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莱布尼茨1680-1698年间著述的11篇阐述其形而上学思想的著作。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思想于1680年之后开始趋于成熟,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体系。全书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阐释他的实体学说,旨在处理“连续性和看来是其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第二部分着重阐释他的自由学说,旨在处理“自由与必然的大问题”。
莱布尼茨,德意志哲学家、数学家,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本人是一名律师,经常往返于各大城镇,他许多的公式都是在颠簸的马车上完成的,他也自称具有男爵的贵族身份。莱布尼茨在数学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数学上,他和牛顿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而且他所使用的微积分的数学符号被更广泛的使用,莱布尼茨所发明的符号被普遍认为更综合,适用范围更加广泛。莱布尼茨还对二进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哲学上,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为著名;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帝所创造的*好的一个”。他和笛卡尔、巴鲁赫·斯宾诺莎被认为是十七世纪三位*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哲学方面的工作在预见了现代逻辑学和分析哲学诞生的同时,也显然深受经院哲学传统的影响,更多地应用第*性原理或先验定义,而不是实验证据来推导以得到结论。莱布尼茨在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神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诸多方向都留下了著作。
这本书的气质是极其内敛而又锋利的。它不像后世某些哲学名著那样,动辄就试图建立一套包罗万象的宏大叙事,而是更像是沉淀在实验室里的珍贵晶体——纯粹、稀有,且闪烁着冷峻的光芒。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关于“同一性”和“不可分辨性原理”的早期论述,它们是如何在莱布尼茨的心灵中打磨成形的。阅读这些早期草稿,你能够清楚地看到一个思想家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直觉中,提炼出那些后来成为他哲学基石的、近乎数学公理般简洁的原则。那种从混乱中诞生秩序的过程,是极具美感的。它没有煽情的辞藻,没有冗余的铺陈,只有思想的纯粹力量在文本中回响。我甚至能想象到莱布尼茨在烛光下,是如何一丝不苟地斟酌每一个词语的准确性,力求将那个复杂的形而上学现实,用最经济、最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评分对于长期关注古典哲学的研究者来说,这部文集简直是提供了一个无价的“考古现场”。它记录了莱布尼茨如何从苏格兰和法国的哲学传统中汲取养分,同时又如何批判性地摆脱或转化这些影响,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我注意到其中一些论证的结构,明显带有对笛卡尔体系的某种“反向工程”式的解构意图,但他的方法却远比简单的反对来得高明。他不是简单地推翻,而是找到对方体系中的逻辑裂缝,然后用自己更精细的构造去填补或取代。这种深度的对话性,要求读者必须对当时的哲学语境有相当的了解,否则许多妙处会悄无声息地溜走。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时常查阅背景资料的严肃文本,它拒绝浮光掠影的阅读,只与那些愿意投入时间、进行深度智力劳动的读者进行坦诚的交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十七世纪形而上学转向的理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评分老实说,初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感到挫败。这并非那种通俗易懂、能让你轻易获取“人生哲理”的读物。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耐心和工具的考古报告,每一页都密布着拉丁文的术语和晦涩的逻辑推理链条。然而,一旦你找到那个进入点,那种柳暗花明的喜悦便会油然而生。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可能世界”概念的萌芽性思考,虽然尚未完全成熟,但其中蕴含的无限可能性已经在那个时代被勇敢地提了出来。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本可以不同”的瞬间,思考它们在更深层次的本体论上究竟意味着什么。文集中的某些篇章,读起来更像是精密的机械图纸,每一个齿轮、每一个传动轴都必须咬合得天衣无缝,否则整个系统就会崩溃。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稍有走神,便可能迷失在复杂的定义和限定之中。对非专业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智力上的严峻考验,但最终的回报是丰厚的。
评分这部文集带给我的震撼,是那种初次接触到某种深刻思想体系时,大脑被彻底洗牌的体验。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十八世纪的哲学思潮有所了解,但莱布尼茨这位天才的早期思想火花,却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开了我固有的认知结构。我尤其被他对于“实体”与“模态”的探讨所吸引。不同于笛卡尔那种依赖上帝直接干预的明确划分,莱布尼茨的论述充满了内在的张力与精妙的平衡感。阅读那些手稿和早期通信,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如何一步步搭建起那个宏大、逻辑严密的宇宙图景。那种试图用数学的精确性去捕捉形而上学本质的努力,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显得如此大胆和富有远见。他的思维路径曲折而又必然,每一步推导都像是走在一条铺满逻辑宝石的道路上,让人目不暇接,又不得不为之折服。这不仅仅是哲学史上的文献整理,更像是一次与一位巨人思想的亲密对话,那种穿越时空的智力碰撞,着实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未完成性”所展现出的动态过程。相较于他晚年那些经过系统性修正和完善的论著,这些早期的思辨更像是思想的“原浆”,充满了未经稀释的活力和偶发的灵感。我常常在想,如果莱布尼茨没有遇到后来的那些争论和挑战,他是否会沿着这些早期的思路走下去?文集里关于“力”(Vis Viva)的初步探讨,就给我这种感觉。它透露出一种超越纯粹思辨,试图与自然科学接轨的强烈愿望,这在当时的形而上学领域中是相当罕见的。这种混合了本体论焦虑和早期物理学萌芽的文风,使得阅读体验变得立体而富有层次感。它不仅关乎“存在是什么”,更关乎“我们如何感知和描述这个存在是如何运作的”。读完之后,你会对“跨学科思考”这个概念有一个全新的、历史性的认识。
评分?,,,,,,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hk
评分这本书比想象中的要合适的多,应该很不错
评分先囤着有空再慢慢看了
评分hk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京东物流一如既往地快 书品很好很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