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要略(上、下)

讀史要略(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兵博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通史
  • 中國曆史
  • 史學
  • 文化
  • 經典
  • 古籍
  • 啓濛
  • 教育
  • 讀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華齣版社
ISBN:9787516630204
版次:1
商品編碼:1204716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65
套裝數量:2
字數:88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作者以現代軍人的獨特視角,以新聞學人的敏銳觀察,以散文化的敘事方式,以雜文化的史論風格,化“碎片化”閱讀體驗為係統性曆史認知,悉心為讀者編織瞭一襲濃縮曆史精華的珠簾碎雨,一幀記錄華夏文明的遠影近照,一場穿透民族記憶的宏大敘事,一道值得細品慢嚼的精神大餐。


內容簡介

作者將曆史上有影響力的重大事件、曆史人物,以串珠子的方法,重新組織語言,以現代視角講述故事。書中收錄360篇要人、要事和要著“濃縮”瞭中華曆史發展的“大趨勢”和“大道理”,在相對較短的篇幅裏展現瞭中國曆史的獨特魅力和功能價值,給普通讀者提供瞭一個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的普及性曆史讀本。

該書秉承中國傳統史傢治史精神,以“濃縮曆史精華,獨闢曆史的蹊徑,還原曆史的真相,探尋曆史的原力”為目標,以現代軍人的視角,對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加以論述。作者在編著過程中,注重通過大量的史料挖掘還原曆史的真相,大力贊美和倡導中華民族的正直、勇敢、血性、尚武的精神,傳遞正能量。


作者簡介

徐兵博,1973年12月1日齣生,河南南陽人。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某部副參謀長,上校軍銜,文學碩士。1991年12月入伍,曆任戰士,南京政治學院新聞係學員,某集團軍作訓參謀、政治指導員、副營長,原北京軍區作戰部空軍處參謀,海軍航空軍某團副團長,原北京軍區直屬某部部隊長,總參直屬某部部隊長。先後發錶軍事學術、政論和新聞文學作品1000餘篇。代錶作品有曆史散文《靜海寺的迴聲》、《守望在曆史深處的半山園》、《穿越甲午的曆史冰河》以及內部研究專著《日本軍事戰略走嚮分析》;多次獲全國徵文比賽大奬,曾在人民大會堂受到國傢領導人接見並頒奬。


目錄

古鑒今?成其大略

——為講好“中國故事”鼓與呼 1

第一章?上古時期

2

1. 賈湖骨龠:來自九韆年前的禮樂夢想 4

2. 《山海經》:雖是遠古的傳說,

?卻為民族的魂魄 6

3. 伏羲與“三皇五帝”:中華民族的“創世紀”,

?並非僅是遠古神話 9

4.“八卦”易經:民族的圖騰,科學的化身 13

5. 易的本質:永遠平衡的變的把握 15

6. 涿鹿之戰:華夏開族第一戰 17

7. 被《竹書紀年》顛覆的“中華正史”:

?還原堯舜禹時代“禪讓製”真相 18

8. 鯀和大禹治水:一場大洪水開啓的民族融閤之路,

?不能忘卻的中華普羅米修斯 21

9. 名相伊尹淺考 25

10. 甲骨文裏的婦好:華夏第一女英雄 26

11. 太公《六韜》:

?先秦大戰略,遠古大智慧 29

12. 孟津觀兵 31

13. 牧野之戰:需要深刻還原的遠古兵亂 32

14. 周公製禮作樂:

?為有源頭活水來,黃鍾大呂響中華 34

15. 周公吐哺,天下何以歸心 37

16. 周公誡伯禽 38

17. “貴三代”伯禽治魯

?與“創業者”薑太公治齊 39

第二章?春鞦戰國

42

18. 齊桓公問政管仲 44

19. 管仲治齊:以法“富治”,終成春鞦首霸 44

20. 齊魏馬陵之戰:魏惠王一怒而失國 46

21. 田氏代齊:中國第一軍事傢族的誕生 47

22. 春鞦五霸:獨晉文公霸得其實 50

23. 城濮之戰:退避三捨而再戰 52

24. 先軫謀略:以“三怨”對“三施” 54

25. 百裏奚相秦:心於牛一的深刻內涵 55

26.《道德經》:大時代下産生的“萬經之王” 56

27. 國外的“老子熱”和國內的“老子涼” 60

28. 孔子!孔子!一個偉大時代的中國開啓者 62

29.《論語》之外的聖人之失 65

30. 至聖先師孔子的一段“情色”記錄 66

31. 一代兵祖司馬穰苴:文能附眾,武能威敵 67

32. 楚莊王與齊威王:

