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民國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它是古代中醫與現代中醫的轉摺點。這一時期造就瞭很多集理論與臨床於一體的中醫大傢,他們紮實的中醫基本理論功底與豐富的臨證實踐,加上難得的中西匯通的開放思想,使其學術思想與臨證實踐對於當代中醫極具指導意義!本套叢書甄選其中特色鮮明,且臨證特點突齣的7位醫傢,將其具有臨證指導意義與價值的藥學論著與方劑學論著匯編成冊,希望通過此種方式使讀者深刻領悟各醫傢遣方用藥的奧旨,以便用於自己的臨床實踐中。其中包括《孟河大傢丁甘仁方藥論著選》《紹派傷寒何廉臣方藥論著選》《臨床大傢張锡純方藥論著選》《醫藥學傢曹炳章方藥論著選》《嶺南名醫盧朋著方藥論著選》《醫學大傢秦伯未方藥論著選》《理論大傢惲鐵樵方藥論著選》。適閤中醫臨床從業人員、中醫藥院校在校學生、中醫藥愛好者閱讀使用。
內容簡介
《臨床大傢張锡純方藥論著選》節選自張锡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從藥物與醫方兩方麵進行論述。
藥物部分精選瞭79味常用藥物,從性味歸經、煎服方法、配伍化裁到諸傢論述等方麵進行介紹。張氏以《神農本草經》為宗,旁參他傢本草論著,並結閤實踐,去僞存真。對所載藥物,多附錄臨證驗案進行闡發,論證結閤,相得益彰。
醫方部分收方176首,分為治陰虛勞熱方、治陽虛方、治大氣下陷方等33個類彆。其中,既有自製之方,又有化裁古人之方,還收錄他人驗方,中西閤璧,囊括內科、外科、婦科和兒科常見疾病的治療,匯集其多年臨證經驗之精華。論述醫理,深入淺齣,條分縷析。方後所附驗案,有理有據,不拘一格。
張氏崇古尊經,《臨床大傢張锡純方藥論著選》中對醫理的闡發均溯源《內經》《難經》,在藥性藥用的認識上推崇《神農本草經》,而在組方配伍上取法《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並能對曆代醫傢的經驗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張锡純(1860-1933)。字壽甫,河北省鹽山縣人,近代中醫學界的醫學泰鬥,中西醫結閤實踐的先驅者,創立的許多有效的製方,部分製方為現代方劑學所收錄。
叢書總主編 王緻譜
王緻譜,主任醫師,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內民國醫史文獻研究專傢。同時具有豐富中醫臨床經驗。重視中醫理論與實踐密切結閤,對各種常見病的診療有豐富的閱曆。他推崇民國名醫丁甘仁、何廉臣、張锡純等醫傢學術思想。整理齣版多部民國醫傢中醫藥著作,收到讀者廣泛好評。
目錄
藥物詳解
1.石膏解
2.人參解(附:人參形狀考)
3.西洋參解
4.黃芪解
5.山萸肉解
6.白術解
7.赭石解
8.山藥解
9.地黃解
10.甘草解(附:甘草反鰱魚之質疑)
11.硃砂解
12.鴉膽子解
13.龍骨解
14.牡蠣解
15.石決明解
16.玄參解
17.當歸解
18.芍藥解
19.芎勞解
20.大黃解
21.樸硝、硝石解(附:樸硝煉玄明粉法)
22.厚樸解
23.麻黃解
24.柴鬍解
25.桂枝解
26.三七解
27.滑石解
28.牛膝解
29.遠誌解
30.龍膽草解
31.半夏解
32.瓜蔞解
33.天花粉解
34.乾薑解
35.生薑解
36.附子、烏頭、天雄解
37.肉桂解
38.知母解
39.天門鼕解
……
處方學
精彩書摘
《臨床大傢張锡純方藥論著選》:
1.石膏解
石膏之質原為硫養輕鈣①化閤而成,其性涼而能散,有透錶解肌之力,為清陽明胃腑實熱之聖藥,無論內傷、外感用之皆效,即他髒腑有實熱者用之亦效。《神農本草經》原謂其微寒,其寒涼之力遠遜於黃連、龍膽草、知母、黃柏等藥,而其退熱之功效則遠過於諸藥。《神農本草經》謂其微寒,則性非大寒可知。且謂其宜於産乳,其性尤純良可知。
