象书中会详细解析汉服的演变,从曲裾到直裾,从襦裙到袍衫,每一个时代的服饰特征都可能隐藏着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取向。我也期待能看到唐代雍容华贵的锦袍,宋代素雅清丽的宋裤,以及明代端庄大气的水袖长裙,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见证那些历史画卷中的华美景象。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纺织技艺、染色工艺以及刺绣花样的介绍,这些细节无疑能让服饰文化的研究更加立体和生动。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美的展现,更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让我在阅读中获得深刻的文化启迪。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色的书页搭配黑色的宋体字,清晰而雅致,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史抱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尤其是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如今又历经沧桑的古老街区。我期待书中能详细梳理出近代中国各大城市在晚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脉络,重点关注当时城市格局的形成、商业中心的变迁,以及公共设施的建设。我希望能看到关于上海的外滩、北京的胡同、广州的骑楼等 iconic 街区的历史变迁,它们不仅仅是城市的物理空间,更承载了无数的故事和记忆。我希望书中能够穿插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老地图,通过这些直观的史料,让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城市风貌和生活气息。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穿越时空的桥梁,让我得以窥见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真实面貌,感受时代的变迁,并从中汲取对当下城市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颇具匠心,远山如黛,近处是郁郁葱葱的草地,点缀着几处星星点点的野花,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视觉感受。我原本期待它能带我走进广袤的草原,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了解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我设想着书中会有一章专门讲述不同季节草原的变迁,春天的嫩绿破土而出,夏天的生机勃勃,秋天的金黄遍野,冬天的银装素裹,每一种景象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我还期待书中能穿插一些关于草原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让阅读过程更添几分神秘色彩,如同我在月光下倾听古老的回响,感受那片土地的灵魂。或许,作者还会描绘一些草原上特有的动植物,比如矫健的马匹,悠闲的牛羊,还有在风中摇曳的不知名的小草,它们共同构成了草原上独特的生命图景。总而言之,我期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精神的绿洲,让我暂时逃离城市的喧嚣,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充满活力的自然天地之中,感受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安详。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质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对古琴的演奏技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体会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韵味。我曾想象书中会详细介绍古琴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不同流派的演奏风格。我期待能够看到关于古琴基础指法的图文解析,比如勾、剔、抹、挑等,每一个指法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我也希望能学习一些经典的古琴曲目,比如《广陵散》、《平沙落雁》等,并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更让我期待的是,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古琴调音、保养的知识,以及不同琴材对音色的影响。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走进古琴的世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尝试着去感受、去演奏,让指尖在琴弦上流淌出属于自己的音乐,体验那份宁静致远的东方美学。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被它简洁大气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我一直对天文学和宇宙探索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我满怀期待地认为这本书会带我踏上一段探索宇宙奥秘的奇妙旅程。我设想着书中会深入浅出地讲解黑洞的形成机制、星系的演化过程,以及宇宙大爆炸的最新理论。我希望能够清晰地理解那些复杂的科学概念,就像在夜空中仰望星辰,感受到宇宙的浩瀚与神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收录一些震撼人心的天文摄影作品,无论是遥远的星云,还是璀璨的星系团,这些图片将是我理解宇宙之美的视觉窗口。我也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太空探索的最新进展,比如火星探测任务的成果,以及未来载人登月和深空探索的设想。这本书在我心中,是通往宇宙深处的一扇门,我渴望通过它,拓展我的视野,点燃我对未知的好奇心,并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渺小而又深刻的位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