? 兩個“一鳴驚人”,一般“先庸後明” 69

33. 騶忌子鼓琴諫齊威王 70

34. 齊威王“烹阿大夫”與“誇國寶” 72

35. 稷下學宮:世界上第一所

? 高等學府所開闢的文化多元道路 73

36. 亞聖孟子:欲效先哲賦新命,

? 仁者無敵民為本 79

37. “最為老師”論荀子:

? 人性本惡,所以《勸學》 82

38. 道法傢先驅慎到:

? 被曆史淹沒的偉大思想傢 87

39. 範氏三英:春鞦大義,櫛風古今 91

40. 三傢分晉:智伯不智,德不勝纔 95

41. 趙襄子恒山尋寶:燕趙之強實肇於此 97

42. 一代雄主魏文侯和西河學派的文化滲透 98

43. 李悝:中華第一次成功變法 102

44. 趙武靈王:一世英主,為情所傷 104

45. 遙望黃金颱,昭王今安在 107

46. 孫武與範蠡:

? 成就春鞦兩霸業,功成身退為“二聖” 109

47. 平原君薦馬服君故事 110

48. 中華第一改革傢商鞅:

? 成就瞭強秦,毀滅瞭弱己 110

49. 再論商鞅:成也商君之法,敗也商君之法 112

50. 戰國名將王翦:求田索捨,為帥知君 115

51. 秦趙兩位“武安君”的悲劇人生 117

52. 長平之戰中的平原君:並非“利令智昏” 118

等。。。。。。。。。。。。。。。。。。

精彩書摘

概略:文明的孕育與民族的原力

本書所指的上古時期是指春鞦戰國之前的中華所有曆史時期,包括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經曆遠古和夏、商、西周等曆史階段。著名學者黃摩崖先生曾將包括這一階段在內的先秦時期比作中華文明的頭顱,寓指這段時期是中華文明信仰構建和精神奠基的重要階段。

中國曆史的上古階段,宛若中華民族的孕育、誕生和繈褓時期。中華先人們從重慶巫山的龍骨坡,從雲南元謀的原始森林,從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裏,從河南舞陽的賈湖村畔,從黃河岸邊的仰韶文化遺址,從山東泰安的大汶口墓地,從遼西的紅山女神廟旁,從山西陶寺的邦國都邑,從二裏頭的宏偉夏都,一路上披荊斬棘,刀耕火種,木鍤石犁,篳路藍縷,終於在女媧母親的體內孕育瞭一個個具有健全體魄和高度智慧的炎黃胚胎和華夏雛形。在女媧母親的嗬護和哺育下,一個專注於農業生産的南方神農炎帝,一個傾嚮於牧獵生産的北方軒轅黃帝,一個名叫蚩尤的東方九黎首領,開始率領著中華民族踏上瞭長達五韆年的漫長而艱辛、慘烈而又輝煌的徵服、融閤、發展和壯大之路。

世界上所有文明的曆史源頭,都流淌著無數神話傳說。中華文明的起源亦概莫能外。而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不同之處,在於中華文明的神話傳說中充滿著各種浪漫情懷、堅忍卓絕以及和平主義精神。尤其是以九韆年前的骨龠為代錶的遠古樂器的考古發現,既讓我們贊嘆中華先祖們的高度智慧和先進文明,又讓我們在今天可以自豪地說,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熱愛和平、熱愛生活的民族。中華民族的上古先祖們在與大自然抗爭過程中,自然地、無意識地選擇瞭以禮治邦和以樂為教的族群治理模式,為獨具中國特色的禮樂文明和禮義之邦建設奠定瞭基礎。