蓋言其性不甚寒涼,可用於産後也。乃後世注《神農本草經》者,不知産乳之乳字原作生字解,而竟謂石膏能治婦人無乳,支離殊甚。要知産後無外感之熱,石膏原不可用。若確有外感實熱,他涼藥或在所忌,而獨不忌石膏,以石膏之性非大寒,乃微寒也。是以漢季張仲景所著《金匱》中有竹皮大丸,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中有石膏。夫乳中者,生子之時也,其煩亂嘔逆必有外感之實熱也,此實通《神農本草經》石膏主産乳之義以立方也。
石膏,醫者多誤認為大寒而煆用之,則宣散之性變為收斂(點豆腐者必煆用,取其能收斂也),以治外感有實熱者,竟將其痰火斂住,凝結不散,用至一兩即足傷人,是變金丹為鴆毒②也。迨至誤用煆石膏僨③事,流俗之見,不知其咎在煆不在石膏,轉謂石膏煆用之其猛烈猶足傷人,而不煆者更可知矣。於是一倡百和,遂視用石膏為畏途,即有放膽用者,亦不過七八錢而止。夫石膏之質甚重,七八錢不過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藥,欲用一大撮撲滅寒溫燎原之熱,又何能有大效。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實熱,輕證亦必至兩許;若實熱熾盛,又恒重用至四五兩,或七八兩,或單用,或與他藥同用,必煎湯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溫飲下,熱退不必盡劑。如此多煎徐服者,欲以免病傢之疑懼,且欲其藥力常在上焦、中焦,而寒涼不至下侵緻滑瀉也。蓋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實熱,斷無傷人之理,且放膽用之,亦斷無不退熱之理。惟熱實脈虛者,其人必實熱兼有虛熱,仿白虎加人參湯之義,以人參佐石膏亦必能退熱。蓋諸藥之退熱,以寒勝熱也,而石膏之退熱,逐熱外齣也。是以將石膏煎服之後,能使內蘊之熱息息自毛孔透齣,且因其含有硫養輕,原具發錶之性,以之煮湯又直如清水,服後其寒涼之力俱隨發錶之力外齣,而毫無汁漿留中以傷脾胃,是以遇寒溫之大熱勢若燎原,而放膽投以大劑白虎湯,莫不隨手奏效。其邪實正虛者,投以白虎加人參湯,亦能奏效。
蓋石膏之所以善治寒溫者,原恃其原質中之硫養輕也。若煆之,其硫養輕皆飛去,所餘之鈣經煆即變質,若誤服之,能將人外感之痰火及周身之血脈皆為凝結錮閉。是以見有服煆石膏數錢脈變結代,浸至言語不遂,肢體痿廢者;有服煆石膏數錢其證變結胸,滿悶異常,永不開通者;有服煆石膏數錢其周身肌肉似分界限,且又突起者。蓋自有石膏煆不傷胃之語,醫者輕信其說以誤人性命者實不勝計矣。故凡用生石膏者,宜買其整塊明亮者,自監視軋細(凡石質之藥不軋細,則煎不透)方的。若購自藥房中難辨其煆與不煆,迨將藥煎成,石膏凝結藥壺之底,傾之不齣者,必係煆石膏,其藥湯即斷不可服。
且嘗曆觀方書,前哲之用石膏,有一證而用至十四斤者(見《筆花醫鏡》);有一證而用至數十斤者(見吳鞠通醫案);有産後亦重用石膏者(見徐靈胎醫案,然須用白虎加人參湯,以玄參代知母,生山藥代粳米)。然所用者皆生石膏也。
【附案】子某,七歲時,感冒風寒,四五日間,身大熱,舌苔黃而帶黑。孺子苦服藥,強與之即嘔吐不止。遂單用生石膏兩許,煎取清湯,分三次溫飲下,病稍愈。又煎生石膏二兩,亦徐徐溫飲下,病又見愈。又煎生石膏三兩,徐徐飲下如前,病遂全愈。夫以七歲孺子,約一晝夜間,共用生石膏六兩,病愈後飲食有加,毫無寒中之弊,則石膏果大寒乎?抑微寒乎?此係愚初次重用石膏也。故第一次隻用一兩,且分三次服下,猶未確知石膏之性也。世之不敢重用石膏者,何妨若愚之試驗加多以盡石膏之能力乎?
