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几本关于宋代的书籍,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关于宋代的服饰与礼仪的探讨,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之前总觉得宋代的文献记载大多集中在政治军事和理学哲学上,这本书(这里指我正在读的另一本书,不是你提到的那本)却非常细致地描绘了士大夫、商贾乃至市井百姓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不同等级的官员在朝会上的衣冠如何体现其品秩,不同场合下士人所遵循的宴饮礼节,甚至是女性的妆容和头饰在不同时期的微妙变化。作者通过对大量出土文物和出土壁画的考证,将抽象的礼法规范转化为了具体可感的画面。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袍服制度”的章节,它不仅仅是讲穿什么,更是解释了服饰如何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公开地宣示穿着者的社会地位、道德操守乃至政治立场。读完之后,我再看宋代的画像和史书记载,那些人物仿佛都穿着有声的服装走出了纸面,让我对“礼”在宋代社会控制中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极强的画面感和扎实的考古学支撑,让原本枯燥的制度史变得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对宋代物质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我一直在追寻那些能够揭示宋代城市化进程背后深层社会动力的著作,而这本关于宋代坊市制度的瓦解与商业革命的论述,无疑是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亮点。它巧妙地结合了经济史和城市地理学的视角,没有陷入传统上仅仅关注经济繁荣的窠臼,而是深入剖析了突破性的商业活动是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和时间观念的。作者通过对开封、杭州等大都市的街道布局、夜市的兴起以及商税征收体系的演变进行细致梳理,清晰地展现了宋代政府在管理一个高度商业化社会时所面临的困境与创新。尤其精彩的是关于“夜禁”制度松弛的分析,这不仅仅是政府放松管制的简单事件,它背后反映了市民阶层对自由支配时间的强烈诉求,以及政府为追求税收最大化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这种对制度与日常实践之间张力的捕捉,使得全书充满了动态的思考。相比于一些只关注宏观经济数据的作品,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城市生活哲学”的史诗,充满了对市井烟火气的敏锐洞察,读起来让人感到既充实又振奋。
评分近期我专注于研究宋代社会在面对自然灾害与公共卫生危机时的反应模式,这本书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察角度。它打破了传统史学中对“天灾人祸”的简单二元对立,转而探讨灾害发生后,地方政府、民间组织乃至宗教团体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作者从宋代的赈济记录、地方志中的灾异记载以及医案中,发掘出了一套独特的危机管理体系。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关于“义庄”和“社仓”这类民间互助组织在应对饥荒时的角色,这些组织如何利用宗族和地域联系,有效地填补了国家救济体系的缺口,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更为灵活和迅速。此外,书中关于瘟疫的记录也极富启发性,它展示了在缺乏现代医学知识的背景下,宋人如何通过集体性的祭祀活动和严格的隔离措施(尽管可能并无科学依据)来试图控制疫情扩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一个有韧性、懂得自救的宋代社会形象,而不是一个被动等待中央救助的衰弱帝国,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宋代社会史的认知。
评分为了理解宋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我翻阅了一部专注于宋代财政金融史的力作。这部著作的叙事风格极为严谨,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钟表匠,一丝不苟地拆解和重组了北宋和南宋的财政架构。它没有过多地渲染“交子”、“会子”这些货币工具的传奇性,而是着重分析了政府在土地税、役法改革(如王安石变法中的均输、市易法)以及间接税(如盐铁专营的调整)这三大支柱上所采取的策略及其产生的长期效应。最令我震撼的是作者对“财政权力下放”的论述,即地方机构在财政征收和支配上的自主权如何随着中央集权的松动而逐渐增强,这直接影响了地方豪强的崛起和区域经济的差异化发展。这本书的论证链条非常坚固,每一个结论都有详实的数据作为支撑,读起来虽然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但那种抽丝剥茧、逻辑严密的阅读快感是其他通史类著作难以比拟的。它真正做到了从钱流的角度,勾勒出宋代国家机器的运作脉络。
评分最近沉迷于探究宋代文人士大夫群体内部的知识生产与圈层文化,这本我正在读的书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将宋代的文人简单地视为一群吟诗作赋的雅士,而是将其置于复杂的社会网络中进行考察。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书院、诗社、以及地方性的“雅集”是如何构建起知识的权威和排他性的身份标识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交游文学”的解读,即大量的尺牍、唱和诗以及题跋中,隐藏着不成文的等级、站队和相互支持的机制。它揭示了在没有现代意义上学术机构的时代,个人声誉的积累和知识的传播是如何依赖于这些紧密的私人关系网的。对于那些对宋代理学思潮如何具体地在士人阶层内部传播扩散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微观视角。它让我们看到,那些深刻的思想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经过了无数次私下的辩论、相互的推崇甚至排挤,才最终定型并得以流传,这种对“人”的复杂性的关注,使得阅读体验非常立体。
评分柳立言,1958年生于香港,1986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研究宋代家族及社会,发现两者深受法律的影响,乃转攻法律与社会,至哈佛大学法学院进修,完成《子女可否告母》及《一条律文各自解读》等。近作有《宋代分产法“在室女得男之半”新探》,响应日本及西方学人争论50多年的疑案;《宋代的社会流动与法律文化》,探讨新兴士大夫阶层对法律的影响;《宋代的家庭和法律》,研究法律、社会与家庭的互动。现正撰写宋代僧人的罪与罚。
评分2〈族谱与社会科学研究〉,《汉学研究》6.2 (1988):237-273。
评分本书谈宋代司法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主要从案例出发,探讨宗教和身份对于司法的作用。上篇着重谈作为宗教人士的和尚犯罪的处理意见,下篇就中国古代特有的“妾”的身份为例讨论宋代身份与司法的关系。除了作者想表达的司法史意义外,我更加关注这些案例所体现的社会关系以及可能在空间关系上的进一步投射。
评分书质量很好。而且让人感触颇深。值得购买
评分僧人。妓女等极端身份的司法问题的研究,还是蛮有趣的
评分作者是宋史大家...书刚到,还没看,不好评价..
评分此为佛教研究的一个新角度。产品质量很好,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柳立言大作,买来看看
评分17“Waging War for Peace? The Peace Accord between the Song and the Liao in AD 1005,” in Warfare in Chinese History, ed. Han van de Ven (Leiden: Brill, 2000), pp. 180-22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