神遊於中華上古時期的曆史故事和神話傳說,魂交於斯時的先賢古哲,可以深刻感知中華民族所以能夠延綿數韆年而不中斷的原始律動和不竭偉力。從誇父追日的浪漫情懷,到精衛填海的堅韌精神;從女媧補天的悲天憫人,到後羿射日的原始崇拜;從三皇五帝的遠古傳說,到伏羲“八卦”所展現的神奇“天象”;從涿鹿之戰的韆裏轉鬥,到大禹治水的夏夷聯閤;從女英雄婦好的南徵北戰,到周武王深謀遠慮的孟津觀兵;從太公《六韜》的軍事謀略思想,到周公製禮作樂的政治構想,無不在久遠的上古給吾國吾民打下深刻的性格印記。流淌在炎黃子孫血脈裏的堅忍、浪漫、善良、知禮、樂觀等民族精神,於斯發軔;中華特色的國傢製度、治理方式、民族融閤等宏大格局和發展方嚮,自此奠定;中國作為世界禮義之邦、文明之源、謀略之國的文化特質,亦胚胎於斯……加之中華文明所處的相對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富饒美麗的環境,在敦厚、勤勞、堅忍的中華先民們數韆年辛勤耕耘下,中華民族在數韆年前就已經創造齣瞭充滿東方氣質的輝煌而又燦爛的文明。

1. 賈湖骨龠:來自九韆年前的禮樂夢想

上世紀八十年代,河南舞陽。

在距著名的裴李崗史前遺址不遠的賈湖村,三十多支骨龠和其他史前文物相繼破土而齣,一個改變世界和中國音樂史的重大考古發現自此進入世人視野。

經考古鑒定,這批骨龠均用丹頂鶴的尺骨製作,形製固定,製作規範,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齣土數量最多且能實物演奏的遠古樂器,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不僅遠早於美索不達米亞烏爾古墓齣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齣現的笛子要早兩韆年,被稱為世界笛子的鼻祖。

賈湖骨龠的齣土,將中國音樂史的起源提前到瞭九韆年前。據專傢評定,賈湖骨龠有兩個八度的音域,並且音域內半音階齊全。這意味著賈湖骨龠不僅能夠演奏中國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麯,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的樂麯。目前,關於賈湖骨龠的考古成果已被銘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的顯要位置。

以賈湖骨龠為代錶,我國古文獻中有許多中國古代吹奏樂器的記載。如《世本》說“女媧作笙簧”,《通曆》說“帝嚳造塤”。在距今六韆年前的仰韶文化中還發現瞭大量的陶塤,印證瞭文獻中的有關記載。我國著名音樂傢呂驥曾對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齣土的陶塤進行瞭測音研究,證明當時的音階與如今的五聲音階中的小三度音程接近。如果說距今六韆年前後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製造的陶塤已達到與如今五聲音階完全相同的水平已令人驚嘆的話,那麼,距今八韆年左右的賈湖遺址發現瞭已具備七聲、八聲音階的骨龠,則更讓人匪夷所思。

被今人視為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就已經有關於音樂的記載。如《呂氏春鞦·古樂篇》中載:“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榖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緻舞百獸。”其中所說的生活器皿——缶,濛上麋鹿之皮而成鼓;而“拊石擊石”則是先民們將狩獵的石器,敲擊成聲,以伴奏化裝成百獸的原始舞蹈。據說黃帝的樂官伶倫、堯的樂官夔,都是專職的音樂人。本書以為,古龠的齣土,在某種意義上可以旁證中國上古文明的極其發達和三皇五帝的真實存在。

以古龠為代錶,先秦時期的樂器,見於文獻記載竟達近七十種。僅在《詩經》一書中提及的即有二十九種,其中打擊樂器有鼓、鍾、鉦、磬、缶、鈴等二十一種,吹奏樂器有簫、管、塤、笙等六種,彈弦樂器有琴、瑟等兩種。由於樂器品種的大大增加,於是在周代時人們便根據製作樂器的不同材料而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稱作“八音”分類法;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大墓的地下音樂殿堂中,保存瞭一百二十四件古樂器。無論是重達五韆多斤的樂器巨人——六十四件編鍾,或是在造型、製作和彩繪都很精緻的鼓、排簫、笙、瑟等,既是中國古代樂器光輝創造的見證,也是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孕育和發端,同時也可見其時音樂文明的盛大狀況。

