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源初遗忘:海德格尔、施特劳斯与哲学的前提

论源初遗忘:海德格尔、施特劳斯与哲学的前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维克利(Richard,L.,Velkley) 著,谢亚洲,杨永强 译
图书标签:
  • 海德格尔
  • 施特劳斯
  • 哲学史
  • 形而上学
  • 存在主义
  • 政治哲学
  • 古典哲学
  • 遗忘
  • 前提
  • 诠释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8910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719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这本奠基性的著作中,理查德·维克利检查了海德格尔与施特劳斯之间复杂的哲学关系。维克利认为,海德格尔与施特劳斯这两位思想家凭借彻底追问而就哲学传统之起源提供了探索性分析。对海德格尔和施特劳斯而言,恢复哲学的原初前提,离不开重新思考真正哲思的特殊可能性。
  就海德格尔思想对施特劳斯的影响而言,常见的观点认为,在早期经受了海德格尔解构哲学传统的启发之后,施特劳斯踏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蔑视现代性,转而旨求复兴苏格拉底政治哲学。维克利拒绝这种解读,同时坚持认为,施特劳斯参与了由海德格尔所提出的挑战——也可以说,参与了由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哲学所提出的挑战——这为施特劳斯毕生的哲学规划形构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持久性的框架。维克利认为,对海德格尔和施特劳斯而言,哲学开始于通过彻底悬置传统的形而上学前提,来阐明人类向存在的敞开性。