……
前言/序言
在中醫發展的曆史長河中,民國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它是古代中醫與現代中醫的轉摺點。在此時期,由於西醫的強勢造訪,並攜著“科學”以高姿態來論;中醫除瞭以理論之,更注重的是以臨床實效來爭取話語權。因此,這一期造就瞭很多集理論與臨床於一體的中醫大傢,如張锡純、丁甘仁、惲鐵樵等。他們的中醫學著作,除瞭闡明中醫學理,也大都具有較強的臨床指導作用。而在這些著作中,最能體現他們臨床經驗與學術精華的,則集中在他們對藥物應用與處方的闡釋方麵。為瞭能夠更便於學習民國醫傢的學術經驗,並將之用於臨床與研究,我們此次精選瞭民國時期有代錶性的七位名醫:丁甘仁、張锡純、惲鐵樵、何廉臣、曹炳章、秦伯未、盧朋著,並將他們的藥學與方劑學著作匯編成冊,使讀者更易於把握他們的臨床經驗與學術要點。通過方藥互參,更便於臨床醫生將前輩們的經驗轉化到實踐應用中,這對於傳承民國中醫學術和發揚中醫的臨床實用性都將起到良好作用。
此次的方藥選集囊括瞭中醫方藥學著作的諸多層麵,例如在方劑著作方麵,不但有醫傢們的處方經驗集,還有方劑學的教材講義、方劑的科普通俗讀物、膏方集、中成藥手冊等。所選的著作也均是方藥學中該方嚮的代錶性著作,如盧朋著的《方劑學講義》,是當時最具代錶性的方劑學教材;秦伯未的《膏方大全》,在當時的膏方著作中幾乎無齣其右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編校中,曹炳章的《規定藥品考正》與《經驗隨錄方》,係由曹氏的手稿首次整理問梓,彌足珍貴。因時間與水平有限,還望讀者們對此次編校的不足予以指正。
《清代醫學大傢孫一奎醫案精粹》 編者按: 孫一奎,字宗海,號鬆岩,是中國醫學史上享有盛譽的醫傢。他以其深厚的理論功底、精湛的臨床技藝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在明清時期中醫發展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孫氏醫案,曆經數百年傳承,不僅是其高超醫術的生動寫照,更是研究明清時期中醫臨床實踐、學術思想演變乃至社會文化的重要珍貴史料。 本書特色與價值: 《清代醫學大傢孫一奎醫案精粹》一書,精選瞭孫一奎先生生平所著、所輯、所傳的醫案精華,旨在係統呈現這位偉大的醫學傢在辨證施治、遣方用藥方麵的獨特造詣,以及他對中醫理論的深刻理解與靈活運用。本書內容豐富,條理清晰,力求將孫氏醫案的學術價值與臨床指導意義最大化地展現給廣大中醫同仁及醫學愛好者。 一、 孫一奎其人其學: 孫一奎,生於明嘉靖年間,卒於萬曆年間,雖曆史記載其生卒年份略有齣入,但其活躍時期大緻可歸於明代中後期。他齣身於書香門第,自幼聰慧,對岐黃之術有著天然的興趣。其醫學生涯,遍訪名師,博覽群書,尤其對《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可謂爛熟於心,融會貫通。他不僅是理論的巨人,更是實踐的勇士,一生治愈無數疑難雜癥,聲名遠播,被後世尊稱為“醫聖”。 孫氏學術思想,承襲古聖先賢之精髓,又兼收並蓄,自成一傢。他尤為重視“辨證論治”的原則,強調“審證求因,審因論治”,認為辨證是論治的前提,精準的辨證纔能製定齣有效的治療方案。在遣方用藥上,孫氏主張“審證用藥,因證立法”,注重藥物的配伍、劑量、炮製,以及個體差異對療效的影響。他善於在經典方劑的基礎上,根據病情變化靈活加減,變通運用,常能達到齣人意料的療效。 二、 醫案的時代背景與學術意義: 孫一奎生活的年代,正值明代中後期,社會經濟文化繁榮,醫學發展也進入瞭一個新的時期。這一時期,醫學著作大量湧現,學術爭鳴活躍,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都取得瞭顯著進步。孫氏醫案,正是這一時代背景下的産物,它們真實地反映瞭當時常見的疾病、治療方法以及醫患關係。 從學術意義上看,孫氏醫案具有多重價值: 1. 理論指導的實踐範例: 孫氏醫案是中醫經典理論在臨床實踐中的生動體現。通過閱讀這些醫案,我們可以直觀地理解《內經》的髒腑功能、《傷寒論》的六經辨證、《金匱要略》的雜病辨治等理論是如何被應用於具體的疾病治療中的。例如,書中收錄的關於溫病、雜病、婦科、兒科等各類疾病的醫案,能夠清晰地展示孫氏如何運用四診閤參,辨彆病因病機,從而確定治療法則,遣方用藥。 2. 辨證論治的典範: 孫一奎在辨證論治方麵有著極高的造詣。本書精選的醫案,將充分展現他如何細緻入微地觀察患者的形色、舌苔、脈象、聞嗅、問病等,層層剝繭,直擊病機。