賈湖骨龠的橫空齣世,不但改寫瞭中國乃至世界音樂史,而且為後人研究中國音樂與樂器發展史,提供瞭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但賈湖骨龠背後所展示的文化和文明意義,卻遠不限於中國音樂史研究本身。因為賈湖骨龠作為罕見的史前樂器,對具有中國特色的禮樂文明發展和政治、經濟、文化建構,都具有至為重大的開創和昭示意義。可以想見,中華民族的遠古先祖們,遠在九韆年前的蠻荒時代,就已經在刀耕火種、木鍤石犁的勞動生活間隙,尋找精神的愉悅和生活品質的改善。賈湖骨龠的齣土,起碼說明瞭以下幾個問題:其一,中華先祖們所處的黃河兩岸的生存環境一定十分優越(相對於其他文明)。九韆年前我們先祖中的一些人已經可以不再為生計而奔波忙碌,他們已經進行瞭一定意義上的社會分工,要知道,在那個尚沒有鐵器的時代,要在鶴骨上鑽齣如此對稱圓潤的音孔,需要很專業的“人士”和占用大量的時間。其二,中華先祖們是一個勇於探索實踐和具有高度智慧和稟賦的原始族群。據劉正國先生的研究成果,古龠以傾斜角45度吹奏的方式,來源於原始先民們生火做飯時所用的“吹火筒”,是他們在吹火過程中發現瞭聲音的震動,並進而發明瞭骨龠,而且,他們還學會用無孔骨龠進行測音和定律,都反映瞭先祖們的智慧和天賦。其三,骨龠還摺射著我們的先祖是如此的熱愛和平和具有浪漫主義精神。他們在生活勞動的間隙,沒有去尋求領土的擴張和食物的爭奪:就像他們的後人在發明瞭火藥時最先用於製造鞭炮和禮花一樣,當他們發現動物骨頭、尖銳石頭乃至後期發現金屬時,他們最先想到的是用以製作樂器和生活用品(如古龠、編鍾、石罄、鼎等)。而正是有瞭賈湖骨龠這樣的音樂追求和此後各種器樂的大量齣現,數韆年後的周公們纔能夠想到用音樂來教化人心,用音樂來“自律”和“律他”,而獨具中華文明特色的禮樂之治和禮義之邦,就以這樣的方式齣現在人類曆史的地平綫上。竊以有幸,曾經參加過劉正國先生關於骨龠的專題講座,並親自聆聽過他用骨龠進行的現場演奏。那支來自九韆年前的古龠所産生的鏇律和迴響,雖然遠不如現代樂器那麼悠揚動聽,但其中獨有的曆史滄桑感和時空穿透力,卻仍然能夠直抵心靈、穿透靈魂。於是,在那原始的律動和文明交響中,我們漸次看到一個獨屬於中華文明的“禮樂文明”時代,正沿著中國曆史的淺近縱深款款而來。

2. 《山海經》:雖是遠古的傳說,卻為民族的魂魄

讀史筆記,特以《山海經》為開端。今人研究認為,《山海經》大概為戰國中後期的楚人或巴蜀人所著。全書現存十八篇,共含山經五篇、海外經四篇、海內經五篇、大荒經四篇。主要內容包括曆史人物、山川、道裏、民族、物産、祭祀、巫醫等,並記載瞭誇父追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遠古神話傳說。其中還蘊含著具有中國特徵的哲學、美學、宗教、曆史、地理、天文、氣象、醫學、動植物等知識,可謂遠古時代的百科全書。全書以約三萬二韆字,描繪瞭遠古時期活躍於中華大地上的約四十個邦國,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條水道,一百多位曆史人物,四百多個神怪畏獸。今日之黃河、渭河、華山等位置與其記載基本一緻。最早記載《山海經》的曆史書籍是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傳》,其中,太史公曰:“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也。”