目录

中译本前言
致谢
导言
第一部分 在现代性的巅峰重述古典
第一章 原初真理、误入歧途的传统与危机
第二章 “现代哲学的不彻底性”
第三章 论洞穴与历史

第二部分:自由与政治的紧迫
第四章 源于善的自由
第五章 海德格尔论尼采与更高的自由
第六章 政治哲学的空间

第三部分建构现代性
第七章 论理性主义之根——回应海德格尔
第八章 现代性是一种非自然的建构吗?
第九章 施特劳斯论个体性与诗
第十章 结语:居住与放逐

著作缩写表
索引
论源初遗忘:海德格尔、施特劳斯与哲学的前提 一、 拨开迷雾,重溯遗忘的幽深之地 我们身处一个充斥着信息洪流的时代,知识唾手可得,观念琳琅满目。然而,在这片繁荣的表象之下,我们是否真的触及了思想的根源?我们是否在追逐新知的过程中,无意间遗忘了那些塑造了我们认知方式、甚至定义了我们存在本身的基石?《论源初遗忘:海德格尔、施特劳斯与哲学的前提》一书,正是试图将我们导向这一幽深之地,去审视那被我们日常健忘所遮蔽的“源初遗忘”。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梳理或比较,而是一次深刻的哲学探险,一场对西方哲学传统中“遗忘”这一隐秘力量的追溯。它聚焦于两位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乃至当今思想界的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与里奥·施特劳斯,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哲学得以可能的前提,以及这些前提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遮蔽、被遗忘的。 “源初遗忘”并非指代个体记忆的丧失,而是一种更具形而上学意义的遮蔽,一种对“存在”本身之意义的“遗忘”。海德格尔在其晚期哲学中,反复强调“存在之遗忘”(Seinsvergessenheit)是西方形而上学史的核心症结。他认为,自柏拉图以降,西方哲学一直在追问“是什么”(Seiende),而忽略了对“存在”(Sein)本身的追问。这种对存在本身的遮蔽,导致了我们对世界、对自身、对真理的理解都变得狭隘和表面化。我们沉溺于对象化的存在,而丧失了感受存在之流溢、之涌现的敏感。 施特劳斯则从另一种视角,但同样指向了“遗忘”的深刻性。他关注的是政治哲学中的“古典政治的遗忘”,以及由此产生的现代政治的危机。施特劳斯认为,现代政治的基石——历史主义、相对主义,以及对“科学”的过度迷信——都建立在对古典政治思想中那些关于“美好生活”和“正义”的根本性追问的遗忘之上。他力图复兴一种对“神圣”和“自然法”的尊重,认为正是对这些古典智慧的遗忘,导致了现代性中价值的虚无和政治的无序。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将海德格尔和施特劳斯的思想割裂开来,而是试图在“源初遗忘”这一核心概念下,寻找他们思想的交汇点与张力。这种交汇并非简单的趋同,而是在不同路径上对同一深层问题的回应。海德格尔从本体论的维度揭示了存在之遗忘,而施特劳斯则从政治伦理的维度,揭示了对美好生活之源头的遗忘。两者共同指向了一种普遍性的“遮蔽”,一种使我们丧失了对本源性真理和根本性价值的感知能力的遮蔽。 二、 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迷失:存在的遮蔽与历史的重负 海德格尔的哲学,无疑是本书探索“源初遗忘”的第一个重要锚点。他之所以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对西方哲学进行了批判性反思。而这种反思的核心,便是“存在之遗忘”。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史的开端,即从古希腊的“存在者”(Seiende)开始,就与“存在”(Sein)本身产生了疏离。柏拉图的“理念论”将实在的本体置于一个超验的、固定的理念世界,而亚里士多德则将存在者归结为“潜能”与“现实”,但两者都未能触及“存在”本身的涌现和流变。这种对存在本身的“遗忘”,随着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变得愈发严重。 从中世纪的神学形而上学,到笛卡尔的主体性哲学,再到现代科学技术对世界的宰制,海德格尔认为,每一步都加深了存在的遮蔽。科学技术将世界视为可被量化、可被操控的“对象”(Bestand),将人也视为一种“可供支配的资源”。在这个被“类比”和“计算”所统治的世界里,我们丧失了对“存在”本身的敬畏和感受。我们不再追问“为什么是存在者,而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满足于对已知事物运作方式的解释。 海德格尔的“遗忘”并非是一种偶然的疏忽,而是一种历史性的必然。他指出,当我们将存在者视为一种“实在”或“事物”时,就已经在不自觉中将“存在”本身遮蔽起来了。例如,我们说“一张桌子存在”,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桌子”这个具体的存在者,而“存在”这个词,则退居为一种背景性的、不被注意的谓语。然而,正是这个被忽略的“存在”,才是所有存在者的根基。 海德格尔对“技术”(Technik)的批判,更是对“源初遗忘”的深刻揭示。他认为,现代技术并非仅仅是工具的集合,而是一种“揭示”(Entbergung)的方式。然而,技术性的揭示,往往是以一种“强迫”的方式,将事物暴露于一个特定框架之下,从而遮蔽了事物更为本源性的呈现。我们通过技术来“了解”世界,但这种了解,却是建立在对存在本身的“遗忘”之上。我们成为了“被召唤”去揭示存在者,却忘记了“存在”本身曾如何“显现”过。 本书在论述海德格尔时,将重点剖析其“时间性”(Zeitlichkeit)的哲学,认为正是通过对“时间性”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瞥见“存在”之流动的痕迹。当我们认识到自身的存在是一种“向死而生”(Sein zum Tode)的存在,一种被抛掷(Geworfenheit)于此世的存在,一种总是指向未来的存在时,我们才有可能摆脱对当下具体存在者的执着,而瞥见那贯穿一切存在者之流动的“存在”本身。 三、 施特劳斯的政治启示:古典智慧的遗失与现代性的困境 如果说海德格尔从本体论层面揭示了“源初遗忘”,那么施特劳斯则将这一主题延伸至政治哲学领域,并从中看到了现代性危机的根源。施特劳斯对古典政治思想的复兴,以及他对现代性政治哲学的批判,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我们是如何遗忘了那些关于“美好生活”和“正义”的根本性思考? 施特劳斯认为,西方政治哲学的伟大传统,是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的。古典政治思想家们,如苏格拉底,就敢于追问“什么是善”、“什么是正义”这样根本性的问题。他们并不回避对“神圣”和“自然法”的探讨,并将这些视为人类理性所能企及的最高目标。