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造像量度经

佛说造像量度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文物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佛教
  • 造像
  • 量度
  • 经文
  • 佛教艺术
  • 佛教文化
  • 雕塑
  • 佛教经典
  • 造像法
  • 度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483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753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佛说造像量度经》俨然是一部“造像法典”,对造像中的每个细节都有严密的规格(单位是“指”)。以“释迦佛裸体之相”为例,肉髻高为四指,头顶到发际四指、脖颈高四指,肩部至乳十二指,乳至肚脐十二指,面阔十二指,两耳间距十六指……无论眉眼、口鼻、耳垂、肩宽、臂长,皆有周详数据,标注在经纬线上,一丝不苟。佛像的庄严殊胜,可谓藏汉相通,《量度经》的汉译本,对中原地区造像的标准化意义非同寻常。

内容简介

  《佛说造像量度经》,清乾隆七年(1742)刻本,是一部关于佛教塑像、绘画、浮雕的工具书,相传是释迦牟尼的四大弟子之一舍利弗所撰,历代都以梵本流传,没有汉文译本,清乾隆年间,蒙古族学者工布查布把它翻译成为汉文。该书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

作者简介

清西番学总理工布查布语言功底深厚,通满、蒙、藏、汉等诸种文字,尤精佛学五明,曾跟随多位藏传佛教的画师学习绘制佛像及梵塔的相关知识。乾隆七年(1742年),洮州禅定寺崇梵静觉国师赴京,与他谈及造像事,鼓励他翻译《造象量度经》。工布查布“悯夫世之造像者离宗失迷,程式靡准,三会成咎,论于极恶,致使如来妙胜来由瞻仰”,故而译经。其译文为诗体韵文,经文部分较略,为了便于理解,译者进行了注疏。至乾隆十三年完成,工布查布汉译本的传入,对汉族地区造像的标准化颇有影响。