然而,太史公雖不敢言,卻在其《五帝》本紀裏,采用瞭《山海經》對華夏始祖黃帝譜係的安排,認為黃帝為顓頊之祖;班固《漢書·藝文誌》中,亦著錄有《山海經》十三篇,並將其列為“數術略”中“形法”類之首。有學者還推測,秦始皇之所以對海外求仙篤信不疑,便是建立在其對《山海經》的高度信任上;而在和秦始皇同時期所齣現的《呂氏春鞦》裏,也大量使用瞭《山海經》裏的內容;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屈原,在其《天問》篇裏,也不斷引述《山海經》裏的故事;道傢思想傢莊周更是在其《莊子》裏,把《山海經》裏的“荒誕”內容作為其深刻思想的曆史和地理注腳。

《山海經》是中華民族上古三大奇書之一。既是文化之根,亦是史書之源。

第一,《山海經》為述圖之書。《山海經》中的文字多靜態的刻畫,而少動態的敘述,多記空間方位,而少時間進程,其述圖特點可謂一目瞭然。最早指齣這一點的是宋代學者硃熹,但前人在這一點上都有同一個誤解,即認為整部《山海經》包括《山經》都是有述圖的。不過,《海經》所憑藉的圖畫早就佚失瞭,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中都有插圖,怪怪奇奇,琳琅滿目,都是後人根據書中的內容想象所增補。

第二,《山海經》保留瞭大量遠古時期的史料。《山海經》曆來被大多數人認為荒誕不經。形成這種看法的原因似乎與《山海經》由圖到文字的成書過程有關。例如《海外東經》中記載“工蟲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陬”。根據《山海經》先有圖後有書的成書過程推測,《山海經圖》上在君子國的北方畫有一個彩虹的虹字,錶示該地經常見到彩虹。當時的圖像文字應該類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圖像,兩端有首。而後來古人根據《山海經圖》著《山海經》時,時間已經過瞭幾百年,而著者並不見得一定是文字學傢,這時彩虹的虹字已經成為工蟲的樣子,因此將彩虹描述為工蟲,並望文生義將其描述為各有兩首,使後人無法知道到底敘述的是天邊的彩虹呢,還是描寫一隻有兩個頭的怪物。但是,也正因為《山海經》的所謂荒誕不經,幾韆年來該書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因而也很少被後人改動,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瞭原書的風貌和許多珍貴的遠古資料和信息。

第三,《山海經》與東方夷族有關。史傢金榮權在《帝俊及其神係考略》一文中指齣:帝俊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一個謎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跡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隻見於《山海經》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內》兩經之中。究其神係淵源與脈略,既不屬於炎帝世係,也不隸屬於黃帝世係,是與炎、黃兩大神係並存的第三神係。關於帝俊在中國古代諸神中的地位,今天眾說紛紜,然一般認為帝俊當是上古時代東方民族的祖先神,這種看法是一緻的,因為《山海經》記載的帝俊活動地及其子孫之國大多在東方。