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特别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兴起,这些根本性的追问逐渐被“历史主义”和“相对主义”所取代。 现代性思想,如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现实主义,洛克的自由主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都不同程度地将政治的目标从追求“善”转向了追求“安全”和“自由”。这种转向,虽然带来了物质的进步和政治权利的扩张,但同时也导致了对“美好生活”之追求的“遗忘”。我们不再认真思考“什么是一种值得过的生活?”,而是满足于“如何更安全地生活”或“如何更自由地生活”。 施特劳斯尤其批判“历史主义”。他认为,历史主义者认为,所有的真理和价值都是历史性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这种观点,虽然看似尊重历史,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对“永恒真理”的逃避。如果我们相信所有的价值都只是历史的产物,那么我们就失去了评判当下和未来的尺度,也就失去了对“正义”和“善”的真正把握。 与海德格尔一样,施特劳斯也看到了“遗忘”的历史性和系统性。他认为,现代性知识,尤其是“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遗忘。科学的价值中立性,以及对经验事实的强调,使得我们倾向于回避那些关于价值和目的的形而上学追问。我们变得擅长“如何做”,却越来越不擅长“为什么要做”以及“应该做什么”。 施特劳斯对“神圣”的复归,并非是对宗教的盲从,而是对超越性的、非人为的道德和真理的肯定。他认为,一旦我们完全抛弃了对“神圣”的敬畏,我们就容易陷入一种纯粹的人本主义,而这种人本主义,最终会因为失去了更高的参照点,而走向虚无。 本书在阐述施特劳斯时,将重点分析其“隐秘写作”的理论。施特劳斯认为,伟大的思想家们,为了在不被当权者误解或迫害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往往采用一种“隐秘的”写作方式,将重要的见解隐藏在字里行间,留给有准备的读者去发现。这种“隐秘写作”本身,也折射出一种“遗忘”的现象:那些真正深刻的思想,往往并非为大众所理解,而是被“遗忘”在文本的深层。 四、 交汇与张力:哲学前提的重构 《论源初遗忘》一书并非仅仅是简单地呈现海德格尔和施特劳斯的思想,而是试图在“源初遗忘”这一概念的框架下,考察他们思想之间的交汇与张力,从而重构哲学得以可能的前提。 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分析,为我们揭示了“存在”的遮蔽,这种遮蔽是所有知识和理解的根基。如果我们遗忘了“存在”本身,那么我们对任何存在者,包括我们自身,都将无法有深刻的理解。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批判,则揭示了我们在追求“美好生活”和“正义”方面的“遗忘”,这种遗忘导致了现代性的道德危机和政治困境。 两者看似殊途,实则同归。海德格尔对“存在之遗忘”的批判,为施特劳斯关于“古典智慧的遗忘”提供了本体论的支撑。正是因为我们遗忘了“存在”本身的丰富性,我们才容易将“美好生活”简化为物质的满足和个体的自由,而失去了对“善”的更高追求。反之,施特劳斯对现代性政治哲学的批判,也为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警惕提供了具体的例证。技术性的“揭示”方式,恰恰是以一种片面的、对象化的方式,遮蔽了“存在”本身的涌现。 然而,海德格尔与施特劳斯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张力。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批判,有时被认为过于消极,而施特劳斯对“神圣”和“自然法”的强调,则可能被批评为反现代。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张力,并尝试在理解这些张力的基础上,找到一种更具建设性的哲学立场。 我们是否能够在一个被技术深刻塑造的世界里,重新找回对“存在”的敏感?我们是否能够在尊重历史性的同时,重新审视那些超越历史的“善”和“正义”?本书认为,正是对“源初遗忘”的深刻认识,才有可能为我们指明方向。 “哲学的前提”,在本书看来,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种不断被我们所“遗忘”的、但又必须被我们重新唤醒的思考方式和存在姿态。它包括: 对“存在”本身的追问: 不满足于对“是什么”(Seiende)的解释,而是敢于追问“为什么是存在者,而不是别的什么?”(Sein)。 对“美好生活”的追寻: 不将生活简化为物质的堆积或个体的权利,而是认真思考“什么是一种值得过的生活?” 对“真理”的敬畏: 承认存在超越经验和历史的维度,并愿意以谦卑的态度去追寻。 对“传统”的审慎: 既不全盘接受,也不全盘否定,而是以批判性的眼光去汲取其智慧。 《论源初遗忘:海德格尔、施特劳斯与哲学的前提》邀请读者踏上一段思想之旅,去拨开笼罩在现代性之上的迷雾,去发掘被我们无意识遗忘的哲学根基。它鼓励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最根本的问题,去触碰那些最深刻的沉默,去拥抱那片深邃而幽暗的“源初遗忘”,并在其中,寻找通往更真实、更深刻的哲学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但它带来的那种“茅塞顿开”的时刻,又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文本时的那种近乎于“考古学”式的细致。书中对两位思想巨匠的比较分析,并非简单地将他们并列置于同一张图表上进行优劣评判,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各自在面对“形而上学传统终结”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海德格尔试图通过重访“本真性”来打破遗忘的藩篱,而施特劳斯则试图通过对“古代智慧”的回归来对抗现代性的相对主义。这种交错的视角,使得我们对“哲学前提”的讨论不再停留在学院式的概念辨析,而是上升到了关乎人类精神方向选择的重大命题。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传统”这个概念的理解变得更加复杂和立体,它不再是一个可以轻易抛弃或全盘继承的静态对象,而是一个充满张力、需要不断被重新激活和质询的动态场域。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不满足于表面阐释、渴望直面哲学核心困境的读者量身定做的。

