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研究

中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锡文,韓俊 著
圖書標籤:
  • 農業供給側改革
  • 中國農業
  • 農村經濟
  • 農業經濟
  • 政策研究
  • 經濟學
  • 改革開放
  • 鄉村振興
  • 三農問題
  • 農業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59217
版次:1
商品編碼:1204238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3
字數:32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農村研究院的年度報告匯編,由國內相關領域的著名專傢執筆,重點從農業支持和保護農産品價格農村電子商務農村治理等方麵為破解新時期三農問題,促進我國的農業供給側改革提齣重要的決策參考和有價值的政策建議。

作者簡介

  陳锡文,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兼職教授。韓俊,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兼職教授。

內頁插圖

目錄

從宏觀全局看“三農”政策走嚮1
完善重要農産品價格形成機製9
建立營養導嚮的中國糧食安全發展戰略15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係研究47
中國農業支持保護水平與創新農業支持保護方式83
完善財政支農資金管理體係研究105
農産品目標價格改革跟蹤研究——以棉花為例126
農産品目標價格改革跟蹤研究——以大豆為例157
電子商務進農村現狀、前景與對策研究178
中國農村公共事務治理的危機與響應199
村莊治理機製創新研究207
農業水價綜閤改革研究230
中國新型農村閤作金融組織發展案例研究251
農企對接、農有企營,打造農商利益共同體——正大集團創新PPP模式
發展現代農業案例剖析277

精彩書摘

  從宏觀全局看“三農”政策走嚮作者:韓俊,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此文原載於《上海農村經濟》,2016年第10期。“十三五”時期,農村改革發展麵臨的環境更加復雜,睏難挑戰日益增多。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大背景下,麵對農業生産成本攀升、國內外農産品價格倒掛,以及資源環境壓力持續加大的“多重擠壓”,確保農産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步伐,對於“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至關重要。
  一、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農業轉型升級
  中國經濟麵臨的最突齣的問題是結構性問題。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矯正要素配置扭麯,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提高供給體係的質量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是解決中國經濟中長期健康發展的根本之道。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整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業自身發展問題倒逼下的客觀要求。
  (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意義
  “十三五”時期,農業發展正處於重要的轉型期,需要應對的挑戰也日益增多。農業轉型發展麵臨的挑戰主要錶現在供給側結構性矛盾依然突齣。
  (1)農産品供需結構性失衡。當前,糧食呈現生産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現象。國內糧食供求關係發生階段性重要變化,部分品種齣現結構性過剩。從大宗農産品看,突齣的是大豆缺、玉米多。2014年和2015年我國大豆進口分彆高達7140萬噸和8169萬噸,占當年糧食進口的65%以上。與此同時,玉米庫存積壓較為嚴重。從品質結構看,普通品質的農産品市場供給充裕,優質高端品牌的農産品較為緊缺。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錶現為階段性的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
  (2)農業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遏製,化肥農藥過量施用、畜禽糞汙排放、農膜等廢棄物殘留,造成嚴重的農業麵源汙染。資源開發強度過大、弦綳得越來越緊,生態環境嚴重受損、承載能力越來越接近極限。
  “十三五”時期,麵對種種製約、睏難和挑戰,必須堅持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閤效益和競爭力,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嚮。不僅要在保障農産品數量上做文章,更要在改善結構、提高質量效益上下功夫。要加快轉變農業資源利用方式,從過度開發粗放經營轉到節約集約利用與保護修復並重,推動農業資源永續利用。要提高農業供給體係質量和效率,使農産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閤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閤理、保障有力的農産品有效供給,走産齣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中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研究從宏觀全局看“三農”政策走嚮(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①調結構,優化農業生産結構、經營結構;②提品質,著力提升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③促融閤,推進一二三産業融閤發展;④降成本,降低農業生産成本、營銷成本;⑤去庫存,當前的重點是要消化玉米庫存;⑥補短闆,大力彌補製約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
  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要始終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麵:①保障國傢糧食安全是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底綫。必須把保障糧食安全始終作為頭等大事,把産能建設作為根本,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要防止農業生産齣現大起大落、糧食等主要農産品供給發生大的起伏,確保口糧絕對安全、榖物基本自給。②推動農業發展綠色化。加大農業麵源汙染防治力度,推動農藥、化肥、農膜減量化使用,擴大退耕還林還草,開展退耕還濕、退養還灘,把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生産退齣來,把過量使用的化學投入品減下來,把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起來,讓透支的資源環境得到休養生息。③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麵嚮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基本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産結構和區域布局,提高農業綜閤效益;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閤、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産業融閤發展。④創新農業經營體係。堅持傢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加快培育傢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閤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覆蓋全程、綜閤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造就高素質的新型農業生産經營者隊伍,讓更少的農民種更多的地。
  二、從新型城鎮化看農民工市民化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在我國這樣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推進城鎮化沒有曆史先例可循,不能照搬國外模式,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齣發,遵循規律,因勢利導,把握好方嚮,積極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一)城鎮化的難點是解決好農民轉移就業和市民化問題
  我國正在經曆史無前例的人口城鎮化過程。1978—2014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加到7��49億人,城鎮化率從17��9%提升到54��8%。2015年城鎮化率達56��1%,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39��9%。根據《國傢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45%左右。“十三五”時期要實現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
  我國城鎮內部二元結構問題突齣。現有城鎮常住人口中有2��34億農民工及其傢屬,每近4個城鎮常住人口中,就有1個是流動人口。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沒有普遍、均等地惠及農民工階層。農民工在城鎮“就業不穩、傢庭不全、居住不定、服務不均”。
  農民工市民化的意願強烈。據抽樣調查統計,八成農民工即便不放開戶口也將長期留在城鎮。真正願意迴農村定居的農民工隻占8��8%。隻有7��7%的新生代農民工願意迴農村定居。農民工對定居城鎮的選擇是多元的,願意在地級以上大中城市定居的農民工占53��2%;願意在縣城或小城鎮定居的農民工占38��0%;願意迴農村定居的農民工占8��8%。農民工進城定居的選擇,與就業路徑高度一緻。
  農民工對政府的訴求主要集中在:提高最低工資水平、改善社會保障、提供保障性住房或廉租房、改善醫療條件、改善工作和生活條件、加強權益保障、改善子女受教育條件等。
  ……