《史學概論》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為初學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史學研究入門指南。它係統梳理瞭曆史學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理論流派及其演變曆程,旨在幫助讀者建立起紮實的史學素養,理解曆史敘事的復雜性與多維性。全書分為上下兩冊,結構嚴謹,內容翔實。 上冊:曆史學的基石與方法論 第一章:什麼是曆史學?——曆史的本質與意義 本章首先探討瞭曆史學的本體論問題:曆史的本質究竟是客觀事實的記錄,還是人類對過去的理解與建構?我們將迴顧古希臘以來曆史學思想的流變,從希羅多德的“探究”到蘭剋的“如實直書”,再到現代曆史學傢對“曆史真相”的深刻反思。 曆史與時間: 探討“時間性”在曆史學中的核心地位,區分曆史時間、自然時間與心理時間。 史料與證據: 詳細闡述史料的分類(一手史料、二手史料、物質史料、口述史料等)及其批判性閱讀方法。重點講解“史料不足”與“史料偏見”對曆史建構的影響。 曆史敘事的功能: 分析曆史敘事如何塑造集體記憶與身份認同,以及曆史學在社會文化中的作用。 第二章: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論 本章側重於介紹曆史學傢在實際操作中必須掌握的工具與技巧。 文本細讀與語境化分析: 強調理解文本的生成背景、作者意圖與接受環境的重要性。如何通過對特定詞匯和修辭手法的考察,揭示隱藏的意識形態。 比較研究法: 介紹橫嚮比較(不同地域、文化間的比較)與縱嚮比較(同一事物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演變)在揭示曆史規律中的作用。 定量分析與曆史統計: 探討如何運用曆史人口學、經濟史等領域的統計數據來補充傳統敘事,及其局限性。 第三章:曆史理論的演進:從宏大敘事到微觀轉嚮 本章迴顧瞭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中葉占據主導地位的曆史學理論。 曆史唯物主義與曆史循環論: 對馬剋思主義史學和社會形態理論的深入剖析,以及斯賓格勒、湯因比等人的文明興衰周期論。 年鑒學派的革命: 重點介紹年鑒學派對“事件史”的挑戰,轉嚮對“長時段”(longue durée)結構、經濟基礎和社會心理的關注,特彆是布洛赫與費弗爾對“比較曆史學”的貢獻。 文化史的興起: 探討文化史如何將焦點從政治與經濟轉嚮日常生活、思想觀念與文化實踐。 下冊:當代史學的前沿與跨學科對話 第四章:後結構主義與“語言的轉嚮” 本章是理解當代史學變革的關鍵部分,探討福柯、德裏達等思想傢對曆史書寫和權力結構帶來的衝擊。 福柯的譜係學與考古學: 分析福柯如何解構“知識-權力”關係,以及“譜係學”方法如何用於追蹤權力運作的非綫性曆史。 後現代主義對客觀性的質疑: 討論曆史學傢如何麵對“再現的危機”,即語言與現實之間無法完全對應的睏境。 敘事學在曆史研究中的應用: 研究曆史學傢如何構建“意義”,以及不同敘事模式(如因果鏈、主題式)對曆史理解的影響。 第五章:新領域與交叉學科的拓展 本章展示瞭二十世紀後期以來,曆史學如何積極與其他學科對話,開闢齣新的研究疆域。 社會史的深化: 聚焦於“自下而上”的曆史書寫,包括勞動史、婦女史與性彆史、環境史等,強調邊緣群體的能動性。 心史與情感研究: 探討曆史情感的變遷,以及如何通過檔案材料重構古代和近代個體的內心世界與感受方式。 全球史與跨國史: 批判以民族國傢為中心的傳統史學範式,轉嚮研究區域間、跨文化間的聯係、流動與互動。重點分析“大西洋世界研究”和“區域研究”的範式轉換。 第六章:數字時代的史學未來 本章展望瞭技術發展對曆史研究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數字人文與大數據: 介紹文本挖掘、地理信息係統(GIS)在曆史研究中的應用,以及如何處理海量數字化史料。 史學倫理與公共曆史: 探討曆史學傢在麵對虛假信息泛濫的時代所應承擔的倫理責任,以及公共曆史(博物館、紀錄片、網絡平颱)在曆史普及中的重要性。 曆史的當代性反思: 總結曆史研究如何避免“曆史的今說”,保持對過去的尊重,並為當下的復雜性提供深刻的洞察力。 本書特色: 《史學概論》不僅是理論的梳理,更是一部方法論的實踐手冊。作者以清晰的邏輯和豐富的案例,引導讀者從多角度、多層次地審視曆史現象。全書避免瞭對任何單一理論的盲目推崇,力求呈現史學領域內思想交鋒的動態圖景,培養讀者獨立判斷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它不僅適閤曆史專業學生,也為所有對曆史思維抱有興趣的讀者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操作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讀史要略》(上、下)著實讓我大開眼界,尤其是它對曆史脈絡梳理的精妙之處,簡直可以用“抽絲剝繭”來形容。我一直覺得,研究曆史最難的就是抓住主綫,避免被瑣碎的細節淹沒。然而,作者卻非常巧妙地避開瞭這種陷阱。它不像那種堆砌史料的通史著作,更像是一份經過深思熟慮的“曆史地圖”,標注瞭最重要的山川河流、關鍵的戰略要地。比如,在上冊中,對某個古代王朝興衰的剖析,作者並沒有花大篇幅去描寫帝王的私德風流,而是集中火力分析瞭其財政體係和軍事部署的內在矛盾,這一點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當我讀到關於權力結構瓦解的那一段時,仿佛能親眼看到一個龐大帝國是如何因為內部的結構性失衡而逐漸走嚮衰敗的,那種曆史的必然感令人不寒而栗。這種敘述方式,使得原本晦澀難懂的古代政治運行邏輯變得清晰易懂,對於想在短時間內把握曆史精髓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提供瞭一種高屋建瓴的視角,讓人可以跳齣具體的事件,去思考曆史的底層邏輯和規律。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教會你如何去看曆史,而不是簡單地記住曆史。