他不會拘泥於癥狀的錶麵,而是深入探究疾病的根本原因,並根據病情的進退、證候的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藥。這種動態的辨證施治,是孫氏醫案最閃耀的亮點之一。 3. 遣方用藥的藝術: 孫一奎用藥精當,既不失古法,又能隨證化裁。他善於運用經典方劑,如“桂枝湯”、“麻黃湯”、“白虎湯”等,並能根據患者體質、病情輕重,或隨證加減,或化裁齣新的方劑。例如,書中可能包含孫氏如何針對外感溫熱病,或寒濕內盛之證,或痰濕阻滯之癥,如何運用扶正祛邪、調和陰陽的原則,精準地選擇藥物,如升降浮沉,寒熱溫涼,辛甘淡苦,酸鹹收澀,從而達到“藥中見法,法隨病遷”的治療效果。 4. 臨床經驗的寶庫: 孫氏醫案涵蓋瞭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多個領域,涉及的病種繁多,如傷寒雜病、脾胃病、肺係病、心係病、肝膽病、腎係病、婦科雜癥、小兒驚啼、疳積等。這些醫案不僅記錄瞭孫氏對具體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過程,還可能包含他對疾病發生、發展、轉歸的獨到見解,以及對藥物藥性的深刻認識。對於臨床醫生而言,本書是學習和藉鑒孫氏豐富臨床經驗的絕佳範本,能夠幫助其拓展診療思路,提高臨床療效。 5. 方藥組閤的啓示: 孫氏在方藥組閤上,注重藥物之間的協同作用與拮抗關係,力求組方嚴謹,配伍精當,療效顯著。他尤其強調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以及藥物的炮製對療效的影響。例如,在治療某一具體疾病時,他會如何選擇主藥(君藥),如何輔以大臣藥,如何用佐藥以助君臣之效,以及如何用使藥以引藥歸經,這些都蘊含著深刻的用藥智慧。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些醫案中的方藥組閤,揭示其精妙之處。 三、 本書內容結構與解讀: 本書的編排,將遵循科學、嚴謹的原則,力求係統性地展現孫一奎的醫學思想與臨床實踐。主要內容將圍繞以下幾個方麵展開: 1. 經典病證醫案精選: 重點收錄孫一奎先生在治療傷寒、溫病、雜病、婦科、兒科等經典病證方麵的典型醫案。每則醫案將包含患者的基本情況、四診所得、辨證結果、治法方藥、用藥理由、療效反饋等內容,力求詳實。 2. 醫案的鑒賞與解析: 對每則精選醫案,都將附有詳細的解讀。解析部分將重點分析孫氏的辨證思路,其如何運用經典理論指導辨證,如何針對具體病情進行分析,如何化裁經典方劑,以及其遣方用藥的獨到之處。我們將嘗試剖析孫氏在方藥組閤上的巧思,以及其對藥物配伍的理解。 3. 孫氏學術思想提煉: 在醫案解析的基礎上,本書還將對孫一奎的學術思想進行提煉和總結。例如,在“溫病”篇中,將總結孫氏對溫病發生、傳變的認識,以及他治療溫病的獨特方法;在“脾胃病”篇中,將展示孫氏如何重視脾胃在人體健康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他治療脾胃病的原則與常用方藥。 4. 方劑運用與藥物解析: 對於醫案中齣現的經典方劑或孫氏化裁方劑,將進行詳細的講解,包括方劑的組成、功用、主治、方解等,並盡可能闡述孫氏對這些方劑的理解與運用。對於方中關鍵藥物,也將進行簡要的藥物解析,說明其性味、功效以及在方劑中的作用。 5. 臨床經驗與啓示: 本書旨在為廣大臨床醫生提供寶貴的臨床經驗。在解讀醫案時,我們將著重指齣孫氏在辨證論治、遣方用藥方麵的經驗,以及其處理復雜病證的策略,力求讓讀者在學習孫氏醫術的同時,獲得啓發,提升自身的臨床診療水平。 四、 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中醫臨床醫生、中醫藥院校師生、中醫學愛好者以及對中國古代醫學史有興趣的讀者。尤其對於希望深入理解中醫辨證論治精髓、提高臨床用藥水平、學習古代名醫經驗的研究者和實踐者而言,本書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結語: 《清代醫學大傢孫一奎醫案精粹》不僅是一本醫案匯編,更是一部展現中醫智慧的寶庫。通過深入研讀本書,我們不僅能領略孫一奎先生高超的醫術,更能從中汲取中醫的精髓,傳承優秀的醫學文化,為當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我們相信,本書的齣版,必將引起廣大中醫界的廣泛關注與高度評價,成為研究孫一奎醫術、傳承中醫經典的重要文獻。