内页插图


《佛说造像量度经》是中国佛教中一部重要的造像仪轨经典,它详细规定了佛像、菩萨像、罗汉像等各类佛教造像的比例、尺寸、姿态、服饰、法器以及造像所需的功德和注意事项。这部经书的出现,为历代佛教造像的制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对于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书的缘起与背景 《佛说造像量度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信徒们希望通过塑造佛像来表达对佛陀的敬仰和对佛法的信仰。然而,在早期,造像的风格和尺寸往往是根据地域、时代以及工匠的个人理解来确定的,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佛像的艺术水平和宗教意义参差不齐。 在这样的背景下,佛经中开始出现关于造像规范的论述。《佛说造像量度经》正是应运而生,它整合了当时佛教界对于造像的认识和经验,并结合了印度佛教造像的传统,为中国佛教造像的标准化和艺术化奠定了基础。经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佛教造像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和规范的发展阶段。 经文的核心内容详解 《佛说造像量度经》的内容极其丰富,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对造像细节的严谨规定。其核心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造像的种类与比例 经书中详细列举了各种需要造像的对象,包括佛、菩萨、罗汉、缘觉、声闻、阿修罗、天龙八部等。针对不同的对象,经书都给出了详细的身材比例和尺寸规定。例如,对于佛像,经书会规定其面部、身体、四肢之间的具体比例,以及整体的高度应该如何计算。这些比例并非随意设定,而是基于对佛陀庄严相好和慈悲庄严的理解,力求体现佛陀的无上功德。 经中常会使用“一肘”、“一指”等度量单位,这些单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但其核心在于建立一套可操作的、相对统一的度量体系。例如,佛陀的身高通常会被设定为“丈六金身”,菩萨则依据其品位和职责,有不同的量度标准。这种精细的量度,一方面保证了佛像的庄严感,另一方面也使得后世的工匠能够有章可循,避免了随意的发挥。 二、造像的姿态与手印 除了尺寸和比例,经书中对佛像的姿态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常见的佛像姿态包括结跏趺坐、半跏趺坐、站立、行走、降魔等。每一种姿态都承载着特定的佛教寓意和故事。例如,结跏趺坐象征着禅定和智慧的圆满,站立则体现了佛陀的慈悲教化,行走表示佛陀游化人间。 手印是佛教造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的手印代表着不同的佛菩萨的誓愿、能力和教化。经书中会详细描述各种手印的结法,例如施无畏印、与愿印、说法印、禅定印、转法轮印等,并阐述其含义。例如,施无畏印表示佛陀能够赐予众生无畏的勇气,与愿印则表示佛陀能够满足众生的愿望。这些手印的精确描述,使得造像能够准确地传达佛菩萨的法身意义。 三、造像的服饰与庄严 佛像的服饰也并非随意设计,经书中对佛像的袈裟、衣褶、瓔珞、宝冠等都有详细的规定。例如,佛陀的袈裟通常会遵循僧伽的规定,简洁庄重,而菩萨的服饰则会更加华丽,体现其尊贵的身份和庄严的功德。经书中还会规定佛像所持的法器,如拂尘、念珠、锡杖、禅杖、宝珠、莲花等,这些法器也都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 对于造像的材质,经书中也可能有所提及,虽然不一定像详细规定比例那样具体,但会强调使用清净、吉祥的材料。 四、造像的功德与利益 《佛说造像量度经》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造像技术的指南,更是一部阐述造像功德的经典。经书中详细阐述了造像能够为造像者和众生带来的无量功德和利益。例如,造像能够积累福报,消除业障,增长智慧,得生净土,甚至能够帮助亡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经书中强调,造像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因此,在造像的过程中,造像者的发心至关重要。只有怀着清净、虔诚、无私的心,才能真正体现造像的意义,获得相应的功德。经书中还会告诫信徒,在造像过程中,要遵守一定的仪轨和戒律,不可随意妄为。 五、造像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除了规定造像的细节,经书中也包含了一些关于造像的禁忌和注意事项。例如,不允许随意改变佛像的比例和姿态,不允许使用不洁的材料,不允许将佛像置于不洁净之处等。这些规定都是为了维护佛像的庄严和神圣,表达对佛陀的恭敬。 经书的意义与影响 《佛说造像量度经》的出现,对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规范化与标准化: 经书的出现,为历代佛教造像提供了统一的尺度和规范,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佛像在基本形制上能够保持一致性,避免了艺术上的混乱和失范。这为佛像的艺术水准和宗教意义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二、艺术风格的形成: 尽管经书提供了量度规范,但它并没有束缚工匠的创造力。工匠们在遵循量度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审美情趣和技术条件,创作出了风格各异、艺术精湛的佛像。例如,唐代的佛像雍容华贵,宋代的佛像慈祥庄重,元代的佛像则融合了藏传佛教的风格。 三、宗教信仰的载体: 佛像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佛教徒信仰的寄托和精神的象征。《佛说造像量度经》所规定的庄严相好,使得佛像能够更好地体现佛陀的慈悲、智慧和庄严,从而加深信徒的信仰。 四、文化交流的桥梁: 经书的内容,融合了印度佛教的造像传统和中国本土的艺术观念,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造像,佛教的思想和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和发展。 五、历史研究的价值: 《佛说造像量度经》为研究中国佛教史、佛教艺术史、雕塑工艺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经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佛教徒的信仰观念、艺术审美以及造像技术的发展水平。 结语 《佛说造像量度经》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慈悲的经典。它以精细入微的笔触,勾勒出佛陀和菩萨庄严慈悲的形象,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艺术遗产。这部经书不仅是造像工匠的案头宝典,更是每一位佛教徒理解和实践佛教教义的重要指南。它提醒我们,佛教造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物质形态,更在于其所承载的无量功德和对众生的慈悲关怀。通过对这部经典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体悟佛法的真谛,并将这份庄严和慈悲,通过各种形式,传承和发扬下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是抱着一种“了解文物背景”的功利心态。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历史背景、流派更迭的论述。然而,这本书完全没有按照传统史学的叙事方式来组织内容。它更像是一部操作手册的汇编,语言直白、目标明确,专注于“如何做”而非“为什么是这样”。这种去学术化、回归“手艺本源”的处理方式,反而让我体会到一种久违的朴素力量。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习惯于获取宏观的结论,却很少有人愿意去钻研构成这些结论的底层逻辑和基础规范。这本书强迫你去面对那些看似枯燥的数字和角度,直到你理解了,每一个度量都不是随意的,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稳定、永恒的象征体系。这种沉浸式的学习过程,比任何理论讲解都来得更深刻、更扎实。