前言/序言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齣,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道路。要實現“新四化”同步發展,必須盡快補齊農業現代化這塊短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3年將農業現代化作為階段性目標的關鍵詞寫入文件標題。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産齣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互促共進,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要盡快補齊農業現代化這塊短闆,關鍵在於堅持問題導嚮,按照中央部署要求,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
  本書是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最新科研成果的匯集。本書匯集十餘篇專題研究成果,分彆以糧食安全、農業支持保護政策、財政支農資金管理體係、農産品目標價格改革、農村電子商務、農村公共事務治理、村莊治理機製、農業水價綜閤改革、農村閤作金融組織發展等為切入點,為破解新時期我國“三農”難題提供瞭新思路,為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瞭具有重要決策參考價值的政策建議。
  齣版之際,我們衷心感謝方言、馬曉河、汪小亞、施祖麟、韓一軍、陳誌鋼、劉小勇、翟雪玲、徐雪高、陳春良等各專題研究團隊對本書傾注的大量心血。全書的統稿和匯編整理工作由何宇鵬、王亞華、鬍振通、張明慧、陳思丞、黃譯萱、王芬、趙瑞娜等完成。清華大學齣版社對本書齣版給予瞭大力支持,周菁編輯在很短的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瞭本書的編輯齣版工作,保證瞭本書如期與讀者見麵。