评分

阅读《论源初遗忘》是一次对智性耐心的考验,但回报是丰厚的。它并非那种能让你在周末闲暇时轻松翻阅的读物,它需要你投入时间,反复咀嚼那些精心构建的论证链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前提”这个问题上所展现出的谦卑和审慎。他没有急于给出“如何回归本源”的实用指南,而是专注于描绘出“遗忘是如何发生的”这一过程的复杂性。这种对过程的重视,恰恰体现了对哲学思考本身的尊重。书中那种贯穿始终的对“深度”的探寻欲,感染了我,让我也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匆忙接受的观念,它们究竟是如何被塑造,又隐藏着怎样的“遗忘”?总而言之,这本书像一剂苦口良药,它不会让你感觉愉悦,但它会让你清醒,并且开始对“我们是如何思考的”这个问题产生更具批判性和历史感的兴趣。它是一部值得反复重读的、深思熟虑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像是在两个看似遥远的思想大陆之间架设了一座摇摇晃晃但又异常坚固的桥梁。不同于一些专注于某一位哲学家的著作,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其“对话性”和“间隙性”。作者没有刻意去调和两位思想家之间的差异,而是让这些差异在彼此的映照下,暴露出了更深层的共同焦虑——即现代人面对意义崩塌时的无措。我个人认为,对于那些对施特劳斯学派那种古典主义的回归倾向持保留态度,但又为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局限性感到困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第三方视角。它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将焦点放在了“遗忘”这一共同的症候上。这种冷静而又饱含关切的笔触,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哲学争论,变得具有了某种迫切的现实意义,仿佛在提醒我们,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这种“源初遗忘”,那么我们所建立的一切现代大厦,都可能建立在流沙之上。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印象,在于它那种对“开端”的执着。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速成与结果导向的时代,很少有人愿意停下来问:“我们是从哪里开始的?”而《论源初遗忘》仿佛就是一本专门为追问“开端”而写的指南。它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反而以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展示了为何我们无法轻易抵达那个“源头”。海德格尔的“此在”与施特劳斯的“政治生活”在这里产生了某种奇特的共振,都指向了一种需要被重新唤醒的“生活世界”的深度维度。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论述中对语言的运用,那种精准且富有节奏感的句式,似乎本身就在模仿着一种被遗忘的、更具“本体论重量”的言说方式。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可以轻松概括出几个要点的书,它的价值在于它对你的思维模式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潜移默化的重塑。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花很长时间盯着窗外发呆,感觉自己对日常世界的感知都多了一层新的、审慎的滤镜。

评分

这本《论源初遗忘》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股引人深思的神秘感,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深藏在历史与思想根源处的断裂与缺失。我是在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沉迷于对西方现代性危机根源的追溯。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并非那种直白地铺陈观点、层层递进的学术论著,更像是一场在思想迷宫中穿行的引导,引人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早已被我们遗忘的“起点”。作者似乎有一种能力,能将海德格尔那晦涩的“存在论转向”与施特劳斯对古典政治哲学的执着守护,编织成一张互文的网络。初读之下,你会感到一种强烈的智力挑战,仿佛置身于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思想场域。那种关于“遗忘”的探讨,并非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失忆,而更触及到思维结构本身的断层,让人不禁反思我们赖以思考的那些基本假设,究竟是从何处“失踪”的。它迫使读者走出舒适区,去触摸那些思想史的“暗物质”,去探寻那些被现代性巨大光芒所遮蔽的原始问题。

评分

很好哦很好哦很好哦很好哦很好哦很好哦

评分

哲学经典作品。

评分

很重要的著作,期待很久。活动购入。很给力哦!

评分

哈哈哈哈就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物流很快,质量比较满意。

评分

很出色的学术著作,见地独到深刻,分析严谨有启发

评分

不错。

评分

哈哈哈哈就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很重要的著作,期待很久。活动购入。很给力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