评分

我有一个朋友,他对古典美学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他时,他兴奋得睡不着觉。他说,这本书解答了他长期以来的一个困惑:为什么某些古代的艺术品能拥有超越时间的力量?他认为,这种力量恰恰来源于其背后那套近乎数学般精准的构建体系。这本书没有冗余的哲学探讨,它就是纯粹的“量度”。你读着它,脑海里浮现的不是寺庙的香烟缭绕,而是精确的圆规和尺子在木板上划过的声音。它像是揭示了艺术创作背后的“骨架”,一旦掌握了骨架,血肉的丰满便水到渠成。对于那些试图在传统中寻找创新出口的当代艺术家来说,这本书可能比任何一本当代艺术评论都更有启发性,因为它展示了“规范”如何能够催生出最自由的表达。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厚重的纸张和细致的纹理,初次上手便有种捧着古籍的庄重感。封面上的字体,苍劲有力,仿佛能透过墨香感受到那位经书作者的虔诚与智慧。我本来对这类偏向“技法”与“仪轨”的佛经抱持着一份敬畏与疏离,但拿起这本书后,那种强烈的仪式美感,激发了我深入探索的兴趣。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份跨越时空的工匠手册,充满了对“完美”的极致追求。我花了很长时间摩挲着扉页,思考着古代的塑匠们,是如何在物质条件远不如今天的环境下,仅凭着这份文字指引,便能创造出那些流传千古、令人屏息的佛像艺术品的。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极为考究,行距疏密得当,让人在阅读那些繁复的度量标准时,不至于感到心浮气躁,反而有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自己正站在一座刚刚搭建好的坛城前,准备开始一项神圣的工程。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夹杂着一些古老的佛教术语和度量单位,初读时确实需要字典的辅助。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它有着一种奇特的韵律感。它不是在“讲述”佛像的特征,而是在“描绘”佛像的“构建蓝图”。每一次提到“一肘”、“一指”的比例关系时,都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你耳边用沉稳的语调,一步步指导你手中的刻刀该如何落位。这种近乎于冥想般的阅读体验,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人对“法相庄严”的理解——那不是靠感觉拼凑出来的,而是需要用严谨的量化标准来锚定的精神具象。它让我明白了,在最高的艺术形式中,理性与感性并非对立,而是通过精妙的度量规则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尝试将一些古老的智慧融入到现代的生活哲学中,这本书虽然看似离我很远,但其中蕴含的“法度”与“比例”的探讨,却意外地提供了新的视角。它讲述的并非是教义上的宏大叙事,而是关于“如何构造一个符合精神秩序的实体空间或形象”的实用指南。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以及对“恰到好处”的界限的精准拿捏,与现代设计学中的黄金分割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这里的“度量衡”是围绕着佛教的宇宙观和美学观来构建的。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不同菩萨面相、手印细节的描述,那种精确到“毫米”的规定,体现了一种对“真实”的执着——他们所追求的“真实”,不是表面的模仿,而是内在精神状态的外化表达。这本书无疑为任何对雕塑、建筑乃至空间艺术感兴趣的人,提供了一个极度严谨且充满灵性的参照系。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活动购买,价格实惠。。。。。。。

评分

商品满意度

评分

商品满意度

评分

商品满意度

评分

商品满意度

评分

活动购买,价格实惠。。。。。。。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商品满意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