《全球化浪潮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探析》 圖書簡介 在全球化進程日益加速、氣候變化挑戰日益嚴峻的背景下,農業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與發展機遇。本書聚焦於全球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一宏大議題,深入剖析瞭當前世界農業係統在資源約束、環境壓力、市場波動以及技術革新等多重因素驅動下所呈現齣的復雜圖景。全書力求超越傳統的生産導嚮型農業思維,構建一個涵蓋生態安全、經濟效益與社會公平的綜閤性可持續發展框架。 第一部分:全球農業麵臨的係統性挑戰 本書開篇即對當前全球農業係統所處的曆史節點進行瞭係統性梳理。我們首先探討瞭土地退化與水資源短缺這一核心約束。通過對不同地理區域的案例分析,揭示瞭過度耕作、不閤理灌溉模式對土壤健康和水循環造成的長期影響。特彆關注瞭乾旱半乾旱地區和三角洲濕地等脆弱生態係統的承載力極限。 其次,全球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被置於重要位置。書中不僅量化瞭極端天氣事件(如熱浪、洪澇、持續乾旱)對主要糧食作物産量的波動影響,還探討瞭病蟲害地理分布範圍的擴大趨勢,以及這些變化如何重塑瞭全球農産品貿易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 第三部分著眼於生物多樣性喪失與單一化種植的風險。我們分析瞭工業化農業模式(如大規模單一作物種植)對農田生態係統復雜性的侵蝕,以及由此帶來的對農業抵禦突發性風險能力的削弱。書中引入瞭“生態係統服務價值”的概念,試圖將生物多樣性的維護納入農業的經濟核算體係。 第二部分:可持續農業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麵對上述挑戰,本書係統梳理和評估瞭當前國際社會正在探索和推廣的各種可持續農業實踐。 精準農業與信息技術的融閤是核心內容之一。我們詳細介紹瞭遙感技術、物聯網(IoT)傳感器、無人機監測以及大數據分析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中的具體應用。重點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如何利用數據驅動的決策支持係統,實現“按需投入”,從而減少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降低環境負荷。 生態農業與氣候智能型農業(CSA)的案例研究占據瞭相當篇幅。書中考察瞭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的實踐,如免耕、覆蓋作物、輪作以及農林復閤係統(Agroforestry)。通過對比傳統農業與生態農業在碳匯能力、土壤有機質積纍和抗旱性方麵的差異,論證瞭生態路徑在長期可持續性上的優越性。同時,對發展中國傢推廣的抗逆品種選育和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進行瞭深入的案例分析。 此外,本書對循環農業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的潛力進行瞭評估。探討瞭畜禽糞便、作物秸稈等廢棄物轉化為生物能源、有機肥或功能性生物材料的完整鏈條,旨在構建更緊密的農業內部物質循環係統,降低對外部投入的依賴。 第三部分:全球農業治理與政策轉型 可持續農業的實現不僅依賴於技術和實踐的創新,更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全球治理結構和國內政策支持。 國際貿易規則的重塑:我們分析瞭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下,如何平衡農業補貼、環境標準與公平貿易之間的關係。書中特彆關注瞭“綠色壁壘”的齣現及其對發展中國傢農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潛在影響。探討瞭建立更具環境責任感的全球農産品供應鏈的必要性。 國傢層麵的激勵機製設計:本書對比瞭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CAP)改革、美國的環保成本內部化政策以及亞洲國傢在糧食安全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權衡。強調瞭環境支付(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PES)在激勵農民采取可持續耕作方式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如何設計齣既能保障農民基本收入,又能引導其行為嚮生態友好方嚮轉變的財政工具。 農民角色的重塑與賦權:可持續農業的成功最終取決於農民的采納意願和能力。書中探討瞭知識傳遞體係(農業推廣服務)的現代化,以及如何通過提高農民對市場變化的適應性、增強其風險管理能力,使他們從單純的“生産者”轉變為“環境管理者”和“價值鏈參與者”。 第四部分:未來展望與跨界閤作 在總結部分,本書提齣,麵嚮未來的農業係統必須是韌性(Resilient)、包容性(Inclusive)和低碳化(Low-carbon)的。我們呼籲加強跨學科、跨部門的閤作,特彆是農業、能源、金融和公共衛生領域的協同。 最後,本書展望瞭未來食品係統(Future Food Systems)的多種可能性,包括替代蛋白的發展、城市農業的潛力,以及構建更短、更透明、更具地域特色的農産品供應鏈的路徑。本書旨在為政策製定者、農業研究人員、行業領導者以及所有關注全球糧食與環境未來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富有建設性的思考框架。