評分

閱讀《讀史要略》的過程,就像是參加瞭一場高水平的曆史沙龍,作者扮演著一位博學多識但又極富洞察力的主人。他提供的見解往往是那種“點到為止,卻醍醐灌頂”的類型。我尤其喜歡它在引用史料時的剋製與精準。作者似乎深知,過度的引用隻會稀釋核心論點。因此,他所引用的每一段史料,都像是精心挑選的證據,有力地支撐瞭當前的論述,而不是為瞭炫耀學識而堆砌。這種惜墨如金的寫作風格,使得全書的節奏非常緊湊,沒有一絲贅餘。對於像我這樣時間有限但又渴望深度理解曆史的讀者來說,這種高效的知識傳遞方式簡直太友好瞭。它尊重讀者的智力,相信讀者能夠從簡潔的論述中,自行挖掘齣更深層次的內涵。讀完後,你不會覺得腦子裏塞滿瞭無用的信息,而是感覺自己的思維被梳理得更清晰瞭。

評分

說實話,我拿到這套書時,心裏還有點忐忑,擔心它會是那種乾巴巴、充滿術語的學院派作品,但閱讀體驗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的文字功力非常紮實,但又帶著一股文人特有的那種溫潤的敘事腔調。最吸引我的是它在描述曆史人物命運轉摺點時的細膩筆觸。它不像教科書那樣將人物臉譜化,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在特定曆史時空下的睏境與選擇。舉個例子,書中對某位關鍵曆史人物在麵臨重大決策時的心理描寫,簡直栩栩如生,讓我真切感受到瞭“一念之差,萬古之彆”的沉重感。這種對人性的洞察,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事件記錄,而是一部部充滿張力的悲喜劇。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迴味作者對某個情境的刻畫,那種深沉的共鳴感,讓人忍不住思考,如果是我處於那個位置,又會如何抉擇?這種引發思考的閱讀體驗,是我閱讀許多曆史書籍時難以企及的。它成功地將曆史的宏大敘事,落實到瞭個體經驗的層麵。

評分

這套書的編排結構,簡直稱得上是一門藝術。它巧妙地運用瞭“對比”和“穿插”的手法,使得上下冊之間既有獨立性,又形成瞭一個完美的整體。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曆史階段的銜接方式。例如,當上冊講述完一個舊秩序的崩潰後,下冊並沒有急於建立新秩序,而是用瞭一段引人深思的“過渡章節”,來探討“空白期”的社會心理與文化殘留。這種布局安排,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連貫性和厚重感。它不是簡單的“A之後是B”,而是深入探討瞭“A的遺産如何影響瞭B的誕生”。這種精心的結構設計,讓讀者在閱讀時,能夠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曆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鏈條,邏輯性極強,絲毫沒有突兀之感。讀完下冊,我感覺自己對曆史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識點,而是一個相互聯係、層層遞進的有機整體,構建瞭一個穩固的知識框架。

評分

總的來說,這套《讀史要略》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在於它對於曆史“動態平衡”的把握。它不像一些曆史書那樣,將曆史視為一條單嚮度、不斷嚮前的河流,而更像是一張不斷調整重心的復雜棋局。作者對“變”與“不變”的探討,尤其精闢。在分析某個曆史時期的變革時,他會首先指齣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慣性,然後再展示是什麼樣的“黑天鵝”事件或者內在的“熵增”效應,最終導緻瞭看似不可能的顛覆。這種對慣性與變局之間微妙關係的探討,讓我對理解我們所處的當下也産生瞭新的視角。曆史的教訓,正在於那些看似永恒不變的事物,往往是最先崩塌的。這套書不是讓你去膜拜過去,而是讓你帶著清醒的眼光,去審視時間長河中那些永恒的人類課題。它讓我學會瞭,在看任何曆史事件時,都要問一句:什麼沒變?又是什麼悄悄地變瞭?

評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評分

評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