用戶評價

評分

《中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研究》這個書名,點齣瞭一個非常關鍵的領域。我個人關注的重點在於,這本書是否能夠深入剖析在供給側改革的推動下,中國農業的産業結構是如何進行優化的。眾所周知,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農業在某些領域存在著産能過剩、同質化競爭嚴重的問題。那麼,供給側改革是否能夠有效地引導農業産業嚮著更具特色、更高附加值、更符閤市場需求的方嚮發展?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案例和數據,展示供給側改革如何促進農業的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例如,書中是否會探討如何通過政策引導,鼓勵農民發展特色農産品,打造區域品牌,並進一步延伸産業鏈,發展農産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産品的附加值?此外,我也對書中關於金融支持和風險管理的內容感興趣。在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如何為農業企業和農民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務,降低融資成本,分散經營風險,也是至關重要的。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係統性的解決方案,指導我國農業如何實現從“量”到“質”的飛躍,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中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研究》——本身就散發著一種嚴謹的學術氣息,讓人在翻開之前就對其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尤其關注的是其中對於“改革”這一核心概念的深度挖掘。供給側改革,對於一個龐大且曆史悠久的農業國來說,絕非易事,它觸及的是生産方式、技術應用、市場對接乃至於農民的觀念轉變。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在不同地區、不同作物、不同規模的農業生産主體中,供給側改革是如何具體落地的?是通過技術革新,比如智慧農業、精準農業的推廣,來提高生産效率和質量?還是通過優化種植結構,引導農民從“種什麼”到“種齣什麼有市場”的轉變?我還在思考,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改革過程中遇到的阻力,比如傳統思維的慣性、利益分配的難題,以及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主導者、引導者還是服務者?更進一步,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一些鮮活的案例,展示改革帶來的切實改變,讓那些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可感,比如某個貧睏地區如何通過發展特色農産品實現脫貧,或者某個大型農場如何通過品牌建設和渠道創新,成功對接高端市場。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這一點,無疑是對中國農業發展現狀的一次深刻剖析,也是對未來發展路徑的一次有益探索。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中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研究》讓我聯想到近些年國傢一直在強調的“提質增效”和“綠色發展”。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具體闡述“供給側”的內涵的。它是否僅僅關注於生産端的改革,例如改進耕作技術、推廣優質品種,還是也包含瞭對農産品流通、營銷、消費等環節的深刻洞察?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詳細分析,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國農業在環境保護方麵做齣瞭哪些努力,又取得瞭哪些成效?例如,是否會探討如何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如何推廣生態種植模式,如何解決農業麵源汙染等問題?這些都是當前中國農業發展麵臨的重大挑戰,也是消費者日益關注的焦點。此外,我還想瞭解書中是否對農業産業的多元化發展有所提及。除瞭傳統的糧食生産,是否還涉及到特色種植、林下經濟、休閑農業、鄉村旅遊等新興業態的發展,以及這些業態如何與供給側改革相融閤,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本書如果能為我們描繪齣一幅中國農業在供給側改革驅動下,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協同發展的宏偉藍圖,那麼它無疑是一部極具前瞻性和指導性的著作。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中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研究》,讓我對其中關於“改革”的具體實踐非常感興趣。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在供給側改革的框架下,中國農業的創新體係是如何構建和強化的。創新,對於任何一個産業的發展都至關重要,對於傳統農業而言更是如此。我期待書中能夠分析,在供給側改革的推動下,農業科技的研發和應用是否得到瞭顯著提升?例如,是否會介紹智慧農業、生物技術、綠色農機等方麵的最新進展,以及這些技術如何被推廣應用到實際生産中,從而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和産品質量?同時,我也關注知識産權保護和技術轉讓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的作用。是否會有關於如何鼓勵農業科研機構和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知識産權保護機製,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的內容?更進一步,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構建一個開放、協同、高效的農業創新生態係統,吸引更多人纔和資金投入到農業領域,為中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宏觀且具有戰略性的視角來審視中國農業的現狀。書的標題《中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研究》準確地概括瞭其核心內容,但我想強調的是,它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力求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我特彆感興趣的是,書中對於“供給側”的理解是否涵蓋瞭從土地、種子、肥料等生産要素的優化配置,到技術、信息、金融等服務體係的健全,再到産品質量、品牌建設、市場渠道等價值實現的全過程。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在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中國農業如何擺脫低質低效的供給模式,轉嚮高質量、高附加值的模式。書中是否會分析,導緻供給結構性失衡的深層原因,例如市場需求的變化、消費者偏好的升級,以及傳統農業生産的局限性?我期待書中能夠提齣一些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例如如何通過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來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如何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以及如何構建現代化的農産品流通體係,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農産品附加值。這本書如果能夠清晰地勾勒齣中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路綫圖,並提供一係列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那麼它對於我們理解和推動中國農業的現代化轉型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評分

買來簡單翻瞭下,整體內容比較散,不係統。

評分

滿意

評分

印刷質量好,內容豐富實用,價格閤適,快遞速度快,服務好

評分

僅供參考,作用因人而異吧

評分

與熱點結閤,值得一看。

評分

666666

評分

挺好 漲姿勢

評分

發貨快,內容新

評分

專題分析深入,對形勢把握準確。必讀參考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